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猪瘟疫苗的种类及选择和使用方法

2014-01-24王斌仙

浙江畜牧兽医 2014年4期
关键词:头份肌注睾丸

王斌仙

(宁波市鄞州区首南街道经济发展科,浙江宁波315194)

猪瘟(CSF)以出血和发热为主要特征,呈急性或慢性经过,是一种高度接触性传染病,被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列为A 类动物传染病。我国列为一类动物疫病,主要通过疫苗接种控制该病。我国生产的猪瘟兔化弱毒疫苗性能稳定、安全、免疫效果良好,且无残留,是国际公认安全有效的弱毒疫苗。

1 疫苗种类

目前我国生产的猪瘟疫苗主要有4 种,即猪瘟兔化弱毒脾淋苗、猪瘟兔化弱毒组织苗、猪瘟细胞苗(牛睾丸原代细胞疫苗、猪瘟传代细胞苗)和猪瘟猪丹毒猪肺疫三联苗。

1.1 猪瘟兔化弱毒脾淋苗 系兔化弱毒株接种于成年兔,采用无菌法收获含毒浓度高的淋巴结、脾脏,通过减毒制备而成的疫苗。特点是免疫原性强、效果好,免疫后抗体产生快、持续时间长。

脾淋苗生产工艺过程中因含有大量免疫相关转移因子,所以能起到免疫增强作用。临床上多用于紧急免疫接种,效果优于细胞苗。因采用活体动物生产,兔脾脏和淋巴结数量较少,生产量小,所以成本较高。加之用于制苗的兔子缺乏标准(特别是外源病原检测标准),且生产工艺复杂,所以有不法企业在脾淋苗中掺入细胞苗,甚至将染有牛粘膜病毒的疫苗销售给用户,可能造成猪瘟免疫失败,疫情长年不断。2009年中国兽药监察所采用ELISA 方法检查22 批猪瘟脾淋苗,发现有5 批疫苗中掺入了细胞苗。脾淋苗生产过程控制困难,特别是部分厂家由于设备简陋,外源病毒污染机会较大,造成兔体实质器官载毒量偏低,导致单位头份疫苗内所含抗原量偏低,且可能所含异源组织量偏高,故临床使用时需加大剂量,易引起过敏反应。

1.2 猪瘟兔化弱毒组织苗 系猪瘟兔化弱毒株接种于乳兔,经无菌采集肌肉及实质脏器制备的疫苗。

该苗的特点是免疫原性较强,免疫效果较好,免疫后抗体产生较快,抗体滴度持续时间较长。

1.3 猪瘟细胞苗

1.3.1 猪瘟牛睾丸原代细胞苗 系利用牛睾丸原代细胞制造的疫苗,优点是可大批量生产,生产过程容易监控,价格低廉,缺点是效价不稳定。由于每次制造疫苗的细胞来源于不同牛体,批间差异较大,另外由于感染病毒性腹泻病毒(BVDV)的牛群比例较高,利用牛睾丸细胞生产疫苗易受BVDV 污染。BVDV 与CSFV 同属黄病毒科、瘟病毒属,由于竞争抑制原因,猪瘟病毒在细胞中的增殖会明显受到影响,导致猪瘟牛睾丸原代细胞苗病毒滴度较低,同时由于培养细胞用的牛血清往往含有BVDV 抗体,用这种苗免疫不但可能干扰猪瘟疫苗抗体的产生,引起免疫失败,还易使猪体感染BVDV,引起母猪繁殖障碍。病毒还可通过胎盘传给仔猪,甚至引起仔猪发病。2009年中国兽药监察所采用PCR 方法对23批次猪瘟牛睾丸细胞苗进行检测,结果发现有5 批次疫苗污染有BVDV,污染率为21.74%。许多猪场免疫接种猪瘟疫苗后,仍然发生猪瘟,多数可能是由于接种了被BVDV 污染的猪瘟牛睾丸细胞疫苗后诱发的,该问题应引起高度重视。

1.3.2 猪瘟传代细胞苗 系采用国际认证的同源传代ST 细胞进行培养,具有批间差异极小,稳定性好,病毒培养液中病毒含量高,可大批量生产,且生产过程容易监控,可有效避免BVDV 病毒污染的威胁。中国兽医药品监察所等选择了一种对猪等动物安全、适宜于猪瘟病毒增殖的传代细胞系——ST 细胞系,将ST 细胞系接种于裸鼠,观察近100 d,未见致瘤现象及组织病理变化,将该细胞连传20 多代,也未见染色体变化,证明该细胞系十分安全。猪瘟兔化弱毒病毒在该细胞中能高滴度增殖,通常情况下,每mL 细胞疫苗毒液的毒价能稳定在50 到100万个兔体感染量,如采用生物反应器则可达到300万倍左右,是原代牛睾丸细胞猪瘟疫苗毒价的10~50 倍。因该苗良好的安全性,应用于猪体十分安全。免疫效果检验显示,将该疫苗作5000 倍稀释免疫猪,仍能100%抵抗强毒攻击,高出牛睾丸原代细胞生产的疫苗近20 倍。实验室免疫接种一次免疫期可达1年以上,推广应用效果良好。

1.4 猪瘟猪丹毒猪肺疫三联苗 主要成分为猪瘟兔化弱毒株(C 株)接种易感细胞,收获细胞培养病毒液,以适当比例与猪丹毒杆菌弱毒菌液、猪源多杀性巴氏杆菌弱毒菌液混合,加适宜稳定剂,经冷冻真空干燥制成。

该疫苗多用于预防猪瘟、猪丹毒和猪肺疫。一般不用于首免,多用于60日龄后的肥育猪。

2 疫苗选择

猪瘟疫苗的生产厂家很多,疫苗生产渠道十分复杂,所以应选择生产设备,技术力量,生产工艺等相对较优的厂家。

RID 是衡量猪瘟疫苗病毒含量高低的一个重要指标。随着疫病防控难度的加大,每头份猪瘟细胞苗抗原含量国家标准已经升为750RID,脾淋苗抗原含量国家标准为150RID。实际生产中,大部分疫苗企业的内控标准均高于国家标准(大多数企业宣传其猪瘟疫苗抗原含量≥7500RID,部分高效苗抗原含量则高达1.2 万RID)。但RID 并非越高越好,应根据临床情况选择适当疫苗进行免疫接种。

疫苗接种后应及时进行抗体检测,一定的抗体水平是保证防控猪瘟的基础,但过高的抗体水平可能与猪瘟野毒感染有关。抗体水平不佳时需考虑猪群日龄、免疫时机、检测时间、非猪瘟苗免疫干扰和临床表现等多种因素。

3 疫苗使用

3.1 疫苗的储存和运输 猪瘟疫苗对运输和贮藏条件要求较高,冻干苗应在-15℃下贮藏,加耐热保护剂的疫苗应在2~8℃储存,在8℃以下冷藏运输。疫苗稀释后,如气温在15℃以下,应在6 h 内用完,如气温在15℃~27℃,应在3 h 内用完。试验证明,如在夏季早晨刚稀释的疫苗到傍晚检测,效价可损失90%左右。

3.2 制定科学的免疫程序 免疫程序包括疫苗选择、首免日龄、接种次数和接种间隔时间等。制定免疫程序时应考虑当地的疫情和疫病状况、猪只健康状况、饲养管理条件和母源抗体水平等因素。如免疫程序不合理、首免提前或推迟、免疫间隔时间不当、接种次数过多或过少等,均会影响疫苗的免疫效果,导致免疫失败。对仔猪来说,首免日龄的选择应充分考虑母源抗体的影响,过早则会受到母源抗体干扰,导致母源抗体快速下降和免疫失败,过晚则存在免疫空白期。生产实践中只有接种健康猪只,才能产生良好的免疫应答。

3.3 规模猪场推荐免疫程序

3.3.1 猪瘟脾淋组织苗(兔源)

仔猪:超前免疫:出生当天哺喂初乳前,每头肌注0.5 头份;35日龄二免,肌注1 头份;65日龄三免,肌注2 头份。常规免疫:仔猪23~25日龄首免,每头肌注1 头份;65~70日龄二免,肌注2 头份。饲养育肥猪期间不再接种猪瘟疫苗;培育后备种猪,应于第1 次发情配种前15 d 加强免疫1 次,每头肌注2 头份。

生产母猪:每次母猪产仔后15 d 免疫1 次,每头肌注2 头份。妊娠期间不接种猪瘟疫苗。

种公猪:每年4月份与9月份各免疫1 次,每次每头肌注2 头份。

3.3.2 ST 猪瘟传代细胞疫苗

仔猪:超前免疫:1日龄每头肌注0.5 头份,35日龄肌注1 头份,70日龄肌注2 头份。常规免疫:25~30日龄,每头肌注1 头份,60~65日龄,肌注2头份。经上述免疫后,饲养育肥猪期间不再接种猪瘟疫苗;培育后备种猪,应于发情配种前20 d,加强免疫接种1 次,每头肌注2 头份。

生产母猪:产仔后10 d 免疫接种1 次,每头肌注2 头份。

种公猪:每年4月份与9月份免疫接种1 次,每次每头肌注2 头份。

3.4 稀释液的使用 猪瘟苗生产厂家一般均配备稀释液,但三联稀释液的选用应区别对待。20%氢氧化铝生理盐水可减缓注苗后的应激反应,延长免疫保护期,有利于猪丹毒和猪肺疫的免疫效果,但可加速猪瘟弱毒的降解。灭菌生理盐水则可减少牛睾丸细胞的影响,减缓猪瘟弱毒的降解,有利于猪瘟疫苗的免疫效果。

3.5 其他免疫抑制病的防控 免疫抑制性疾病及各种免疫抑制因素等都可能对猪瘟免疫产生一定干扰,影响猪瘟的免疫效果。因此,在搞好猪瘟免疫的同时,还要预防多种免疫抑制性疾病,如蓝耳病、圆环病毒病、伪狂犬病、细小病毒病、猪流感及喘气病等,确保猪瘟的免疫效果。

猜你喜欢

头份肌注睾丸
超声诊断睾丸肾上腺残余瘤1例并文献复习
ALA-PDT联合卡介菌多糖核酸肌注治疗尖锐湿疣的效果观察
秋季要注射疫苗防猪患乙脑
改良肌注方法在提高妊娠合并梅毒产妇分娩新生儿肌注成功率中的应用
睾丸“犯拧”,赶快就医
甲氨蝶呤不同肌注方案治疗异位妊娠的Meta分析
聚肌胞肌注联合消疣胶囊治疗扁平疣临床观察
睾丸小是否会引起不孕
隐睾、睾丸外伤与睾丸肿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