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先秦汉代文献探讨人的生命特征❋

2014-01-26李海玉刘理想陆广莘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4年8期
关键词:素问阴阳生命

李海玉,刘理想,陆广莘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北京 100700)

中国哲学是“生”的哲学[1],对生命的认识深邃而广阔。《黄帝内经》记载了古人对人类生命的起源、特征、发展过程等生命规律的认识及其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等,奠定了中医学的发展基础。她以生命为中心,不但阐述了丰富的医学内容,同时还包含了哲学、历史、天文、地理、心理等,说其是围绕生命而展开的百科全书亦不为过。故张景岳这样解释《内经》的书名:“内者性命之道,经者载道之言。”迄今为止,对于“生命”尚不能给出一个严格的定义。然而生命现象虽然错综复杂但具有共性,亦即生命的特征,可以通过认识生命的一些特征来理解生命。先秦汉代文献中的相关记载,对于深入认识人的生命特征很有启发。本文基于《黄帝内经》以及其他先秦汉代文献的相关记载,探讨人的生命特征,以便更深入地了解和认识生命。

1 整体性

《易经·系辞上》云:“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素问·六微旨大论》曰:“器者生化之宇,器散则分之,生化息矣。”“器”,即形体,是生命的载体。形体使生命成为区别于环境的一个独立的整体,若形体散解则生命活动也随之终止。《淮南子·原道训》曰:“形者,生之舍也”,“形”之存在构成了生命与环境的边界,区分了生命的自我与非我。形体由精、脑髓、骨、脉、筋、肉、皮肤等具有不同功能的部分组成。如《灵枢·经脉》云:“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骨为干,脉为营,筋为刚,肉为墙,皮肤坚而毛发长。”形体的各部分、各层次间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通过组合效应产生促协力而得到协调一致,从而体现生命在整体一级水平上的稳态特征。如食物在体内消化吸收的过程:“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毛脉合精,行气于府。府精神明,留于四脏,气归于权衡。权衡以平,气口成寸,以决死生(《素问·经脉别论》)。”生命之形体不是机体各个部位的简单相加,其整体功能是各部分在孤立状态下所没有的。机体的各部分发生问题,都会影响其他部分或影响整体功能的发挥。

2 开放性

《淮南子·原道训》云:“气者,生之充也。”《庄子·知北游》云:“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生命是气的特殊形式,用现代语言表述就是生命是物质能量信息的特殊形式。“通天下一气耳”(《庄子·知北游》),宇宙一气流通,“形”构成了生命体与环境的边界,划清了生命之气与环境之气的界限,但两者之间是流通的,存在着气的出入升降。正如《素问·六微旨大论》所言:“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故非出入,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王冰注曰:“凡窍横者,皆有出入取来之气”,亦即生命体与环境在其边界进行着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这说明生命对外界环境具有一定程度的开放。生命对环境的开放,构成了“气”的流动,若这种交换停止,则生命将无法延续。生命在与外界进行物质能量信息交换中保持自身,以生化进行着生命的自我更新,而这种自我更新是区别生命与非生命的标准之一。

3 有序性

《荀子·天论》曰:“天行有常”,“常”指规则、规律,宇宙世界本身有其内在的运行规律。“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素问·宝命全形论》),“人与天地相应”(《灵枢·邪客》),与宇宙世界相应,生命本身亦具有一定的内在规则,表现为时间性的循序渐进和节律性周期等方面,并且这种规则具有一定的秩序性、稳定性、重复性,我们将此种特性称为生命的有序性,而古人则以“常”来说明。如《素问·经脉别论》云:“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气之常也”(《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古人认识到生命之“常”,并记载了诸多表现,如人体的形成:“一月而膏,二月而肤,三月而胎,四月而肌,五月而筋,六月而骨,七月而成,八月而动,九月而躁,十月而生。形体以成,五脏乃形”(《淮南子·精神训》);如男女生命的发展:“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七八……天癸竭,精少”;如人体之气每年的变化:“正月二月……人气在肝。三月四月……人气在脾……十一月十二月……人气在肾”等。生命的有序性使生命稳定地存留和发展,保证了其生长、发育和繁衍。

4 不可逆性

《素问·玉版论要》提出“神转不回,回则不转。”近代医学家恽铁樵在《群经见智录》中说,此语是《内经》全书的关键。“神”在中国文化中具有多层次的丰富内涵,在生命医学领域里“神“首先是生命的主宰,故云“神者,生之制也”(《淮南子·原道训》)。《素问·移精变气论》云:“得神者昌,失神者亡。”生命主宰的神与生命是统一的,神的存亡即生命的存亡。“神转不回”,明确指出生命是时间的函数,它是不可逆的。生命一旦产生就随着时间不可逆地向前发展,人的生、长、壮、老、已是可不逆的,生命活动的每个层次都具有不可逆的性质,在生命全过程中与外界的交流是不可逆的。“回则不转”,说明生命时间性的发展是不可能往回走的,因而中医学强调“代不可代,时不可违”,“未有逆而能治之者,夫惟顺而已矣”,要尊重生命的时态性特征。

5 自主性

中华文明认为“神者,生之制也”(《淮南子·原道训》),在生命医学领域里“神”是生命主宰。《内经》独钟于神,提出“根于中者,命曰神机,神去则机息”(《素问·五常政大论》),指出“神”不存在,生命的机能也就不再存在。“神”的存在,即生命机能的存在是疾病治愈的根本原因。《素问·汤液醪醴论》云:“针石,道也。精神不进,志意不治,故病不可愈。今精坏神去,荣卫不可复收。何者?嗜欲无穷,而忧患不止,精气弛坏,荣泣卫除,故神去之而病不愈也。”张景岳注曰:”凡治病之道,攻邪在乎针药,行药在乎神气。故施治于外,而神应乎于中,使之升则升,使之降则降,是其神之可使也。若以药剂治其内,而脏气不应,针艾治其外,而经气不应,此其神气已去,终成虚废已尔,是即所谓不使也。”生命受“神”的制约、治理,这种对“神”和“生命”拟人性的阐述,说明生命在与环境作用过程中可以表现出一定的能力、作用,本身具有自主、主动、能动、自由、有目的活动的能力和特性,即自主性。不论外界包括生命个体在内是否意识到生命的自主性,它都自然而然地发挥着作用,不以人的意志所转移,使生命本身自我生存和发展。

古人对生命自主性的认识还体现在阴阳学说中:“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生命既是阴阳和合的产物,也是其内在阴阳不断进行组合变化的动态表现。《伤寒论》云:“阴阳自和”,机体的“阴”和“阳”可以通过内在力量自我实现“和”,从而指出生命具有自主性。《论衡·自然》云:“自然之化,固然难知,外若有为,内实自然”,“阳气自出,物自生长,阴气自起,物自成藏”,均指出了“阴”和“阳”自我运动的能力,从而说明生命存在自主活动。生命的自主活动自然而然存在,是生命“生长化生藏”、“生长壮老已”的内在根据和客观基础。

如果加以更细致的辨别,生命的自主性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①自选择和自清除:生命本身对于外来的作用因素具有选择性和清除性,吸取对自身有利的因素,排除对自身不利的因素,以利自身的发展。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味归形,形归气,气归精,精归化。精食气,形食味,化生精,气生形……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等;②自组织与自演化:人的生命依靠与外界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而生长。外来的作用因素与人体生命体虽然在形式上不是很匹配,然而生命具有自组织演化功能,即通过吸收、转化(同化、异化、缩小、放大)、累积、滞留等机制进行组合转化,使其被机体利用。如《素问·六节藏象论》曰:“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五气入鼻,藏于心肺,上使五色修明,音声能彰。五味入口,藏于肠胃,味有所藏,以养五气”;《灵枢·邪客》云:“营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等;③自适应与自稳定:生命本身对环境有适应的能力,它通过自身的调节,适应不断的外界环境变化,使自身能在一定环境和条件下存续。对环境有适应性,生命才能存活。在内外环境的变动中,人的生命活动会发生波动,但在一定程度和限度范围内,生命可以进行自我调节,从而保持或恢复至一定的稳定状态。如《素问·六节藏象论》指出生命对气候的适应性:“心者,生之本……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肺者,气之本……为阳中之太阴,通于秋气。肾者,主蛰,封藏之本……为阴中之少阴,通于冬气。肝者,罢极之本……为阳中之少阳,通于春气。”

整体来说,生命的自主性实现的是对生命自身的调节,通过自选择、自清除、自组织、自演化达到自稳定、自适应,并进行着自我更新、自我衍生和自我发展。而对内实现稳态、对外实现适应是生命基本的目标。

6 繁衍性

生命的繁衍性,即生命可通过繁殖产生出新的一代、新的个体,由此把生命之物种的特征代代相传,这应该是人类最早认识到的生命特征。《易经·

系辞》云:“天地氤氲,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人类生命是生命创造的最高成就,可代表所有生命,故以人类的繁衍生殖来说明地球上动植物和人类社会万般事物的生成。各种生物的发展总是从无性繁殖到有性繁殖,雄性与雌性、男性与女性符合《周易》中概括的阴阳交合的结果。“阴阳“是“天人合一”宇宙生成论的抽象概括,也是“阴阳合德”生殖文化的形象总结。阴阳交合、阴阳交感,是宇宙生成和恒久变化的基本条件,也是人类繁衍的条件。“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易经·序卦》),如此生生不息,才有今日以人为本的世界。

7 个体性

“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其气九州、九窍、五藏、十二节,皆通乎于天气”(《素问·生气通天论》),人的生命活动与宇宙世界活动之间相互贯通。宇宙世界不断变化,人的生命活动亦随其进行相应的变化和调整,从而与宇宙世界相应,故云“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灵枢·岁露论》)。每一个生命个体其先天、后天环境均不同,与其先后天环境相应,每一个生命个体均产生了自身独有的特性,故《灵枢·寿夭刚柔》曰:“人之生也,有刚有柔,有弱有强,有短有长,有阴有阳。”因此,《黄帝内经》强调对待生命要因人、因时、因地制宜。

《素问·示从容论》云:“览观杂学,及于比类,通合道理。”以现代人的视角来看,中国的先人从天文学、地理学、物候学等多学科角度,通过取象比类等方法,对人的生命特征进行了深入探索。这些认识对于人类更深刻地认识生命乃至现代生命科学的创新发展,都具有很强的借鉴和启发作用。

[1] 蒙培元.人与自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4

猜你喜欢

素问阴阳生命
The Visible and the Invisible as Shadows of Light and Dark Shade:An Introduction to the Special Issue
Discussion on Etiology and Pathogenesis of 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 from “Cold-dampness and Insidious Dryness”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Clinical Trial on Efficacy and Safety of Electroacupuncture on Oral Oxycodone Hydrochloride Prolonged-Release Tablets Related Constipation
试论多纪元简对金漥七朗《素问考》的借鉴和袭用
阴阳学说在杨式太极拳中的表现浅探
法于阴阳
阴阳泛函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
《内经》足六经理论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