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机场特殊公共场所患病旅客的急救分析与对策

2014-01-24

中国医药指南 2014年4期
关键词:危重患病旅客

滕 伟

(北京首都国际机场医院,北京 100621)

机场特殊公共场所患病旅客的急救分析与对策

滕 伟

(北京首都国际机场医院,北京 100621)

目的 分析机场特殊公共场所患病旅客的特点,以采取对策提高对危重患者的救治成功率,同时探讨患病旅客乘机的适航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北京首都国际机场急救中心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在机场航站楼救治的49例死亡旅客的临床资料,其中猝死旅客25例。结果 49例患病旅客在医护人员赶到现场时,有35例患者已无生命体征,虽现场抢救30~60 min,但无1例存活。有14例患者抢救后转上级医院。结论 患病旅客抢救成功与否与急救反应时间、到现场和开始抢救时间及患者原发病是否可逆等因素密切相关。

机场;患病旅客;猝死;急救

我们自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在北京首都国际机场候机楼和飞机上出诊救治患病旅客2335例次,其中死亡49例(猝死25例)。为更好的总结经验,保障乘坐飞机出行旅客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现将49例死亡旅客资料总结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49例死亡旅客中,男性35例,女性14例。年龄21~74岁,平均54岁。49例死亡患者中有20例为乘机异地转运治疗。死亡疾病分为:心源性猝死25例(女性8例,男性17例),肺癌5例,肝癌3例,胃癌3例,肾功能衰竭2例,其他11例。猝死患者年龄最小28岁,最大74岁,平均56岁。猝死诊断按照世界卫生组织的标准:从症状体征出现后6h内死亡者为猝死。猝死病例中14例在发病前有明确的高血压、冠心病病史,11例无明确病因。本组49例死亡患者,全部都是在出行旅程中发生的,本组除20例重症患者为乘机转异地治疗外,其余多数病例是正常外出旅行中发病的,医护人员接到应急求救电话,赶到现场最快5~10 min,迅速查体作出初步判断,呼吸心跳停止者即刻给以电击除颤,并进行胸外心脏按压及人工呼吸,同时建立静脉通道应用急救复苏药物,给予基础生命支持。究其原因一是乘机时间长疲劳过度,二是乘机时差原因诱发基础疾病以致猝死。

2 结 果

本组49例死亡旅客多数发生在进出港的候机大厅、廊桥和机舱内。医务人员第一时间到达出诊现场,本组中有35例患者已无生命体征,双侧瞳孔散大,虽现场抢救30~60 min,但无一例复苏成功。其余14例患者给以迅速检查处置、心电监护、对症急救治疗后,并转上级医院救治,后经随访无1例存活。

3 讨 论

对机场特殊公共场所来说,人员密集、旅客流动量大,经常有旅客突发危重病症。在发病后能否及时得到有效救治,将直接影响患者预后[1]。旅客中常见的突发急症或猝死,最多见的是有高血压和冠心病史的旅客;再是有基础疾病伴有发病高危因素的旅客;还有重症患者不适宜乘机转送异地治疗的旅客。另外,现在乘飞机长途旅行愈来愈普遍,“经济舱综合征”使静脉血栓发生率明显上升。①这也是引发旅客猝死的重要原因。本组多数患病重症旅客在医护人员出诊赶到现场时已无生命体征,有的甚至瞳孔散大固定,这是医务人员在现场急救,复苏不成功的主要原因[2]。

对健康人群来说,乘机旅行具有快捷、方便、安全的特点。而对慢性基础疾病伴有发病高危因素的人乘机旅行,或危重病乘机转运异地治疗的人就不那么乐观。从航空生理的角度分析,与飞行安全有关的生理因素主要是大气压,而大气压的降低又是高空气候最突出的特点。研究发现,飞机从2000 m下降至海平面时会产生150 mm Hg(1 mm Hg=0.133 kPa)的压力差,所以飞机在起飞和降落的一瞬间,对人体的影响是非常明显的。不过对大多数健康旅客来说,这种变化是可以耐受的,可以通过正常的生理反应而代偿。然而,对有基础疾病和易发猝死高危因素的人乘机旅行则会造成很大威胁,故这些人出行应谨慎乘机,以防不测。

一般认为在患病期的人不宜乘坐飞机,特别是患消耗性疾病的重症患者,更不宜乘坐飞机。有冠心病史近期伴有明显症状的人不宜乘坐飞机[3]。最主要的空中急症是心脏性猝死,这是由于在高空飞行中,各种飞行环境因素对人体形成种种应激,致使心血管病突发或恶化所致。因此,对于有高血压、心血管疾病的患者,乘坐飞机时尽量把血压控制在正常范围,且自觉无不适症状。必要时出行前做次普通体检,这样尽可能的避免心脑血管突发事件。对需要乘机转运的患者,转运前应该充分评估患者转运的获益及风险。对患者是否适合转运进行综合权衡。危重患者转运往往是为了进一步检查诊断或为了得到更有效的救治。然而,转运过程中环境的变化、仪器设备、人员等因素可增加患者的转运风险[4]。影响呼吸和循环功能的稳定,导致低血压和低氧血症等不利后果,甚至发生心搏呼吸骤停。②毋庸置疑,训练有素的专业团队、性能良好的转运设备,和有计划的转运过程可以降低危重患者的转运风险。机场急救应建立起一个强有力的院外心搏骤停抢救生存链,包括绿色通道(发现患者由旁人及时联系医疗急救系统)、早期心肺复苏、对需要者行早期电复律和早期高级心脏生命支持。心源性猝死大部分发生在症状出现后1~2 h之内,通常原因是心室颤动。我们知道,疾病管理非常重要,无论对患病个体还是医务人员,都应加强对重症医学的认识,加强安全旅行的理念。目前民航对有一般症状的旅客没有明确的硬性规定拒绝其登机,所以乘坐飞机旅行,旅客对自身健康状况要有足够的认识,有不适症状及时就医,健康与疾病需要主动管理。

[1] 温绍君,周玉杰,刘双,等.肺栓塞:多学科病例分析[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15.

[2] 赵伟英,陈三妹,徐凤娇,等.危重患者安全转运的研究现状和展望[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3,22(2):219.

[3] 颜红兵,马长,霍勇.临床冠心病诊断与治疗指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223.

[4] 舍涛,唐万春.心肺复苏50年:我们学到了什么?[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3,22(1):7.

R459.7

:B

:1671-8194(2014)04-0078-01

猜你喜欢

危重患病旅客
脐静脉置管在危重新生儿救治中的应用
俯卧位通气对36例危重型COVID-19患者的影响
非常旅客意见簿
野生动物与人兽共患病
候车大厅的旅客
我是人
床旁介入超声在老年危重患者中的初步应用
147例危重新生儿转运的临床分析
完形填空训练
金旅客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