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淮河气象水文服务民生现状与展望

2014-01-29叶金印

治淮 2014年9期
关键词:淮河流域水文气象

徐 慧 叶金印

淮河气象水文服务民生现状与展望

徐 慧 叶金印

据统计,2011年淮河流域总人口达17592.89万,较1991年增加2452.4万,土地面积265945.38km2,耕地面积13170.99千公顷。21世纪以来,淮河发生2002至2003年的先旱后涝、2007年流域大洪水、2009至2010年冬春连旱。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口和财富相对集中,新兴的重要基础设施及工矿企业,因旱涝频繁发生,损失较过去显著增加。因此,经济社会发展赋予了气象水文工作者更多、更重要的责任,气象水文信息的快速准确传递是减轻灾害的关键。

一、淮河气象水文工作现状

1.气象水文管理体制及职责任务

淮河流域气象和水文业务分别隶属中国气象局、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垂直管理。

淮河流域四省气象局承担天气、气候服务产品制作任务;负责凝练气象服务材料,为政府及相关部门提供综合决策气象服务;负责气象灾害监测,气象及衍生灾害的灾情收集和评估,承担重大气象灾害的应急保障服务任务;依靠科技创新,开展数值预报、生态与农业气象等领域的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负责气象数据存储检索系统建设、运行,负责向应用部门和用户提供气象数据和信息服务,以及相关技术支持。

淮河流域四省水文局负责水文情报预报工作;组织提供防汛抗旱所需的水情信息和重点防洪地区、重要大型水库、湖泊的水文分析预报、调度计算成果;组织编制水文发展及站网规划;组织水文监测及测报设施建设;负责行业水文资料业务和质量的管理;组织编制水资源(包括地下水)监测站网规划;组织开展水资源预测预报;参与组织编制水资源公报、泥沙公报。

2.气象水文监测站网概况

地面气象观测主要要素有:云、能见度、天气现象、日照、风、气压、气温、湿度、地面温度、土壤湿度、降水等观测项目。随着技术的发展,大部分气象要素均已实现自动观测。为实现对降水、气温、气压、风向风速等气象要素的空间加密观测,气象部门还布设了在空间上更加稠密的区域加密气象站。除地面气象观测站网外,天气雷达站网可有效地探测云和降水目标物的空间分布、强度和运动速度,为定时、定点、定量的精细化天气预报提供了有力的支持,特别是在台风、暴雨等灾害性天气监测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淮河流域共有178个业务化运行的常规气象站,2046个区域加密气象(雨量)站。流域内以及周边地区共有16部新一代天气雷达,实现对淮河流域无缝隙天气监测。

水文观测主要要素有:流量、水位、泥沙、降水量、水面蒸发、地下水、水质和墒情等观测项目。1991年淮河流域发生大洪水后,国家加大对水利的投入,根据河流情势的变化及新建水利工程管理与调度的需要,在重要的骨干河道、重要的新建水利工程附近河流增设水文站,在水情控制不足或监测密度不够的地区新设监测站点。目前,全流域共有流量站301个,水位站518个,泥沙站72个,雨量站1474个,蒸发量站86个,地下水站2480个,水质监测断面1397个,墒情站218个。

二、气象水文业务合作现状

淮河流域的防洪抗旱减灾和水资源管理,伴随着气象水文的科技进步而发展。近些年来开展的工作有以下几个方面:

1.强化气象和水文部门间合作

根据气象部门的业务现状和拓展服

务面的需要,依托淮河流域气象中心、相关的各省气象台、各省水文部门以及淮委现有的通信网络,建立大气探测资料、数值预报产品、预报服务产品等气象信息的共享平台,完善气象与水文部门之间的气象信息交换机制,初步实现了气象和水文部门间气象与水文信息共享。依托气象与水文学科相关科研成果和气象水文部门的密切业务合作,并实现了对淮河流域大气状态的全方位监测,以及各类精细化的气象水文各类预报产品的制作,为流域防汛抗旱工作提供针对性的防汛抗旱气象水文服务产品,气象与水文学科科学研究和相关业务的合作持续开展。

2.用户共享基础气象和水文信息

淮河流域气象中心基本气象信息和预报服务产品的用户主要为淮河流域相关省份气象部门所属的省、市、县三级台站、淮河水利委员会、经过淮河流域气象中心批准的相关单位和用户。可以共享的气象信息有大气探测资料和预报服务产品两大类。大气探测资料包括流域各省气象部门布设的自动气象站、自动雨量站、雷达探测资料等;流域各省水文部门布设的自动遥测站和人工报汛的雨量及重要水文观测站的水位、流量资料。

3.预报产品在各自业务领域内向社会开放

预报服务产品分为由淮河流域气象中心制作的气象预报产品和由淮委水文局制作的水情预报产品。淮河流域气象中心制作的产品包括:自动气象站填图资料;自动雨量站填图资料;面雨量实况;雷达基本反射率、垂直液态水含量,一小时、三小时降水估算等6种雷达拼图产品;中尺度数值天气预报;面雨量预报;逐月降水量滚动预报等。淮委水文局提供的预报产品为主要水利工程、河道、水库、闸坝的水位和流量预报等。

4.气象水文科研成果

近年来,气象与水文部门合作开展了以“淮河致洪暴雨研究”、“淮河流域能量与水分循环和气象水文预报”为主要内容的多个科研项目。

为解决淮河流域气象监测与预报业务的关键技术问题,建立了覆盖全流域的气象资料传输与共享平台;研制了满足流域内气象预报服务需求的数据库系统及检索查询系统;研发了基于雷达—雨量计联合估算的实时雨情监测技术,基于中尺度数值预报模式的2~6小时精细化降水预报技术。淮河流域气象中心获得了3个软件著作权,获得安徽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通过对这些研究成果的转化应用,淮河流域气象中心推出了精细化流域雨情(旱情)监测、面雨量预报、旱涝监测评估、洪涝气象风险评估等一系列业务服务产品,率先在全国形成比较完整的面向流域的气象服务业务体系。

淮委水文局研制开发了淮河中上游防洪调度系统、水文循环大气—陆面过程模拟及应用、淮河流域水资源演变与供水安全研究及应用、开放式水文预报通用平台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水资源情势与供水保障关键技术研究、淮河洪水多元协同调控技术与实践、淮河流域地下水安全开采及控制技术综合研究与应用等,并先后获大禹水利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安徽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

三、气象水文服务民生领域拓展

1.气象服务

气象与民生关系密切。近年来,气象部门坚持“以人为本、无微不至、无所不在”的服务宗旨,服务内容不断创新。准确的预报、贴心的服务,让老百姓越来越多的感受到了气象服务的“人本”情怀。气象服务目前已拓展到交通运输、卫生防疫、环境健康等关涉民生的领域。各个行业领域可以利用气象信息“趋利避害”,比如物业部门可以根据气温变化采取夏季降温和冬季供暖措施,以节约能源;电力部门提前安排好电力的错峰避峰计划调度,确保电力生产安全;农业部门根据预报做出种与收的计划安排,确保农业稳产和丰收等等。

不仅如此,丰富多彩的生活气象指数更是关注到了公众生活的方方面面。淮河流域四省气象部门为公众提供各种生活气象指数,按不同季节向社会公众发布,如穿衣指数、晨练指数、洗车指数、舒适度指数等预报内容正逐步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近年来,互联网、手机的普及已经改变了传统气象信息的传播空间和时限。

2.水文服务

水文小数据服务大民生。通过对水文要素的监测和分析,对水资源的量、质及其时空变化规律进行研究,对洪水和旱情进行监测与预报,为防汛抗旱、水资源的配置利用和保护提供基本信息和科学数据。水库塘坝、公路铁路桥梁、港口码头、水运航道,它们的设计、建设和管理有一个共同的、缺一不可的基础——水文资料,即一切与水相关联的工程建设离不开水文资料。城市化进程加快,对供水安全、城市防洪安全以及城市水环境治理与景观建设有了更高的要求。这些问题的有效解决都离不开水文基础信息的支撑,水文小数据服务大民生。温家宝总理形容水文是防汛的一条“无形的堤防”。

四、展望

人类活动不断影响着淮河流域的健康发展。我们呼吁流域内亿万百姓,在充分利用流域自然资源的前提下,要善待自然,保护自然,对自己的发展和活动加以节制与控制。

进一步加快流域气象水文事业发展。未来的5~10年,基本建成布局合理、准确快捷,支撑防洪抗旱减灾的气象水文监测预警体系;进一步提高气象水文预测预报精度;基本建成科学合理、覆盖广泛,支撑水资源合理配置、高效利用的水资源预测预报及评价分析等业务应用系统;基本建成量质并重,支撑河湖健康,人水和谐的生态保护监测体系;基本建成技术先进,支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气象水文信息服务体系,建立面向社会的互联网气象水文信息共享系统,使气象水文信息最大程度地满足社会和人民群众的需求■

(作者单位:淮委水文局 233001淮河流域气象中心 233000)

猜你喜欢

淮河流域水文气象
淮河流域省级河湖长第一次联席会议召开
气象树
继往开来 守正创新——河北省水文工程地质勘查院
《内蒙古气象》征稿简则
继往开来 守正创新——河北省水文工程地质勘查院
水文
水文水资源管理
魏山忠副部长率队赴淮河流域安徽、山东开展汛前检查
大国气象
美丽的气象奇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