APP下载

论高等教育信息化的十大关系

2014-02-05张小红熊秋娥

中国电化教育 2014年12期
关键词:信息化信息技术教育

张小红,熊秋娥

(南通大学 现代教育技术中心,江苏 南通 226019)

论高等教育信息化的十大关系

张小红,熊秋娥

(南通大学 现代教育技术中心,江苏 南通 226019)

教育信息化的主旨在于全面深入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来促进教育改革与发展,其技术特点是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多媒体化,基本特征是开放、共享、交互、协作。高等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使教育形式和学习方式产生重大变革。该课题通过对过去十年高等教育信息化的调查总结,从“怎么看”到“怎么办”,认为未来十年高等教育信息化的发展,需要梳理十大重要关系,逐步突破发展瓶颈,主动排除各种干扰,合理疏导和化解矛盾,从而实现稳妥有效推进。

高等教育;信息化;十大关系;怎么看;怎么办

高等教育信息化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是百年教育技术发展的新阶段。进入新世纪以来,世界各国普遍关注教育信息化在提高国民素质和增强国家创新能力方面的重要作用,纷纷出台战略规划,采取重大举措加快教育信息化发展。

我国也不例外。2012年3月17日,国家《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颁布实施,这是我国教育界的一件大事。这么一项利国利民的大事,在启动引擎之初,有些大是大非问题需要认真梳理和研究,解决好从“怎么看”到“怎么办”的问题。怎么看,就是如何正确评价进入本世纪10多年来我国高等教育信息化的功过是非问题;怎么办,就是如何总结经验,汲取教训,讨论分析推进高等教育信息化的关键矛盾和主要问题,如何切实落实《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

一、对过去十年高等教育信息化怎么看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的推出[1],对教育发展作了全面部署,明确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的革命性影响。信息技术已成为提升大学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已成为高等教育改革进入深水区的最好抓手。互联网进入中国之时,恰逢中国高等教育大发展时期。高等学校的信息化设施为教学改革、高校招生、科研后勤管理等节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抑制了招生等工作中的腐败不公,让高校首先尝到了信息化的甜头。

2012年9月,刘延东在《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设步伐,推动教育事业跨越式发展》讲话中指出,“多年来,我国教育信息化工作取得积极进展,基础设施初具规模,数字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不断扩展,信息化人才培养和应用技术培训持续推进,信息化在教育改革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2]这就是说,从国家层面,对进入新世纪10年的教育信息化工作是充分肯定的。

当然多年来,教育信息化发展变化之快,东西南北之不均衡,以及社会对教育的需求不断提高,民众对高等教育十分不满,我们还不能很好地应对,存在的问题不少,民众的意见不少。《高等教育信息化发展报告》(2011)显示[3],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高等教育信息化水平已经有了大幅度提高,总体上已经从实验试点进入到推广普及的阶段。硬件环境建设已经初具规模,软件建设尚有大幅提升空间,基本家底是:

第一,网络宽带不断提升,常规运营维护经费成为首要困扰。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中国教育卫星宽带传输网已经形成了相互配合、相互补充的局面。全国所有的高校已经全部覆盖网络,已经有近半数的省市不同程度地建设了地方教育网。

第二,信息化应用全面展开,数据互通共享有待加强。目前高校信息化应用系统已经覆盖到教学、科研、管理等主要业务上。虽然技术等级和应用范围在不断升级扩大,但基础数据仍然按条块分割,校际校内互通共享均有待加强。

第三,数字化资源建设已初具规模,不同地区学校之间差异明显。“十一五”期间初步建成了满足学校基本教育教学的资源体系,包括中国高教文献保障体系、中国大学数字博物馆数字资源共享服务体系;国家高等教育质量工程建设的2500多门本科精品课程、1000多门高职高专院校精品课程、200多门网络教育精品课程。但高校资源建设水平差异明显,教学资源共享范围有限,没有形成良好的共享模式,新技术对教育带来的革命性影响远远没有体现出来。

第四,有相关课题组的研究结果显示,高校信息化组织机构形式多样,职能交叉,地位和绩效差异很大[4]。虽然信息化日渐成为大学的“一把手”工程,但信息、网络、计算机、教育技术等管理服务部门有待整合,搭建大型的高校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势在必行。

如果说基础教育的“农远工程”“把我国农村中小学带入了计算机网络时代,优质的教育资源为广大农村学校提高教育质量、缩小数字化差距提供了帮助”,那么,高等教育领域的数字化校园建设将把高等教育推向了信息化教育的快车道。现在需要优化提高资源共建共享水平,形成数据互通的教育科学管理基本构架,在未来5—10年内,把我国教育信息化从“应用阶段”总体上推向“融合阶段”,一些地区率先进入“创新阶段”[5]。

二、未来十年高等教育信息化怎么办

对照研读《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高校发展教育信息化应该从以下四方面着手:

一是遵循有限目标。即整合与完善高校教育信息化体系,促进优质教育资源普及共享,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实现教育思想、理念、方法和手段全方位创新,用信息技术加速高等教育改革,办人民满意的大学。这个“有限”的含义是信息化能给教育带来革命性的变革,但不能解决所有的教育问题;微课、慕课等新事物层出不穷,但最后都会回归到在线学习。

二是面向未来需求。面对日新月异、迅猛发展、深入渗透的信息技术,以及建设教育现代化、学习型社会和人力资源强国对信息化的巨大需求,《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力图前瞻和梳理未来十年信息技术与教育的融合需求,提出与教育现代化发展目标相适应的、体现“信息技术对教育革命性影响”的前瞻性战略和方案。

三是推进融合创新。《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编制专家组参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阶段划分指出,我国教育信息化总体上处于“初步应用整合”阶段,正在向“融合创新”阶段迈进;认为未来十年发展的重点任务是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管理、科研等方面的深入应用,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的全面深度融合,变革教育理念、模式与方法,支撑教育创新发展。

四是强调可持续发展。教育信息化不是一次性投入的建设项目,而是需要持续推进。《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从组织领导、队伍建设、体制机制、重大项目、技术服务、经费投入等诸多方面对保障可持续发展进行了重点表述,并从发展任务和保障措施两方面重点强调了“管理体制改革”。

刘延东强调,教育信息化要明确发展导向,坚持育人为本、应用驱动,统筹兼顾、有序推进,优先保障农村和边远地区,加快缩小城乡、区域、校际间的“数字差距”[6]。这里的“应用驱动”和“有序推进”是问题的关键。“应用驱动”当是在实践应用上多做文章,少宏观,多微观;少夸夸其谈,多踏实做事。“有序推进”当是在有计划有组织的前提下,逐步推进各级各类教育信息化工作。详细分解到高等教育信息化的诸多方面,新时期的高等教育信息化必须突出处理好以下十大重要关系。

(一)处理好教育与技术的关系

首先是要搞清教育信息化的本质问题。

教育信息化存在本体表征的显性和隐性的双重结构,即教育是其根还是技术是其根。教育信息化的显性结构是技术,而其隐性结构却是教育。教育信息化的根本目的,在于以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现代化,用信息技术改变传统教育教学模式。教育信息化的终极目标是实现信息化教育,而不是把教育信息化、技术化、功能化。教育信息化既具有“技术”的属性,同时也具有“教育”的属性。从技术属性看,教育信息化的基本特征是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多媒体化。从教育属性看,教育信息化的基本特征是开放性、共享性、交互性与协作性。推进高等教育信息化,需要处理好教育与技术的关系问题,任何信息技术的实现都必须在新的教育教学理论的指导下进行,坚持以教育信息技术为基石的实践应用。换句话说,教育信息化,教育是根本,信息化是手段,教育目标通过信息化手段来实现。

其次,要搞清教育的属性和教育价值的追求—使人成为人。

教育具有二重性。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中,教育是不可或缺的活动,教育的产生与发展是教育为社会服务和教育为人类自身服务的有机统一,是教育的社会属性和自然属性的统一[7]。教育的社会属性是教育发展的直接动力,教育的自然属性是教育产生的基本原因。教育并非只是为了“能用技术去做什么”才去使用技术,而是为了通达教育价值的追求—使人成为人,这是教育在应用技术的过程中所首启的、带有根本性的目的。教育实践的主体、目的和对象都是人自身,教育在应用技术的过程中不能离开对人的价值的关注,因而要坚持以“以人为本”,技术是人类智慧和能力的外在表现,教育中的技术更多地体现为智慧地获得和运用的过程[8]。教育与技术的包容关系,实质在于把技术嵌入教育之中,教育一方面要借助技术来扩大自己的能力,另一方面又要保持自身的价值追求—使人成为人。技术进入教育领域,首先需要做的,就是将技术从基本的工具属性中分离出来,使原来非教育的“自在”技术,变为“为教育”的—为教育而存在的技术,即成为“教育化的技术”。沿着这条思路,技术就成为教育系统构成的一部分。

再次,要正视即将进入高等教育领域的新技术。目前,《新媒体联盟地平线报告:2014高等教育版》正式发布[9],该报告确定了 18 项极有可能影响技术规划和决策的议题,描述了未来五年可能进入高校课堂的教学新技术,如学习分析、3D打印、量化自我等。

(二)处理好教育信息化与教育技术的关系

教育信息化,顾名思义,就是在教育领域推进和实现信息化。是指在国家及教育部门的统一规划和组织下,在教育系统的各个领域全面深入地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加速实现教育现代化的过程[10]。祝智庭教授曾撰文指出[11],教育信息化已成为教育技术发展的新阶段。文章通过对教育信息化概念、特点、要素的分析,认为它与教育技术既有区别,又有相交,教育信息化水平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教育技术自身的发展,体现了教育技术与教育现代化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教育技术是指在解决教育、教学问题中所运用的媒体技术和系统技术,是在现代教育理论指导下研究和应用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系统工程。李克东教授最近在一次非正式场合有一段简明而又经典的话,道出了教育技术的真谛,“教育技术就是用来改善和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的。”教育技术服务于教育生产力的提升,而教育信息化无疑也是出于这一目的,两者在根本目标上殊途同归,只是范畴大小不同而已。显然,教育技术是大范畴,教育信息化是小范畴,是教育技术的一个发展阶段。在实施教育信息化进程中,教育技术无疑是最贴近、最有力、最活跃的元素和推力。由此可以说,起步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一度非常活跃、非常迅猛的教育技术,现在又迎来了新的发展时期、新的发展机遇,这次机遇是一次本质意义上的良机。“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的深刻变革,是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的有效手段,是实现终身教育、构建学习型社会的必由之路。”[12]教育技术工作者无疑是推进教育信息化的中坚力量,在这一系统工程中,教育技术工作者要联合教育信息技术领域的各方力量,协同创新,推进教育领域的信息化工程。

(三)处理好教育信息化人才需求与教育技术专业建设的关系

作为百年教育技术发展长河中的一个新阶段的教育信息化,人才需求问题更加突出。“为什么教育信息化红红火火,教育技术学科却越来越衰弱?”“南国农之问”一度在教育技术界引起强烈反响和沉重思考。

信息化人才是随着信息技术与信息产业发展而形成的一类特殊的人才群体。在教育领域,就是建设信息化硬件环境、开发数字化教育资源、推进信息技术教育应用以及教育信息化管理等各类人才。教育信息化不仅需要IT人才,更需要实现技术超越、掌握“教育化技术”的教学设计人才和教育教学应用人才。现实情况是,一方面是两百多所高校的教育技术本科毕业生就业困难,另一方面却是许多学校,尤其是职业院校的信息化建设工作人才短缺,不少高校的视频公开课、精品课程,甚至参赛的教学软件都是通过招标由社会企业完成。个中缘由固然有教育技术专业人才知识结构不合理、不对路问题,同时也有教育信息化管理观念偏颇(重网络技术、轻教育应用)、统筹兼顾不够、整体设计缺陷的问题。应该在摆正教育信息化和教育技术关系的基础上,根据高等教育信息化的建设需求,调校教育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体系,加速专业建设,让教育技术专业建设搭上教育信息化的快车。

(四)处理好课堂学习与非正式学习的关系

要推进高等教育信息化,就必须认清未来高等教育教学的发展方向,未来课堂和未来学习出现,非正式学习将占据主流。

1.课堂学习的变革和扩展

在大学校园,虽然课堂学习依然是基本的教学形式,但信息技术已经催生了教学模式的诸多转变,教育主体个人学习意志得到充分体现,学生获取知识途径灵活多样,教学主从关系翻转。即在培养目标和课程大纲下,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和需求选择课程内容、学习进度,并在很大程度上支配学习时间;教师的作用就是服务与保障。与此相适应,教学效果检验标准也会发生变化,占有知识将不是主要的,解决问题才是考核的基本内容,无纸考试将代替纸质试卷。这种综合影响的结果是形成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师指导、配合的,校方按需进行服务和保障,整个教育过程是学生自我教育学习的自助式教育模式。教师的主要任务已变为从单纯传递知识转向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方法以及灵活的知识迁移能力方面。

2.非正式学习的兴起和主导

教育信息技术促生了高等教育模式的转化,一是表现为校园围墙拆除,弹性学制出现,教育受益面扩大;二是学科、专业大整合,专业界限趋于模糊。

信息技术作为新的教学环境和教学手段,不仅仅体现在高等院校围墙内和课堂中,由于网络大学的开办和在线学习的兴起,移动学习被更多的人接受,接受全日制高等教育无须在校园内,人们可随时随地打开各类移动终端进行学习。校园不再有严格的围墙界限,成人高等教育和全日制高等教育不再严格区分,教育将真正实现终身教育。高校不再盲目地进行大规模、高消耗的多校区扩容建设,从而促使高等教育投资的重心由物质资源转向信息资源,通过“虚拟现实”技术,以信息化远程网络为载体,实施开放教育,使建设学习型社会成为可能。

所以,未来的高等教育,固定式课堂学习相对减少,非正式学习逐步普及且成为主流,开放式高等教育将成为一种泛在的、终身的、大众化的教育,高等教育信息化必须促使这种转变的完成,且为这一巨大转变提供技术支持和环境保障。

(五)处理好组织机构与人员结构的关系

我国绝大多数高校尚未形成学校的信息化主管—首席信息官(CIO,Chief Information Officer),目前只有极少数985/211院校尝试设立。这一方面源于我国信息化水平尚未达到一定阶段,设立首席信息官的条件还不成熟;另一方面CIO职位作为一种职位体制创新在我国还没有良好的内外环境,还需要伴随高校的教务长、总务长、财务总监的设立而设立。

还有一个很突出的问题,那就是随着高校扩招和合并组合而出现的多校区、多专业、多学院,主管信息化工作的有教育技术中心、网络中心、计算中心、图书馆数字资源部等多部门,从而产生了大学师生日渐希望得到高效统一的信息化服务与政出多门的机构之间的矛盾,高校信息化机构的职能与资源的整合与重构势在必行。

所以说,一位具有超前意识、决策权力和执行权力的首席信息官,一个集策划、管理、服务、技术保障、研究于一体的组织机构,一个集网络、计算机、信息技术、教学技术于一体的大型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一支包括教学专家、教育技术专家、信息技术服务人员等相关人员组成的建设队伍是教育信息化稳健发展的充分必要条件和长效保障机制。

(六)处理好硬件投资与软件建设的关系

重硬件抓软件已是共识,现在问题的关键是,目前硬件环境建设方面还有哪些需要完善,软件建设的困难和突破点在哪里。

时下硬件建设的症结在于必须改变面子工程思维。通常的看法是,硬件资源环境是用来撑面子的,软件资源建设是吃力不讨好的,所以高校信息化建设的绝大部分资金和精力都用在了硬件环境建设上。这个局面必须扭转,现在也正在扭转。

我国大部分高校早在10年前就已经建设了千兆校园网,当前硬件建设主要是万兆校园网的升级改造;联合中移动、中联通、中电信等通信运营商建设校园移动网,大力发展移动学习;完善和提升常规教育信息技术服务设施等。

而要进行的软件建设包括:视频公开课建设、应用指导与技术服务产业化相结合、示范性项目带动基础应用、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及区域性教育资源整合等。视频公开课建设将是高校网络资源建设的长期任务,不论是微课还是慕课,最终都将成为一种网络在线学习资源。教育信息化应用的咨询与指导将是高校教育技术部门的主要工作之一,信息技术应用咨询师将成为一个热门工种,为全校教师进行信息技术教学的咨询与指导,进行信息化课程建设和教学应用的推送式服务。区域性的教育资源整合,有利于最大化地发挥当地教育资源、教师、行政部门的优势,提高资源效益,江苏就成立了高校教育资源联盟,共建共享优质高等教育资源。

所以说,高等教育信息化,硬件环境建设将是锦上添花,软件资源建设依然是雪中送炭,重硬件抓软件已达成共识。

(七)处理好资源共享与版权保护的关系

数字资源建设是推进高等教育信息化的核心问题。为维护资源创造者的利益,国家以版权法的形式保护作者对其作品的相对专属权力,但这种保护却与社会公众免费共享数字资源的诉求相矛盾。正是由于作者个人利益与社会公众利益间的冲突、信息资源的公共属性与版权保护私有属性之间的矛盾,使资源共享与版权保护间产生了博弈,高校数字化资源共建共享工作进展缓慢。

在高校数字教学资源共享中,校际间的资源共享更为重要和普遍。假设不存在高校层次、制作者水平及资源质量上的差异,高校之间的资源合作共享就变得简单而容易。加之信息资源价值的难以估量性,过分权衡资源的价值,那么高校校际间的资源共享就会变得复杂而迷茫。

知识产权保护是资源创造的源动力,是全社会知识共享的基础保障。要解决高校数字教学资源的共享问题,除在共建共享事业链的前期资源建设中强调只有共建才能共享体现劳动价值、坚持统一的技术标准规范、建立共享协议外,更重要的是共享主体间的共享意识、共享体制的形成。教育公益性的基本属性决定了教育信息资源不可能像其他商品和资源一样完全体现商品属性,有偿使用,进行版权保护,而是需要在体制层面、管理层面体现版权保护意识,尊重知识产权。这一措施可分三步走:第一步是信息资源创作的著作者可以署名,在一定时期一定范围内具有该著作资源的版权,体现版权意识;第二步是对其信息资源产品的劳动报酬,通过国家相关项目经费或学校信息资源开发补贴专项经费完成劳动报酬支付,随后上传至共享平台,完成这一信息资源的权属转化。第三步是校际间签署共享协议,淡化资源的权属关系,在协议圈内共享资源;一定时期后(如一两年)对绝大部分资源向社会开放,实现高校和社会的无偿共享。我们认为,这可能是目前条件下对教育信息资源在体制内能够实行的最简便易行、合理合法的使用机制,借助公力与私力,协调共享主体间的利益平衡,完成对信息资源版权的保护,解决资源共享与版权保护的矛盾。

(八)处理好投资与效益的关系

要解决投资与效益的矛盾,首先就要解决投资均衡问题。在现行的投资模式下,形成了“金字塔”式的关系,塔基为硬件,塔尖为制度建设,依次为硬件、软件、教学资源、运营服务、教学技术培训、管理模式和制度建设、教育技术标准等。在这个“金字塔”中,越往下越依赖于技术,越往上越依赖于教育;越往下越简单、越容易看到实在的东西,越往上越复杂、越需要进行无形的变革和投资。但现在教育信息化的投资,是越往下投资越多、越往上越少,大量的钱投到硬件基础设施上面,在应用方面、标准化方面以及软件和人员的培养方面投资很少,投入巨资购置的设备,对教学却没有产生实质性的作用,昂贵的计算机及网络设备成了展览品,且管理与维护成为学校的负担,投入产出失衡。这其中一个最大的根源是面子思想在作怪:投到设备上的钱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投到软件资源建设、人员培训等方面的钱易见性差,不利于领导者政绩的凸显。

高校的资金投资比例必须调整。随着移动学习的发展,占高校信息化投资很大份额的计算机房应该适当控制,这是一个明显的趋势。学生拥有个人学习终端的比例在日益提高,公共计算机房的上机人数在日渐减少,一味追求规模的观念需要改变。部分高校校园网由千兆网向万兆网升级的问题也需要认真论证,按需扩容,坚决摒弃面子工程。

(九)处理好权力与责任的关系

教育信息化也有一个权力利益分配问题。归口管理、划分责权,这是必要的,但同时也要有责任担当意识。教育信息化不仅是教育问题,而且是一个社会问题、政治问题,甚至是国家问题,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担任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组长就足以证明这一点。不能局限于在技术层面和教育层面就技术革新和教育改革来谈论教育信息化,而应该从整个社会层面,从参与教育信息化的各社会主体的行为来进行研究。

围绕教育资源、项目分配和教育信息化建设资金配置问题,形成了中央、地方、学校、教师和学生等不同的利益群体,其中教育资金分配、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教育软件和资源的应用是核心圈,围绕这一核心圈的几大板块出现了多种群体,这些群体在教育信息化的进程中各自扮演着不同的利益相关者角色。政府部门对各地区和高等院校下拨教育信息化建设经费,学校对教师和学生提供和投放信息化基础设施和应用软件资源,教育软件企业通过政府部门向学校出售软件获取利润,专家对软件鉴定。即使在国家教育部内部,高等教育信息化的归口管理问题也存在不同政见和政策,科技司、高教司、科技发展中心、中央电教馆等几大部门之间多有利益冲突。如果各利益相关者都能选择互利性方式,则会创造共赢的局面;而如果选择争利性方式,则很可能走向共输。推进高等教育信息化,最大的利益就是国家和人民的意志,不论是国家管理层面的还是高校,不论是信息化管理部门还是教育技术机构,都应该选择互利性方式,既有分工又有协作,摒弃短视利益目标行为,平衡多元利益主体的利益要求,实现各方利益的均衡和最大化。

(十)处理好借鉴与创新的关系

对借鉴与创新,我们历来的观点是,借鉴国外有益的教育信息化经验,拿来为我所用,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信息化发展策略。

第一,要正视国外信息技术对我国教育信息化理念的启示。

启示之一是技术会对教育产生革命性影响,正在改变着教育赖以立足的基石—人的认知方式以及信息时代的生产方式,好多场合都已经有“技术改变教育”的提法。这里关键是技术的超越。就是解决人的价值观与技术之间的冲突的方式不是躲避技术,而是形成一种信念,即技术不是单纯的利用,而是通过技术和人的精神的融合所产生的一种能够超越二者的创造。

启示之二是要重视发展21世纪技能,如缜密思考并做出决定的能力,解决复杂的、多学科的开放性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交流与合作能力,创新地利用知识、信息和机会的能力等。

启示之三是教育不仅具有哲学、思想、教学艺术等社会科学一面,也有学习科学、环境与信息工程等自然科学的一面,高等教育信息化也不例外,要改变教育研究项目的支持政策,在课题立项、奖项、经费划拨等诸多方面都有应该具有这一意识。

启示之四是需要突破推进高等教育信息化的瓶颈,现在已经进入深水区,不能再采用“建网、建库、建队、建制”等传统思维方式,而要针对当前教育信息化的瓶颈问题开展工作: (1)切实解决信息资源的互通和共享问题,解决版权保护和利益共享的矛盾;(2)教育信息化不仅仅是教和学的信息化,教育管理信息化是教育信息化的动力源;(3)防止技术的无效整合和技术革新一切的荒诞命题;(4)把无形服务置于与有型设备建设同等重要的位置上。

第二,要明确高等教育信息化要实现哪些创新。

1.思想观念的创新

教育信息化推进涉及到人、设备、技术、教学实践、管理流程优化等各方面的因素,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过程,这个系统工程的末端是教学实践,是技术支持下的人的教和学的活动,是以人为本而不是以技术为本,应把关注点放在技术、人和实践活动之间的联系上。推进高等教育信息化应用的关键因素是“人”,只有管理者认可信息化,教师乐于信息化,信息化方可推进,人的观念认识问题不解决,高等教育信息化的推进就会浅尝辄止。

2.治理模式的创新

高校教育信息化治理是大学“一把手”工程。随着高校自治和教授治校的推进,未来的教务长、总务长、财务总监、首席信息官将成为高校的工作“四大金刚”。理想状态是整合与优化网络信息、计算机、教育技术、数字图书资源等信息化机构和资源,以现代教育技术中心为依托,构架大型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以重点学科和优势学科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为示范,真正实现管理模式、应用模式的全面创新。

3.评价标准的创新

高等教育信息化的评价犹如高考指挥棒,评价考核标准决定了信息化推进的去向。因为高校信息化的考核结果往往与评优、立项、资金划拨、基地建设等利益紧密挂钩,所以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是高等教育信息化健康推进的关键。我们不去讨论具体的评价指标体系,但有一个最基本的原则,那就是要鼓励应用推进,不鼓励举旗占位;坚持以评促建,摒弃以评争钱;考量长期效应,淡化眼前成绩;挖掘发展潜力,培育持续发展。

[1]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2010-2020)[EB/OL].http://www.china.com.cn/policy/txt/2010-03/01/content_19492625_3.htm,2010-07-29.

[2][6][12]刘延东在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的讲话《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设步伐,推动教育事业跨越式发展》[EB/OL].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3342/201211/xxgk_144240.html,2012-09-05.

[3]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高等教育信息化发展报告[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

[4]张小红,王亚琴,陆和萍.新时期高校教育技术组织机构的职能和定位[J].现代教育技术,2012,(12):42-47.

[5]中央电教馆馆长王珠珠报告[EB/OL].http://www.ncet.edu.cn/hybg/1145.jhtml,2014-08-26.

[7]郑国庆,论教育的二重性[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1,(2):74-76.

[8][德]马丁·海德格尔.演讲与论文集[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25.

[9]新媒体联盟地平线报告:2014高等教育版[DB/OL].http://www.docin.com/p-916294677.html,2014-10-19.

[10]全面解读教育信息化[EB/OL].http://solution.chinabyte.com/475/2012975.shtml,2014-09-20.

[11]祝智庭.教育信息化—教育技术新高地[J].中国电化教育,2001,(2):5-8.

张小红:编审,研究方向为教育技术评论及教育信息化(651025@163.com)。

熊秋娥:硕士,高级实验师,研究方向为网络资源开发及教育技术评论(xqe8388@ntu.edu.cn)。

2014年10月2日

责任编辑:李馨 赵云建

The Ten Relationship of Higher Education Informatization

Zhang Xiaohong,Xiong Qiue
(Modern Educational Technology Center ,Nantong University,Nantong Jiangsu 226019)

The core of education informatization is the comprehensive use of moder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o promote education reform and development.Its technical characteristics is the digital,networked,intelligent and multimedia,and its basic characteristic is open,sharing,interaction and collaboration.With the aid of education informationization to promote education modernization,usi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o change traditional education teaching mode,this is the fundamental goal of education informationization.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education informatization has brought the significant changes to education forms and learning styles.This topic analyses the ten major problems of higher education at present,which purpose is to reasonable guidance and resolve con fl icts,and safety effectively promote the higher education informatization.

Higher Education; Informationization; Ten Relationship; What Do You Think; What Do You Do

G434

A

1006—9860(2014)12—0043—07

猜你喜欢

信息化信息技术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月“睹”教育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幼儿教育信息化策略初探
信息技术在幼儿教育中的有效应用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