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广播评论突出特色和区域优势之我见

2014-01-20封光

中国广播 2014年1期
关键词:风格责任

封光

【摘 要】广播新闻评论要突出责任意识、广播意识、本土意识和风格意识,只有立足本土,突出特色,才能发挥出影响时代、引领生活的作用。

【关键词】广播新闻评论 责任 风格

【中图分类号】G222 【文献标识码】A

从开播35年的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有史以来第一次引入评论员到播出中央领导走基层抢镜的“光屁股小孩”画面,这一“王牌”栏目在清风徐来的同时,更透射着新闻回归的风向标意义。在独家新闻难求的新媒体时代,广播的竞争亦由信息之争进入观点之争,不仅要强调“新闻立台”,更要强调“评论强台”。最典型的当属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实现了全天新闻的“随进随出”和即时解读,地方的一些专业广播频率近年来也越来越多地呈现全天新闻速递、紧跟精彩观点以及评论员连线等播出模式,并纷纷签约曹景行、何亮亮、邱震海等名嘴。

广播新闻评论是用“声音影响时代,思想引领生活”的一面旗帜。而口头评论是彰显媒体和评论员个性,避免信息泛滥所造成的新闻同质化现象的有效形式。具体到地方电台的“口头评论”,如何形成自己的特色和优势,是本文要着重探讨的问题。

一、责任意识

1.要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新闻理念

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决定了广播评论要“说人话”。央视主持人柴静感动于一位读者对《看见》的评论,“不是因为你写得多么好,而是因为你写出了我想说但没说出来的话”;路一鸣也说:“我觉得一个好的主持人,他的标志不是说出观众没想到的话、说不出的话,而是能说出观众想说的话,他得让观众知道,你们的感受我也有。”而这就需要“特别”的责任心,一要“多拿刻刀,少用锉刀”,观点要新颖、独到甚至不失犀利,要有棱角而少圆通;二要放下身段坚持“三贴近”原则,语句、语气和语调要生活化和有极强的对象感;三要换位思考,善于站在对方角度去思考问题,必要时要深入基层,进行调查研究。

2.要时刻清醒认识新闻监督的出发点

监督的出发点应该是善意的,目的是为了促进问题的解决而不应仅仅是“为了曝光而曝光”,也不应是“替政府说话还是替人民说话”这种割裂式的“一边倒”。唯其如此,才能把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和通达社情民意结合以来,把政府的声音和群众的呼声统一起来,不偏离构建和谐社会的轨道。比如:针对一些地方群体事件的处理,央视主持人白岩松在媒体里第一个提出“要放弃‘一小撮别有用心的人‘不明真相的老百姓这种说法”。这应该是媒体人坚守新闻回归本质及对所谓“负面”新闻进行客观理性评述,并向着有利于问题解决层面掘进的出发点和立足点。

3.要具有“把关人”意识

“把关人”不仅仅是责编、节目主管或领导的事,更应该是直播中的每一位主持人。主持人要时刻肩扛一份沉甸甸的社会和政治责任。说什么,怎么说,尤其考验主持人学识、职业、道德以及政治等层面的修养。

二、广播意识

1.时效性要强

广播的优势之一在于时效性,因此广播评论具有先天的时效优势。当今新媒体时代,广播评论时效性的优势得到了进一步发挥,广播可以在新闻事件发生后或发展的过程中,通过记者、主持人评述或专家、评论员连线等形式发表即时评论。如果说“新闻跟着事件走”,那么“评论一定要跟着新闻走”。

2.发挥广播特点

“口头评论”具有易接受和理解、传播面广、感染力强等优势,也是更能发挥广播特点的评论形式,因此要变以往“为说而写”到“以说为主”,顺应新时代新闻传播的特性,力求短、实、新,避免假、长、空。更要言之有物,长话短说,深入浅出,入情入理。

3.制造听觉“兴奋点”

广播传播的弱点是稍纵即逝,加之听众收听广播的时间和切入点不同,收听内容的连续性和逻辑性也变得不确定,因此广播新闻评论在选题、论证、结构和语言上一定要扬长避短,尤其篇幅较长的专题类新闻评论更要针对移动收听等快节奏的特点,在内容处理和安排上,适当通过设置悬念、彰显个性、穿插片花音效和内容分类、串联跳跃乃至即兴发挥,不断制造瞬间的“兴奋点”来吸引受众,达到持续轻松收听的效果。

三、本土意识

现在地方电台有的评论倾向于异地批评、避实就虚,人家的事说得热闹,本地事件和问题却绕着走。这不是正常的新闻监督应有之义。本土化是地方电台新闻评论的发展之道,也检验着主流媒体的责任感和社会良心。体现在:一是对国内外新闻本土化的解读;二是对本土新闻的解读;三是具有本土思维和元素的解读方式。

笔者曾在青岛电台新闻广播做过5年的新闻评论,《老封说事》曾获2010年度山东省广播电视节目奖“十佳栏目奖”,该栏目吸引不同阶层听众群的原因之一也在于对一系列凸显城市民生主题的本土热点新闻的探索性解读。比如:青岛新农合地方立法、青岛等出台地方版“国十条”之后楼市走向、“绿肺”浮山在萎缩暴露监管缺失、先“予”后“取”应比崂山门票单纯盯住价格更具智慧、所谓“丈母娘效应影响岛城楼市”背后的真命题等。应该说,本土新闻和信息具有天生的接近性,需要借助“天时、地利、人和”之优势进行深度关注和挖潜。

四、风格意识

笔者认为,风格主要体现在“三特”:一是眼力 “特”,从政策方针、热点事件、突发新闻、民生万象中排沙拣金,善抓题材,包括敏感、热点事件。所谓的“敢说”实际是有前提的,这个前提就是准确的判断,有判断才会有勇气和底气,而这源于学习和积累。二是角度 “特”,观点正确是前提,还要旗帜鲜明,直捣要害,切忌隔靴搔痒。三是语言风貌“特”,彰显个性,适度“勾兑”带有地方特色的元素。

针对热线监督类节目《行风在线》领导上线解决了不少听众投诉问题,笔者在《老封说事》里直奔“另一面”:

热的背后是不是也反映出另一个真问题?基层部门虽然做了很多努力,面临的问题多样性和复杂性也可以理解,但是,常年来我们在解决百姓各种利益诉求方面的机制和渠道似乎还存在问题,没有更及时更高效地化解这些问题,以至于积重难返,甚至百姓寄希望于“一把手”上线来解决这些老大难问题!这恰恰反映出相关部门“不作为”或“作为不够”。听众之所以拼命拨打热线,接不进去还跟导播发脾气,不就因为在系统内多次求告无门或没有回音,潜意识里对这些部门办事的人已经多多少少失去信任,希望“大领导”来解决!所以一个节目的“热”反衬出其他渠道的相对“冷”……如何才能“解放领导”?需要靠我们常说的,司法的公正独立不要再被干扰,而政府的作为须被切实地监督……如果用社会的进步来换取一个节目逐渐被冷落,我想这不仅是所有主办单位、上线单位、编播人员,也是广大市民热切期盼的。

舆论宣传的特殊性和喉舌意识在主持人语言个性中理所当然起主导作用。首先,主持人的语言应符合广播电视传播的一般语言规律;其次,主持人要根据节目类型考虑语言的不同风格,“对什么人说什么话”,这是语言个性的职业层面;第三,要充分发挥个人积累、学养与语言创造力、表现力,使传播更具吸引力和感染力,并富有审美价值,这是语言个性的美学层面。如果说书面新闻评论的语言以“洋溢着个人风格、体现着深厚学养的美文”为标杆的话,那么“口头评论”也应向美学层面靠拢,语言生动有趣不是对话题严肃性的削弱和淡化,而是对说理的有效提升。

《人民日报》副总编辑梁衡建议记者要学说书人和幼儿园阿姨,前者“把死人说活”,后者把深的说浅,“可以轻松,但不轻薄,可以通俗,但不庸俗”应该是播音员、主持人会“说话”的基本要求。比如以观点独到、语言犀利著称的梁宏达,看他的节目,你会感叹于他的善学和知识面,再加上他自幼学习京韵大鼓、评书、相声等多种曲艺形式的潜移默化之功,造就了他极富个性魅力的语言,一听就是“老梁”。比如老梁说股市:“风险是最好的风险教育,你要不让庄家坑几把,你就不知道什么叫股市有风险。”说中国足球:“希丁克要是有一天想自毁神奇教练的名誉,就来执教中国队。小样儿,整不死你!”评音乐:“有人说《亚洲雄风》好,我说这歌没有运动会的特色,亚洲农副食品会也可以用这歌!”“话糙理不糙”,实诚,在理,有趣。

题材、角度、主次决定了评论方式的多样,或开门见山,或层层推理,或“抖包袱”,或旁敲侧击,无论怎么变,不变的是语言风格。梁衡说:“笑谈真理又何妨”,我把它理解为一种外松内紧的评论状态,有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有政策有理论,但要轻松说事,既要“放得开”,也要“把得住”,远离“思想淡出谈话,内容淡出形式,情感驱逐理性,夸张代替真实,搞笑胜过幽默,表象打败内涵”的现象。

“纵论社会热点,一枝一叶总关情,笑谈是非曲直,亦庄亦谐有深义”,从有幸以青岛新闻广播第一个评论员的身份进行的探索实践到离开播音主持岗位后兼任电视新闻评论员的尝试与磨练,让我不仅对新闻评论有着难以割舍的情感,也愈发感受到新闻回归的时代感、媒体的社会责任感和受众需求的迫切感之于新闻评论存在和成长的巨大空间。无论是对广播电视发展目前所处的多报道少评论困境的突破,还是迎战日趋激烈的媒体之争,地方台更应立足本土,深扎思想的根,尽快打造、培育和建立自己的一支既懂新闻、精通广播电视业务,又在相关领域和专业有一定见地的记者、编辑和评论员队伍,使其成为强化新闻监督的区域优势和带动核心竞争力提升的重要推手。

(作者单位:青岛人民广播电台)

(本文编辑:吕晓虹)

猜你喜欢

风格责任
使命在心 责任在肩
每个人都该承担起自己的责任
责任与担当
缺的是责任与担当
外国美术史上浓重的一笔
室内设计的思路探索
浅谈云冈石窟造像的中国民族化发展
画廊室内设计全息论探究
从服装史的角度研究《唐顿庄园》中的女性服饰
佛教文化旅游区植物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