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引滦入津工程水源保护问题的分析与思考

2014-01-29李继明

中国水利 2014年7期
关键词:水源水库水质

李继明

(天津市引滦工程管理处,301900,蓟县)

引滦入津工程作为天津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命线,通水30年来,其供水水质安全一直是各级领导和公众关注的焦点。本文旨在分析引滦水源现状,阐述所采取的保护措施,对进一步做好引滦水源保护工作提出一些想法和建议。

一、引滦水源现状

引滦入津工程1983年建成通水,至今已整整30年,国家环保部历次在引滦宜兴埠泵站后池监测的水质结果,均符合国家地表水Ⅲ类标准。据了解,天津市各自来水厂的出水水质综合合格率为99.86%,高于95%的国家标准。引滦的水质虽然一直保持地表水Ⅲ类水平,但总氮、总磷总体呈上升趋势。总氮、总磷上升,将会加重水体的富营养化,导致藻类大量繁殖,暴发蓝藻的风险加大,这将严重影响天津城市的供水安全。据了解,于桥水库总氮负荷中,90%来自河北省境内,10%来自于桥水库周边。总磷负荷中,92%来自河北省境内,于桥水库周边占8%。造成引滦水质氮、磷营养物质上升的主要原因分析如下。

1.来自潘家口、大黑汀水库及其上游的污染

潘家口和大黑汀水库内养鱼网箱总数近70000箱,每年投放饵料140多万t,饵料的沉淀腐蚀和死鱼等造成了水体水质的严重污染;潘、大水库上游有排污企业近千家,连同生活污水年排放量近7000万t;两座水库周边及上游地区有近800家矿选厂,年排入河道尾矿砂300多万t、污水4000多万t;库区周边的旅游、宾馆饭店和村落污染物直接入库。据了解,潘家口水库总氮、总磷自2000年以来上升趋势明显。

2.来自潘家口、大黑汀水库以下、于桥水库以上河北境内的污染

于桥水库上游有沙河、黎河、淋河等3条主要入库河流,沿河共有铁选厂200多家,年排入河道污水近2000万t;沙河河道内存在近千个养鱼网箱;黎河是引滦输水借用的天然河道,沿岸分布7个乡镇79个自然村,共6万余人,生活垃圾未经收集转运,这些面源污染随着汛期降雨直接排入河道,进而汇入于桥水库;在3条主要入库河流上还分布着很多支流,支流汇集的污染物随雨水冲入主河道。

3.天津市境内的污染

于桥水库周边有耕地近13万亩(15亩=1 hm2,下同)、果园 3万多亩,尤其是22 m以下警戒区内有4万多亩耕地仍施用化肥农药,有1万多亩鱼池;保护区内有百余家餐馆、农家院,生活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放;库区周边有197个村约15万人,其中86个村生活垃圾未经处理,有35万m2的畜禽养殖粪便未经处理;水库周边面源污染随着汛期降雨通过22条主要入库沟道汇入于桥水库;于桥水库以下为封闭式管理,直接的污染并不存在,但输水沿线周边生活垃圾未完全实现收集转运,从水环境管理与保护的角度讲,还有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解决。

二、所采取的保护措施

近年,天津市委、市政府对引滦水源保护工作高度重视,在河北省和本市相关区县的支持下,天津市水务局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在引滦水源保护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确保了天津城市的供水安全。

1.加强水源保护立法,为城市供水管理保驾护航

1998年出台了《天津市引滦工程管理办法》,2002年出台了《天津市引滦水源污染防治管理条例》,这两部地方性法规,划定了引滦水源地保护区以及引滦明渠保护范围和管理范围,规定了禁止行为,为保护水源工作提供了依据。成立了引滦水政支队,同武警、公安、渔政和管理人员一起建立了“五位一体”的巡护机制,并实施常态化管理,为城市供水安全保驾护航。

2.完善水源保护机制,形成引滦水源保护合力

成立了天津市水务局引滦水源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引滦水源保护的组织协调、会商评估、科学研究和工程建设。提请天津市政府批转《关于加强引滦水源保护近期工作的意见》,进一步加强了政府各部门合作。提请天津市政府支持河北省开展水污染防治工作,自2009年起,每年都安排专项资金用于引滦水源保护。建立了引滦沿线津冀综合管理联席会议和属地公安配合协作机制,对隧洞周边采矿、黎河尾矿砂排放、于桥水库库区周边的非法旅游、采砂、养殖、捕鱼等活动进行联合执法。与引滦沿线地方村镇形成了 “共建共管”的协作机制,与黎河、于桥水库和明渠周边16个村庄开展生态文明村共建,对黎河中上游河道实行社会化保洁。遵化市着手按照国家关于尾矿库的管理标准,对现有尾矿库实施标准化管理,有效地降低了尾矿砂流失。与迁西县有关部门一起,划定了隧洞保护区,开展联合执法,保护了隧洞工程的运行安全。

3.采取工程措施,治理引滦水源污染

2002—2007年投资24亿元实施了引滦入津水源保护工程,新建34.14 km输水暗渠,解决了利用天然河道州河输水带来的排沥矛盾和水污染问题;对64.2 km的引滦明渠进行了全断面衬砌、堤岸绿化,安装隔离护网,实现了封闭式管理;实施了于桥水库周边鱼池清理、农户厕所改造、湖滨带建设、小流域综合治理等工程。2009—2012年投资3亿元完成了于桥水库周边水污染源近期治理工程,实施了水体生态修复、村落垃圾集中收集转运处理、沼气池建设、沟道坑塘支流治理、湖滨带生态防护、库区周边鱼池清除和黎河支流口治理示范工程等项目。每年安排专项资金用于人工湿地维护、水草打捞、蓝藻防控、水质监测、共建共享和水环境保洁等环境保护和管理工作。安排大修和专项维修资金开展水环境保护项目建设,在平交口门建设截污墙工程,在重点部位设置警告警示标识牌,对黎河西铺、龙湾、马各庄和庄沟等沿河区域进行环境综合整治等。

4.加强日常管理,预防水源污染

将引滦水环境管理、工程巡视检查、水政巡查执法等工作纳入工程管理考核推动落实。推行了“五位一体”的联合执法。制定出台了《引滦入津工程水源保护管理行政领导负责制实施方案》和《引滦入津工程水源保护管理行政领导负责制考核办法》,对引滦沿线设施设备、两座水库和234 km的供水沿线实施常态化保洁,持续巩固引滦水环境治理成果,确保水源保护工作收到实实在在的效果。建立了跨省界水文水质监测断面,引滦沿线共设水质监测断面54个,还就外来水以及交叉河流水源等实施监测监控,及时掌握水源地水质、汛期沥水、周边外水水质和供水水质变化。增添了藻类、藻毒素等检测设备,于桥实验室已开展34项地表水监测项目,且通过了国家计量认证。定期组织管理人员对沿线及周边区域开展污染源调查,编制污染源调查报告,明确污染源位置,绘制污染源示意图,积极采取工程和非工程措施进行治理和预防。

5.加强草藻防控,实施常态化管理

成立了应急管理组织,编制了《蓝藻暴发应急预案》《水草打捞方案》等供水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组织应急培训演练,做好应急处置准备。优化调水量和调水时间,通过控制蓄水水位改变草藻生长条件,进而改善引滦水质。对两座水库进行了增殖放流,预防藻草过度繁殖。加强藻草生长高峰期的巡视巡查和水质监测,及时掌握水质变化和草藻生长情况。购置了水草打捞船和运输船,对水草进行适时打捞。购置曝气船和曝气增氧装置、蓝藻收集船、拦藻网及人工捞藻工具等,用于预防蓝藻暴发。

6.加强水源保护科研攻关,为水源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为了全面掌握水库富营养化变化规律,切实提出应对蓝藻暴发的有效措施,开展了引滦水源保护科研攻关,主要包括《于桥水库库前湿地净化系统可行性研究》《于桥水库和尔王庄水库草型富营养化发生规律及防控措施研究》《于桥水库富营养化调查及分析评价研究》《于桥水库水生生物现状调查分析》《鱼、藻、沉水、挺水植物控制规律与水体水质关系分析研究》《于桥水库特定环境和运行条件下芦苇挺水植物养护管理规律研究》。通过研究,基本掌握了水库水生物量、富营养化的成因,及影响蓝藻生长的主要因子,初步建立了蓝藻暴发预警系统。

三、做好引滦水源保护工作的思考

2013年,为确保城市供水安全,天津市水务局进一步编制实施了《关于加强引滦水源保护的工作方案》,全力构建政府主导、属地负责、部门联动、公众参与的引滦水源保护机制,努力实现工程管理、资源管理和环境管理全覆盖,保证引滦水质稳定在地表水Ⅲ类标准,水体富营养化得到有效改善,并力求在此基础上不断改善引滦水质。

1.率先做好天津境内的引滦水源保护工作

努力实现引滦入津工程全封闭管理,果河两侧设立护栏网,环于桥水库警戒区建设湖滨带、截污沟、护栏网、巡视路,对引滦输水明渠、尔王庄水库周边封闭设施进行更新改造,完善引滦入津水源保护警示标志标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完善监控监测设施,建设果河沿线、于桥水库警戒线视频监控系统,完善引滦输水明渠视频监控系统,增加水质水量在线监测断面;强化日常环境管理,对果河及水库周边的22条沟道严格实行行政领导负责制;进一步完善武警、公安、水政、渔政、工程管理人员“五位一体”的保水护水机制,深化引滦水源保护常态化管理机制;巩固常态化保洁成果,加大管理和考核力度,探索常态化保洁的方法途径;理顺于桥水库渔政管理体制,将于桥水库渔政管理和执法权委托水库管理部门,延长休渔禁渔期,严厉打击机动船捕鱼和毒、电、炸、钓鱼等非法捕捞行为;建立联合执法机制,建立环保、水务、规划、水产、公安等部门常态化执法机制,并与沿线地方政府定期开展水污染联合执法活动;对北辰区和蓟县段暗渠保护范围内违章占压设施彻底清理。

2.全面加强于桥水库周边水污染防治

按照《蓟县新城规划》,加快工程建设步伐,早日实现“南迁北管”的建设目标;调整于桥水库周边种养殖业结构,水库警戒区内农耕地及鱼池实施“退耕还库”“退渔还库”。保护区内农耕地限制种植品种和耕作行为,发展绿色生态循环农业。保护区内养殖业实行生态养殖,实现无污染零排放;加快文明生态村建设,于桥水库周边和引滦明渠、尔王庄水库保护区范围内村落全部建成文明生态村,率先实现道路硬化、街道亮化、能源清洁化、垃圾污水处理无害化、生活健康化、村庄绿化美化;完成于桥水库周边剩余86个村落垃圾收集转运设施建设,实现天津市境内于桥水库汇水流域村落垃圾收集转运系统全覆盖。落实垃圾收集转运处理系统运行管理费、垃圾处理费和设备维护更新费;建设于桥水库保护区内医院、宾馆、餐馆、农家院和村落污水处理设施;实施水库周边剩余84 km2汇水山地小流域综合治理、封山育林和生态林、经济林建设,完成时临河、关东河等沟道的治理;建立于桥水库生态补偿机制,制定生态补偿方案,落实补偿资金来源。

3.积极推进河北省境内引滦水源保护

推动潘、大水库周边污染治理,逐步取缔两座水库内的网箱养鱼,治理周边宾馆、饭店、村落垃圾和生活污水,遏制潘、大水库水质恶化的趋势;推动于桥水库流域上游污染治理,治理黎河、沙河、淋河沿岸铁选厂尾矿,建设沿岸村落生活垃圾收集转运系统,取缔沙河网箱养鱼,综合治理黎河主要入河支流,建设黎河生态防护林带;控制潘、大水库和于桥水库流域点、面污染源,对危害生态环境、造成水土流失和地表水污染的采矿、选矿企业等进行清理整顿,加大对现有尾矿库的规范化治理力度。推进城镇污水集中处理厂及其配套管网建设,提高生活污水处理率。推进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控制化肥和农药过量使用,建设畜禽养殖粪便、废水无害化处理设施,并保证正常运转;推动黎河实现全封闭管理,建设黎河护栏网和巡视道路,实施黎河视频监视工程,清理黎河河道淤积的尾矿砂。

4.努力推动国家层面保护引滦水源

努力推动划定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协调推动河北省将潘、大水库水源地及黎河输水河道划定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协调推动环保部依法划定保护区,并组织编制潘、大水库周边水源地水污染防治规划。协调推动国家发改委牵头建立引滦水源保护跨省生态补偿机制,并纳入环保部、财政部省际生态补偿机制试点;协调水利部抓紧批复水利部海委编制的《潘、大水库周边水源地保护方案》,启动水源地保护工程建设。推动海委组织编制 “于桥水库流域水源保护规划”。

[1]朱芳清﹒多措并举解决天津水资源紧缺难题保证经济社会发展用水 需 求 [DB/OL]﹒http://www.mwr.gov.cn/ztpd/2010ztbd/qgslgzhy/jlfy/201001/t20100117_167443.html

[2]王立明,刘德文﹒网箱养鱼对潘家口水库水质的影响分析[J]﹒河北渔业,2008(6).

[3]林建华,等﹒水源地[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猜你喜欢

水源水库水质
漳河有一水库群
中型水库的工程建设与管理探讨
出山店水库
水源探测器
南水源头清如许
关于水质监测对环境保护的意义
一月冬棚养虾常见水质浑浊,要如何解决?这9大原因及处理方法你要知晓
这条鱼供不应求!虾蟹养殖户、垂钓者的最爱,不用投喂,还能净化水质
图像识别在水质检测中的应用
寻找水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