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省级广播电视台记者站建设和发展的思考

2014-01-20赵子飞郭伟玲

中国广播 2014年1期

赵子飞+郭伟玲

【摘 要】省级广播电台、电视台合并为广播电视台后,派设的记者站急速增长。由于广播电视台和合并前的广播电台在管理、经营、发展战略等诸多方面有差异,特别是受电视优先发展意识的影响,新生的广播电视台记者站在建设和发展方面都面临许多新问题。要又快又好地发挥记者站的功能,首先要做好选帅派将工作;坚持“被地方重视和尊重地方”并重的思路;提升人员素养、管理制度、工作方法和信息平台的效率与水平。

【关键词】记者站建设 选帅派将 重视和尊重 通联助推

【中图分类号】G212 【文献标识码】B

一、省级广播电视台记者站的特点

“散”“小”“远”是省级广播电视台记者站的共同特点。“散”是体现在记者站的工作中,人员不散发稿量就上不去,但人员散了又不利于管理;“小”是表现在记者站的人员配置上,省级广播电视台记者站一般设置三到五人,有些媒体甚至更少;“远”是相对于总部的地理位置而言。正是因为这些特点,除了稿件联系外,记者站的活动是相对独立的,这也决定了总部对记者站的管理约束光靠严格的制度是远远不够的。

以陕西为例,陕西人民广播电台和陕西电视台合并前,总台对记者站的要求,核心只有两条,提供新闻稿件和内通外联。但是合并后的陕西广播电视台与原陕西人民广播电台相比,记者站在管理隶属上发生了很大变化。

变化之一是,记者站原本受总台委托由新闻中心代管,但新闻中心为了扩大通联效果成立了通联部,且把记者站的管理考核划归到了通联部,而通联部对记者站的一个最重要的要求就是发稿,这样明显地弱化甚至抑制了记者站的外通内联功效。为了供稿,小小的记者站只能零敲碎打地采稿、发稿,这使得记者站先天统筹全局不足的问题进一步凸显。在实际工作中,除了突发事件、恶性事件的报道外,记者站实难有时间和精力结合驻站地的实际情况,有步骤地策划实施生产出高质量、有深度、有社会影响力的大稿件,其结果是发稿有量却难有质。

第二个变化是,在这次的文化体制改革中,省级台各频道(率)间的独立经营意识很强,企业运营的特质被强化,这导致各地省级广播电视台派设的记者站在实际工作中更像一个报道小组,而报道小组组长和记者站站长相比,无论是业务素养、能力修为,还是管理创新的要求都存在很大差异,两者的关系类似于先锋大将和军中统帅。

二、记者站站长岗位的特殊要求,决定了新生的省级广播电视台记者站首先要解决好选帅派将事宜

总体来说记者站应小而精,轻装有力。由于记者站“散”“小”“远”的特点和省级广播电视台合并后的变化,笔者认为,省级广播电视台记者站建设应该坚持选人和制度建设并重的原则。无论什么样的制度、措施,对远离总部且只有几人的记者站几乎无法有实质性约束。因此,选派可靠、本分、自觉且有帅才的人,对记者站的建设和管理尤为重要。

在这个大前提下,记者站站长的人选是核心,除了精通新闻业务外,在全局驾驭、总体统筹、社会联络、管理水平和工作艺术等方面要样样擅长,特别是要具有执行力、思考力和创造力。在站员配置上,笔者主张,严把录用门槛,可从总部抽调骨干力量,同时配备少量新人,以老带新,锻炼促成新人升级成长和站员新陈代谢。因为不同媒介的特点对记者有不同的要求,特别是省级广播电视台在经历改革巨变后,许多制度很难在短时间内成型,因此应尽量减少记者站在建设初期从各种媒体录用人员而带来的因各自经历不同所造成的思想冲突,缩短工作磨合期,稳定队伍,快速有效地开展工作。

三、记者站必须处理好三对关系,特别是要被地方重视和尊重地方

记者站虽小,远离总台,但它与总台和社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记者站的发展要处理好三对关系:记者站和总台的关系,特别是与领导和编辑部的关系;记者站和地方的关系,首位的是和地方党委和政府的关系,同时不可忽视与其他媒体记者站的关系;再一个就是记者站成员之间的关系,特别是站长和站员之间的关系。这三对关系的好坏决定着记者站的建设、管理以及发展的水平,也是总台制定对记者管理办法应该主要考虑的依据。

记者和记者站以稿为本,但功夫又在稿外。这表现在记者站的记者不光要会采访,能写稿,更重要的要熟悉当地的风土人情,解读干部群众骨子里的文化基因密码,掌握上自国家的大政方针、下到市委市政府的发展战略,以及熟悉地方经济社会建设的前世今生。省级广播电视台在组建记者站的时候,人员不可能也不能全部地方化,特别是合并后的省级广播电视台,新手对各种情况均陌生。在这种情况下,记者站更应该积极主动地向地方学习,强化知识储备,筹划有高度、出影响的稿件,在吸引地方关注重视的同时赢得尊重,当然,这种重视和尊重是双向的,光靠热线电话等线索,翻腾网络发帖筹信息,零敲碎打、现炒热卖,甚至跟在其他媒体报道的后面拾人牙慧,凑稿量,不但很难立威,甚至无法从容立足。要扭转这种困境,必须注重记者站的通联功能,在通联工作中获取信息,用通联工作助推记者站的建设和发展。

媒体类别不同,对信息的兴奋点也是不同的。记者站记者信息的来源也各有渠道,这是新闻信息的一个宝库。重视和其他媒体记者站的沟通和交流,不但能够提高记者站建设和发展的水平,而且能够拓展信息来源,增加新闻线索。当然,这种交流和沟通不能违背原国家新闻出版总署《记者站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不能有悖于设置记者站的初衷,更不能在变向扩张中异化。

处理好记者站站长和站员的关系也很重要。因为内部矛盾的激化不但影响工作效率,而且极易出现号令不行、另立山头的“站中站”局面。这不但对记者站的发展不利,也会影响到总台的形象。特别是如果站长能力平庸,遇事无为,工作只是派活、审稿,站内矛盾就会凸显,相互掣肘的事件迟早会发生。因此,记者站站长的责任不光是管理,更重要的是身先士卒,带兵作战。如果仅仅是派活审稿,远在总部的编辑部就可以完成这项工作,选派站长实属多余。另外,正如笔者前文所述的记者站“散”的特点,驻站记者就像春风里的一粒种子,落地发芽生根是迟早的事情。发芽生根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好的一面,与站内站外各种关系处得好则已,处不好关系紧张了怎么办?说到底,驻地记者不应是撒出去不用管的草籽,而应该是单位的种子,他的根应扎在总台这块土地上,代表总台的利益,行使总台交给的使命,听从总台的行动指挥。无论是站长还是记者,长期远离总台,这些种子落地生根后,必须时常修剪旁枝侧叶,才能杜绝弊端。

四、记者站和驻站记者的工作方法

记者站的工作是有技巧可讲的,很多方法可以让工作事半功倍。在解决好记者站的选帅派将问题后,站上的工作运行理想格局是智者操盘、老人带队、新人实践。记者把新闻工作者的职业使命、职业情感和职业道德内化为个人做人做事的修为,有原则,讲道理,重人权,撒大爱。尤其是在日常舆论监督工作中,尽量做到远交近攻,面对不同的工作对象,语言和情感要像一根伸缩自如的弹簧,留给对方足够的尊重。此外,驻站记者在工作中要有计划有步骤地深入基层,锁定核心,不落外围,笔者把这种工作方法归纳为“圈树种草”法。在记者站的管理上,站长不应把工作重心落到靠制度来约束记者,而是要依靠制度来运转工作,形成哪怕只剩下一个人值班留守,工作都能如常的局面。只有树起团队正气,才能有效地抵御邪风,让大家在这个小集体中积极地实现个人价值。

(作者单位:陕西省广播电视台)

(本文编辑:刘园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