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针灸联用甲钴胺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观察

2014-01-17潘文涛

中国卫生产业 2014年2期
关键词:肌电图组内传导

潘文涛

湖北省江陵县人民医院康复科,湖北江陵434100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是2型糖尿病的慢性并发症之一。其发病率高达60%,且随年龄增长而升高。以感觉运动神经病变的末梢对称性多神经病变最为常见。其表现为:肢体有麻木感、针刺感、蚁行感,甚则出现疼痛,或肢体感觉障碍,严重者可能导致下肢感染甚至截肢[1]。其病因机制尚未明确,且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本研究对2011年3月—2013年6月期间在我院治疗的84例2型糖尿病患者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并观察比较针灸与甲钴胺联用的治疗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3月—2013年6月期间我院确诊的84例2型糖尿病患者,所有患者均符合WHO糖尿病诊断标准(1999年),且同时伴有典型的周围神经病变:①肢体出现麻木感、针刺感、蚁行感、烧灼感、疼痛,或肢体感觉障碍,行走如踩棉花;②神经系统检查:膝和跟腱反射消失或减弱、肢体出现深浅感觉障碍或手套、外套样的改变;③肌电图检查:感觉和运动神经传导出现障碍;④排除由其他疾病引起神经病变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2例患者。两组在年龄、性别、糖尿病病程、周围神经病变病程、空腹血糖水平、糖化血红蛋白水平等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均进行两周基础治疗,内容包括:糖尿病健康教育、合理饮食、适量运动和血糖控制。两周后,在基础治疗之上,治疗组患者针灸联合甲钴胺治疗,而对照组患者只甲钴胺治疗。①甲钴胺治疗:口服甲钴胺片,0.5 mg×10片/盒(上海新亚药业闵行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52207),1.5 mg/d。② 针灸治疗:上肢取曲池、后溪和合谷;腹背部取肾俞、脾俞、肝俞、关元、气海、中脘和下脘;下肢取阳陵泉、足三里、阴陵泉、地机、三阴交、解溪和涌泉。手法平补平泄,留针20min,1次/d,连针10 d停2 d,30 d为一个疗程,共针灸3个疗程。对比治疗前后组内及组间症状和体征变化,并肌电图检查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NCV)和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NCV)。

1.3 疗效评价

①显效:症状明显减轻或消失,肌电图检查神经传导速度恢复正常,或较治疗前增加大于5m/s;②有效:症状有所减轻,肌电

图检查神经传导速度较治疗前增加小于5m/s;③无效:症状没有得到改善,肌电图检查前治疗无变化。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3个疗程后,症状和体征改善情况、肌电图检查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NCV)和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NCV)的具体结果如下。

2.1 症状和体征

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症状和体征改善情况[n(%)]

2.2 神经传导速度

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MNCV和SNCV情况(m/s)

3 讨论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是最常见的糖尿病慢性并发症之一,其初期症状不明显,或初期并无症状,因而很容易被忽视。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是多种机制综合作用的结果:Na+-K+-ATP酶活性降低、果糖堆积、肌醇消耗、必须脂肪酸代谢异常、前列腺素代谢异常、PKC信号通路活性增加、神经与非酶糖基化终末产物结合增加、免疫和炎症过程影响迷走、交感神经及肾上腺髓质等[2]。目前,其治疗以血糖控制为主,同时给予神经营养和改善循环相关药物。甲钴胺是VB12的衍生物,其中央结合有一分子甲基,参与甲基化作用及蛋白质、核酸和脂类的代谢过程,因较VB12更易进入神经细胞从而能有效刺激轴浆蛋白质的合成,使轴突的受损区得到再生,此外还能有效促进髓鞘卵磷脂合成,防止髓鞘神经纤维变性或脱髓鞘,因而可用改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症状和提高神经传导的速度[3]。

中医认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属于本虚标实之证,临床特点为麻、痛、凉、痿。病因病机为气阴两虚、脾肾阳虚、瘀血阻络、痰瘀痹阻。临床上多采用辨证论治之法治疗,首先辨其虚实,虚应辨阳虚、阴虚、气虚之所在,实应辨瘀、痰之分别,虚中夹实之证最为多见,在辩证施治和遣方择药的基础上,应酌情增加化瘀通络药物,达到以通为补,以通为助之义[4]。针灸是中医常用的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方法之一,因其副作用少,疗效显著而受到医学界广泛关注[5]。研究表明,太溪、三阴交、合谷、曲池和足三里是针灸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有效穴位,其中合谷、曲池和足三里为阳明经穴,可通畅脏腑气血、得除郁邪、得养宗筋;三阴交是足三阴经交会穴,能调脾经之气、行气活血、补益肝肾;而太溪可补肝肾、滋阴固本[6]。

本研究采用中西针药结合,探索针灸联合甲钴胺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对照组采用甲钴胺治疗,治疗后20例患者症状和体征情况得到改善,总有效率为47.62%,而治疗组采用针灸联合甲钴胺治疗,其中40例患者治疗后症状和体征情况得到改善,总有效率为95.2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两组MNCV均得到有效改善,组内比较P<0.01,治疗组SNCV增加显著,组内比较P<0.01,而对照组SNCV增幅较小,组内比较P>0.05,无统计学差异,但是治疗后MNCV和SNCV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说明,通过针灸联合甲钴胺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能够获得良好的疗效,可作为临床治疗之参考。

[1]王驰仲,赵永波.糖尿病性神经病变[J].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2006,6(4):296-297.

[2]施茵等.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发病机理及针灸治疗[J].江西中医学学报,2004,16(2):28-29.

[3]包世华.甲钴胺联合不同药物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疗效对比[J].山东医药,2009,49(20):96-97.

[4]乔萍.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中医辨证探讨[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9,9(24):25-26.

[5]林万庆,姚志芳,梁栋富.针灸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临床研究概况[J].中医药通报,2007,6(6):59-61.

[6]衣运玲.针灸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选穴[J].中国临床康,2006,10(27):34-35.

猜你喜欢

肌电图组内传导
用心说题 提高效率 培养能力
神奇的骨传导
充分发挥银行在政策传导中的作用
“散乱污”企业治理重在传导压力、抓实举措
327例腕管综合征患者的肌电图分析
甲钴胺治疗糖尿病神经病变的临床研究
六步教学,合作出数学的精彩
关于腰骶神经根病变与下肢周围神经病变的肌电图检查
合作学习组内交流讨论时间的遵循原则
合作学习“组内交流讨论时间”注意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