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鹰爪翻子拳的源流与保护研究

2014-01-29张长思张长念

体育研究与教育 2014年4期
关键词:精武拳术武术

张长思,张长念

鹰爪翻子拳是流行于我国北方的一种优秀拳种,被称为中华传统武苑中的一支奇葩。它以独特的技术风格,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和显著的民族特征,于2008年被国务院列为国家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这一举措为鹰爪翻子拳的发展传播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平台,也进一步推动了其他传统武术的挖掘整理和保护工作,为向世人更多地展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1 鹰爪翻子拳的历史沿革及发展阶段

1.1 鹰爪翻子拳的孕育发展时期

(1)鹰爪翻子拳与岳氏散手。关于鹰爪翻子拳的起源,众说纷纭,迄今未能统一。其中较有影响的说法是此拳为宋代岳飞所创。最初仅九手,其中上盘三手,中盘四手,下盘两手,左右互换皆为散练手法,故名岳氏散手。如陈子正之侄徒陈国庆就认为鹰爪翻子拳是“吸收少林拳术‘岳氏散手’的擒拿技法和鹰爪功法的叼抓擒拿的手型、手法,融合发展成的一个具有‘鹰爪’手型特点的翻子新拳种”[1];李佩弦也曾说“鹰爪派翻子门的起源,据先师陈子正讲是‘传说在北宋末年抗金名将岳飞参合少林拳法创岳氏连拳一百零八手’”[2];陈子正之嫡传高徒、河北鹰爪门名师刘法孟先生也认为“其术源于岳飞”。但他又在其《鹰爪翻子拳术摘要》中说:“岳氏鹰手,一名散手。专以刁抓肘靠,分筋错骨,点穴闭气等技为主。其源出于沥泉僧,后以此术授岳武穆,故世以岳氏鹰手呼之。”[3]不过据笔者考证,这里虽有多种文献资料记载鹰爪翻子拳是源于岳飞所创的岳氏散手,但由于缺乏充足的史料依据,目前只能认定它仅是一种猜测,而且这其中避免不了有假托、附会的可能。为进一步澄清这一疑点,笔者试图从岳家拳入手找出岳飞创拳的依据。据查,《中国武术拳械录》中有提到:“流传于湖北黄梅等地的岳家拳古朴实用,与岳氏有密切的渊源关系。初步认为系岳飞所创……,岳飞曾两次到黄梅。岳家因此而世代相传,历久不衰。”据《宋史》、《序资治通鉴》和岳飞之孙岳珂所著《金佗綷编》记载,岳飞曾两次到黄梅。而关于岳家拳,据《岳氏宗谱》记载,岳震(岳飞四子)在岳飞首次到黄梅后被留下,岳霆在岳飞蒙难后投奔岳震也来到黄梅隐居,其后,岳家子弟无日不想复仇,他们操练兵马,习拳演武,直至宋朝灭亡。这个时期的岳家拳的基本套路从一字拳到十字桩,按数字排列。套路有“一字拳”、“二连拳”、“三门桩”、“四门架”、“五法”、“六合”、“七星”、“八法”、“九连环”、‘“十字桩”。这套岳家拳套路编排讲究的是一去一来,往返重复,动作相同,方向相反,这与岳氏连拳和鹰爪翻子拳行拳来回重复的套路编排形式极为相似。另外,岳家拳的硬功有铁砂掌、鹰爪力,这也是与重视掌功和爪力的鹰爪翻子拳有共同之处。另据湖北省体委武术挖掘整理组的考察资料来看,岳家拳 “在实战中,不断总结经验,加以改进。据了解最初只是以单、双推掌方法为用,继以散手对敌,发展成为套路,并有岳家枪、勾连枪、双锤、双锏等器械”。由“散手”到“连拳”,说明岳家拳的技击方法有了进展。[4]然而,这些依据仅可判断岳飞创拳的可能性,至于他有没有创编包括岳氏散手在内的其他拳术依然无确凿依据。尤其不能忽略的是岳氏散手自宋代起经元代至明代的传承信息中断,所以其是否由岳飞所创更是无从考证。

史料记载,明末清初有武术家访名师于终南山,得岳武穆拳谱,据其拳理创编形意拳而自成一派。有观点认为现在的形意拳、翻子拳、连拳等皆出于岳氏散手。清代中期有传说:“丽泉和尚擅于岳氏散手,并将它传于道济、法成和尚。”李佩弦在《鹰爪派翻子门十路行拳5鹰爪派翻子门之源流》中谈到:“至清代中期,有丽泉和尚得承真传。丽泉和尚原习翻子门拳术,因见岳氏连拳古朴精妙,技击性强,不尚花架子,故兼而练之,随形成鹰爪派翻子门之雏形,后传道济和尚。道济又传法成和尚。’以上源流只是传说,编著者由于条件限制,无法进一步考证。”据《中国武术拳械录》的考查资料来看,在清道光年间,河北雄县拳师刘仕俊在北京京师军营传授岳氏散手招式,其时,岳氏散手共有九手,刘仕俊的弟子刘德宽将九手发展成了套路,使散手技术不但易学而且连贯,因而取名岳氏连拳。关于沥泉、丽泉、道济、法成这几位僧人的存在依据和历史背景并无详实的史料记载。但如果沥泉和丽泉指同一人的话,则有些资料记载又是冲突的,颠倒了师承关系,这一点还有待于进一步考证。而关于拳师刘士俊、刘德宽、刘成友的明确记载则较多。如《雄县县志》、《鹰爪翻子拳谱》及相关史料档案中就有这样的记载:刘士俊,清末同治年间武术宗师,河北雄县孤庄头村人。最初习拳于当地拳师尹万全,二十岁左右时武术已有心得。某日偶遇云游僧人道济,学得“岳氏散手”,但只学了九路。几年后,又遇道济师兄法成和尚,法成再授以“岳氏散手”和刀枪器械。除了精于“岳氏散手”,刘士俊还擅用长枪,被誉为“大杆子刘”,又称“雄县刘”;刘德宽(约1826—1911),沧州人。幼时拜本城老武师田春奎为师,精习少林六合门拳术,尤精六合大枪,并擅长马牙剑及飞镖。华北颇负盛名,人称“大枪刘”。在北京曾投师于董海川门下习八卦,投于刘仕俊门下习岳氏鹰手,为此兼得两派精华;刘成友为刘士俊之族孙,清末民初著名鹰爪拳师和翻子拳师。初学武术于雄县的飞腿杨景山,后又跟刘德全、董宪周学习翻子拳。[6]

(2)鹰爪翻子拳与八闪翻。据《中国武术大辞典》中记载,八闪翻为明代民间拳种。戚继光在《纪效新书·拳经捷要篇》中也说它是明代流行拳种中的“善之善者”之一。当代武林拳家多认为八闪翻即现代流传于北方的翻子拳,但并无明确的史料依据。据鹰爪翻子拳名家刘法孟载述:翻子门沥泉僧因见鹰爪手法可取,便将其渗入翻子拳术中“兼而练之”。若此说法可靠,则鹰爪翻子拳当是形成于明末清初,是由沥泉僧人将鹰爪功和翻子拳融合发展而成。然而,笔者认为武术拳种的形成是社会、政治等综合条件下的产物,因为当今许多拳种均是在明代大环境下产生的。无论是“岳氏散手”还是“八闪翻”或是“鹰爪功”都在明代武术拳种的书籍中有着明确的记载。关于鹰爪翻子拳的前身问题,笔者认为,与众多武术拳种源流一样,鹰爪翻子拳可以由单个的某人来给拳术命名,却不能由一人独创。因为每一拳种的最终定型都是从简单到复杂,都是学习他人、自悟和借用相结合,历经世代先人的实战检验,用鲜血和智慧逐渐总结完成的。这其中当然会不乏与某别派相似的东西,如翻子拳,但仅从其名称和拳术体系中便能看出其与岳氏散手、少林拳术、翻子拳、鹰爪功的渊源关系和血脉联系未免太过于武断。作为一个学术观点,关于翻子拳的渊源问题仍需继续研究,希望不断有新的材料和证据被发现。

1.2 鹰爪翻子拳的形成完善时期

(1)上海精武体育会的影响。精武体育会,简称“精武会”,是一个武术社团。1909年6月,霍元甲在上海闸北创办“精武体育学校”,培养武术人才。同年秋,霍元甲逝世。鉴于“学校”这种名称与形式限制了招生范围和武术的广泛传播,在霍元甲的学生陈公哲、姚蟾伯、卢炜昌等人的倡议下,议定改“精武体操学校”为“精武体操会”,后又改名“精武体育会”,主要传习潭腿、功力拳、节拳、八卦刀、五虎枪、大战拳、套拳以及各种器械和对练等。精武体育会高举“爱国、修身、助人、正义”的旗帜,以“提倡武术,研究体育,铸造强毅之国民”为主旨,开展健身活动,使武术走出训练馆,走向大众社会。

“鹰爪王”陈子正是精武体育会的优秀拳师之一。据鹰爪翻子拳门人陈国庆所述,早在1916年,陈子正在齐齐哈尔学校任教期间,就已开始了鹰爪翻子拳的整编。1919年应聘到上海精武会任教后,[7]他在“以前辈的岳氏连拳及翻子门融为一体的基础上,及根据本身的实践,把岳氏连拳之一百零八手进行了多次整理,终于形成了风格别致的‘鹰爪连拳’和‘鹰爪行拳’等,确立了“鹰爪翻子门”这一武术流派。”陈子正在中年时曾被邀远赴黑龙江、上海、汉口、广东、香港及新加坡等地教拳授徒。在上海精武体育会期间是其在拳术造诣上的一个鼎盛时期。此期间,他不仅广收门徒授以鹰爪拳技,且潜心研究技术动作,钻研拳术理论,任上海精武体育会副会长期间,由于鹰爪功精湛而被誉为 “鹰爪王”。陈子正教人有方,且绝不隐秘,因此,随其学艺者甚多,桃李满门,当时得到他的真传的徒弟有陈国俊、陈国庆、陈国贤、外甥鲍希勇、刘凤池、张树青等人;而在广东及香港则有黎耀文、梁子鹘、张静齐、李佩弦、李明德、陈展璞及张俊庭等人。陈公哲先生在其所著《精武会五十年》一书中讲述了一段1928年冬天在南京举办的国术比赛的场景,其中提到了陈子正也参加了比赛。他“面戴铁丝罩,拳打脚踢,俱无限制,……点名上台搏斗,于是血流被面者有之,断筋折骨者多人。各省会拳师之明白事理者俱不参加。有参加者,因耳对方盛名,多临时礼让,如某拳师之让陈子正是也。”[8]由此可知,陈子正在当时武术界已名声斐然。

(2)鹰爪翻子拳技术、理论体系的完善。在鹰爪翻子拳的发展传播和技术、理论体系的完善中,精武体育会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精武会集合了各门各派的武术精华,共冶一炉。如黄河流域少林专家赵连和、螳螂派罗刚玉、长江流域陈维贤、珠江流域莫家、闻明华北的翻子门鹰爪派大师陈子正等等。精武会打破了门户派别之见,各家各派精诚团结,互相学习,取长补短。”[9]这一交流形式极大促进了鹰爪翻子拳的演进、传播和发展。另据《精武本纪》记载:“本会教员,各派具备,惟初科目有规定,以正始基,初级科目共十种,潭腿、功力拳、接潭腿、八卦刀、五虎枪、大战拳、套拳、群羊棍、单刀、串枪,必熟悉种,方及他技”,这就是闻名武坛的精武十套。“陈子正原为关外有名番子门,又名鹰爪门拳师。初由上海精武会、中国商会、中国商团总会联合聘请南来,以三月期满,遂由精武会独聘为专任教师。陈子正初偕其徒刘志祥来,众欲一观其技,请其表演,步多用虚式,拳风霍霍,善擒拿,故名鹰爪,拳法稳健,功夫老到。”[10]陈子正不仅熟悉这些拳术套路,在与其门徒商榷后,对岳氏散手进行了改革,将少林拳、翻子拳及其他多种拳术的精华熔于其中,形成了兼具内、外家特点的新拳种“翻子门鹰爪派”或“鹰爪翻子拳”。其套路主要有鹰爪连拳五十路和鹰爪行拳十路。1921年,陈子正去香港精武会传艺,令其侄陈国庆、陈国俊分别在上海精武会、广东精武会任教。1922年,陈子正又赴新加坡任教,不及五日,就于擂台上仅用半个回合击败英国拳击家,被授予“印度尼西亚短剑”一把,剑上刻有“中国拳王”的字样。

1928年,南京举行首次武术擂台赛,中央国术馆专人相邀,愿子正与会,以壮声色。盛情难却,子正遂带弟子郭成尧、孙成之去南京。郭、孙各登台一场,皆击败对手。最后一天陈子正上台,对手见之,甘拜下风。中央国术馆馆长张之江为陈子正亲笔题书——“国术大师”。之后,陈子正根据自己的长期实践,吸取少林拳、鹰爪拳、岳氏散手、翻子拳中的精华,创编了别具特色的新拳种——鹰爪翻子拳(即翻子门鹰爪派拳术,包括鹰爪行拳十二路、鹰爪连拳五十路、连环剑、六合枪等),对当时的武术事业做出了较大贡献。

对于优秀传统拳种,精武体育会不仅广而习之,以推动技术发展传承,而且还特别注重其理论研究和传播。为了更好地传播武术,1921年,精武体育总会创办了《中央杂志》(后改为《精武杂志》)向社会传播精武精神和武术文化。另外还出版了许多武术的相关书籍和理论著作,丰富了武术的理论研究体系。据上海体育文史委员会搜集,目前已发现的精武出版的书目达63种。由于精武体育会历来提倡“无文不能行远”的指导思想,这一时期鹰爪翻子拳的理论体系也得到了空前的丰富与发展,我们今天能见到的鹰爪翻子拳的相关重要的理论著作就均成于此时期。例如,由陈子正与其徒所著的《鹰爪翻子拳术摘要》、《鹰爪十路行拳》、《鹰爪五十路连拳》以及由其徒刘法孟所著《少林鹰爪翻子拳术大观》、《雄拳百式》等。“陈子正在他师傅刘成友的支持与指导下,由刘凤池等人帮助,编写出了《鹰爪拳艺书》一册,并出版了《鹰爪连拳五十路》、《鹰爪翻子拳摘要》等书”[11];1921年在刘凤池、郭成尧、由述孔、曲乙新等人协助下,编辑出版了《拳术摘要》一书;1928年陈子正回到上海,在黄维庆、李明德的协助下又编写了《十路行拳》和《五十路连拳》,刊载于当时的精武刊物中。由此可见,精武体育会在鹰爪翻子拳的广泛传播和成熟演进过程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1.3 鹰爪翻子拳的广泛传播时期

在陈子正及其门徒将鹰爪翻子拳的体系逐步完善以后,鹰爪翻子拳便开始在全国乃至世界各地传播并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传播的主要套路除了鹰爪翻子本门的代表套路鹰爪行拳十路、鹰爪连拳五十路、鹰爪罗汉拳之外,还有陈子正在精武体育会期间所研习和教授的其他拳派的拳术套路。主要有:潭腿(十二路)、工力拳、大战拳、脱战拳、硬搥拳、节拳、少林搥、五虎拳、四六拳、八步拳、太祖拳、大棉掌、小棉掌、大雄拳、小雄拳、八步搥、大八面、小八面、五花豹、前溜势、梅花拳、罗汉拳、雁行拳、六合拳、醉六躺等。由于这些拳术套路包括鹰爪派拳术是精武体育会当时所教习的主要套路,因此,后来也被鹰爪派传人一并传习和继承下来了。刘法孟《雄拳百式5杂录》中的记载,就证明了这一点。文中说:“此篇所述,乃余历年在各处所授各种拳术名称,此项名称,虽似无稗于实用,然间中有一二要诀,常可补助学力之不足。”其为:潭腿(十二路)、工力拳、战拳、战拳 …… 醉六躺”。上世纪中后叶,鹰爪翻子拳的门徒和主要继承人开始奔赴各地授拳,形成了不同的本拳派支脉并逐渐发展壮大。南方鹰爪翻子拳主要代表人物主要有刘法孟、李佩弦等;北方主要有由述孔、刘凤池、孙成之、鲍希勇等;华中各地区主要有河北雄县陈国俊、陈国庆及其后人陈正耀等。当前,发展较为突出的主要有河北陈子正后人陈桂学、陈德新等;海外有侨居美国的刘法孟之女刘莉莉发展传播鹰爪翻子门功夫。

2 鹰爪翻子拳传承谱系

长期以来,鹰爪翻子拳传承关系与脉络的各种说法之间相互矛盾,完缺不一。笔者综合了各家观点以及部分史料记载,并结合逻辑推理,相互印证,最终绘制出鹰爪翻子拳传承谱系图(见图1)。主要参考了陈子正的《鹰爪翻子拳拳学摘要5鹰爪翻子拳的起源》、刘法孟的《少林鹰爪翻子拳术大观5鹰爪翻子门系统表》、陈国庆的《鹰爪翻子拳5鹰爪翻子拳的由来》、林世荣的《少林鹰爪连拳五十路5鹰爪翻子门系统表》、罗伟超的《少林鹰爪拳功用述要5鹰爪拳之源流》、郭先和的《鹰手拳5先贤列传》、张星一的《鹰爪门擒拿术5鹰爪翻子拳的历史源流》及《鹰爪门擒拿术5鹰爪翻子拳世系表》、陈正跃的《鹰爪拳5鹰爪拳传系表》等著作、谱籍文献。

图1鹰爪翻子拳传承谱系

3 鹰爪翻子拳内在价值解析

3.1 鹰爪翻子拳的健身、技击价值

众所周知,传统武术有着历经千载实践验证的防身、强身和修身功能,尤其是动作迅猛、招招实用,以技击著称的鹰爪翻子拳,无论是将其技击动作应用到国家安全防爆部门训练,还是个人防身练习中,都会产生良好的效应。现举几个鹰爪翻子拳的典型招式动作:

(1)高挑低压。敌右手击来,我右手叼敌腕上挑,上步近敌;左拳击敌,敌撤步收夺右拳,或左手封我左拳,我以右、左手掳敌右臂(或抄抓敌左臂掳之),并下压使敌失去反抗,以拳击敌。

(2)叼手闪步掌。敌左击我,我左手叼敌腕,向左后方拉带;上右闪步开正面,右掌击敌面;敌防时,我右掌成抓,抓敌后拉,再以左掌、右掌推击敌面。

(3)拗步杀腰掌。敌右拳击来,我右手向上叼挑之;敌又左拳击来,我左手叼挑之并后拉,右手掌顺势砍敌胸肋,敌顾左,我击其右。

(4)退步扽打。敌以左拳击我,我左手叼之并挑起,进右步,右拳击敌;敌挂压我右拳,我左手抓住敌挂压之手,右手扽回,让过双方之手,右手随撤步之势后拉敌手,敌必夺之,我借敌后夺之势上步击敌。

3.2 鹰爪翻子拳的文化、教育价值

教育是一种社会实践活动,是承载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的基本途径。西汉司马迁在其《史记.太史公自序》中说“非信廉仁勇不能传兵论剑,与道同符,内可治身,外可以应变,君子比德焉”[13]。武学中也说“未曾学艺先识礼,未曾习武先明德”。在武术传习中,每位师父收授徒弟时都非常重视对徒弟品德的考察和培养,因为这是决定习武者具有高尚人格和素质的先决因素。鹰爪翻子拳中所蕴含的中华武术文化源远流长,经过几百年的历史沉淀,它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其中技击理论与人生哲理交融互生,内以修心、修身,外至使人懂得“万物可学”,从而具备宽容的精神。因此,习练鹰爪翻子拳可以培养练习者尊师重道、讲理守信、宽以待人、严以律己等良好的道德情操;可以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重礼仪、讲道德的优秀传统。此外,鹰爪翻子拳的功力练习过程累且枯燥,练习鹰爪翻子拳不仅能培养人坚韧不拔、自强不息的意志品质,且利于修心养性,有益人的身心全面发展。

3.3 鹰爪翻子拳的经济、商业价值

鹰爪翻子拳在经济上的价值功能是潜在的、间接的。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鹰爪翻子拳的健身修心的效果有助于改善人的亚健康状况,具有巨大的潜在经济效能;其二,鹰爪翻子拳具有浓郁的民族文化特色和特有的运动特点,可以成为开展相关的经贸活动的契机。当今武术文化搭台、经贸唱戏的各种集文化、经贸于一体的活动在全国十分引人注目,例如“武林大会”“太极拳年会”“世界传统武术节”等就从不同层面展示了传统体育项目服务于经济建设的强大生命力。鹰爪翻子拳所具有的浓郁民族文化特色,无论是与“人文旅游”相结合,还是开发其附属产业如鹰爪翻子拳图书、音像、器材、服装、办班、年会、交流大会、竞赛,其开发运营,都将产生可观的经济效益。

3.4 鹰爪翻子拳的艺术、观赏价值

鹰爪翻子拳技术内容丰富,风格独特,既有鹰爪功的迅猛和少林拳的刚健,又有翻子拳的灵便,招招相接,式式相连。不仅能在实战中尽显其用,表演起来也甚为引人夺目。平时人们谈到鹰爪拳,马上就会联想到猎鹰捕杀动物时的凶猛、迅疾和犀利,鹰爪翻子拳单从名称上就已呈现出绚丽的艺术色彩,这与以鹰爪拳为题材的影视片及武侠小说不无关系。上世纪70年代功夫电影《鹰爪铁布衫》片头中对鹰爪拳的一段简短描述,虽缺乏考证,不足为研究史料,但可谓将鹰爪拳术魅力展现得淋漓尽致。观之令人热血沸腾,激情高涨,久久难忘,同时也激发了无数人对鹰爪拳术的崇拜与向往。其曰:鹰爪拳创自南宋岳飞,而盛于明朝,先有一百零八手,后称鹰爪五十路连拳。鹰爪拳术专以抓、打、擒、拿、分筋错骨为主,专攻人体关节、穴道与要害。习鹰爪拳者,则手练指劲,运全身劲力于双掌,令十指轻巧通灵。捻拿时如棉之柔,错骨时如铁爪之刚。鹰爪拳多以静制动,击人于旧力已过,新力未发之时,乃拳术中最猛毒之一种。此足以显示鹰爪拳的强大艺术渲染力和巨大的观赏价值。当前,随着社会需求的发展转变,传统鹰爪拳也被改变成竞赛套路,融入了更多凸显雄鹰特点的象形技术动作。早年河北武术运动员徐向东所演练的现代鹰爪拳堪称经典,独树一帜。赛场上他雄健的身姿、犀利的眼神、灵活的步法、刚爆的发力,博得了观众的喝彩,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此,笔者认为鹰爪翻子拳本身所蕴含的较高艺术价值辅以鲜明的时代特征,使其拥有了巨大的观赏价值。

4 鹰爪翻子拳发展现状综合分析

4.1 鹰爪翻子拳传承力量散落,没有形成合力

(1)名称不统一。目前,通过文献梳理、走访调查等途径了解到的鹰爪翻子拳相关名称主要有:鹰爪翻子拳、鹰爪拳、鹰手拳、翻子门鹰爪派拳术、鹰爪门翻子派拳术、鹰爪翻子门拳术、少林鹰爪翻子拳、岳氏鹰手、鹰爪门擒拿术、鹰爪连拳、鹰爪行拳等。这些纷繁复杂的拳术名称让本来就说法不一的鹰爪翻子拳更加混乱。另外,在各家传承拳谱中的动作名称也有差异,严重影响和阻碍了鹰爪拳术的理论研究和发展传播。

(2)各自为营,独立发展。当前鹰爪翻子拳的传承主要有:

一是以河北雄县陈正耀为代表性传承人的省级、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鹰爪翻子拳。

陈正耀为鹰爪翻子拳名师。2008年6月,陈正耀先生先后被河北省文化厅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评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鹰爪翻子拳代表性传承人。陈正耀先生是民国初年被誉为“鹰爪王”的陈子正先生的族裔,其父陈国庆曾在上海精武会及各地分会传授鹰爪翻子拳,在鹰爪翻子拳的传播和发展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陈正耀自幼随父习武,继承家传拳学,同时继承了先辈弘扬武术不遗余力的精神,把传播武术作为毕生责任。主要拳术著作有《鹰爪拳》。

二是以河北雄县陈德新为负责人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鹰爪王陈子正故居。

“鹰爪王”陈子正故居,建于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位于河北雄县昝刚镇李林庄村,四合院及外跨小院占地约860多平方米,房屋共计11间。2008年10月这里被列为河北省文物保护单位,其负责人为鹰爪翻子拳传人陈子正的后裔陈德新、陈增代等人。在故居内,陈子正当年的练功、生活用品保存完好,包括当时练功用的石杠铃、缸、坛子以及上海精武体育会赠授的刻有“德艺兼优”字样的银牌等。在百年的历史长河中,陈子正故居不仅见证了鹰爪翻子拳一段重要的发展历程,更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情况,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值得关注和保护。

4.2 鹰爪翻子拳的传承方式

中国传统武术的传承本是以“打练结合”为本的,其中“打”是用以检验“练”的,而“练”是达到“打”的根本途径,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关于这一点马明达先生也曾指出“打练结合是大多数传统拳术所共同追求的”[14]。以实用技击而著称,闻名遐迩的鹰爪翻子拳亦理应如此。现今鹰爪翻子拳在传承上却主要是以套路为主,而且在练习时把原有的许多技击方法幅度化了,缺乏对抗意识,另外,鹰爪翻子拳在器械上的对抗也已不多见。鹰爪翻子拳发展到现在,面临这样的窘况是我们不难想象的,经历了无数次的社会变革和灾难,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经受了一场严重的“文化浩劫”,在批评“唯技击论”的强烈谴责声中,鹰爪翻子拳也与其他拳种一样,失去了擂台比武的横向交流平台。在这样的前提下,它也只能是传习自家各类拳术套路,实战对抗形式已不多见。另外,众多鹰爪翻子拳的名家为保自身发展多次调整教授内容,长此以往,鹰爪翻子拳原有的技术体系不仅不能得到充实和完善,反而还将面临日渐缺损的危机。

鹰爪翻子拳作为精武体育会曾经推广传播过的拳种之一,应该继续借鉴精武体育会的武术传播经验和模式,使更多的人了解、关注和习练这一不可多得的优秀传统拳种。

5 结论

(1)据考察得知,鹰爪翻子拳理论上属于翻子门鹰爪派拳术,主要由鹰爪五十路连拳、鹰爪十二路行拳、鹰爪罗汉拳、鹰爪一百零八手擒拿、鹰爪八面追、鹰爪八步追等套路和各类器械组成。根据拳派名称一般取拳术名称而非器械名称的常理,应把“鹰爪翻子拳”这一名称作为重点考虑对象。

(2)要充分认识传统武术的文化和技击价值,促进传统武术更快更好地传播和发展。当前在我国武术界,要继续保持传统武术拳种以“拳势”和“拳路”为基本结构、套路为表现形式、劲力为核心这一特征的原貌,和注重“打练结合”的基本特征,就必须重点发扬和推广传统武术中特征明显的拳种,如鹰爪翻子拳就是很具有这种特点的拳种。鹰爪翻子拳在今后的发展中需要注意培养一些有知识有文化的传承者,使其能够在系统有效地继承先辈遗产的基础上,不断地将技术实践上升到理论认识,并及时地予以归纳与总结,著书立说,留与后人。

(3)重视传统武术的挖掘和保护。加强政府的扶持保护措施,加大对鹰爪翻子拳的宣传力度,同时聘请鹰爪翻子拳名家为鹰爪翻子拳练习者还原并展示鹰爪拳等传统武术的真实面貌,将中国传统武术这一先辈留下来的宝贵财富流传下来。

(4)通过多种途径开发鹰爪翻子拳的潜在价值,如通过编著教材、刻录教学录像、拍摄电影等措施展示鹰爪翻子拳的魅力,加大对陈子正故居旅游开发的力度,以此打造雄县鹰爪翻子拳文化品牌。

[1] 陈国庆.鹰爪翻子拳[M].河北:河北人民出版社,1986:43.

[2] 李佩弦.鹰爪翻子门十路行拳[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88.4:12.

[3] 陈子正.鹰爪翻子拳术摘要[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84.1:8.

[4] 湖北省体委武术挖掘整理组.岳家拳[M].湖北:湖北省体育出版社,1987.9:14.

[5] 李佩弦,简世铿.鹰爪派翻子门十路行拳[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86.2:13.

[6] 昌沧,周荔裳.中国武术人名辞典[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3.12:172.

[7] 陈公哲.精武会五十年[M].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2001.4:102.

[8] 李佩弦.精武体育会简史[J].体育文史,1983(1):34.

[9] 陈公哲.精武会五十年发展史[M].广州:科学普及出版社广州分社,1985.12:37.

[10] 陈桂学.“鹰爪王”陈子正[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86.4:32.

[11] 张选惠.民族传统体育概论[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6.9:24.

[12] 周伟良.行健放歌[M].北京:甘肃文化出版社,2005.6:20.

[13] 马明达.武学探真[M].台湾:台湾逸文有限公司,2003.6:114

[14] 康戈武.中华文明传承的缩影——序《鹰爪翻子拳》[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9.

[15] 张平中,陈心平.试论中华传统文化与武术的关系[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0.

[16] 周伟良.简论传统武术理论与中国古典哲学文化的契合[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0.

[17] 赵长贵.明清时期少林寺与少林武术研究[D].开封:河南大学,2008.

[18] 编纂组.中国武术拳械录[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3.

[19] 郝心莲.形意拳源流之初探[D].成都:成都体育学院,1982.

[20] 程大力.峨嵋派渊源考论[J].搏击·武术科学,2009,6(4):23~45.

[21] 康戈武.八卦掌源流研究[D].北京:北京体育学院,1981.

[22] 陈峥.翻子门鹰爪派拳术与鹰爪拳[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3.

[23] 郭宪和.鹰手拳[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3.

[24] 康戈武.武术实用大全[M].北京:今日中国出版社,1990.

[25] 戚继光.纪效新书——卷十四·拳经捷要篇[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

[26] 叶鹏,蔡宝忠.近代民间拳师都市化流向对武术传播与流派分化的影响[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8,24(6):28.

[27] 张子冬.保定千年古县[M].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8.

[28] 李红伟.少林擒拿术简介[J].少林与太极,2008,10(4):43~54.

[29] 张广居.岳氏连拳[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30] 杨晓军.东北翻子拳[M].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

[31] 编纂委员会.沧州武术志[M].河北:河北人民出版社,1991.

猜你喜欢

精武拳术武术
精武英雄
精武英雄
精武体育会在南洋的发展
中华武术
近十年武术产业的回顾与瞻望
精武精诚 惟扬惟武:传统武式太极拳传人钟振山访谈录
新型涵道武术擂台机器人
如何让学生掌握好武术中的寸劲
少林拳术图说(七)
拳术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