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肠原发淋巴瘤的MRI诊断价值

2014-01-24刘黎琴

中国医药指南 2014年21期
关键词:肠壁管腔肠管

刘黎琴

(湖南师范大学附属湘东医院CT、MRI室,湖南 株洲 412200)

小肠原发淋巴瘤的MRI诊断价值

刘黎琴

(湖南师范大学附属湘东医院CT、MRI室,湖南 株洲 412200)

目的探讨MRI对小肠原发淋巴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对经病理确诊的9例小肠原发淋巴瘤的MRI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9例均见肠壁不规则增厚、T1WI信号减低,T2WI呈高信号,DWI呈高信号,累及肠管周径1/2以上,长度3~9 cm,伴壁结节或肿块;肠腔动脉瘤样扩张多见(4/9),与肠壁增厚并存;6例见腹膜后淋巴结肿大征。结论小肠原发淋巴瘤以肠壁围管性增厚为主,T1WI信号减低,T2呈等或稍高信号,DWI呈显着高信号,肠壁增厚的管腔呈动脉瘤样扩张是其特征性表现,MRI常规扫描结合DWI有助于提高小肠原发淋巴瘤的诊断水平。

肠肿瘤;淋巴瘤;磁共振成像

小肠淋巴瘤因发病隐匿、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是临床诊断较困难的疾病之一。本次试验对所选取9例经病理检查确诊的小肠原发淋巴瘤患者进行MRI检查,对其MRI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从而对小肠原发淋巴瘤的MRI影像特征及诊断价值进行分析,提高诊断水平。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2008年6月至2014年1月间于我院进行疾病诊疗的经病理诊断确诊的小肠原发淋巴瘤患者9例,对患者的MRI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选病例均符合Dawson诊断标准,且均为非霍金淋巴瘤患者,其中B细胞来源患者8例、T细胞来源患者1例;发病部位为回肠的患者5例,发病部位为空肠的2例、发病部位为十二指肠的1例;发病部位为小肠中段的1例,其中男性患者7例、女性患者2例;患者年龄段在17~68岁,平均年龄为(36.9±10.3)岁。患者的主要临床疾病表现为腹痛腹胀、腹部包块、发热、胃肠出血、恶心、呕吐伴贫血、腹泻、体表淋巴结增大以及体质量减轻等。患者首发症状至就诊时间在数月至2年,平均时间为(1.3±0.5)年。

1.2 MRI检查

采用1.5T型超导型磁共振成像机对患者进行相关扫描,其中梯度磁场大小为40 T,切换率控制为200 Mt/ms采取体部相控阵表面线圈进行常规轴面、冠状面的扫描,采用序列包括T2WI真实稳态进动快速成像序列、HASTE序列、FLASH序列。扫描层数控制在15~18层,层厚为5 mm,间距为0.5 mm,视野在32 cm×32 cm~38 cm×38 cm,一次性完成。扫描时间控制在13~15 s。DWI采用SEEPI的形式,即以90°、180°各一个脉冲作为准备序列,后于180°脉冲两侧加一对长度、幅度、位置相等的运动敏感梯度,后采用EPI技术进行相关系列梯度回波信号的采集。其中扫描层数为15 mm,层厚为5 mm,间距为0.5 mm,视野范围在32 cm×32 cm~38 cm×38 cm,采集频率带宽为1502赫兹/像素,取b=400 s/mm2进行闭气扫描,取2个扩散方向同时进行,深吸气末屏气进行扫描,扫描时间为13 s。

2 结 果

2.1 肠壁增厚

增厚的肠壁 T2WI 呈等信号或稍高信号,T1WI信号较正常肠壁减低;管壁增厚2.3~6.5 cm,以黏膜下层和肌层为主,黏膜面多连续、呈连续光滑的线状;累及肠段较长,3~9 cm,并累及肠管周径的1/2以上。

2.2 肠管瘤样扩张多见(4/9)

与肠壁增厚并存,其管腔的最大前后径长达6.7 cm,而被扩张肠管与其邻近正常肠管相连,且没有明确的分界,其中扩张肠管壁的外缘较为清晰,于扩张肠腔内可见内容物潴留。

2.3 梗阻或狭窄

2例患者可见管腔变窄,而未见无机械性梗阻;3例患者为动力性肠梗阻,小肠普遍出现胀气、扩张情况。

2.4 肠壁增厚不规则或伴有肿块、结节

6例患者可见其壁结节突向腔内,且以瘤样扩张肠腔段显示较为清楚,而局部肠壁增厚较为明显的显示为肿块。MRI扫描病灶T1WI与肌肉组织相比呈等低信号,T2WI均呈等或高信号,DWI均呈高亮信号。

3 讨 论

小肠原发性恶性淋巴瘤是指小肠黏膜下淋巴滤泡,临床较为常见,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小肠穿孔、贫血、肠梗阻以及肠套叠等。小肠原发淋巴瘤一定程度上威胁了患者的日常生活质量和生命健康,因此应积极的给予患者相应的临床疾病诊断和治疗,从而保障患者的生命健康[1]。

小肠原发性淋巴瘤主要为非何杰金淋巴瘤,B淋巴细胞为主要起源,本次实验所选取的9例患者均为非何杰金淋巴瘤,其中起源细胞为B细胞型的患者为8例,起源细胞为T细胞型的患者为1例。疾病病变首先发生在肠道黏膜下的淋巴组织,在黏膜下沿管壁浸润,呈非灶性生长,病变范围广泛为其重要特点[2]。偶尔会累及患者一整段的回肠或空肠。本次实验中有6例患者的肠管病变长度>7 cm。其早期浸润局限于黏膜层及其下层,后侵入患者肌层、全层。小肠淋巴瘤多为浸润型,肠管壁呈现为向心性增厚情况,且患者的病变肠管相较于正常段的分界较为不清晰[3]。患者结肠淋巴瘤及回盲部多为肿块型,肠壁主要呈现偏心性增厚。部分侵犯患者周围脂肪,而肠管周围脂肪的间隙相较更为清晰[4]。

由于患者胃肠淋巴瘤不易导致促结缔组织生长,因此患者的肠管多柔软,且未出现肠道器质性狭窄情况。部分淋巴瘤呈多中心性生长,多发淋巴瘤病灶较大,且小病灶远离主病灶。而胃肠道淋巴瘤主要特征表现为非连续多发肠管受累[5]。结肠淋巴瘤主要表现为偏心性肠壁增厚,多发于人体盲肠、升结肠、直肠等部位[6]。淋巴瘤患者多出现腹腔内淋巴结肿大情况,本次实验中有6例患者出现腹腔内淋巴结肿大,3例患者出现近端段小肠病变未见腹膜后淋巴结肿大。由于NH常为无序播散,使得腹腔出现与人体肠管病变间的相关淋巴结肿大情况时,一定程度上有助于进行淋巴瘤与肠道上皮性恶性肿瘤鉴别[7]。

采取MRI检查能够对小肠淋巴瘤进行疾病诊断,其主要特征性征像为动脉瘤样扩张、管壁呈明显增厚、管腔扩大、内壁粗糙、形态固定且可见结节样突起[8]。本次试验中有4例患者发现动脉瘤样扩张,其主要病理机制为肿瘤于生长过程中通过浸润、削弱患者肠壁固有肌层,从而破坏肌层神经丛,导致肠管张力减弱、顺应性降低,导致患者管壁增厚,管腔明扩张明显,相较于梗阻性肠扩张有一定的不同。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作为水分子扩散运动敏感成像技术的一种,为无创伤测定活体组织细胞内部扩散技术。DWI信号强度与人体组织内细胞密度有一定的相关性[9]。本组加扫了DWI,b值=400 s/mm2,均显示明显高亮信号。常规扫描基础上加扫DWI是否能提高病灶的检出率,有待进一步研究。

4 小 结

小肠原发淋巴瘤的MRI影像结果显示肠壁围管性增厚,T1WI信号减低,T2呈等或稍高信号,DWI呈显着高信号,肠壁增厚的管腔呈动脉瘤样扩张是其特征性表现。临床采用MRI常规扫描与DWI进行小肠原发淋巴瘤疾病诊断,有较好的临床意义,可进行临床积极推广使用。

[1] 石木兰.胃肠道恶性淋巴瘤影像学诊断[J].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2001,7(2):118.

[2] 武忠弼,杨光华主编.中华外科病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702.

[3] 刘佐贤,欧阳羽,吕发金,等.肠道恶性淋巴瘤的影像诊断[J].实用放射学杂志,2003,19(1):41.

[4] Schottenfeld D,Beebe-Dimmer JL,Vigneau FD.Theepidemiology and pathogenesis of neoplasia in the small intestine[J].Ann Epide miol,2009,19(1):58-69.

[5] 刘佐贤,欧阳羽,吕发金,等.肠道恶性淋巴瘤的影像诊断[J].实用放射学杂志,2003, 19(1):41.

[6] 赵新湘,杨菲菲,杨解顺,等.近段小肠原发淋巴瘤MRI表现及诊断价值[J].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2013,24(4):289-291.

[7] Mustafa UM.Radiologic evaluation and staging of small intestine neoplasms[J].Eur J Radiol,2002,42(3):193.

[8] Freeman AH.CT and bowel disease [J].Br J Radiol,2001,74(877):4.

[9] 张晓鸥.在宏观静止中感受微观运动: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临床应用的若干认识[J].中国影像学技术,2005,21(12):1796-1798.

R739.41

B

1671-8194(2014)21-0192-02

猜你喜欢

肠壁管腔肠管
3~4级支气管管腔分嵴HRCT定位的临床意义
基于塞丁格技术的套管法在更换鼻肠管中的临床应用效果
肠壁增厚分层并定量分析对小肠坏死的诊断价值
16 排CT 诊断肠壁缺血性病变的诊断价值及临床作用探讨
传统纯棉白条检查法与医用导光检测仪在管腔器械清洗质量评估中的应用
高频超声诊断小儿原发性小肠淋巴管扩张症
自制便携式光源管腔器械检测仪的应用效果
管腔器械清洗效果不同检测方式的比较
产前超声诊断胎儿各级肠管回声增强的临床价值分析
64排CT诊断肠壁缺血性病变的诊断价值及临床意义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