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壮医学本科专业教学内容改革与创新

2014-01-23李晶晶

中国民族医药杂志 2014年6期
关键词:壮医外治法壮族

李晶晶 林 辰

(广西中医药大学,广西 南宁 530001)

壮医药是中国传统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至今仍是广西壮族地区人民群众赖以防病治病、保障健康的主要卫生资源之一。广西中医药大学是我国5 个少数民族地区中唯一独立建制的中医药院校,学校从上世纪80 年代开始招收中国医学史壮医药方向硕士研究生,2002 年开设中医学专业(壮医方向)并开始招收本科生,2011 年4 月经国家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批准开设壮医学本科专业并于同年秋季正式招生。

作为全国首创、广西独有、最具民族特色、地域特色和传统特色的本科新专业,壮医学专业的教学内容既不能照搬中医学专业,也不能沿用原有的中医学专业(壮医方向)的教学内容。因此,对壮医专业教学内容进行改革与创新,使壮医学专业成为既符合医学专业设置基本要求,又具有自身特色,能满足人民群众对壮医医疗保健的需求的医学专业,是壮医学专业人才培养亟需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1 壮医学专业教学内容现状分析

目前壮医学专业所用教材沿用2006 年出版的12 本壮医药系列教材,这12 本教材分别为壮族医学史、壮医药学概论、壮医基础理论、壮医诊断学、壮医方药学、壮药资源学、壮药药材学、壮医内科学、壮医外科学、壮医妇科学、壮医伤科学、壮医药线点灸学。经过近7 年的使用,该教材的不足渐渐显现。

1.1 教材部分内容重复、累赘。教学内容重复,一些课程内容前后重复,一些内容多个课程重复,如部分教材均在第一、二章提及壮医的天人自然观、生理病理观及病因病机论,或部分教材在不同的章节均论述壮医辨证及辨病的方法、壮医预防疾病的方法等内容,导致教材整体结构纷乱错杂,条理性差。部分教学内容多余累赘,有些教材为了增加字数,把与教材相关性不强的内容加入。

1.2 教材壮医特色不突出。壮医的特色在于丰富多彩的诊断、治病技法,及对壮药独特的认识和使用方式。这些治疗技法和用药方式与本民族特有的气候环境特点、风俗习惯、信仰有着密切的联系。壮医独特诊断方法如目诊、甲诊,特色治病技法如壮医药物竹罐疗法、壮医经筋疗法、壮医针挑疗法、壮医刺血疗法等均未在教材中体现,或是简而言之,一笔带过。壮医外科学、壮医伤科学中大部分疾病的诊断、治疗与现代医学诊断治疗手段相同,壮药药材学、壮药资源学中药材的功能主治的表述多为中医中药的表述。

1.3 课程整体统一性差,基础课程与临床应用课程内容脱节。2006 版壮医药系列教材,各个教材各自为政,缺乏沟通协调,导致教材整体统一性差。在基础课程中强调的辨证、诊断方法,在临床课程中无一体现,如壮医诊断中强调壮医治病辨证重在辨毒、虚,而在各临床各科的教材中,仅体现壮医的“辨病论治”,对于毒、虚辨证无一论及。或是临床教材中使用的治病方法,在基础科目教材中未讲述,如多种疾病的治疗方法中提到壮医药物竹罐疗法,但是在系列教材没有讲述到该疗法的治疗机理、操作方法、治疗疗程等方面内容。

1.4 教材中的壮医方药缺乏临床疗效验证,针对性、安全性不强。2006 版壮医系列教材壮医方药主要来源于民间调查的验方、偏方,其中部分尚未进行临床验证,去伪存真,在临床使用中针对性、安全性不强。民间验方、偏方虽有用药少、方法简易、效果佳的优点,但也有部分效差、无效,甚至会发生不良反应等,如果不去伪存真,验证其临床疗效和安全性,这些治疗方法在今后的医疗实践中的使用率将会很低,与壮医学专业所设置的初衷——继承发扬壮医——是相违背的。

此外,实践技能内容太少、学生缺乏动手实践操作的机会、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教材在使用过程中发现文字错误等,严重制约壮医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生能力的培养。

2 壮医学专业教学内容改革的必要性、可行性

2.1 壮医学专业教学内容改革的必要性。壮医学作为新兴的医学专业,从民间走进高等教育领域,只有短短的10年时间,由于缺乏经验,教材建设滞后,目前仍在使用的壮医药学本科系列教材又存在诸多不足,其教学内容已不能适应壮医学专业的人才培养需要,探索和创新壮医学专业教学内容已迫在眉睫。当前,在《壮瑶医药振兴计划》实施的大背景下,必须抓住机遇,及时借鉴兄弟民族医学教育的成功经验,对壮医学专业教材进行大胆改革和创新,把反映壮医学特色的最新研究成果向教学内容转化,使壮医学专业教学内容与壮医学人才培养目标相一致,才能确保壮医学高等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

2.2 壮医学专业教学内容改革的可行性。近几年来,我校在壮医理论挖掘整理和临床应用研究中取得了一系列成果。2010 年出版了《中国壮医针灸学》,绘制了12 幅有“中国筋经第一图”之称的《壮医筋经图》。2011 年出版了《实用壮医内科学》、《壮医特色疗法》对壮医内科疾病治疗特色和壮医外治特色疗法进行了新的整理和总结,此外,《壮医经筋学》、《壮医针刺学》等专著正在紧锣密鼓的编写当中。2011 年,归纳、总结、验证了壮医内科疾病的治疗,并出版《实用壮医内科学》。出版了包括壮医针挑疗法、壮医滚蛋疗法、壮医经筋疗法、壮医药物竹罐疗法在内的《壮医特色疗法》。特别是由我校完成的代表性成果“壮医毒论的理论创新与临床应用研究”2012 年获得广西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这些研究成果为丰富壮医专业教学内容,增强教学内容特色提供了大量新鲜的素材,是壮医专业教学内容改革的基础和保证。

3 壮医学专业教学内容改革与创新的主要构想

3.1 增加特色外治技法,凸显壮医特色。由于壮族聚居地的独特自然环境、特殊的气候条件及当地的文化、民俗、壮汉文化交流等因素,使壮医具有明显的民族特色及地方特色[1]。治疗方面,壮医有内治法和外治法两大类,壮医重外治[2],壮医外治法丰富多彩,几乎所有的病证都可采用外治法,或外治法与内治法配合运用。一般病证,单用外治法即可奏效。有些病证虽用内治法,但亦是配合外治法来治疗,很少单独使用内治法。外治法在壮医治疗学上占有重要地位,相对于内治法,外治法用药或是做其他治疗,均不经过胃肠,不需要肝肾代谢,有减少胃肠道刺激、肝肾的负担,直达病所的优势,更适合于当今药物滥用的医疗环境。要在壮医学本科教育中凸显壮医特色,教学内容须增加壮医特色外治法,比如壮医经筋疗法、壮医针刺疗法、壮医药物竹罐疗法、壮医针挑疗法等内容,让学生掌握更多现代人接受、适合现代病种的特色疗法,凸显壮医专业的优势。

3.2 增加实践课比例,培养临床实践能力。壮医治疗上以外治法为重,壮医对各种疾病的治疗中,多种多样的外治法为壮医特色所在,而外治法疗效的高低在于实践操作水平的熟练程度。在课程内容改革中增加实践课、实验课的比重,利用周末或暑假,安排学生到各临床实践基地,如黄氏壮医经筋门诊,黄家壮医药内外骨伤诊疗点等,在实战中亲手锻炼,增加学生动手实践操作的机会,提高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学生对多种外治法的熟练程度,利于其毕业后更快适应临床医疗实践,开展壮医特色治疗。

3.3 开设壮语基础课程,提升学生掌握原生态壮医的能力。壮医来源于壮族民间。壮医的很多防病治病的方法、用药特色都是壮族人民在生产生活实践中与疾病做斗争而发现、总结而来。医学是一生都需要不断学习提高的职业,壮医的学习尤其需要深入壮乡、向民间壮医请教,壮语无疑是深入民间、不断学习壮医所必需的语言工具。能说一口流利的壮语,不仅可以很快融入当地的环境,拉近与民间壮医的距离,更好理解民间壮医的医学知识,还可避免因语言不通而出现误听、误判,而造成知识错误。学会壮语,就相当于给学生不断学习提高的一个叩门砖。

3.4 增加壮族文化教学内容,彰显人文素质教育气息。要把中国少数民族传统医药学术的特色发扬光大,少数民族医药高等教育必须注重人文素质教育[3]。壮医药是壮民族经过几千年的生产、生活实践总结出来,是千百年来壮民族智慧的结晶,蕴涵着壮民族的传统文化、生活习俗、民族特色。没有民族文化的滋养,壮医就失去了理论根基。在壮医学专业教学中增加壮族文化内容,可以让学生更了解自己的民族,增强自身民族荣誉感和自信心,热爱自己的民族,有利于学生热爱壮医专业,巩固专业思想,留住壮医药人才。在教学内容中,可增加壮族的节庆文化、服饰文化、居住文化、饮食文化、妇女产孕文化、婚俗文化等等,可带领学生参加1 ~2 个节庆活动,让学生感受壮族民俗文化,感受壮族的神奇魅力,潜移默化地巩固其专业思想。

总之,要提高壮医学人才培养质量,凸显我区民族医药高等教育的办学特色,壮医学本科专业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方面都需要不断地进行研究和探索与创新,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素质结构适合社会发展需要的高层次民族医学人才,才能保持壮医学高等教育的可持续性发展。

[1]庞宇舟,林辰,黄冬玲. 壮医药学概论[M].1 版. 南宁: 广西民族出版社,2006: 1.

[2]黄汉儒.中国壮医学[M].1 版.南宁: 广西民族出版社,2001: 63.

[3]秦阿娜,刘伟志,钟伯雄,等.人文素质与少数民族传统医学教育[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1,(2): 1 -2.

猜你喜欢

壮医外治法壮族
中医外治法在ICU内的应用研究进展
中医外治法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研究进展
基于培养壮医临床思维的壮医五诊实训教学改革探讨
壮族嘹歌文化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The Mountains Sing—But for How Much Longer?
壮医六方藤方对慢性盆腔炎模型大鼠血清白介素-6、TLR样受体4表达的影响
壮族山歌
比照中医,求同存异
——略论壮医翻译现状及出路
基于ISNTCM的壮医诊断术语英译策略❋
乳腺癌初起外治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