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散论

2014-01-20王殿卿

中国德育 2014年1期
关键词:美德中华文化立德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建设优秀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提出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任务。其中提出“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具有重大意义,需要我们深入领会与实践探索。

文化兴衰 教育有责

教育要面向未来。今天的中国,是由昨天的教育塑造而成;今天的教育就是明天的中国。一个国家,真正的“软实力”是教育。评价教育质量,并不完全依据今日各项评价指标体系与升学率,还有历史。

立德树人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将是21世纪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的重点与特色。

“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是21世纪中国教育的顶层设计,具有极其强烈的现实针对性,是对百年不断引进与“克隆”外来教育得与失的历史反思。它为改革当今教育重智轻德等弊端指明了方向,并翻开了建构以中华文化为主体性的中国教育历史新篇章。

立德树人,是要新一代青少年能够认同与热爱中华历史文化,修炼与践行中华美德,在世人面前是一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

如果能够实实在在地立德树人50年,在两代有道德的中国人的基础上,国人皆以修身为本,中国就不会走向“缺德的时代”,重建礼仪之邦,实现中国梦就有了希望。

“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所当然的文化与教育之选择。1993年的《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1995年的《教育法》都明确提出学校要对学生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2002年党的十六大提出,弘扬中华文化,承接中华美德,培育民族精神;2007年党的十七大提出,弘扬中华文化,建设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2012年党的十八大提出了文化兴邦。近日,习近平主席强调,“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1]这一系列的要求,都为学校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逐步恢复学校教育的中华文主体性,指明了方向,规定了任务。

20年来,各级各类学校,在推动以中华美德教育为中心,以“国学经典”教育为载体,采用丰富多彩的形式与途径,开展了生动活泼,扎实有效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看着一代读着中华文化经典茁长成长的新人,令人兴奋,他们赶上了中华文化复兴和再次走向世界的时代,30年后他们将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坚。这项教育,受到社会各界的认同与支持,成为广大家长最满意的一种教育。已有的丰富实践探索,为落实“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奠定了良好基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既是实现立德树人的重要途径和根本保证,也是学校教育继承和发扬中华文化,推动中华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历史责任。学校是弘扬中华文化的辐射源,学校是复兴中华文化的根基,文化兴衰,教育有责。

立德树人 在明明德

要立德,先明德。德,是中华伦理、中华美德。

中华美德,是中华文化的魂,是中华儿女的共同价值观,它使得中国人成为中国人。明德,就是使美德得以显明;明德,不能割断历史;道德,不能依赖进口。

4000年前,有孝感天下的尧舜时代;之后,有800年周代的礼乐新文明;再后,又有管仲提出的礼、义、廉、耻的“四维”道德;孔子的智、仁、勇“三达德”;孟子的“仁、义、礼、智”四德;汉代有仁、义、礼、智、信“五常”;宋代的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八德”,等等。

五千年形成的中华美德,是中华儿女从自身生活与生存的实践中所创造的伟大文明,是在世世代代中国人血液中流淌的文化基因。

学校德育要有德目,没有相对稳定的德目,就会成为断了线的风筝,随风飘荡;应付、应景、应试的德育,难以培育学生具有稳定的思想道德素质。

确定今天的德目,要承接中华美德,要做到“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1]

自“八五”到“十一五”,北京市和教育部重点项目“中华美德教育实验研究”,先后在10个省市千余所学校,上百万学生中,进行了近20年的滚动教育实验。

前十年选用的德目是“八德”:

忠—尽己报国的责任,孝—生生不息的爱心,诚—求真务实的品质,信—立身兴业的基点,礼—人际文明的规范,义—人间正道的向导,廉—清白正气的根基,耻—人之为人的底线。

在教育实践中,注意对于每个德目,进行现代转化,使传统美德与现实生活相融通。

从2004年起,后十年的德目,在“八德”基础上,增加了“勤”与“宽”,形成了“十德”:孝、礼、勤、诚、耻、忠、信、义、宽、廉。

按照学生在不同学段道德成长与发展的需求,对“十德”教育的布局做出了设计:

小学阶段,进行孝(爱心)、礼(明礼)、勤(勤奋)、诚(诚实)、耻(知耻)“五德”教育。体现了贴近生活、易懂易行,知行统一,重在行为习惯的养成。

中学阶段,进行忠(责任)、信(信用)、义(奉献)、宽(宽容)、廉(廉洁)“五德”教育。体现了关注社会、理性思考,强调公民意识,重在道德价值认同和道德境界的培养。

经过12年左右的连续教育,每个学生若能在这十种美德上面有所修炼与成长,就为他们成为堂堂正正的中国人、合格的中国公民、进而接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奠定了基础。就为整个社会和国家,重建中华民族共同价值和共同信仰,扎下了根基。为中华文化的复兴,乃至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铺上了基石。

正如习近平主席指出的:“引导人们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形成向上的力量、向善的力量。只要中华民族一代接着一代追求美好崇高的道德境界,我们的民族就永远充满希望”[1]

文以载道 以文化人

文以载道,以“文”“化”人,是中国教育的优良传统,也是有效的教化模式。20年来的教育实验,逐步形成了以经典文化、节日文化、地域文化为架构的中华美德教育模式。

经典文化。经典,主要是儒家经典。本着“因人施教,因教取材”的原则,在经典教育的内容安排上,做了整体设计:小学低年级主要是“童蒙”和《家训》,如《三字经》《弟子规》等。小学高年级至初中,适当增选《论语》《大学》中有关章句。高中阶段,以选讲“四书”为主。

在教育实验过程中,不同地区和学校,都有因地制宜的设计。2003年,北京市朝阳区编辑《论语类编100句》,北京市通州区编辑《论语十德》,以德目为纲,编辑《论语》中的相关章句。2009年由国际儒联组编,商务印书馆出版拼音插图本《儿童论语一百句》,是经过北京地区100余所学校适用两年的基础上形成的,其中插图都是小学生绘画的,表明儿童对《论语》章句的理解和接受的程度。

当然,经典文化教育,不只局限于“文本”,还有语言、文字、诗词、歌赋、音乐、舞蹈、绘画、工艺、茶道、武术等等文化教育内容。这些“文化产品”,有着丰富的文化营养,置身其中,必能加快道德成长。

参与中华美德教育实验的学校,已经把诵读童蒙经典纳入了教育计划,并且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即精选内容,巧用时间,学科渗透,文化校园,师生互动,家长参与,社区介入,多方评价,争取共识。

节日文化。节日,主要是中华传统节日,是进行中华美德教育、化民成俗的重要载体。中国传统年节,都是全民的文化活动,在活动之中,学校往往成为与家长、社区“三维互动”的组织者和辐射源。参与本项研究的地区与学校,将过“中国年”、清明、中华母亲节、端午、孔诞教师节、中秋、重阳,等等节日活动与中华美德教育,有意识地结合起来,设计以节日为“体”,以中华美德为“魂”,全年、全过程的德育模式。节日文化,具有独特魅力,它使学生在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中,不断体悟节日浓郁的文化气息,耳濡目染、潜移默化,最终使传统节日所蕴含的文化精髓和传统美德,在学生的身上得到内化与升华。

地域文化。是学校当地历史人文资源,是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起点。各地参与此项教育试验的学校,注意开发和利用当地的历史人文资源,编写“校本教材”,开展中华美的教育活动,收效显著。仅以北京地区为例:东城区孔庙、国子监“儒家文化”,通州区“运河文化”,房山区周口店“猿人文化”、云居寺“石经文化”,延庆县八达岭“长城文化”,门头沟区潭柘寺、戒台寺、妙峰山的“佛教文化”等等。

以上三种文化,编织成纵横交错学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新模式,为建设21世纪中国学校德育提供了参照。

“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于中国的教育来讲,本不应当是一个问题,而今却成了问题,而且成为一项紧迫而重大的历史任务,值得深思、警醒、真正落实。除了提高认识,转变观念,最大的一项任务,是全体教育界同仁要下定决心“恶补国学”。

要让青少年学生从小接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了解中华文化精华,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意识的培育,又是中华精神与价值观的教育,需要我们一两代人的坚持不懈。要使得一两代人具备这种价值观,至少需要五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落实这一内核的任务,是向青少年学生传授中国的核心价值观和道德规范体系,进而真正提升他们的人文与思想道德素质,成为堂堂正正的中国人。因此,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要把培育中华民族核心价值观的重点,放在未成年人身上,使他们从小就亲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承接中华美德、培育民族精神,是中国学校教育一切责任的内核,丧失了这个内核是最不负责任的学校教育,因而不再是中国的学校教育。对于究竟应该进行哪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于如何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内容的新体系,如何使其真正进学校、进课堂、进头脑,还需要有一个获得共识并有权威性、全局性的总设计方案。总之一句话,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山东考察时强调:汇聚起全面深化改革的强大正能量[N].光明日报,2013-11-29(1).

【王殿卿,北京东方道德研究所名誉所长,教授】

责任编辑/齐 欣

我社继续实施“校本德育创新基地”建设计划

为进一步丰富来稿机制,优化来稿渠道,推广典型经验,推出优秀人物,建立监测窗口,增强辐射能力,中国德育杂志社拟在全国遴选若干学校建设“校本德育创新基地”。

建设“校本德育创新基地”是中国德育杂志社推动德育创新、促进教师成长、服务学校发展的公益性活动,不收取建设费用。

“校本德育创新基地”的主要工作内容是,在我社的指导下,研究热难点问题,开发高水平案例,提炼原生态经验,打造有特色模式。

为此,我们拟订了《中国德育杂志社“校本德育创新基地”建设计划》和《中国德育杂志社“校本德育创新基地”建设协议》。有意者可与我社联系,以进一步了解、商谈。

联系人:曾 夏 吴姗姗

邮 箱:xbdycxjd@163.com

电 话:010—56039243 62057620

中国德育杂志社

猜你喜欢

美德中华文化立德
Stories about labor education家校劳动,立德树人
谈初中化学教育的立德树人
小学生拾金不昧 传承美德树榜样
巧化课堂意外 践行立德树人
例谈高中生物学教学中的立德教育
两岸青年在厦门共商中华文化传承与青年担当
道人善即是善
节约用水是美德
助人为乐是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