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倾力惠民生 同步奔小康

2014-02-03周明德

中共乐山市委党校学报 2014年1期
关键词:沐川生态农村

周明德

(沐川县人民政府 四川 沐川 614500)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要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的生活。作为贫困山区县的沐川,要坚持“生态发展、绿色崛起”的发展取向,用好国家乌蒙山区连片扶贫开发和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工程试点两大政策支撑,在加快产业富民的同时,围绕提升社会事业、完善社会保障、夯实基础设施、健全公共服务“四大重点”,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让发展成果更全面地惠及人民群众,确保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一、提升社会事业惠民生

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大力推进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改革创新,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的问题,更好满足人民需求。

(一)加快教育发展,实现“学有所教”

提升教育基础设施水平,迁建沐川中学,新建幼儿园、小学6所,新改建农村中小学校舍3.4万平方米,加快实施数字化校园建设,全县学校2014年实现“班班通”。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构建利用信息化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的有效机制,不断优化师资配置,积极引进优秀高校毕业生和志愿者到农村学校或条件落后的学校任教,逐步缩小城乡、校际差距。坚持立德树人,推进素质教育,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让人民群众满意。

(二)提升医疗水平,实现“病有所医”

加强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和医疗网点建设,建立能基本满足人民群众需求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不断提高公共卫生应急处置能力。新建县中医院、疾控中心检验楼、健康教育所综合楼,县人民医院创建为二级甲等医院,建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加快公立医院改革,建立科学的医疗绩效评价机制和适应行业特点的人才培育、人事薪酬制度。健全全面医保体系,新农合参保率达到100%,不断完善重特大疾病医疗保险和救助制度。

(三)繁荣文化事业,实现“娱有所乐”

加快社区和居民小区文化活动室、健身小广场建设,加强乡镇综合文化站、农村书社和农家书屋、百条农民健身路径建设,构建标准化、均等化农村特色公共文化服务网络。组织开展群众文化活动,发挥民间文艺爱好者作用,增强基层文化“造血”功能。加快推进城乡数字电视转换升级,加强沐川门户网站、政务微博、移动媒体建设,提升现代文化传播服务水平。依托沐川草龙、沐川竹编、桃源山居、箭板古镇、南丝古道和《乌蒙沐歌》实景剧等特色文化资源,大力开发、壮大特色文化产业,促进文旅互动,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丰收。

二、完善社会保障惠民生

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积极发挥政府主导作用,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机制,解除人民群众后顾之忧。

(一)加快扶贫攻坚,实现“贫有所助”

用好国家乌蒙山区连片扶贫开发政策,争取更多项目、资金“落地”。全面实施《乌蒙山片区(四川部分沐川县)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省级实施规划 (2011—2015年)》,不断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坚持以就业扶贫为先导,以产业扶贫为支撑,规划建设产业新村140个,完成贫困劳动力转移培训2.5万人,确保到“十二五”末减贫2.7万人,到2020年实现贫困人口全面脱贫。

(二)促进就业创业,实现“劳有所得”

加快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特色农业、传统工业向新型生态工业、传统服务业向以生态养生、休闲度假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三个转变”,努力创设更多的就业岗位,促进城乡居民持续增收。进一步完善城乡均等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促进高校毕业生和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困难人员、退役军人就业。进一步完善扶持创业的优惠政策,形成政府激励创业、社会支持创业、劳动者勇于创业的新机制、新局面。

(三)健全保障体系,实现“困有所济”

健全覆盖全县人民的基本养老、失业、工伤、生育保险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引导灵活就业人员、农民工和非公经济组织从业人员积极参保,实现参保率达98%以上。建立完善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大力发展以扶老、助残、救孤、济困为重点的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提升乡镇敬老院综合服务水平,建成县城区综合敬老院及农村社区综合服务社和城镇社区日间照料中心20个。

三、夯实基础设施惠民生

以生态文明建设、统筹城乡发展为契机,加快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全力打造宜居乐业的生产生活环境。

(一)建设生态文明,实现“境有所美”

围绕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工程试点县建设要求,全面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健全完善复合生态系统,创造天蓝、地绿、水净、人和的生产生活空间。深化生态创建活动,加强生态系统保护,抓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建成国家级生态县。深化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完善乡镇污水处理和垃圾处理设施,防治农村面源污染。实施“保护母亲河”行动,加强沐溪河、马边河等水环境治理,开展19个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污染防治,严控粉尘、二氧化硫等主要污染物排放,建成省级环保模范城市。到2020年,生态经济指标体系全面建立,生态文化深入人心,生态消费成为习惯,生态功能区建设全面推进。

(二)完善交通路网,实现“行有所畅”

主动配合建成仁沐新高速,融入天府新区一小时经济圈。依托县城绕城公路,推进新凡、沐溪、幸福、建和一镇三乡“同城化”。通过合理配置快速通道,实现黄丹、舟坝、利店、凤村、武圣、富和、高笋、海云三镇五乡半小时上高速公路。打通杨村—峨边、建和—马边、黄丹—沙湾等县际出境通道和沐溪—武圣、大楠—炭库、新凡—箭板等乡际联网路。到2020年,新改建出境通道和联网路300公里,建成通村 (含自然村)水泥路1500公里,形成“四纵八横六环线十二通道”交通路网,全县农村公路总里程达2500公里,农村客运覆盖率达95%以上。

(三)建设新型城镇,实现“住有所居”

1.建设幸福新区。严格按照清华城市规划院规划,在幸福—枣儿坝一带建设幸福新区。同步建设竹产业园和生态工业园,实现产城一体;积极推进解结湖、竹博园等景区景点建设,实现景城一体。

2.培育韵味老城。按照旅游精品生态县城定位,加快实施狮子山片区、党校片区、竹林巷等旧城改造;提升老城区城市风貌,促进“两化”互动示范园区、浆纸工业园区与现有城区实现园城一体,打造“醉氧天街”、“醉氧公园”,培育沐川独特的清雅温润水墨韵味。到2020年,县城建成区面积达到10平方公里、人口10万人,其中力争新建城市保障性住房18万平方米。

3.建设特色集镇。2014年完成所有乡镇总体规划修编,加快推进风貌改造。重点沿213线打造新凡、沐溪“农耕风貌长廊”,依托沐川竹海景区打造永福“休闲养生绿镇”,围绕传承地方历史文化打造箭板“历史文化古镇”,围绕发展水上特色旅游打造舟坝—黄丹“水乡风情新镇”。

4.打造美丽乡村。加快实施安全饮水工程,解决农村安全饮水6.7万人,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70%。加快农网改造步伐,全面完成195个村电网改造。加快建设美丽新村,规划建设新村聚居点50个、新农村综合体5个,全面完成农村困难家庭危房改造。

四、健全公共服务惠民生

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治理新格局,不断提高政府公共服务和社会治理水平,营造良好的社会发展环境。

(一)健全服务机制,实现“事有所倚”

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提升服务意识和水平,建设服务型政府。健全社会矛盾排查调解机制,妥善处理人民群众的内部矛盾。扎实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坚决消除“四风”。转变机关作风,强化工作执行力,重点解决吃、拿、卡、要和久拖不决、久拖不办、推诿扯皮等突出问题,教育干部争做“四反对、四争当”的典范。建立干部联系群众“三级联动”制度,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实现为民服务创先争优常态化。

(二)加强社会治理,实现“居有所安”

创新基层社会治理和服务体系建设,全面推进网络化、信息化、全程化、社会化的城乡一体治理模式。完善“大沟通、大调解、大攻坚”群众工作机制,深化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妥善处理和有效化解各类社会矛盾。全面建设以情报信息网、基础防范网、视频监控网、网络管控网、打击整治网和区域协防网“六张网”为骨架、打防管控一体化运作的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依法防范和惩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强化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提高公共安全事件预防预警和应急处置能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猜你喜欢

沐川生态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生态养生”娱晚年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与王沐川在图书馆
与王沐川在图书馆
突破山区县“互联网+农业”瓶颈 为扶贫攻坚助力
——以沐川县为例
生态
在农村采访中的那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