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麦全蚀病的发生与防治技术

2014-01-23张会侠

种业导刊 2014年3期
关键词:全蚀基部病株

张会侠

(西平县权寨镇农业服务中心,河南 驻马店 463900)

全蚀病是小麦常见病害之一,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每年均有不同程度发生,严重时引起植株成簇或大片枯死,降低有效穗数、穗粒数及千粒重,造成严重的产量损失,影响农民收入。

1 小麦全蚀病的发生与危害

1.1 小麦全蚀病的发生

小麦全蚀病是由真菌引起的一种典型根部病害。病菌侵染的部位只限于小麦根部和茎基部15cm以下,地上部的症状是由根及茎基部受害所引起的。

1.2 小麦全蚀病的症状

受土壤菌量和根部受害程度的影响,田间症状显现期不一,各生育时期具体症状主要特征如下:

一是分蘖期。此期轻病植株地上部无明显症状,仅重病植株表现稍矮,基部黄叶多。冲洗麦根,可见种子根与地下茎变灰黑色。用乳酚油透明封片镜检,可见根表有栗褐色匍匐菌丝体。

二是拔节期。此期病株返青迟缓,黄叶多,拔节后期重病株矮化,叶片自下向上变黄,似干旱、缺肥症状。植株种子主根、次生根大部分变黑。横剖病根可发现根轴变黑。茎基部表面和叶鞘内侧,生有较明显的灰黑色菌丝层。

三是抽穗灌浆期。此期病株出现的症状具备全蚀病的突出特点,也是区别于其他小麦根腐型病害的主要特征。病株成簇或点片出现早枯白穗,在潮湿麦田中,茎基部表面布满条点状黑斑,实为黑色菌丝鞘,形成“黑脚”。因病早死的麦株基部叶鞘内侧,生有黑色颗粒状突起,此为子囊壳。

2 小麦全蚀病的防治方法

2.1 严格检疫

坚决杜绝从病区引种,防止病害蔓延。对怀疑带病种子用51~54℃温水浸种10min,或用有效成分0.1%甲基硫菌灵药液浸种10min,杀死种子表面的病原菌。不用病区麦秸作包装材料外运,以防病情扩展蔓延。

2.2 轮作换茬

轮作应因地制宜,坚持1~2年与非寄主作物轮作一次,如将小麦与水稻、棉花、花生、烟草、蔬菜、蓖麻、绿肥等进行轮作。也可改种大豆、油菜、马铃薯、甘薯等,以切断土壤全蚀病菌积累,病田应增施有机肥和磷、钾肥,控制病情发展。重病地块可适期晚播,以避开秋苗期侵染高峰。因地制宜种植抗(耐)病品种,可明显降低病害流行风险。

2.3 增施有机肥

小麦播种前,将土壤深翻40cm,以减少土表层菌源量,同时施入经充分腐熟的有机肥及磷肥,每公顷应施有机肥45~60m3、过磷酸钙750kg。提倡施用酵素菌沤制的堆肥,增加土壤根际微生态的拮抗作用。

2.4 药剂防治

该病害的药剂防治应将小麦拌种与田间喷雾相结合。一是药剂拌种。用20%粉锈宁或10%羟锈宁分别按种子量的0.1%~0.2%拌种。播种时,土壤相对含水量较低,易发生药害,每公斤种子需加1.5mg赤霉素。二是喷茎基部。苗期每公顷可用15%三唑酮2.25kg,或12.5%禾果利300~450g或50%多菌灵7.5kg,对水3t,沿垄喷茎基部。小麦播种后20~30d喷一次,翌年返青期再喷一次,可有效控制全蚀病危害,并可兼治白粉病和锈病。

[1]程翠玲. 小麦中后期主要病虫害防治技术[J]. 种业导刊,2012(05):20-21.

[2]吕国强. 河南省2007年麦播期病虫草鼠害防治意见[J].种业导刊,2007(10):11-12.

猜你喜欢

全蚀基部病株
小麦全蚀病的危害与防治
云南省鲜食糯玉米品种区域试验大理试验点结果分析
小麦全蚀病的发生与防控
豌豆抗白粉病资源田间评价试验
中国南北方禽流感病毒蛋白进化差异的探究
辣椒青枯病防治效果试验
小麦全蚀病药剂防治试验研究
海南三七根茎芽基部的组培快繁
小麦全蚀病的发生与防治措施
苹果夏剪怎样转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