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针灸逢源》灸法探析

2014-01-25张学伟贾红玲

针灸临床杂志 2014年2期
关键词:艾炷灸法艾叶

张学伟,贾红玲

(1.山东中医药大学,山东 济南250000;2.山东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山东 济南250001)

《针灸逢源》[1]是清代著名医家李学川所著,其感“长沙之后,详汤液而略针灸”的现状,指出:“知汤液而不知针灸,是知人有脏腑而不知有经络毛腠也;知针灸而不知汤液,是知人有经络毛腠而不知有脏腑也”。李学川探源《灵枢》、《素问》,荟萃群言,以成自家之言,故该书内容很是丰富,其中对灸法的论述至今在临床实践中仍有指导和使用价值。笔者在学习此书后,就书中艾柱灸法的相关论述进行总结如下。

1 灸法选用材料

目前,灸法操作时选用的材料主要为艾草,《针灸逢源·群书汇粹》载:“艾味苦,气微温,阴中之阳,无毒,主灸百病”。可见李学川认为艾叶可用作灸法的材料,且具有灸治百病的功效;书中对于艾叶制备成为灸法材料亦有详细描述,需“三月三日、五月五日,采曝干,陈久者良,辟恶杀鬼。又采艾之法:五月五日,灼艾有效。制艾先要如法,令干燥,入石臼捣细,筛去尘屑,取洁白为上,须令焙大燥,则灸有力,火易燃;如润无功”。可见古人对于艾叶的选择也很认真,认为须取用大燥的艾叶,润的艾叶是没有功用的。

2 艾柱灸法分类

书中提到灸法在具体应用于临床治疗中又有直接灸、间接灸之分。

2.1 直接灸

临床操作是指将艾柱直接放在所选取的腧穴上进行烧灼的操作,因在实际操作中,往往患者的局部伴有剧痛,故现今往往不常用,但本书中对直接灸法的论述可见临床应用往往会有特效,如《针灸逢源·证治参详》云:“横逆难产,急于右足小指趾头灸三壮立产(一作至阴穴,艾炷如小麦)”,“一治牙痛,于耳前鬓发尖内有动脉处,随病左右,用小艾炷灸五七壮,神效。不必贴膏,如发再灸,即可断根”,“疣痣(疣,音由赘也;痣,音志,黑子也)当疣上灸三壮即消,亦有只灸一壮,以水滴之自去者。又灸手中指节宛宛中,疣痣皆效。”《针灸逢源·毒虫邪狗咬伤》云:“蛇蝎蜈蚣咬伤,中毒痛极者,急用艾火于伤处灸之,拔散毒气即安。”可见李学川认为灸法不仅可以治疗内科相关病症,其对外科、伤科病症亦有很好疗效。

2.2 间接灸

又称为隔物灸,是指在艾柱与皮肤之间衬垫某些药物而施灸的一种方法,此方法具有艾灸与药物的双重作用,且火力温和,易于被患者所接受。

2.2.1 隔姜灸 临床应用具有温中、祛寒、止呕、解表的作用。《针灸逢源·幼科杂病》载:“脱肛泻血,秋深不效。用姜片置脐上。艾灸三壮,《千金》曰:灸随年壮。”可见李氏认为隔姜灸神阙穴可治小儿脱肛泻血;《针灸逢源·骨槽风》云:“耳前腮颊痛引筋骨,寒热如疟,牙关紧闭,不能进食,……宜用生姜片垫颊车穴,艾灸二七壮”,可见隔姜灸颊车穴可以治疗骨槽风。

2.2.2 隔蒜灸 临床应用具有消肿、拔毒、散结、止痛的作用。《针灸逢源·痈疽门》中介绍了隔蒜灸法治疗的相关操作,“隔蒜灸法用大蒜头去皮,切三分厚片,安疮上,以艾炷于隔蒜灸之,每五壮换一蒜片,或三五十壮,或一二百壮”。并提出灸治相应程度:“如痛者,灸至不痛;不痛者,灸至痛。痛者为良,肉不痛者为毒气。初灸知痛而后反不痛者,毒气深重,多灸为妙;先不痛而后觉痛,毒气轻泄。如疮大,用蒜捣烂,摊患处,将艾铺上烧之,蒜败再换,治痈疽初起,或痛,或不痛,或麻木等症,或阴毒紫白色不起发,不痛不作脓者,尤宜多灸。”可见李氏认为灸法在治疗痈疽方面有独到的治疗效果。《针灸逢源·瘰疬》云:“一灸瘰疬,用独蒜切如钱厚片,先从后发核上灸起,至初发母核而止,多灸自效。”且《针灸逢源·毒虫邪狗咬伤》云:“蛇蝎蜈蚣咬伤……用蒜片贴肉灸之,毒甚者灸五十壮。”从以上条文可见李氏认为隔蒜灸法对外科痈疽、瘰疬及外伤皆有良效,可以在临床中开展应用。

2.2.3 隔附子饼或片灸 临床应用具有温肾壮阳的作用。《针灸逢源·痈疽门》详细的描述了隔附子饼灸法治疗溃疡不收的方法,“溃疡,气血俱虚,不能收敛,或因风寒袭之,血气不能运行生肌。用炮附子去皮脐,研末,以唾津和为饼,置疮口上,将艾炷于饼上灸之,每日灸数壮,但令微热,勿令痛,如饼干再用唾津调和。视疮口活润为度,或用炮附子去皮脐,切三分厚片,如前灸法,兼服大补气血之药,至肉平为度。若疮久成漏,内有脓管者,灸数日后,仍用针头散蚀腐之”。可见其指出灸治程度以“肉平为度”,同时对于久漏内有脓管的患者,宜用针头刺以散腐蚀。《针灸逢源·心胸胃脘腹痛门》云:“人有房事之后,或起居犯寒,致脐腹痛极者,急用大附子为末,唾和作饼如钱厚,置脐上以大艾炷灸之,如仓卒难得大附,即用生姜或葱白头切片代之。”此方法灸治的程度为:“若药饼焦,或以津唾和之,或另换之,宜待灸至汗出体温而止,或更于气海、丹田、关元各灸二七壮,使阳气内通,逼寒外出,手足温,脉息起,则阴消而阳复矣。”李氏在此处并未提及灸的壮数,而是以患者灸治时的体征为标志点,揣其义应结合患者临床实际情况进行操作,并不单单的局限于固定的壮数,现今临床应用中多不以津唾,而改用醋或姜汁进行调和。

2.2.4 隔盐灸法 临床应用具有回阳、救逆、固脱的作用。《针灸逢源·二阴病》:“五淋……用白盐炒热填满脐中,艾炷灸七壮,或灸三阴交即愈。”《针灸逢源·霍乱》云:“霍乱将死者,以细白干盐填满脐中,艾灸七壮,立苏。”可见隔盐灸法的主要部位为脐中之神阙穴,同时还可以看出其治疗效果较快,可以快速的达到临床相应的治疗目的。

2.2.5 隔阳燧锭灸法 临床应用具有驱邪扶正、解毒的作用。《针灸逢源》中详细的描述了外科疾病“蜣螂蛀(又名僵螂蛀)”的成因、诊断方法和治疗方法,指出此疾病是“体虚人由湿痰寒气凝滞而成”,指出临床中若患者“手指骨节坚肿,形如蝉肚,不红不肿。屈伸艰难,日久方知木痛”,则可判定为本病。治疗方法为:“初宜服六君子汤,外以阳燧锭于坚处灸之,自消。若失治而坚肿渐烂,脓如清水,溃久则不能收功。”同时下文中附有阳燧锭详细的制备材料及方法,取“蟾酥(末)、朱砂(末)、川乌(末)、草乌(各五分末)、直僵蚕(一条末),用硫黄(一两五钱)置杓内,微火烊化,次入前药末搅匀,再入麝香(二分)、冰片(一分)搅匀,即倾入湿瓷盆内,速荡转成片,俟冷,收瓷罐内,用时取甜瓜子大一块,红枣肉粘于灸处,用灯草蘸油点火,淬药锭上,灸五壮或七壮、九壮候起,小疱用线针串破出黄水,须贴万应膏,其毒即消。如风气痛,用箸子于骨缝中按之酸痛处以墨点记灸之。”可见此方法有驱邪扶正、清热解毒之功效。

2.2.6 隔姜灸加隔盐或椒灸法 临床应用具有温中祛寒、回阳救逆的作用。《针灸逢源·任脉穴考》载:“神阙(一名气舍),在当脐中。禁针,针之,脐中恶疡,溃尿出者死。灸止百壮。用炒盐纳脐中,上加厚姜一片盖定,方着艾炷,或以川椒代盐亦可。治水肿鼓胀,肠鸣泄泻,小儿风痫脱肛。”《针灸逢源·中风门》云:“中风卒倒不醒:神阙,用净盐炒干,纳于脐中,令满,上加厚姜一片,灸百壮。至五百壮,姜焦则易之。或以川椒代盐,或用椒于下,上盖以盐,再盖以姜,灸之亦佳。”从上述原文可见,神阙穴在人体中处于重要的地位,通过对其进行灸法的操作,可以治疗许多疾病,且往往收到意想不到的良效。

3 灸法禁忌

在《针灸逢源·禁灸穴歌》中明确提出有47个腧穴不能施行灸法操作,并在《针灸逢源·肺痿肺痈》中指出:“若肺痿热已深,肺痈脓已成,吐出如米粥者,皆不宜灸,灸则助邪伤肺,反为害矣。”《针灸逢源·痈疽门》云:“凡疮疡……已有脓水者,不可灸,当浅刺之,浅者亦不灸”,“疔疮初发……生项以上者属三阳经,不宜灸,火日生疔亦禁灸。”可见李氏对灸法的相应禁忌亦较为重视。

4 小结

《针灸逢源》中相关灸法的论述较多,为临床灸法的应用提供了充分的理论依据。通过对其整理可见,灸法临床应用十分广泛,既可用于妇科病的治疗,如横逆难产;又可用于儿科病的治疗,如脱肛泻血;还可用于治疗内科(如中风)、外科(如瘰疬、痈疽等)的相应病症。但现今临床应用治疗疾病较为狭窄,多被临床医家所忽视,故还需进一步推动灸法的临床应用,以充分发挥灸法的临床治疗效果。

[1]清·李学川.针灸逢源[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2

猜你喜欢

艾炷灸法艾叶
端午佳节话艾叶
国内外灸法治疗癌因性疲乏随机对照试验的文献质量分析
灸法治疗功能性便秘有效性与安全性的Meta分析
Chinese Acupuncture
HPLC法同时测定艾叶中7种成分
隔姜灸治疗五更泻1例
周围性面瘫用苇管灸
艾叶飘香
艾叶挥发油对HBV的抑制作用
瘢痕灸法在支气管哮喘治疗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