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贸易条件改变谈技术进步的产业政策导向

2014-01-27贝小为

商业经济研究 2014年3期
关键词:贸易条件技术进步产业政策

贝小为

内容摘要:贸易条件和技术进步相辅相成、密不可分。本文在阐述贸易条件的内涵和技术进步类型的基础上,具体分析了技术进步对贸易条件的影响,并指出我国现阶段应采取的鼓励技术进步的产业政策导向。

关键词:贸易条件 技术进步 产业政策

贸易条件的内涵

(一)价格贸易条件

价格贸易条件又称商品贸易条件或净实物贸易条件。美国著名的国际经济学家多米尼克·萨尔瓦多教授认为,价格贸易条件是一国的出口商品价格和进口商品价格的比值,用来衡量出口对进口的单位购买力。在一个贸易商品种类丰富多样的世界中,贸易条件被规定为一国的出口商品价格指数和进口商品价格指数之比,其计算公式如下:

贸易条件指数(N)=出口价格指数(Px)/进口价格指数(Pm)×100%

如果贸易条件指数大于100,说明出口价格相对进口价格上升,出口同量商品能换回比原来更多的进口商品,该国的贸易条件相比基期得到改善;如果贸易条件指数小于100,说明出口价格比进口价格相对下跌,出口同量商品能换回的进口商品比原来减少,该国的贸易条件相对基期恶化。由于数据容易获得、计算方法简单,在实际生活中被广泛使用,本文中所提到的技术进步对贸易条件的影响都是指对价格贸易条件的影响。

国际贸易理论认为:出口导向型贸易增长会使一国的贸易条件恶化,而进口导向型增长则会改善一国的贸易条件。同时,克鲁格曼的标准贸易模型指出:一国贸易条件的改善会增加一国的福利水平;反之,贸易条件的恶化会降低一国的福利水平。

(二)收入贸易条件

收入贸易条件反映的是一国在出口基础上的总进口能力,相当于价格贸易条件与出口量的乘积,被认为是出口商品的购买力。其计算公式如下:

贸易条件指数(I)=出口价格指数(Px)/进口价格指数(Pm)×出口数量(Qx)

相对于价格贸易条件,收入贸易条件对一国的贸易利益和经济福利的反映更全面、更准确。这是因为,在一般情况下,如果出口商品价格相对于进口商品价格上升,出口量会随之下降,若出口量下降的幅度超过出口价格上升的幅度,从出口得到的总收入下降,出口所能换取的进口商品数量减少,该国贸易利得下降,贸易条件恶化(此时贸易条件指数小于1)。如果出口商品价格相对于进口商品价格下降,出口量会随之增加,若出口量增加幅度大于出口商品价格下降的幅度,从出口得到的总收入就会增加,出口所能换取的进口商品数量增加,该国贸易利得增加,贸易条件改善(此时贸易条件指数大于1)。

(三)要素贸易条件

要素贸易条件包括单要素贸易条件和双要素贸易条件。单要素贸易条件衡量一定时期内一国出口产业要素生产率变动后,出口产业单位要素收入所能获得的进口商品变动情况。其计算公式如下:

贸易条件指数(S)=出口价格指数(Px)/进口价格指数(Pm)×出口产业要素生产率指数(Fx)

单要素贸易条件比价格贸易条件能更准确地反映进出口商品相对价格变动引起的贸易利益的改变,如果出口商品价格下跌而使商品贸易条件恶化,但这种相对价格变动是由出口产业生产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引起,而且要素生产率提高幅度超过价格下跌幅度时,该国贸易利得不但未减少反而增加,说明贸易条件改善(此时贸易条件指数大于1)。如果出口商品价格下跌幅度超过要素生产率提高幅度,该国贸易利得确实下降,说明贸易条件恶化(此时贸易条件指数小于1)。单要素贸易条件恶化经常是需要调整出口结构的重要信号。将出口初级产品转向出口工业制成品、或者从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转向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往往可扭转贸易条件恶化趋势。

双要素贸易条件则不仅考虑出口商品要素生产率的变化,而且考虑进口商品要素生产率的变化,是以价格贸易条件为基础的,经本国出口产业生产要素生产率与贸易对象国出口产业要素生产率修正后形成的一种贸易条件,为价格贸易条件与本国和外国出口产业要素生产率之比的乘积。当进口商品相对价格稳定,本国出口产业要素生产率相对于外国提高,则贸易条件改善;本国出口产业要素生产率相对于外国下降,则贸易条件恶化。

技术进步的类型

技术进步发生的一个重要标志是同样的产量只需较少的投入,或者同样的投入能带来更多的产量。技术变化有不同的方式,诺贝尔奖获得者约翰·希克斯按照技术进步在不变要素价格情况下,对降低资本劳动投入比的效应将技术变化进行了分类,包括劳动节约型技术进步、资本节约型技术进步和中性技术进步。劳动节约型技术进步即在企业的生产过程中,资本要素生产率的增加比劳动要素生产率的增加要多,在工资率/利率之比不发生改变的前提下,出现资本替代劳动的情况,使资本/劳动之比提高,这意味着对于每单位的劳动需要更多的资本。资本节约型技术进步正好相反,因为劳动替代资本,使资本/劳动之比降低,现在每单位劳动需要的资本减少。中性型技术进步则意味着资本替代劳动或劳动替代资本的现象都不会发生。

技术进步的偏向性广泛存在于社会的各行各业中。在全球贸易的大背景下,针对我国的进出口现状,又可将技术进步分为出口偏向型技术进步和进口偏向型技术进步。出口偏向型技术进步即技术进步主要发生在出口部门,从而使出口商品的结构优化升级或者是技术含量大大提升,增加我国出口商品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力;进口偏向型技术进步则意味着技术进步主要发生在进口部门,使得国内相关企业生产的产品对国外同类进口商品的替代性增加,由原来的单纯依赖进口过渡到自给自足,弱势产业也逐渐转变为优势产业。

技术进步对贸易条件的影响

不同类型的技术进步对贸易条件的影响是不同的。如果一国的出口部门为资本密集型产业,该部门内部出现劳动节约型技术进步,会使得劳动力向进口竞争部门(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使得出口数量相对下降,进口替代产品产量上升、进口产品价格和竞争力下降,贸易条件得到改善;反之,如果一国出口部门为劳动密集型产业,该部门内部的劳动节约型技术进步会扩大产品出口,供大于求、出口产品价格下降将使贸易条件恶化。如果一国的出口部门(资本密集型产业)出现资本节约型技术进步,在相对生产成本不变和资源充分就业条件下,出口产品数量增加,贸易条件可能恶化;反之,如果发生资本节约型技术进步的出口部门为劳动密集型产业,贸易条件会得到改善。如果一国的出口部门为资本密集型产业,进口竞争部门为劳动密集型产业,中性型技术进步发生在前者而后者技术不变,这时虽然相对优势未变,但资本密集型生产增加、产品供大于求、相对价格下降,而劳动密集型产品则相反,因而贸易条件恶化;但是,如果一国进口竞争部门是资本密集型产业,中性技术进步恰恰又发生在该部门,则该国贸易条件会有所改善。endprint

从出口偏向型技术进步和进口偏向型技术进步的角度来说,前者会使一国出口产品的成本降低或数量增加,从而使其价格下跌,导致贸易条件恶化;后者会使一国的进口竞争部门劳动力成本下降、工资率上升,工资率的传导性使出口部门的劳动力成本增加,导致出口产品的价格上升,在进口产品价格不变或降低的情况下,该国的贸易条件会得到改善。

表1计算了1991-2006年我国贸易条件指数的变化趋势。从表1中可以看出,到2006年,我国的贸易条件指数整整下降了47.29%,贸易条件持续恶化。这有其深层原因。从图1可以看出,1978-2006年我国的资本/劳动比率不断上升,这说明我国的技术进步主要是劳动节约型技术进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出口导向和投资驱动。长期的出口产业政策导向使得出口企业比国内其他企业具有更高的生产率;出口产品的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出口总额中初级产品的比重不断下降,工业制成品的比重不断上升,在工业制成品内部,资本密集型产品的比重在不断上升,不再单纯依靠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中央和地方政府也运用多种手段支持推动出口部门的技术进步,提高出口商品的质量及技术含量。

出口偏向型和劳动节约型技术进步的结合,使我国的贸易条件持续恶化。一方面,我国的出口部门仍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这导致出口产品数量增加、在国际市场上供过于求、价格下跌,贸易条件恶化;另一方面,虽然劳动节约型技术进步实现了资本替代劳动,但由于我国劳动力过剩,出口部门劳动力的节约反而使劳动者的收入下降,国民福利指数缩水。

此外,在我国的工业出口中,加工贸易出口占到总出口额的50%。这其中,加工业出口企业越是涉及计算机、通信装备、电子设备等所谓的“高技术产品”,获得的附加值越低。以计算机为例,在全部附加值中,国内企业所获附加值比重仅为5%左右,通信装备和电子设备产品国内附加值也仅仅是维持在20%左右的水平,基本上属于打工企业。同时,由于这些高技术产品在主要的出口国如欧美、日韩等都存在大量的替代产品,在一个完全竞争的市场环境中,价格竞争便成为主要的竞争手段。这些都使得我国的贸易条件不断恶化。

我国技术进步的产业政策导向

长期以来,我国采取的出口偏向型和劳动节约型技术进步,是造成我国贸易条件不断恶化的主要原因。当出口产品价格下降的情况无法控制时,调整进口价格指数以改善本国贸易条件便成为第一选择。这要求国家在产业政策的导向上将进口偏向型技术进步和资本节约型技术进步或中性型技术进步相结合。我国应高度重视进口部门特别是薄弱产业的技术进步,通过政策优惠和资金扶持鼓励进口竞争部门进行产品研发、提高生产效率,从而增强对进口产品的替代能力,进口产品的竞争能力和价格被迫下降,本国贸易条件自然得到改善。在引进或开发技术时,要利用我国劳动力丰富和工资率低的先天优势,同时正视出口部门多为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现实,大力发展资本节约型技术进步和中性型技术进步。我国的人口众多,基数的庞大可以弥补个体知识存量匮乏的情况,使我国拥有开发中高级技术产业中核心技术的能力。当我们掌握了这些产业的核心技术、将其转化成生产和出口能力并能维持市场垄断地位时,贸易条件会得到改善,以进口偏向型技术进步为产业政策导向的做法也要随之做出调整。

此外,上文中,以加工贸易为主导的出口结构也是导致我国贸易条件持续恶化的主要原因。因此,我国要在促进进口偏向型技术进步、资本节约型和中性型技术进步的基础上,调整现有的出口结构,提升加工出口企业的产品附加值,促进出口结构的优化升级,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出口的结构性因素对贸易条件产生的不利影响。

参考文献:

1.唐世超.对中国贸易条件变化的研究[J].现代商业,2006(5)

2.陶旺生.技术进步方式与贸易条件变化研究[J].经济经纬,2008(6)

3.应丽景.贸易条件变化的技术进步视角研究[J].厦门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4.殷瑛.技术进步对我国贸易条件影响研究[J].南京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5.杨海余.我国贸易条件恶化与经济持续增长并存的原因—基于比较优势动态化的视角[J].四川大学学报,2007(4)endprint

从出口偏向型技术进步和进口偏向型技术进步的角度来说,前者会使一国出口产品的成本降低或数量增加,从而使其价格下跌,导致贸易条件恶化;后者会使一国的进口竞争部门劳动力成本下降、工资率上升,工资率的传导性使出口部门的劳动力成本增加,导致出口产品的价格上升,在进口产品价格不变或降低的情况下,该国的贸易条件会得到改善。

表1计算了1991-2006年我国贸易条件指数的变化趋势。从表1中可以看出,到2006年,我国的贸易条件指数整整下降了47.29%,贸易条件持续恶化。这有其深层原因。从图1可以看出,1978-2006年我国的资本/劳动比率不断上升,这说明我国的技术进步主要是劳动节约型技术进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出口导向和投资驱动。长期的出口产业政策导向使得出口企业比国内其他企业具有更高的生产率;出口产品的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出口总额中初级产品的比重不断下降,工业制成品的比重不断上升,在工业制成品内部,资本密集型产品的比重在不断上升,不再单纯依靠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中央和地方政府也运用多种手段支持推动出口部门的技术进步,提高出口商品的质量及技术含量。

出口偏向型和劳动节约型技术进步的结合,使我国的贸易条件持续恶化。一方面,我国的出口部门仍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这导致出口产品数量增加、在国际市场上供过于求、价格下跌,贸易条件恶化;另一方面,虽然劳动节约型技术进步实现了资本替代劳动,但由于我国劳动力过剩,出口部门劳动力的节约反而使劳动者的收入下降,国民福利指数缩水。

此外,在我国的工业出口中,加工贸易出口占到总出口额的50%。这其中,加工业出口企业越是涉及计算机、通信装备、电子设备等所谓的“高技术产品”,获得的附加值越低。以计算机为例,在全部附加值中,国内企业所获附加值比重仅为5%左右,通信装备和电子设备产品国内附加值也仅仅是维持在20%左右的水平,基本上属于打工企业。同时,由于这些高技术产品在主要的出口国如欧美、日韩等都存在大量的替代产品,在一个完全竞争的市场环境中,价格竞争便成为主要的竞争手段。这些都使得我国的贸易条件不断恶化。

我国技术进步的产业政策导向

长期以来,我国采取的出口偏向型和劳动节约型技术进步,是造成我国贸易条件不断恶化的主要原因。当出口产品价格下降的情况无法控制时,调整进口价格指数以改善本国贸易条件便成为第一选择。这要求国家在产业政策的导向上将进口偏向型技术进步和资本节约型技术进步或中性型技术进步相结合。我国应高度重视进口部门特别是薄弱产业的技术进步,通过政策优惠和资金扶持鼓励进口竞争部门进行产品研发、提高生产效率,从而增强对进口产品的替代能力,进口产品的竞争能力和价格被迫下降,本国贸易条件自然得到改善。在引进或开发技术时,要利用我国劳动力丰富和工资率低的先天优势,同时正视出口部门多为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现实,大力发展资本节约型技术进步和中性型技术进步。我国的人口众多,基数的庞大可以弥补个体知识存量匮乏的情况,使我国拥有开发中高级技术产业中核心技术的能力。当我们掌握了这些产业的核心技术、将其转化成生产和出口能力并能维持市场垄断地位时,贸易条件会得到改善,以进口偏向型技术进步为产业政策导向的做法也要随之做出调整。

此外,上文中,以加工贸易为主导的出口结构也是导致我国贸易条件持续恶化的主要原因。因此,我国要在促进进口偏向型技术进步、资本节约型和中性型技术进步的基础上,调整现有的出口结构,提升加工出口企业的产品附加值,促进出口结构的优化升级,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出口的结构性因素对贸易条件产生的不利影响。

参考文献:

1.唐世超.对中国贸易条件变化的研究[J].现代商业,2006(5)

2.陶旺生.技术进步方式与贸易条件变化研究[J].经济经纬,2008(6)

3.应丽景.贸易条件变化的技术进步视角研究[J].厦门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4.殷瑛.技术进步对我国贸易条件影响研究[J].南京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5.杨海余.我国贸易条件恶化与经济持续增长并存的原因—基于比较优势动态化的视角[J].四川大学学报,2007(4)endprint

从出口偏向型技术进步和进口偏向型技术进步的角度来说,前者会使一国出口产品的成本降低或数量增加,从而使其价格下跌,导致贸易条件恶化;后者会使一国的进口竞争部门劳动力成本下降、工资率上升,工资率的传导性使出口部门的劳动力成本增加,导致出口产品的价格上升,在进口产品价格不变或降低的情况下,该国的贸易条件会得到改善。

表1计算了1991-2006年我国贸易条件指数的变化趋势。从表1中可以看出,到2006年,我国的贸易条件指数整整下降了47.29%,贸易条件持续恶化。这有其深层原因。从图1可以看出,1978-2006年我国的资本/劳动比率不断上升,这说明我国的技术进步主要是劳动节约型技术进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出口导向和投资驱动。长期的出口产业政策导向使得出口企业比国内其他企业具有更高的生产率;出口产品的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出口总额中初级产品的比重不断下降,工业制成品的比重不断上升,在工业制成品内部,资本密集型产品的比重在不断上升,不再单纯依靠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中央和地方政府也运用多种手段支持推动出口部门的技术进步,提高出口商品的质量及技术含量。

出口偏向型和劳动节约型技术进步的结合,使我国的贸易条件持续恶化。一方面,我国的出口部门仍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这导致出口产品数量增加、在国际市场上供过于求、价格下跌,贸易条件恶化;另一方面,虽然劳动节约型技术进步实现了资本替代劳动,但由于我国劳动力过剩,出口部门劳动力的节约反而使劳动者的收入下降,国民福利指数缩水。

此外,在我国的工业出口中,加工贸易出口占到总出口额的50%。这其中,加工业出口企业越是涉及计算机、通信装备、电子设备等所谓的“高技术产品”,获得的附加值越低。以计算机为例,在全部附加值中,国内企业所获附加值比重仅为5%左右,通信装备和电子设备产品国内附加值也仅仅是维持在20%左右的水平,基本上属于打工企业。同时,由于这些高技术产品在主要的出口国如欧美、日韩等都存在大量的替代产品,在一个完全竞争的市场环境中,价格竞争便成为主要的竞争手段。这些都使得我国的贸易条件不断恶化。

我国技术进步的产业政策导向

长期以来,我国采取的出口偏向型和劳动节约型技术进步,是造成我国贸易条件不断恶化的主要原因。当出口产品价格下降的情况无法控制时,调整进口价格指数以改善本国贸易条件便成为第一选择。这要求国家在产业政策的导向上将进口偏向型技术进步和资本节约型技术进步或中性型技术进步相结合。我国应高度重视进口部门特别是薄弱产业的技术进步,通过政策优惠和资金扶持鼓励进口竞争部门进行产品研发、提高生产效率,从而增强对进口产品的替代能力,进口产品的竞争能力和价格被迫下降,本国贸易条件自然得到改善。在引进或开发技术时,要利用我国劳动力丰富和工资率低的先天优势,同时正视出口部门多为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现实,大力发展资本节约型技术进步和中性型技术进步。我国的人口众多,基数的庞大可以弥补个体知识存量匮乏的情况,使我国拥有开发中高级技术产业中核心技术的能力。当我们掌握了这些产业的核心技术、将其转化成生产和出口能力并能维持市场垄断地位时,贸易条件会得到改善,以进口偏向型技术进步为产业政策导向的做法也要随之做出调整。

此外,上文中,以加工贸易为主导的出口结构也是导致我国贸易条件持续恶化的主要原因。因此,我国要在促进进口偏向型技术进步、资本节约型和中性型技术进步的基础上,调整现有的出口结构,提升加工出口企业的产品附加值,促进出口结构的优化升级,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出口的结构性因素对贸易条件产生的不利影响。

参考文献:

1.唐世超.对中国贸易条件变化的研究[J].现代商业,2006(5)

2.陶旺生.技术进步方式与贸易条件变化研究[J].经济经纬,2008(6)

3.应丽景.贸易条件变化的技术进步视角研究[J].厦门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4.殷瑛.技术进步对我国贸易条件影响研究[J].南京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5.杨海余.我国贸易条件恶化与经济持续增长并存的原因—基于比较优势动态化的视角[J].四川大学学报,2007(4)endprint

猜你喜欢

贸易条件技术进步产业政策
我国卫星应用产业政策及分析
人民币汇率变动对贸易条件的影响研究
中国制造,产业政策引导产业健康发展
争议产业政策
政府干预、金融集聚与地区技术进步
入世以来我国价格贸易条件变化原因的一个新的研究视角——基于SITC2分类的分解研究
中国贸易条件变动的影响因素及对策分析
我国是否面临“贫困化增长”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