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自噬与血管衰老的研究进展

2014-01-26吴赛珠彭文杰钟元林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4年19期
关键词:平滑肌内皮内皮细胞

马 懿 吴赛珠 龚 勋 彭文杰 汤 敏 钟元林 汤 展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心内科,广东 广州 510515)

自噬是由细胞质起源的自噬体与溶酶体融合降解胞内异常分子和长寿命蛋白的过程,是一种特殊分解代谢途径。它在细胞代谢、存活与分化等方面都具有重要作用。当前社会正朝向老龄化社会演变,关注老龄化相关疾病的研究显得格外重要。随着细胞生物科学与老年医学的相互交叉发展,自噬在老年性心血管疾病、神经退行性疾病、脏器衰老等方面的研究中取得进展。研究已发现通过对自噬调控能够对血管组成细胞的增殖、分化和转归起到重要的调控作用。本文对自噬与血管衰老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1 自噬概述

1.1自噬的概念和类型 自噬是一种高度保守的细胞机制,主要针对长寿蛋白和损伤细胞器的降解与循环利用〔1〕。它属于分解代谢过程,通过循环利用细胞内成分如蛋白、核糖体、脂质甚至整个细胞器来应对各种应激反应。在整个营养供应中,合成代谢占据了优势,自噬则维持较低水平,以保证正常的细胞代谢平衡与生存。在饥饿过程中,既可通过不足的营养供应,也可通过有缺陷的生长因子信号通路,快速诱导自噬激活。自噬降解后的产物主要有两种作用:提供生物合成所必需的基质、底物与补充细胞内能量,而后者的主要贡献来源于氨基酸、脂肪酸的降解。目前自噬有三种类型:小自噬、分子伴侣调控自噬和大自噬。小自噬是溶酶体膜自动包裹长寿命蛋白等分子物质进行降解。在分子伴侣自噬中,错误折叠蛋白通过热休克蛋白Hsp70转位到溶酶体进行清除。大自噬是起源于内质网膜,经延展后包裹待降解蛋白形成自噬体,与溶酶体融合后进行降解。

1.2自噬相关蛋白与分子构成 自噬过程本身十分复杂,包括了膜体启动、囊泡转换和载体降解。而整个自噬过程受到了自噬相关基因(ATG)的调控。这些ATG基因在自噬过程的不同阶段均发挥着重要作用。自噬途径的分子构造包括了以下四个亚组:①Atg1激酶复合体:这个信号复合物控制了自噬体形成的早期阶段,最近有研究发现Atg1在自噬晚期阶段也发挥重要的作用〔2〕。ULK1/2是酵母Atg1的哺乳动物同系物。哺乳动物细胞在营养富足的条件下,mTOR能磷酸化和灭活ULKs。通过饥饿或者雷帕霉素干预,可激活ULK1和ULK2,磷酸化Atg13和FIP200,它们在自噬流中起关键作用。②mAtg9信号通路:通过在前自噬体结构(PAS)中添加新的膜材料对自噬体双层膜结构进行组装。Atg11、Atg23和Atg27能控制Atg9到达PAS的顺势运动;反之,Atg1-Atg13、Atg2-Atg18和Atg14是参与Atg9的逆向运动返回外围靶点〔3〕。③磷脂酰肌醇3-羟激酶 (PI3K)/Vps34复合体:多样化的Atg蛋白被募集到吞噬泡中,通过结合到由Vps34 (在哺乳动物细胞中的PI3K)生成的PIP,参与自噬体的构成。这其中包括Atg18、Atg20、Atg21和Atg24。Vps34构成了两种不同的PI3K复合物:复合物1(Vps34,Vps15/p150,Atg6/beclin 1和mAtg14)和复合物2(Vps34,Vps15,Atg6和Vps38)〔4〕。④两种泛素样蛋白共轭系统:两种与泛素共轭级联相似的级联特征有助于吞噬泡的延长与自噬体的形成。Atg12被一种泛素样E1酶Atg7激活,随后转移到泛素样E2酶Atg10上。在其他泛素样级联中,LC3作为Atg8的哺乳动物同系物在Atg4暴露于羧基末端的甘氨酸位点进行裂解〔5〕。

2 血管衰老

2.1衰老与自噬 衰老是一种复杂的病理生理过程,生物体内损伤的分子、细胞、组织不断进行积累造成生物体功能的持续衰退、疾病易感性增加、最终导致死亡。目前有很多报道证实了自噬在延缓衰老中发挥作用的依据。整个衰老过程中,自噬相关蛋白的丰度与自噬活性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生物体的衰老会减少不同组织自噬体的构成和功能,这包括了自噬在内的蛋白水解能力以及介导自噬活性的能力。能量限制可以调节六月龄小鼠肝脏中的蛋白水解率达到峰值,而随着鼠龄的增长逐渐降低。氧化应激通过胰岛素受体信号通路,使衰老器官的自噬活性逐渐下降〔6〕。也就是说氧化应激诱导激活胰岛素受体信号通路,而后者抑制了自噬活性。

在很多生物体内,运用基因或者药物性手段延长寿命需要自噬的参与,而缺乏长寿调控基因的诱导会使大多数基因表型存在明显缺陷,而降低或抑制自噬活性〔7〕。目前认为,衰老期间大自噬与分子伴侣自噬活性均下降。在转基因小鼠中阻止衰老相关LAMP-2A蛋白下降,能维持具有功能的分子伴侣自噬,延缓衰老。LAMP-2A在衰老期溶酶体内下降的机制被认为是发生在转录以后,因为衰老并没有影响LAMP-2A的转录效率,但是研究发现了衰老大鼠肝脏中HSP90表达水平下降〔8〕,因此认为热休克蛋白HSP90在LAMP-2A复合体的装配环节可能充当一个重要的组件。基于这些,HSP90蛋白也可能是蛋白酶体系统降解的重要调节器,分子伴侣自噬通过它们维持蛋白水解通路功能的能力影响了衰老和长寿〔9〕。除了分子伴侣自噬外,大自噬的功能在哺乳动物的衰老组织也会被抑制,特别是依赖于大自噬对存在缺陷的线粒体降解的能力。

2.2血管衰老与自噬干预 人类的衰老现象被认为是一种严重的心血管危险因素。血管结构与细胞表型功能的衰老变化导致老年人群患粥样硬化心血管疾病的高危性。对人体动脉粥样硬化损伤的组织学研究表明,血管内皮细胞确实存在衰老的形态学特征〔10〕。内皮细胞的衰老包含了内皮功能失调、粥样硬化、内皮细胞抗血栓下降等特征。根据自由基理论,活性氧簇(ROS)对血管失调和动脉粥样硬化有着潜在的连带责任。而血管内皮一氧化氮(NO)能抵制氧化应激状态,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激活以及后面的NO产物延缓了内皮细胞的衰老〔11〕。

有研究已证实蛋白降解的溶酶体途径与很多心血管疾病关系密切。关注自噬机制的分子解剖学,就有可能弄清楚自噬在很多心血管疾病发病过程中的作用〔12〕。血管功能和存活主要依赖于基础水平的自噬存在。不同方式的能量限制能延长生物体寿命和改善血管壁的舒张功能,这可能和参与自噬诱导胰岛素/PI3K信号下降的机制有关〔13〕。目前明确的应激状态如营养缺乏和缺氧,均会诱导自噬流的大幅度增加〔14〕,这样能起到清除缺陷细胞器、错误折叠蛋白和补充营养的作用。在血管细胞生长过程中,合成代谢与分解代谢过程都被激活,在初期前者占据主导使得细胞生长,然而当一种新的稳态出现,自噬流增高,使得依赖于生长刺激物质的信号通路上下联系,自噬会被抑制或者部分抑制。

3 血管组成细胞衰老与自噬

3.1血管内皮细胞 既往研究证实人类的心血管疾病比如动脉粥样硬化损伤由氧化应激的参与,过多活性氧蔟ROS的产生会导致内皮细胞表现出衰老的特征。在动脉粥样硬化导致的缺血性内皮细胞损伤中,自噬的适度上调会延迟凋亡和坏死,而未控制的自噬由于过度降解细胞组成部分而导致细胞死亡。最近在体外实验中已经证实了内皮细胞的自噬促进了血管生成〔15〕。在人类冠状动脉内皮细胞中,运用促自噬活性药物激活沉默信息调节因子1(SIRT1)进行高表达的措施可以改善线粒体的功能,减少ROS产物和细胞内的过氧化氢水平,抑制氧化应激诱导的内皮衰老〔16〕。在一些病理状态下,内皮细胞激活能导致收缩性因子的产生和释放,包括环氧化酶来源的缩血管因子(EDCFs),它们会对抗NO的舒张活动,而ROS通过减少NO来损伤内皮细胞功能。雌激素不足带来的内皮功能失调是由于NO活性降低的缘故。氧化应激诱导的环氧化酶依赖性产物可能提示内源性雌激素作为抗氧化剂的作用。激素通过抑制ROS产物保存内皮依赖的血管舒张〔17〕。内源性雌激素的保护作用能稳定NO活性,通过诱导自噬激活L-赖氨酸-NO通路阻断氧化应激。

很多心血管疾病会诱导应激反应,激活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AMPK)信号通路,激酶活化对血管内皮产生直接与间接的调控作用。内皮失调和炎症细胞黏附是动脉粥样硬化的一种早期事件,AMPK参与到了这些事件中〔18〕。在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中,AMPK的激活减少了炎症细胞黏附和转移。有研究表明尽管在血管内皮细胞中AMPKα1亚基表达较AMPKα2更为广泛,然而AMPKα2也有很重要的生理效应,比如促血管生成和在缺氧条件下调控内皮细胞分化〔19〕。激活内皮细胞的AMPK在Thr172位点磷酸化eNOS,导致NO产生。这个可能是通过了磷酸化eNOS和HSP90的相互联系。除了直接激活AMPK的基因外,通过磷酸二酯酶抑制剂西诺他唑改变AMP:ATP比率都能增加NO的产生,修复内皮细胞功能。除了通过诱导自噬修复氧化应激诱导损伤的内皮细胞之外,ROS产物和AMPK激活也参与自噬介导血管生成。在体内实验中,趋化素能促进内皮细胞增殖、迁移和管腔形成〔20〕。AMPKα参与了趋化素诱导的内皮细胞自噬中,并呈时间依赖方式调控下游通路ACC的磷酸化,这些都提示了ROS在诱导自噬发生对血管内皮细胞产生着复杂而又密切的生物效应,这包括了血管内皮细胞增殖、迁移、管腔形成到修复细胞衰老等。

3.2血管平滑肌细胞 动脉粥样硬化作为动脉管壁内膜的一种慢性炎症疾病,其发展是以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为特征。大量证据表明,细胞死亡是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调节因素。细胞死亡的结果主要取决于斑块形成阶段和所累积细胞类型。由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纤维帽的抗张强度主要依赖平滑肌细胞数量与其合成胶原蛋白的结构特征,平滑肌细胞的死亡或者丧失可能是导致斑块去稳定或破裂的主要因素〔21〕。在实验动物的血管粥样斑块纤维帽内,变性的平滑肌细胞具有自噬的特征结构,在运用氧化应激方法处理的平滑肌细胞中常观察到这些的特征〔22〕。平滑肌细胞可通过自噬清除变性蛋白质和其他细胞内大分子物质或者细胞器,对于维持自身内环境稳定发挥重要作用。

在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s)中AMPK激活发挥血管舒张的作用。在大鼠胸主动脉平滑肌细胞,自噬通过5-氨基-4-甲酰胺咪唑核苷酸(AICAR)诱导的AMPK活化来介导了不依赖内皮细胞和NO形式的舒张状态,增加促血管舒张的前列环素合成。AMPK激活和增加环氧合酶-2(COX-2)蛋白表达有关系,似乎TAK1磷酸化和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38MAPK)激酶通路的下游激活了这种效应。增加COX-2表达代表一种促炎症反应,这样可能会抵消AMPK激活所产生的一些血管保护作用〔23〕。在VSMCs中AMPK可能通过IP3R调控钙离子释放来调控细胞内钙,这可能是AMPK直接血管舒张效应的基础。通过跨膜磷蛋白机制,AMPK可以减少血管收缩性功能障碍。这些都证实了AMPK调控平滑肌细胞肌浆网钙离子泵(SERCA)应激和内皮失调中的作用〔24〕。

除了在AMPK信号通路的认识加强,细胞表型转换是很多疾病的诱导剂。理解如何调控VSMC表型和功能的机制对于研发治疗血管衰老的方法很重要,而自噬的重要性也仅在最近才被认识〔25〕。在动脉粥样硬化和血管狭窄阶段,VSMCs从收缩型向分泌型转变,则对于血管的功能与稳定具有重要作用,分泌型细胞能起到阻断细胞因氧化应激诱导的衰老作用。

4 对老年医学的影响

通过干预衰老进程可延缓很多衰老相关疾病,这个被称之为“长寿红利”。血管衰老是一种错综复杂的临床综合征,它与细胞内生物能效学的进展性失调有密切关系。SIRT1的活性改变在很多衰老相关疾病中都发挥作用,因此它可能被利用于延缓衰老、功能减退的老年相关疾病中。通过诱导自噬对SIRT1的激活看起来有机会实现人类的长寿红利。研究发现白藜芦醇虽不能增加受试动物模型的寿命,但在血管衰老改变中的有利效应值得关注。白藜芦醇和SRT1720(一种选择性的SIRT1激活剂)可以逆转高热量饮食的老年鼠肝脏脂肪变性〔26〕。在人类的临床实验中不可能将长寿作为最初的主要观察结果,拥有一些替代指标和衰老生物标志物是非常必要的,而血管衰老是合理的研究选择。目前干预血管衰老的自噬诱导性药物在该领域具有潜在而可观的前景。

5 结束语

研究证明自噬的适度激活能为人们的健康带来有益的效应。目前我们仅仅开始研究Sirtuins的生物效应,白藜芦醇相关多酚类药物和他汀类降脂药物等的自噬诱导特性,但也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比如:SIRT3干预调控血管平滑肌异常代谢与衰老的关系〔27〕;自噬诱导SIRT1与eNOS-NO轴对血管内皮舒张抗老化的密切相关性〔28〕。由于西方崇尚高热量消耗和缺乏体育锻炼的生活方式使得老年群体忽略了权威健康机构的温馨警示。目前还没有任何干预措施能完全延缓人类的衰老。发达国家设立老年人群的健康机构开始关注这方面的进展,相信研究者们会继续阐明血管衰老机制和分子机制,使针对血管衰老的干预靶点不断增加,为进一步研发延缓衰老的治疗方法带来希望。

6 参考文献

1Boya P,Reggiori F,Codogno P.Emerging regulation and functions of autophagy〔J〕.Nat Cell Biol,2013;15(7):713-20.

2Kijanska M,Peter M.Atg1 kinase regulates early and late steps during autophagy〔J〕.Autophagy,2013;9(2):249-51.

3Takahashi Y,Meyerkord CL,Hori T,etal.Bif-1 regulates Atg9 trafficking by mediating the fission of Golgi membranes during autophagy〔J〕.Autophagy,2011;7(1):61-73.

4Jaber N,Zong WX.Class Ⅲ PI3K Vps34:essential roles in autophagy,endocytosis,and heart and liver function〔J〕.Ann N Y Acad Sci,2013;1280:48-51.

5Shaid S,Brandts CH,Serve H,etal.Ubiquitination and selective autophagy〔J〕.Cell Death Differ,2013;20(1):21-30.

6Gonzalez CD,Lee MS,Marchetti P,etal.The emerging role of autophagy in the pathophysiology of diabetes mellitus〔J〕.Autophagy,2011;7(1):2-11.

7Chong A,Wehrly TD,Child R,etal.Cytosolic clearance of replication-deficient mutants reveals Francisella tularensis interactions with the autophagic pathway〔J〕.Autophagy,2012;8(9):1342-56.

8Terro F,Magnaudeix A,Crochetet M,etal.GSM-900MHz at low dose temperature-dependently downregulates α-synuclein in cultured cerebral cells independently of chaperone-mediated-autophagy〔J〕.Toxicology,2012;292(2-3):136-44.

9Rodriguez-Navarro JA,Cuervo AM.Dietary lipids and agingcompromise chaperone-mediated autophagy by similar mechanisms〔J〕.Autophagy,2012;8(7):1152-4.

10Stancu CS,Toma L,Sima AV.Dual role of lipoproteins in endothelial cell dysfunction in atherosclerosis〔J〕.Cell Tissue Res,2012;349(2):433-46.

11Shafique E,Choy WC,Liu Y,etal.Oxidative stress improves coronary endothelial function through activation of the pro-survival kinase AMPK〔J〕.Aging (Albany NY),2013;5(7):515-30.

12Salabei JK,Conklin DJ.Cardiovascular autophagy:crossroads of pathology,pharmacology and toxicology〔J〕.Cardiovasc Toxicol,2013;13(3):220-9.

13Tomada I,Tomada N,Almeida H,etal.Energy restriction and exercise modulate angiopoietins and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expression in the cavernous tissue of high-fat diet-fed rats〔J〕.Asian J Androl,2012;14(4):635-42.

14Zhang XJ,Chen S,Huang KX,etal.Why should autophagic flux beassessed〔J〕? Acta Pharmacol Sin,2013;34(5):595-9.

15Kim KW,Paul P,Qiao J,etal.Autophagy mediates paracrine regulation of 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s〔J〕.Lab Invest,2013;93(6):639-45.

16Ota H,Eto M,Kano MR,etal.Induction of endothelial nitric oxide synthase,SIRT1,and catalase by statins inhibits endothelial senescence through the Akt pathway〔J〕.Arterioscler Thromb Vasc Biol,2010;30(11):2205-11.

17Virdis A,Taddei S.Endothelial aging and gender〔J〕.Maturitas,2012;71(4):326-30.

18Zhang M,Fang WY,Qu XK,etal.AMPK activity is down-regulated in endothelial cells of GHS-R(-/-)mice〔J〕.Int J Clin Exp Pathol,2013;6(9):1770-80.

19Nagata D,Hirata Y.The role of AMP-activated protein kinase in the cardiovascular system〔J〕.Hypertens Res,2010;33(1):22-8.

20Shen W,Tian C,Chen H,etal.Oxidative stress mediates chemerin-induced autophagy in endothelial cells〔J〕.Free Radic Biol Med,2013;55:73-82.

21von der Thüsen JH,Borensztajn KS,Moimas S,etal.IGF-1 has plaque-stabilizing effects in atherosclerosis by altering vascular smooth muscle cell phenotype〔J〕.Am J Pathol,2011;178(2):924-34.

22Ryter SW,Lee SJ,Smith A,etal.Autophagy in vascular disease〔J〕.Proc Am Thorac Soc,2010;7(1):40-7.

23Kim SA,Choi HC.Metformin inhibits inflammatory response via AMPK-PTEN pathway in vascular smooth muscle cells〔J〕.Biochem Biophys Res Comm,2012;425(4):866-72.

24Eid AA,Lee DY,Roman LJ,etal.Sestrin 2 and AMPK connect hyperglycemia to Nox4-dependent endothelial nitric oxide synthase uncoupling and matrix protein expression〔J〕.Mol Cell Biol,2013;33(17):3439-60.

25Salabei JK,Hill BG.Implications of autophagy for vascular smooth muscle cell function and plasticity〔J〕.Free Radic Biol Med,2013;65C:693-703.

26Tauriainen E,Luostarinen M,Martonen E,etal.Distinct effects of calorie restriction and resveratrol on diet-induced obesity and Fatty liver formation〔J〕.J Nutr Metab,2011;2011:525094.

27Toniolo A,Warden EA,Nassi A,etal.Regulation of SIRT1 in vascular smooth muscle cells from streptozotocin-diabetic rats〔J〕.PLoS One,2013;8(5):e65666.

28Takizawa Y,Kosuge Y,Awaji H,etal.Up-regulation of endothelial nitric oxide synthase (eNOS),silent mating type information regulation 2 homologue 1 (SIRT1) and autophagy-related genes by repeated treatments with resveratrol in human umbilical vein endothelial cells〔J〕.Br J Nutr,2013;11:1-6.

猜你喜欢

平滑肌内皮内皮细胞
土槿皮乙酸对血管内皮细胞迁移和细胞骨架的影响
HMGB1基因对高糖诱导的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影响
浅议角膜内皮细胞检查
原发性肾上腺平滑肌肉瘤1例
喉血管平滑肌瘤一例
内皮前体细胞亚型与偏头痛的相关性分析
细胞微泡miRNA对内皮细胞的调控
Wnt3a基因沉默对内皮祖细胞增殖的影响
原发性腹膜后平滑肌肉瘤的CT和MRI诊断
咽旁巨大平滑肌肉瘤一例MRI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