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夹脊穴在脑病中的临床运用

2014-01-22潘德祥

中西医结合研究 2014年1期
关键词:疾患夹脊主治

潘德祥 姜 磊

武汉市中医医院脑病Ⅰ科,武汉 430014

1 夹脊穴的来源与定位

夹脊穴(Ex-B2)又称华佗夹脊穴、华佗穴、脊旁、佗脊,是脊柱棘突下两旁的一组腧穴,是临床上常用的一组经外奇穴。长沙马王堆出土的西汉《足臂十一脉灸经》中记载,足太阳经脉循行时“夹脊”,灸太阳经可以治疗“夹脊痛”。《素问·缪刺论》:“邪客于足太阳络,令人拘挛背急,引胁而痛,刺之从项始数脊椎侠脊,疾按之应手如痛,刺之傍三痏,立已”。《素问·刺疟篇》:“十二疟者,……又刺项以下侠脊者必已”。杨上善注:“脊有二十一椎,以两手侠脊当推按之,痛处即是足太阳之络,其输两旁,各刺三痏也”。华佗夹脊穴也见于《后汉书》[1]所载的《华佗别传》:“有人病脚躄不能行,佗切脉,便使解衣,点背数十处,相去一寸或五寸,从邪不相当,言灸此各七壮,灸创愈即行也。后灸愈,灸夹脊一寸上下行,端直均调如引绳也”。1955年承淡安先生[2]在《中国针灸学》中将夹脊穴称为“华佗夹脊穴”。

《内经》:“从项始数脊椎侠脊”。晋·葛洪《肘后备急方》:“夹背脊大骨完中去脊各一寸”。王乐亭先生[3]将夹脊穴定位于“自第1胸椎至第5腰椎,各椎棘突旁开3分”。承淡安先生[2]将其定位为“自第1胸椎以下至第5腰椎为止,每穴从脊中旁开5分,左右共34穴”。近年来,对腧穴学的研究使夹脊穴不断扩充,颈椎夹脊和骶椎夹脊也被列入其中,认为颈椎夹脊是在第1颈椎(C1)至第7颈椎(C7)棘突下,左右各旁开0.5~1.0寸处;第1骶椎至第4骶椎两旁夹脊穴可以八髎穴代之,并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中[4]。

2 经典病例

案1 颈性眩晕

患者,陈某,男,59岁。主因“眩晕间断发作10年余,加重5 d”入院,眩晕加重与颈部的转动有关。查体:BP 130/85 mm Hg,HR 78次/min,颅神经(-),四肢肌力和肌张力正常,病理反射(-),昂白氏征(-),C3~C4和C5~C6压痛(+)。查颈椎CT示颈椎病伴C3~C4、C5~C6和C6~C7椎间盘突出。颈动脉CTA示双侧椎动脉走行迂曲,椎动脉型颈椎病。给予针刺配合电针治疗,穴取双侧风池、完骨、翳风,颈夹脊穴(C3~C6),捻转行针平补平泻得气后,接上G6805-1电针仪,正极在下,负极在上。波型选取2/100 Hz的疏密波,强度以患者能耐受为度,留针30 min,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休息2 d。治疗1个疗程后患者感眩晕明显好转,生活可自理,治疗2疗程后未发作,随访半年未曾复发。

案2 枕大神经痛

患者,王某,女,43岁。因吹空调后出现后枕部疼痛不适4 d就诊,疼痛的部位与枕大神经分布有关。查头部MRI示未见明显异常,诊断为枕大神经痛。给予针刺治疗,近部取穴,用泻法。取穴:患侧颈夹脊穴(C2~C3)及双侧风池。各穴行针至得气后留针30 min,留针期间间断行针以加强得气,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休息2 d。共治疗2个疗程,疼痛基本痊愈。

案3 神经性膈肌痉挛

患者,徐某,女,35岁。患者呃逆5 d就诊,无明显诱因出现呃逆。呃逆可影响生活质量,查头部MRI示未见明显异常,诊断为神经性膈肌痉挛,给予针刺治疗,穴取颈夹脊穴(C3~C4)。捻转操作平补平泻得气后,接上G6805-1电针仪,正极在下,负极在上。波型选取2/100 Hz疏密波,强度以患者能耐受为度,留针30 min;针刺双侧内关穴,每隔5 min行针1次,留针30 min,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休息2 d。患者针刺5次好转,治疗1个疗程后痊愈。患者为求巩固治疗,继续治疗1个疗程。

案4 卒中后小便失禁

患者,黄某,男,75岁。患者主因“右侧肢体活动不利伴小便失禁4个月”入院。右侧肢体无力,右上肢可抬离床面,右手握力差,右下肢可抬离床面,但不能持久,小便控制力差。头部MRI示双侧基底节区多发性腔隙性脑梗死;左侧半卵圆体软化灶。现给予西医脑梗死诊疗方案治疗,并同时给予针刺双侧足运感区、八髎穴治疗。针刺足运感区,沿头皮快速进针,进针角度为针体与皮肤呈150°,行频率约100次/min的快速捻转法,持续30 s,留针30 min,期间行针2次。针刺八髎穴,直刺0.8~1.0寸,行补法,使针感向下腹部放射,并有酸、胀、麻等感觉。双侧上髎穴与下髎穴分别接上G6805-1电针仪,正极在下,负极在上,采用连续波,强度以患者能耐受为度,留针30 min,每日2次,10 d为1个疗程,疗程间休息2 d。患者针刺2个疗程好转,治疗4个疗程后痊愈。患者为求巩固治疗,继续治疗1个疗程。

3 讨论

经大量研究,对椎动脉型颈椎病的发病机制有了统一认识,机械压迫及交感神经刺激是当前较为认可的两大原因。现代研究[5]证明,椎动脉型颈椎病在体液因素的作用及交感神经刺激产生的神经-体液变化、微循环障碍及血管本身改变,如血栓烷B2(TXB2)及6-酮-前列腺素Flα(6-keto-PGFlα)水平的失衡导致的椎动脉痉挛。病案1中,针刺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可能通过针刺颈夹脊穴来改善钩椎关节及小关节紊乱,能够升高PGFlα含量,降低血浆TXB2含量,改善椎动脉血流量,达到止眩晕的作用。针刺颈夹脊穴可舒经活络。

枕大神经痛可能与肌肉卡压刺激枕大神经有关。枕大神经为C2神经后支内侧支,分布于项肌,穿过斜方肌起始部,在头下斜肌和半棘肌之间上行。穿过半棘肌和斜方肌枕部附着处,浅入皮下分布于枕项皮肤。枕大神经在出斜方肌腱膜处易受到卡压[6]。病案2中,针刺患侧颈夹脊穴C2~C3、风池、玉枕、翳明、完骨位于枕神经走行处,且取压痛点即枕大神经受卡压病变。针刺可起到祛风散寒、疏通经络的作用。

膈神经由第3、4、5对颈神经的前支组成。病案3中,针刺颈夹脊穴C3~C4可刺激C3、C4神经前支以达到刺激膈神经的目的,抑制膈神经兴奋。消除膈肌痉挛,起到控制呃逆的疗效。针刺内关可有镇静安神、宽胸理气、健脾和中、降呃止逆的作用。

卒中后尿失禁是由于控制排尿的高级中枢(脑皮质旁中央小叶区)受损,大脑对脊髓排尿中枢(骶髓2~4的侧角细胞的神经纤维是由骶髓2~4的侧角发出的,为脊髓副交感中枢)的随意控制功能消失,大脑失去对膀胱逼尿肌、尿道括约肌收缩及舒张的功能控制,不能产生尿意而发生尿失禁。病案4中,足运感区是旁中央小叶在大脑皮层的投射区,针刺其可提高大脑皮层对脊髓排尿中枢的调节,使括约肌、逼尿肌的舒张及收缩功能恢复正常[7]。上髎、次髎、中髎、下髎穴分别位于第1~4骶后孔,其穴位深层分别走行第1~4骶神经后支。针刺八髎穴可以直接刺激骶1~4的神经根,使膀胱内括约肌和逼尿肌有规律的收缩与舒张,从而形成排尿反射[8]。采用电针,选用连续波,可有效的兴奋肌肉神经,提高膀胱的肌力和肌张力,增强尿道收缩力而抑制了膀胱的排尿功能。电针八髎穴能促进没有完全失去功能或在抑制状态下的神经纤维再生和修复,且能加速神经冲动的传递,使排尿障碍得以恢复,从而治疗尿失禁。

夹脊穴不仅在脑病治疗中应用广泛,在临床其他学科也广泛运用,针刺不同节段夹脊穴可治疗相关性疾患,C1~C4夹脊穴主治头部疾病,C2~C7夹脊穴主治颈部疾病,C4~T1夹脊穴主治上肢疾患,C3~C8夹脊穴主治胸腔内脏疾患,T5~L5夹脊穴主治腹腔内脏疾患,T11~S2夹脊穴主治骶部疾患,L2~S2夹脊穴主治下肢疾患,L1~S4夹脊穴主治盆腔及泌尿、生殖系统疾患。这与脊髓神经的分布走行有关[9]。

针刺夹脊穴还有镇痛、提高免疫功能、调节血液动力、选择敏化点、抗氧化、调节NO含量等作用机制。针刺夹脊穴对患者体内的调整作用是多系统、多途径、多物质的综合调整,其作用范围较广,作用机制复杂。

[1] 范晔.后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5:2739.

[2] 承淡安.中国针灸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5:209.

[3] 北京中医医院.金针王乐亭[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4:66.

[4] 上海中医学院.针灸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4:26.

[5] 蒋学余.针刺颈椎穴加穴位注射治疗急性期肩周炎的临床观察[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3(7):70-72.

[6] 王小标,苗华.枕大神经(卡压)痛的解剖学研究[J].颈腰痛杂志,1993,14(1):43-44.

[7] 喻巍,赵惠,孔波,等.电针八髂穴配合补肾固本针刺法治疗中风后尿失禁的临床观察[J].针灸临床杂志,2011,27(6):37-39.

[8] 柏强.针刺八髂穴治疗中风尿潴留疗效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6,15(8):1079-1080.

[9] 葛富培.夹脊穴之我见[J].河北中医,2002,24(11):834-835.

猜你喜欢

疾患夹脊主治
夹脊穴考辨
基于适应证与解剖相关研究颈夹脊穴定位研究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案
秋风来时我已交付了温暖
浅析涌泉穴
构筑“健康家庭”,从容应对重大疾患
主治医的中国梦
颈夹脊穴注天眩清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观察
小狗挨针
云南民族药方选(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