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师承教育在中医儿科硕士研究生培养中的应用

2014-01-22郭亦男孙丽平温红娟段晓征

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 2014年5期
关键词:师承院校教育学术思想

郭亦男,孙丽平,温红娟,段晓征

中医儿科硕士研究生属中医临床专业研究生之一,是未来从事中医儿科临床的主力军。在儿科医生严重匮乏的今天,如何提高中医儿科硕士研究生的教育质量,培养优秀的中医儿科专业人才,是儿童健康保障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需求。目前,中医研究生教育以院校教育为主,院校教育是现代中医教育的主体人才培养模式,以“宽知识、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为目标,培养大批系统掌握相关专业理论知识和临床医疗技能的中医专门人才。院校教育有很多优势,但也存在培养缺乏个性化,忽视中医理论学习,缺少中医临床思维等问题,而师承教育模式能适当弥补这些不足。因此,将师承教育模式运用于中医硕士研究生的培养中,寻找师承教育与院校教育的契合点,是培养高质量中医药人才的有效途径,试论如下。

1 师承教育的概述

中医师承教育是以师承家传为主要形式,以跟师临证、口传心授、理论与实际密切配合、注重临床实践为主要特点的传统中医教育。其起源与中医起源近乎同步,现存最早的中医典籍《黄帝内经》就是师生问答解惑的形式,通过黄帝与歧伯等问答的体裁写成,将秦汉以前的医学成就与中医博大精深的理论进行了系统的归纳、整理和总结[1]。自秦汉到明清时期,祖国医学的基本理论及医疗经验,依靠着师承教育的方式,父传子受,师授徒承,代代相传。如李杲师从张元素、张从正师承刘完素、朱震亨受业于刘完素的再传弟子罗知悌,表明中医学依赖师承教育,使先辈们的学术思想得以继承,并且通过几代传人的努力使中医学术流派纷呈,代有薪传,大家辈出,百家争鸣,推动了中医学的发展。直至中国近代以前,师承教育是一种重要的中医教育模式,对中医药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具有不可磨灭的作用,因此使得中医历经数千年而不衰,很多名医学术经验流传至今。

2 师承教育的意义

2.1 注重经典学习,基础理论扎实 中医师承教育,指跟随有经验的中医学习,一般会要求学生从一开始就必须熟记汤头歌、中药药性等,更会要求学生研读与背诵《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难经》等中医四大经典著作,中医的四大经典反映了中医学理论体系及学术思想的精髓,是奠定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经典著作[2]。重视四大经典著作及中药、方剂的学习,夯实学生中医基本理论功底,为今后从事临床工作打下坚实的中医基础。同时,师承教育也要求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有充分的了解,强化学生的中医药传统文化修养。正如《医说》所言“凡为医者,须略通古今”,综观历史上的名医,如朱丹溪、孙思邈等,都在精通医术的同时,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2.2 跟师临床实践,培养中医思维 中医学是一门实践科学,其理论来源于临床实践,随师应诊中,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中医临床思维。中医思维是“取象运数,形神一体,气为一元”的整体思维模式,是在哲学指导、文化蕴育、实践升华的基础上形成的。师承教育模式下,学生跟随老师学习如何询问病情,如何选方用药并不难,而名老中医的辨证思维方式,不是一朝一夕即能学会的,须通过长期临床跟师学习,耳濡目染,细心观察,心领神会。在师承教育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有更多的时间接触患者,在实践中逐渐掌握名老中医的中医辨证思维方式,且可以得到实践验证。

2.3 传承临床经验,弘扬学术思想 师承教育中的名老中医对诊治疾病不仅有着独到的见解,并且具有非常丰富的临床经验,学生通过跟师学习,掌握临床第一手资料,将所学中医的基础理论与临床相结合,并且学习名老中医的宝贵临床经验和学术思想,比如,名老中医专长的中医辨治规律,运用某些药物诊治疾病的独到见解。这些从实践中升华出来的真知灼见,是学生们的无价之宝,值得学生们传承和弘扬。如果不能被很好地传承和弘扬,将是中医学术理论发展的重大损失。

2.4 强调德艺双馨,提高综合素养 作为一名医生,医术和医德是同样重要的。唐代孙思邈指出医道是“至精至微之事”,并且有着立誓“普救含灵之苦”的高尚情操。明代医学家王绍隆在《医灯续焰》中提到:“医以活人为心。故曰,医乃仁术[3]。”从古至今,举凡名医,大都具有精湛的医术和高尚的医德。所谓“德艺双馨”“德高技精”,就是对上述意境的概括。学生在跟随名老中医学习的过程中,不仅学习到其精湛的医术,更被其高尚的医德、敬业的精神、谦和的态度所影响,从而提高综合素养,培养出更多医术精湛,医德高尚的中医人才。

3 运用师承教育,培养高水平中医儿科人才

本院儿科自1988年成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后,始终致力于中医儿科研究生的培养,为了能培养出高层次的中医儿科人才,不断的探索中医儿科研究生的培养模式[4]。多年来,对高等院校教育下的中医儿科研究生,运用师承教育模式培养,探索师承教育与院校教育的契合,培养诸多从事中医儿科专业的优秀研究生。

3.1 基础学习阶段,深研中医经典 由于接受院校教育需要学习多门课程,经典学习不够,因此,在研究生入学后的理论学习阶段,儿科研究生除了学校必修课的学习,还强调中医经典和专业经典著作的学习,如《颅囟经》《小儿药证直决》《幼科发挥》《幼幼集成》等,为进入临床阶段打下基础。对于经典的学习方式,除了学生自行研读,笔者还聘请基础教研室的老师、校内名医给学生讲授,定期组织学生们探讨学习心得,深入经典学习,提高了学生的理论水平。

3.2 临床学习阶段,师承名老中医

3.2.1 统一管理,科学培养 本院儿科研究生的管理,实行导师负责与科室统一管理相结合、科室内各实习点轮转相补充。既有导师负责又有科室统一管理的方式,目的是使每位研究生在科室中学习机会均等,知识更加全面,科室内轮转使每一位研究生可以跟随科室内国家名医、省市名医学习,他们具有深厚的中医功底,精湛的诊治医术,丰富的临床经验,研究生不仅掌握自己导师的学术思想,还可以集众家之所长,积累更多的临床经验。

3.2.2 跟师名医,做好临床 本院儿科有学科带头人、国家名医王烈教授,以及多名省市名中医。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擅长诊疗疾病和独特学术经验。譬如王烈教授擅长治疗小儿肺系疾病,尤其对小儿哮喘病的防治研究居国内领先水平,已形成了系统诊疗方案。研究生在科室的统一安排下轮流跟随王老出诊,进行临床学习,仔细体会名医的临床选方用药特点及辨证诊治思路,可掌握其创新性理论,体会其辨证论治思路。此外,科室要求研究生在跟师学习期间认真阅读老师专著,使得学生不仅掌握了临床经验,也深入了解其学术思想。此外,王烈教授耄耋之年仍坚持工作在临床、教学第一线,敏而好学、孜孜不倦,医德高尚、全心全意为每个患儿服务,学生亦能耳濡目染,对培养良好的医德大有裨益。

3.3 毕业论文撰写阶段,弘扬名医学术思想 研究生通过临床阶段,跟随名医学习,掌握名医丰富的临床经验、独到的学术思想,中医辨证论治的思维,再结合自己临床体会总结资料,可以完成毕业论文的撰写工作。论文的选题与内容,可以充分体现名医的临床经验,不仅提高学生的理论和实践水平,也可以传承和弘扬名医的学术思想。

总之,本院儿科研究生的培养模式,是在多年的临床实践中不断探索形成的,中医儿科专业研究生的培养,以院校教育为基础,融合传统师承教育,将师承教育与院校教育相契合,可培养更多优秀的中医儿科高层次人才,推动中医儿科事业的发展。

[1] 王洪图,赵明山.内经选读[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2.

[2] 高彦彬,赵慧玲.院校教育与师承教育相结合是培养高质量中医人才的有效途径[J].世界中医药,2013,8(2):139.

[3] 温茂兴.中医师承教育与院校教育之比较[J].江苏中医药,2005,26(10):60.

[4] 孙丽平,王延博,郭亦男.中医儿科硕士研究生三段式培养模式刍议[J].中医儿科杂志,2013,3(9):35-37.

(收稿日期:2014-02-19)

猜你喜欢

师承院校教育学术思想
从五脏角度探析沈氏女科学术思想
“顾氏外科”师承教育融于中医外科学住培教学中的实践与探索
师承授受经验谈
师承与独创之美
《张道一学术思想研究》简介
基于产教融合背景下的高职院校教育管理新模式探索
军事院校教育应突出“教”与“学”的和谐统一
师承教育与院校教育相融合的中医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究与实践
院校教育贴近实战的几点思考
从《擒庞涓》看孙膑与孙武的师承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