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边远的哨所》:毛姆自然主义画卷的描摹

2014-02-05佴欣欣李千

枣庄学院学报 2014年4期
关键词:边远哨所毛姆

佴欣欣,李千

(1.烟台大学 外国语学院,山东 烟台 264005;,2.公安部第一研究所,北京 100048)

威廉·萨默塞特·毛姆(1874 ~1965)是英国现代知名的小说家和剧作家。毛姆的创作处于传统与现代的交叉点上,他的诸多作品中有的展现出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的特征,有的则显露出自然主义的倾向。

自然主义文学是独立的文学流派,产生于19 世纪下半叶的法国,是现实主义文学吸收了遗传学说、实证主义和决定论的观点而发生演变的结果,19 世纪末和20世纪初又传至欧美和世界各国。自然主义文学家们受达尔文进化论的影响,强调在个人生活中遗传和环境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认为个人仅仅是他生活着的无法控制的社会和自然力的产物。自然主义的代表人物有法国的左拉、莫泊桑,以及美国的德莱赛等。[1](P36)自然主义是近代文学向现代文学转化的过渡流派,作为连接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的桥梁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对20 世纪的现代主义文学诸思潮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现代主义文学追求非理性、无意识的境界其实就是从自然主义处继承而来。

短篇小说《边远的哨所》是毛姆1931年的作品,讲述了两名英国人在殖民地南洋婆罗洲初见话不投机,后来矛盾逐渐升级,最后“两虎相争,必有一伤”的故事。被派来管理小岛二十多年的沃伯顿先生,以及刚被调来做助理的库伯先生是小说的主人公。两人此前的生活环境迥异,出身等级不同,生活习惯相异,为人处事方式不一,似乎注定了他们难以相处融洽。毛姆以其精湛的构思和细腻的笔触描摹出两人各自的行为和心理状态,零介入地真实刻画,让整个故事如电影画面般真实地呈现在读者面前,流露出自然主义作品的真实活力。

在很多现代英国文学史中,毛姆经常是被忽略和怠慢的,即便是提到毛姆的文学研究书籍中,也只是几笔带过。毛姆同时代的批评家对其评价也是褒贬不一,但这并不影响读者对毛姆作品的喜爱。[2](P1~117)他的小说通俗易懂,故事情节完整;他的戏剧更是全部被搬上舞台,出现了伦敦四家剧院在同一天上演四个剧本的辉煌场面。毛姆在各国的广为流传与批评家对其作品的冷淡及其在文学史上的次等地位之间存在明显反差。然而随着20 世纪80 年代,毛姆的译作在我国的引入,他的作品在得到中国读者的喜爱的同时,也逐渐引起我国学术界对毛姆作品的研究兴趣。不少学者研究评论了毛姆的《刀锋》、《人性的枷锁》、《月亮和六便士》等长篇小说,以及毛姆的一些短篇小说和戏剧作品。一些学者围绕毛姆的故事主题、叙事艺术、写作特色等方面展开,赵祥凤的《毛姆的自然主义与现代主义特色》就做了类似的研究。[3](P30)还有一些硕博论文偏重研究毛姆与中国作家的对比分析,人物、毛姆创作特色的影响因素等方面,其中杨哲的《毛姆笔下“非正常人物”研究》偏重人物解析,[4](P38)张定的硕士论文《<围城>与<人生的枷锁>创作之比较》做了对比分析[5](P12),梁晴的博士论文《从毛姆的小说创作看画家高更对其的影响》着眼于高更对毛姆创作的影响。[6](P66)对毛姆的自然主义倾向的研究,仅有申利锋、董淼、张婷婷、陈淑华等少数几个人,或分析其成因,或以《人性的枷锁》为例解读。(张婷婷1 ~29)而国内对《边远的哨所》的研究更是少之又少,仅谢晓莹在其《后殖民视角与不平等意识——对毛姆小说边远的哨所》的后殖民解读》一文中,运用后殖民理论解读这一作品。[7](P85)

《边远的哨所》故事情节紧凑,人物刻画惟妙惟肖,细品之下犹如电影画面,看罢仍让人久久思量、感慨万千,实为毛姆短篇小说中的佳作之一。毛姆精湛的构思和故事创作中处处彰显了自然主义的特征。从自然主义的角度,解读这一作品无疑将有助于加深读者对这一作品的理解。

毛姆短篇小说《边远的哨所》中自然主义倾向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强调环境对人的成长的影响;二是关注遗传和出身对人的言谈举止的作用;三是注重客观叙述,不含任何感情色彩。情节叙事如同手术刀一般,赤裸裸的透漏给读者,不做评论或道德教训。

(一)环境的影响

作为社会群体中的一员,人的成长和命运受所处的时代、生活环境的影响,除了其它方面的决定因素,环境的作用至关重要。法国自然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左拉(1840 ~1902)倡导一种追求纯粹的客观性与真实性、从生理学和遗传学角度去理解人的行动的创作理念。体现在文学作品中,自然主义文学力图事无巨细的描绘现实,给人一种实录生活和照相式的印象。左拉认为环境可以很大程度上改变一个人的性格,乃至内心。他要求自然主义者能忠实地记录人物的行为与内心世界。[1](P40)毛姆在《边远的哨所》中秉承自然主义这一理念,如实挖掘人物的真实世界,突显环境因素对人的行为的影响。

沃伯顿先生作为二十年来小岛上唯一的英国白人统治者,已经习惯了“唯我独尊”的优越感。从小说的叙述中得知,即便是几次救过沃伯顿性命的贴身奴仆,对他也是惟命是从,不敢僭越。“对他而言,那个他年轻时热爱的英国本土已物是人非,而婆罗洲却始终是同一个样子。如今这个小岛才是他的家。他希望就在这个职位上一直干下去直到老死,死之前不希望被强制退休。”[8](P10)从这段描述中可以看得出,在婆罗洲二十年,沃伯顿习惯了这里的一切,不想被人取代。而库伯的到来,对他无疑是一个威胁,他怕自己会随着库伯的到来而被强制退休。

当新的助理库伯先生被派来协助他的工作,他对“新来入侵者”,这个除了他之外的第二个白人的到来,是并不欢迎的。小说开篇第一段的后半部分就透露出端倪“他已经习惯了孤独”,“如果新的助理一定会来,已经做好了接待的准备,他宁愿去上游巡视,直到有人通知这位客人已经离去,他再回来”。虽然库伯也是英国人,但沃伯顿先生对库伯是没有他乡遇故知的情谊的,他视库伯为威胁者,挑战他作为岛上唯一白人统治者的权威。环境对沃伯顿先生这种排斥心理形成所起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作为白人的他,可以与当地居民共处,却无法容忍同为白人的库伯以助理的身份闯入他的管辖范围。当沃伯顿发现库伯举止随意,言谈粗鲁,衣着邋遢,甚至对英国上流社会嗤之以鼻,屡次挑战自己的权威,对当地居民也粗暴无礼时,他对库伯的排斥更深了。库伯践踏了他引以为豪的一切,打乱了他长久以来在当地维持的秩序,甚至还敢私自拆开他的报纸,骂他“势利小人”,这些都让沃伯顿难以忍受。当矛盾加深,难以调和的时候,久经沙场的沃伯顿先生巧妙地利用了库伯与当地居民的矛盾,坐收渔翁之利,拔掉了库伯这根“肉中刺”。鲁莽冲动的库伯终究敌不过老练圆滑的沃伯顿先生,不明不白地惨死。

如果沃伯顿和库伯的相识,不是发生在这样一个殖民地的环境下,而是白人拥挤的伦敦。即便是同事之间尔虞我诈,也大可不必你死我活,也很难有“借刀杀人”这种契机的存在。环境对沃伯顿的影响是巨大的。年轻时的沃伯顿,有人向他借钱,他就答应,就算自己破产了也不去讨债;知道很多白人背后喊他“势利小人”,他照常与上层白人们和谐相处。而长久待在殖民地“唯我独尊”状态下的沃伯顿,却受不了年轻的库伯对他的一丝挑战,成为导致库伯惨死的“隐形推手”。在二人的对话中,沃伯顿多次使用了“你怎么敢这么对我说话?”,可见他是无法容忍库伯挑战他的权威的,更不能容忍库伯喊他“势利小人”。特定的环境改变了人的行为和内心,将人的本性赤裸裸的表现出来,展现了自然主义文学的特征。

(二)遗传和出身的作用

遗传和出身的差异,往往会造就不同的行为举止和生活习惯。沃伯顿和库伯虽然都是被派来管理殖民小岛的英国白人,但是他们二人的出身不同,行为举止和生活习惯迥异。

沃伯顿先生年轻时曾继承了一笔很大的财富,混迹于英国上流社会,处处模仿上流人群的言谈举止。即便是因赌博破产,来到遥远偏僻的殖民小岛,他还是二十年如一日的恪守英国上流社会的下午茶,盛装就餐,以及谈吐儒雅的绅士样子。而库伯先生出身平民家庭,从小在殖民地长大,没有接受过英国的绅士教育,穿着随意,说话粗鲁,不曾参与过英国上流社会的活动,甚至对上流社会嗤之以鼻。

两人出身背景的差异,似乎注定了他们会话不投机,难以相处。从第一天见面的寒暄和晚餐谈话开始,沃伯顿的过分礼貌和精心装扮,与库伯的说话随意和衣着邋遢,就为后续矛盾的不断升级埋下了伏笔。沃伯顿先生以英国上流社会人士自居,傲慢的侃侃而谈,然而库伯却对他引以为豪的一切嗤之以鼻,让习惯了被恭维的沃伯顿极为不快。处事鲁莽的库伯,继而擅自拆开被沃伯顿视为宝贝的信件和报纸,言语间还吐露了沃尔顿最讨厌的字眼“势利小人”,都成为沃伯顿憎恨库伯的原因。

由于遗传和出身的差异,沃伯顿和库伯没有共同话题、同样的生活习惯和类似的价值观。此外,二人个性又都异常傲慢自负,谁都认为自己是对的,绝不愿意先认错道歉,导致二人的矛盾由小积大,最终难以调和。自诩出身高贵的沃伯顿先生,与出身一般却同样自命不凡的库伯先生之间的鸿沟越来越深。随着沃伯顿插手库伯所管的监狱犯一事,库伯找沃伯顿大发脾气,并且痛骂沃伯顿势利小人,二人的关系彻底僵化。

(三)客观记录

自然主义主张做一个“科学家”,对所描写的人和事采取无动于衷的态度。正如左拉所说:“我看见什么,我说出来,我一句句地记下来,仅限于此;道德教训,我留给道德家去做。”

毛姆在《边远的哨所》中的情节叙事如同手术刀一般,赤裸裸的透漏给读者,不附带任何的个人评论,正是自然主义特征的体现。毛姆花大量笔触去刻画主人公的面部表情、衣着、内心活动、人生经历和性格特征等,让读者透过这些记录去理解人物的行为。除此之外,毛姆还使用了对话的方式传达客观的效果,剖析人物的性格和内心世界。沃伯顿与库伯的几次对话真实地反映了二人的性格特征,同时他们的每次对话也推动了二人矛盾的逐步升级。初次见面,沃伯顿的说辞礼貌官方,而库伯只是随意搭话。晚餐再见,天壤之别的衣着衬托下,二人话不投机。后来,当沃伯顿夸耀地讲述自己曾在上流社会的风光历史时,库伯不但没有趁机谄媚,还流露出嘲弄的表情,甚至直接提起“势利小人”这个沃伯顿最痛恨的字眼,触怒了沃伯顿却不自知,鲁莽冲动的性格展现无余。之后,沃伯顿外出巡视回来发现库伯私自拆开了他的信件和报纸,大发雷霆,而库伯却仍不知收敛。拆信事件后二人的对话,真实的刻画了他们的性格特征和矛盾冲突,对话大致如下:

库伯: 我想看沃尔夫汉普顿凶杀案件的连环报道,所以我就借了你的报纸,然后我又都还回来了,我想你不会介意的。

沃伯顿: 但是我介意! 我非常介意! 相当介意!

库伯:抱歉,我只是等不及你回来了

沃伯顿: 我希望你没有打开过我的信件

库伯: ( 在他上司暴怒的情况下,库伯依然不为所动,面有笑意) 我没想到你会这么介意我看你的报纸,里面又没有什么隐私。

沃伯顿: 我不允许任何人在我之前看我的报纸。你真是无礼透了! 我的三十多份报纸全乱套了,全乱了。

库伯: 报纸很容易按顺序整理好的。

沃伯顿:不要再碰我的报纸!

库伯: 太孩子气了,这么点小事,你至于发这么大火嘛

沃伯顿:你怎么敢这么对我说话,啊?

库伯:切,见鬼去吧

……

沃伯顿: 我永远不会原谅他! 永远都不![8](P14~15)

从这段对话可见,库伯傻乎乎地不认错,完全不知道他的行为挑战了上司的权威;而沃伯顿作为二十多年来小岛上唯一的白人管理者,早就已经习惯了大家的顺从和恭维,没有任何人敢动他的东西,谁也不敢在他之前看他的报纸,他有自己的习惯,绝对不允许其他人来挑战他的权威,可是库伯却挑战了。小小的报纸,成了加深二人矛盾冲突的导火索。之后,沃伯顿介入库伯的仆人管理以及监狱犯的管理后的对话,又使得矛盾再度升级。沃伯顿忍无可忍,便巧妙地使用了一招“借刀杀人”彻底铲除了库伯。

从以上分析可知,毛姆在《边远的哨所》这一短篇小说的创作中,运用了自然主义的写作手法,透过巧妙的构思和细腻的描摹,将沃伯顿先生和库伯先生刻画得栩栩如生。两位主人公之间的每次冲突对话都让人揪心,仿佛可以引领读者也融入到他们的唇枪舌剑之中。两位主人公各有各的优缺点,很难界定谁好谁坏。鲁莽冲动的库伯就这样惨死,再也无法挑战沃伯顿在这座小岛上的权威,他的死让人遗憾;儒雅绅士的沃伯顿是无形中导致库伯死亡的助推手,却让人无从恨起。《边远的哨所》故事情节紧凑,描摹出一幅细腻的自然主义画卷,将一个血淋淋的故事真实地呈现在读者面前。作者零介入的自然主义手法,留给读者无限的思考空间。

[1]柳鸣九.自然主义[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

[2]张艳花.毛姆与中国[D].上海:复旦大学,2010.

[3]赵祥凤.毛姆的自然主义与现代主义特色[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5).

[4]杨哲.毛姆笔下“非正常人物”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3.

[5]张定.《围城》与《人生的枷锁》创作之比较[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1.

[6]梁晴.从毛姆的小说创作看画家高更对其的影响[D].广州:暨南大学,2009.

[7]谢晓莹.后殖民视角与不平等意识:对毛姆小说《边远的哨所》的后殖民解读[J]. 广东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12,(6).

[8]Maugham,W. Somerset. The Outstation[M]. Whitefish:Kessinger Publishing,2004.

猜你喜欢

边远哨所毛姆
边远井作为城镇燃气储气调峰气源的可行性
边远的生活
论乡村振兴背景下如何做好边远落后山村的综合治理工作
四百法郎买一个苹果
我和我的哨所
哨所,在云端
丑角的原型
夫妻哨
永宁 永定区退休医生坚持16年为边远乡村群众送医送药
我的毛姆叔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