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独立学院医用化学课程目标定位研究

2014-02-02霞,明

教育教学论坛 2014年40期
关键词:基础课课程目标医用

习 霞,明 亮

(南通大学 a.杏林学院,江苏 南通 226001;b.化学化工学院,江苏 南通 226019)

【学生教育】

独立学院医用化学课程目标定位研究

习 霞a,明 亮b

(南通大学 a.杏林学院,江苏 南通 226001;b.化学化工学院,江苏 南通 226019)

阐述了独立学院医用化学课程目标重新定位的必要性,探讨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与人文品质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强化普通基础课的独立个性,真正实现全面性课程目标。

独立学院;医用化学;课程目标;定位

为了更好地适应新形势下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应定位为培养基础扎实、专业过硬、兼备特长、全面发展的多元化应用复合型人才,因此独立学院在教育、教学管理上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注重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应用能力和竞争能力。作为独立学院医学生迈入大学课堂所接触到的第一批课程之一,医用化学理所当然应担当起这一重任。然而受长期以来专才教育思想的影响,作为医学普通基础课的医用化学的课程目标存在着传统的片面定位,妨碍了其在培养学生全面素质中发挥应有的作用,这已严重滞后于医学教育改革的整体进程[1]。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医用化学教学体会,谈谈医用化学课程目标重新定位的必要性,并探讨如何在教学中坚持课程的个性,实现普通基础课全面性课程目标。

一、医用化学课程的现状分析

在我国医学专业课程体系中,相对于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理学、生化与分子生物学、病原学、免疫学以及病理学等专业基础课,医用化学则属于普通基础课。从我国多数高校的现状来看,普通基础课与专业基础课在总的课程体系中具有明显不同的地位,通常人们认为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一起构成了课程体系的主干部分,而普通基础课只是对后继主干课程提供服务功能的辅助性或从属性课程。因此大多数高校(当然也包括我校独立学院——杏林学院)在课程设置过程中往往会进行功利性的衡量,会优先安排专业课程及实践课程,并且不断削减医用化学这些普通基础课的授课学时,将普通基础课置于整个教学体系的边缘化地位。

二、医用化学课程目标重新定位的必要性

按照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教育目标划分为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及动作技能领域三个部分,共同构成全面的教育目标体系[2]。由于课程目标是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的具体体现,课程目标的定位会对该课程在总的课程体系中所占地位产生影响。所以上述医用化学课程的从属与边缘化现状应该归因于其课程目标长期以来的片面定位,将课程的认知目标也就是知识与技能的目标放大成为几乎全部的目标,而严重忽视了其应有的能力目标和情感人文目标,认为医用化学仅仅是为了提供学习后继医学主干课程所必需的理论、知识和技能而开设。这种片面性的课程目标带有专才教育的功利色彩,与我国长期实行以专才教育为主的高等教育模式不无关系。按照这一课程目标定位,医用化学自身的课程个性必然被淡化,妨碍其在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在具体实践上自然会造成人们对医用化学这种普通基础课的不重视、学生消极应付的学习状态以及本课程授课教师的群体失落感。这种被边缘化的倾向,呼唤着有关方面加大普通基础课的改革力度,而改革的关键则在于对课程目标的重新定位。只有强化普通基础课自身独立的品格,并立足于实现全面性课程目标,才是课程改革的正确方向和有效途径。

时下,人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对大学生实施全面性教育,核心是融合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使他们学会综合运用科学思维与人文思维、科学方法与人文方法,提高创新开发能力、适应环境能力和独立发展能力。在人类社会步入知识经济的如今,人们成功与否的关键不在于拥有的知识信息量,而在于处理和运用知识信息的综合能力,像医用化学这样的普通基础课在大学生全面性教育中应该大有用武之地。

三、如何实现医用化学全面性课程目标

1.培养大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大学生入学初期会发现他们原先在中学阶段熟悉习惯的学习环节在大学的课堂上会发生较大的改变,而他们的学习方法和能力往往还停留在高中的层面,不能很快地适应大学的学习环境。特别是独立学院的生源层次相对偏低,学生的学习能力不强,他们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的转变更加亟待解决。大学第一学年第一学期开设的医用化学恰逢其时,可以引导学生尽快适应大学的学习,逐步提高主动学习的能力。中学课堂教学容量较低,教师注重精讲多练,而大学教学内容则大幅增加,课堂讲授速度快,学生易处于被动接受的低思维态势。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努力实现由单纯传授知识向培养学生能力的转变,实现由教师向导师的转变,实现由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观向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观转变。引导学生从被动接受的状态向主动掌握的角色转化,提高他们独立学习的能力,尽早实现从中学到大学在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上的转变,不仅有利于他们学习后继课程,更重要的是使得他们在走出校门后的人生岁月中,可以独立跟踪科学技术的发展,不断更新知识,实现终身教育。

2.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人文品质。医用化学课程内容中有很多经典的科学史传,教学资源很丰富。教师在课程讲授过程中必须重视体现科学探索和创造的教学内容,在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还要提供学生塑造创新能力和人文素质所必需的精神营养。按照这种全面性课程目标作导向,不仅可以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而且容易得到学生的认同和响应。比如在讲授基础化学部分原子结构一章时,我们常常只介绍描述原子核外电子运动特征的基本结论,而对20世纪初人们探求物质结构奥秘的历程,认为与后继课程关系不大,在教学中常常简单带过甚至省略不讲。其实在课堂上着意渲染从波尔的量子化轨道模型到德布罗意提出的物质波,从戴维逊、革末的电子衍射实验到玻恩关于电子几率波的统计诠释,从海森堡的测不准原理到薛定谔的波动方程等一系列重大的学术突破,如此群星璀灿、学术思想空前活跃的科学史,如此科学发现接力赛般的历史佳话,可以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极大地激发他们对科学家创造性思维的倾慕及对科学研究的向往热情。

生动活泼的科学史传的讲授,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而且可以使学生从对科学创造过程的学习和鉴赏中获得审美的愉悦,培养科学的审美观。科学的审美赋予科学以艺术的品位与价值、人性与人情的元素,因此,审美的维度在科学的客观性与人文的主观性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沟通了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从这一点出发,科学史的教育具有改善大学生人文素质的重要意义。

3.培养大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医学类毕业生除了必须具备深厚的理论知识,还需要有良好的实际工作能力,而医用化学的实验教学则可以对此做出自己的贡献。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课教学是医用化学教学的重要内容。通过实验可以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更重要的是使学生认识并尝试参与实验研究,培养学生在实验中既学会动手,更学会动脑,学会根据研究目的主动去考虑实验设计,增强学生参与实验研究的热情和感悟,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他们独立思考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3]。原先我校医用化学课程结构中理论课与实验课合成一门课开设,以理论课为主,实验课处于从属地位。为了突出化学实验对于医学生能力培养的重要性,我们进行教学改革,把医用化学理论课与实验课剥离,提升化学实验的地位,将化学实验单独开设为与医用化学课程并列的医用实验化学课程。另外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大部分学生在中学没有做过化学实验,动手能力比较差,而且我们使用的实验教材验证性实验过多,而技能操作的训练和综合应用性实验太少,且与医学专业的特点联系不太紧密,因此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我们应结合医学专业的特点,不断完善和更新实验内容,并适当开设研究性实验,改革考核方式,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提升学习效果。这些改革完善都旨在增强学生参与实验研究的热情和感悟,提高他们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张志国,杨力,王桂叶,等.医学基础课程评价改革目标及方法研究[J].卫生职业教育,2013,31,(1).

[2]李先佳,任丽平,崔燕兵.目标教学法在专科生物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卫生职业教育,2008,26,(18).

[3]刘养浩,刘宇凡,徐友龙,等.医用化学实验的创新教学[J].西北医学教育,2012,20,(6).

G642

A

1674-9324(2014)40-0188-02

南通大学教学研究课题(2010B20);南通大学杏林学院教育教学研究基金项目(2012J225)。

习霞(1979-),女,江苏南通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电分析化学与生物电化学。

明亮(1977-),男,江苏南通人,博士在读,副教授,研究方向:电分析化学及电化学发光研究。

猜你喜欢

基础课课程目标医用
国内外高中化学课程目标比较与启示
75%医用酒精
基于混合式教学模式下课程目标达成度分析
关于医学院校医用英语教学的几点思考
道德叙事在“基础课”教学中的应用
历史课程目标及其分类的探索
现代职教体系下公共基础课改革探索
浅谈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课程目标的达成程度
高等医学院校计算机基础课教学改革浅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