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医临床教育应遵循师承之道

2014-02-02彭志华

教育教学论坛 2014年40期
关键词:师承医德中医药

彭志华,韩 霞,冯 军

(深圳市福田区中医院,广东 深圳 518034)

中医临床教育应遵循师承之道

彭志华,韩 霞,冯 军

(深圳市福田区中医院,广东 深圳 518034)

中医药人才在当今社会稀缺,这跟我们的社会大环境的影响是分不开的。对于中医药院校学生的培养,要培养他们的中医思维方式、多跟师临证、摒弃名利思想,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和深入了解中医,更有益于重振中医雄风、培养高质量的中医药人才。而中医药的人才培养主要是通过师承教育,所以研究中医传承规律和传承模式,对造就新一代名中医具有重要的意义。

师承教育;中医特色;人才培养

在中医药院校教育之前,中医药人才培养最主要的形式就是师承教育。“古之学者必有师”,师承教育的最大特点是以临证为本,融理论教学与临证实践于一体,寓学术的耳濡目染于生活的点滴之中,使学生慢慢感悟中医的内涵以及老师的人格魅力和学术魅力,注重继承传统中医药精髓。自我国创办中医学院以来,中医教育逐渐步入学院教育模式,中医的现代学院教育,采用批量生产的方式培养学生,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虽然培养了一定数量的中医人才,但由于中医本身的特殊性,中医的望、闻、问、切等诊疗技能需通过长期临症揣摩,积累经验,才能心领神会,得心应手,学生在学校所学理论仅限于识背阶段,真正在临床实践时却成为纸上谈兵的学问,不能活学活用,很难领悟中医文化的精髓。

研究中医传承规律和传承模式,对探索中医药人才的培养模式、科学管理、合理使用,实现中医药人才的良性循环,从中医学的学科特点来分析具有重要意义。

一、有助于提高学生对中医的信心

中医属黑匣子理论,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即可确诊病情,并处方用药,看似简单、却玄之又玄的理论令很多西医难以认同。西医讲求用数据证明,用实验证实,而中医属经验医学,经过几千年的淘炼,已自成体系,在治疗人类疾病过程中有着不可磨灭的功劳,但现代中医院中,往往看到的也是开着西药,打着吊针的中医居多,纯正的中医少之又少,面对如此中医西化的窘况,如何才能树立学生对中医的信心,甘心选择中医作为自己毕生的事业呢?邓铁涛老先生曾谈到:“中医教育的危机从根本上说就是信心的危机。中医教育最大的失败就是没有能够解决学生的信心问题。”当西医面对非典束手无措时,当瘟疫横行、百姓遭殃时,我国名老中医以其独特的辩证、精准的方药往往可立起沉疴,救命于危难之时,不仅发挥了中医的传统特色和卓越疗效,也为年轻一代中医树立了良好的榜样,增强他们学好中医的信念。

二、有利于传承中医经典文化

中医经典是经过几千年来,不计其数的中医先辈们通过不断实践、总结、编写出来的,具有很完整的中医理论体系。这些经典不仅仅体现着整个中医理论的博大精深,而且还与文、哲、史以及自然科学知识体系相融合。名老中医们对中医经典著作的研究和研读都是下过苦功夫的,而且经过多年的从医,早已和自己所学理论知识融会贯通,并总结出属于他们自己的经验。对于年轻中医来说,这方面他们还欠缺很多,通过时间的推移他们是可以赶上来的。这需要他们在闲暇时间多去阅读中医经典,不明之处可向名师求教,提高自己的理论知识水平,并且在不断的临床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总结出经验,寻找创新点。

三、有助于将中医发扬光大

中医历经磨难,在现代医疗舞台上如何继续为人民治病防病,保卫人民身体健康,是我们每位中医人应该深刻思考的问题。中医如何才能更好地继承发扬,中医将去向何方?靠的就是中医先辈,他们汲取中医精华,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是我国真正的医学瑰宝。

中医学离开临床等于鱼儿离开了水。临床就是医学学习者的实践平台,学会再多的理论,也需要实践的机会和平台,将学到的知识用到实际操作中。通过实际临床操作,会让知识掌握得更加牢靠,而且也会帮助学者发现自己学习不足之处,再通过补习知识和名师的指点,完成解疑。这样反复多次的临床操作,学者会累积非常多的临床经验,为他们以后的成才打好基础。临床过程中的可靠数据,更是学医者宝贵的财富。在整个临床过程中,名师的穿针引线是很重要的,中医学的教育与成长依靠传承是一条捷径。学生在名师身边每天耳濡目染,长期下来,他们会从名师身上学到很多东西,可能很多知识他们需要学习很久也未必能够掌握的了。名师都是临床经验非常丰富的,他们知道在哪个知识点、哪个细节方面会有更好的、更简单有效的处理方法,这将很快提高学生的理论知识水平,又因为反复多次的临床,在实践中的操作能力又得到了大大的提高,最大化地缩短了人才成型的周期,中医重新辉煌的日子越来越近了。

四、有利于形成了良好的医德医风

“医学不是谋利的手段,不是扬名的阶梯。”贵义贱利是孟子性善论的一种价值倡导,也是儒家的经典思想之一,对中医医德的形成和完成具有深刻的影响。医德,是自古以来中医就推崇的,有了医德,才能全心全意的救人治病。也是出于此种观念,千百年来中医的医德都是受世人尊敬的。当今社会我们倡导的医德医风,也是很好地继承了古人流传下的高尚品德。先做人再学医,淡泊名利、修德敬业是中医学的无上境界。再精湛的医术,也要建立在良好的医德之上。也只有自身拥有良好的医德,才会以解除别人的痛苦,保护生命的思想去医治患者,有哪一个患者求医不是寄以生死。如果,你作为医师一心为财,图谋不轨,那是拿无数的生命在开玩笑,你不仅害了他们,也败坏了你自己的名誉,更败坏了作为医师崇高的医德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所以,要有“医乃仁术”的医德思想在心中,更要牢记从医的宗旨就是“济世救人,救死扶伤”。白衣大褂,被人们赋予“天使”的称号,这说明医者所从事的是多么高尚的职业,所以我们需要坚守自己的医德,来回报患者的信任,树立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献身于医学的伟大志向,不贪求金钱财物,对所有的患者一视同仁,一切以医德为医者做事的宗旨和标准。

学习老中医一方一药、一技一法可能并不难,难的是面对患者复杂病情时能应用中医的辩证思维方式来诊疗疾病。在现行的中医教育体制中强化中医经典,提倡师带徒教学模式。如何有效实施师承之道,以免如同之前一样重蹈覆辙或误入名利怪圈,重振中医雄风,应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培养中医思维方式,重读经典

现代中医学院教育体例中,往往在入学后给学生灌输了大量西医理论知识,其目的是西为中用,希望能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以培养中西贯通、知识全面的医学人才,殊不知中西医在思维方式上有天壤之别,西医对人体的研究以形象具体的解剖学理论为基础,对内脏的描述不仅有明确定位和功效,而且力求量化,而中医却把人与自然看成整体,讲求天人合一,属抽象思维,如果像西医认识组织器官那样来把中医理论具体化、数量化,中医将很难入门。这也是为什么每年培养大批的中医学生,而实际能临证治病的却寥寥无几。这种揠苗助长的教育方式不仅对学生的成长无益,相反会扰乱大家的思路,比如,中医藏象理论中有“心主神明”的论述,也就是将人的思维、精神、心理等方面的功能归属于心。而从现代解剖来讲,这些功能则是大脑所承担的,与心脏关系不大,所以按照现代的解剖概念来理解中医的概念,那简直就是“风马牛不相及”。长此以往,便扼杀了学生的纯中医思维能力,而且现代医学以其精确的实验、确凿的数据证实了它的“科学性”,不得不令许多中医学生对自己的专业产生质疑,直接导致中医教育的失败,培养了一批批不靠望闻问切、而靠仪器诊断疾病、背着中医方歌、开着西药治病的“西式中医”,也有部分中医开的是中药,但他依据的不是四诊合参、辩证施治,而是在依据西医诊断用中药,如看到胃溃疡,便加用有抑制胃酸分泌的中药,看到高血压便加用平肝潜阳的中药,许多中医迷失在在这片“中西结合”的大环境中,而中医经典如同指路明灯,对中医的核心思想进行了系统的阐述,构建了中医临证的思维模式,以其独特思辨方法使我们在临床中遇到复杂的病情时能理出头绪,不会找不着北。

(二)多跟师临证,重视四诊合参

中医属临床经验医学,中医理论学得再好,必须在临床取得疗效,治好病人才可以,所以当我们的头脑已用中医理论武装好后,就要严阵以待,到临床去实战了,因为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因为医学的生命力在于其为患者解除疾苦。师带徒是中医长期以来形成的独特教学方法[2],对中医药文化传播起着重要的作用,具有很多优点,如能掌握牢固的中医基础理论知识、在熟读甚至背诵《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汤头歌诀》中的有关证治方药后,头脑中便会形成一块块模板,当临证需要时,可随时调度重组,根据望闻问切所收集的资料,初步形成诊断并选择合适的方药,同时发挥师徒双方的主动积极性、通过临床跟诊,耳濡目染,潜心钻研,真正心领神会,学习和积累临床经验、提高临症辨识能力。随着临证经验的不断积累,便可逐渐对经典理论方药应用自如,并最终实现方从法出,法随证立,辩证论治、灵活处方用药。

(三)摒弃名利思想,德泽众生

贵义贱利是儒家经典思想之一,也是自古以来中医医德遵循的基本原则,古代很多医术精湛的名义,他们没有因为名扬天下而忘乎所以,而依然保持着谦虚的姿态,一身正气,淡泊名利。反观我们现在社会,随着市场经济不断的发展,“利益最大化”成为了越来越多个人、集体所遵循的原则,这很容易导致人的价值观的走向偏激,一味的追求利益而不计后果和手段。现在有部分医生诊断患者要看红包的多少来决定谁先来,决定是否尽心地为患者诊断,还有一些医生直接跟药厂有联系,为了钻取其中的提成,胡乱开药,要求患者多购药,以换取提成。这样的现象还有很多,已经严重影响了医务人员在人民大众中的形象,我们几千年传下来的医德面临着空前危机和挑战。既然选择医学这个行业,首先你就要清楚学医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你要救死扶伤,解决患者的病痛,你要以崇尚的医德来要求自己,修心敬业。且不可以仅仅当作谋生的手段而学医,为了现实的社会地位而学医。抱着这种态度的人,会害了千千万万的无辜患者,如果这样的人数量在不断增长,那将是十分可怕的结果,到最后丢了自己的尊严,更让医德的颜面扫地。所以,从医者必须要从自身出发,摒弃名利思想,德泽众生。想事情做事情的立场要以众生为中心,尽心尽力救治他们的伤病,为他们排忧解难。体恤他们的身体状况,不分贵贱,一视同仁,努力践行高尚的中医医德,铭记“医心仁、医术精、医风正”,争做不愧医者称号的白衣天使。

[1]冯慧卿.基于默会知识理论的中医学术传承探讨[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9,15(5).

[2]张家玮.试论中医传统师承教育模式的现代意义[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2,10(21).

[3]武颜文.儒家仁学思想与中医医德 [J].河南中医学院学报,2007,22(4).

[4]殷子斐,苏永华.行中医医德为苍生大医 [J].中医药导报,2011,17(9).

G642

A

1674-9324(2014)40-0154-03

彭志华(1976-),女,山西原平人,硕士研究生,主治医师,研究方向:中医针灸,临床教育。

猜你喜欢

师承医德中医药
昆剧“传”字辈师承探析
师承授受经验谈
师承与独创之美
中医药在恶性肿瘤防治中的应用
中医药在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中的应用
从《中医药法》看直销
中医药立法:不是“管”而是“促”
孙思邈医德思想发微
医学研究生医德教育问题探讨
中职护生医德认知现状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