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新议❋

2014-01-26栗林杰于智敏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4年8期
关键词:气调本义素问

栗林杰,于智敏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北京 100700)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语出《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自古以来人们对其含义的理解见仁见智。如王冰持“以制为养”的观点,认为“春食凉,夏食寒,以养于阳;秋食温,冬食热,以养于阴”[1]。马莳认为:“圣人于春夏而有养生养长之道者,养阳气也;秋冬而有养收养藏之道者,养阴气也。[2]”即春夏应当养人之阳气,秋冬应当养人之阴气。张景岳从阴阳互根角度提出了春夏养阳是为了养秋冬之阴,秋冬养阴是为了养春夏之阳。《类经》中讲:“夫阴根于阳,阳根于阴,阴以阳生,阳以阴长。所以圣人春夏则养阳,以为秋冬之地;秋冬则养阴,以为春夏之地,皆所以从其根也。[3]”张志聪持“内虚而养”的观点,并在《素问集注》中说:“四时阴阳之气,生长收藏,化育万物,故为万物之根本。春夏之时,阳盛于外而虚于内;秋冬之时,阴盛于外而虚于内。故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而培养之。[4]”

古今医家从不同的角度阐释了“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含义,其中以马莳的观点流传较广。笔者参考古今医家有关论著并结合自身体会,对其含义进行了新的解析。

1 “养”非“补”义,当为“调”义

“养”字含义较多,“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之“养”意指调和、调养。《说文解字》:“调,和也。”《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四气调神”即是说人应顺应四时之变而调养,也即春夏应调养阳气,秋冬应调养阴气,保证人体气机与四时季节的和谐统一,并非春夏应温补阳气,秋冬应滋补阴气。马莳认为:“圣人于春夏而有养生养长之道者,养阳气也;秋冬而有养收养藏之道者,养阴气也。[2]”此即“顺气而养”的观点。人们之所以陷入以“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为春夏补阳、秋冬滋阴的误区,系没有正确理解“养”字的本义,望文生义造成的误解误读。

2 春夏生发宣泄阳气即养阳,秋冬不散不泄阴精即养阴

如何做到“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原文已经作出了开示:“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这句话概括了春季的特点,即推陈发新,万象更新。人们应当“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这样做的目的即“以使志生”,可见顺应春季的生生之气即“春气之应”。夏三月应“无厌于日”、“所爱在外”,这样做的目的即“使气得泄”,可见夏季应顺应自然而使阳气得以宣泄,此即“夏气之应”。春夏二季是自然界阳气生长的季节,人之阳气也应与之相应,故春夏使阳气得以生发宣泄即是养阳。现代社会的“空调病”即是由于夏季贪凉而致冷气袭表、汗出不畅、阳气不得宣泄造成的,由此可见“春夏养阳”的必要性。

秋三月应“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这样做的目的在于“收敛神气”。秋季燥邪伤津耗液即“秋刑”,故秋季应使神气收敛,不使津液耗散,此即“秋气之应”。“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应“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去寒就温,无泄皮肤”,目的在于“无扰乎阳”。冬季水冰地坼,阳气闭藏,不应使汗液大泄,甚至房事亦应减少,此即“冬气之应”。正如《千金要方·道林养性》中讲:“冬时天地气闭,血气伏藏,人不可作劳汗出,发泄阳气,有损于人也。[5]”故秋冬应使阴精固密得以潜藏,不散不泄即所以养阴。

“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这段话是对上文的总结,也蕴含着顺应阴阳四时的思想,是中国古代天人相应观念的体现,说明“四气调神”应顺应天时,做到天人相应。

3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指平人摄生,平人病态应区分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本义适用于平人养生,并非论述病已成时如何平调阴阳。通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论述了平人在未病状态下的养生调摄法则,根本目的是“治未病”。本篇最后指出:“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这段话是本篇的点睛之笔,告诉人们“四气调神”的最终目的是“不治已病治未病”,做到未病先防。可见,“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论述的是在平人状态下如何协调阴阳,而非病已成时如何“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

笔者认为,把“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作为“冬病夏治”“三伏贴”的理论依据是不妥当的。虽然“在夏季运用温热散邪药物或者运用温针灸预防治疗常与冬季发作的寒性疾病疗效很好”[6],但与“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本义相去甚远。在疾病状态下,人体阴阳气机相对平衡的状态遭到破坏,不可再片面运用“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理论指导实践,应当遵循辨证论治原则,合理选择方药进行治疗。

后世医家根据“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所体现的顺应天时、勿违天和的思想,本着因时制宜原则,对其含义进行了引申,用以指导临床处方用药。如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指出:“故春月宜加辛温之药,薄荷、荆芥之类,以顺春升之气;夏月宜加辛热之药,香薷、生姜之类,以顺夏浮之气;长夏宜加甘苦辛温之药,人参、白术、苍术、黄柏之类,以顺化成之气;秋月宜加酸温之药,芍药、乌梅之类,以顺秋降之气;冬月宜加苦寒之药,黄芩、知母之类,以顺冬沉之气。所谓顺时气而养天和也。[7]”

4 养生实践中应守其本义,不可滥用误用补药

对中医理论进行运用首先应该明确其内涵,对其原始含义应返回原文出处理解,这样才能科学地指导临床运用与养生实践。对于“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如果不究其本意易望文生义而发生滥用误用温阳滋阴药的现象。笔者认为,平人无事不可服药,否则“误补变证多端,坏病蜂拥而至”,“滥用误用补药,杀人不露痕迹”[8]。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是中医的重要思想之一,充分体现了天人合一观念,它启示我们要做到饮食起居与四时阴阳的变化相适应,这样才能做到未病先防,从而“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苛疾不起”。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经历代医家的补充完善,已经从养生保健治未病发展到指导临床诊疗。应该指出的是,“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既是指导养生防病的原则,又是指导临床实践的治疗原则,提示要顺应四时阴阳消长特点养生,因时制宜以治病,亦即在养生中要遵循其本义,在治疗中应用其引申义,两者不可混淆,这是我们研究中医经典应该持有的态度。

[1] 黄帝内经素问[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3:13.

[2] 明·马莳.黄帝内经素问注证发微[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15.

[3] 明·张介宾. 类经[M].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1997:5.

[4] 清·张隐庵. 黄帝内经素问集注[M]. 北京:学苑出版社, 2002:9.

[5] 唐·孙思邈. 备急千金要方[M]. 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0:785.

[6] 赵阳,郭玉峰,蒲永慧.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理论辨析兼探中医适时养生[J].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8,6:408-409.

[7] 李经纬,李振吉. 《本草纲目》校注[M]. 沈阳:辽海出版社, 2001:45.

[8] 于智敏.永炎医说[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46.

猜你喜欢

气调本义素问
气调贮藏技术在苹果储藏中的应用现状及展望
我国气调贮藏技术在果蔬上的应用现状及展望
Discussion on Etiology and Pathogenesis of 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 from “Cold-dampness and Insidious Dryness”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Clinical Trial on Efficacy and Safety of Electroacupuncture on Oral Oxycodone Hydrochloride Prolonged-Release Tablets Related Constipation
试论多纪元简对金漥七朗《素问考》的借鉴和袭用
韩嚼牙
“酉”字初探
“自”的本义是鼻子
新型简易气调箱可延长果蔬保质期
抗菌蛋白涂膜协同气调包装对牛肉品质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