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北京市产业部门的CO2排放特征分析

2014-01-15陈春桥

关键词:产业部门排放量北京市

陈春桥,付 佳

(1.中山市规划设计院,广东 中山 528403;2.中山市经济信息化局,广东 中山 528403)

0 引言

近年来,全球气候变化已成为一个全世界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特别是温室气体排放引起的全球气候变暖.虽然自然界本身的变化对气候变化有一定的影响,但导致气候变暖最主要的原因在于人类活动,尤其是人类对化石燃料的过度使用所导致的大量温室气体排放[1-3].CO2作为大气中主要的温室气体,因其排放量巨大、增长速度较快、大气存留时间较长,CO2减排成为了气候变化政策的重中之重[4].

当前,走低排放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已经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北京作为中国的政治、文化和教育中心,在节能减排上备受各方瞩目,理应做出表率.如何保证在碳排放减少的同时而又不影响经济的发展成为了北京经济转型过程中的重要课题.基于此,本研究利用北京市能源消费的统计数据,参照IPCC(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推荐的基本方法和参数,对1997-2012年北京市由能源消费所产生的CO2排放量、产业部门的CO2排放情况、CO2排放强度、人均CO2排放等进行了测算和分析,以期为北京市能源发展规划、产业布局和环境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1 数据来源与计算方法

1.1 数据来源

本文产业部门的分类参考《北京统计年鉴》[5]中的方法,主要包括第一产业(农业、牧业、林业、渔业)、第二产业(工业和建筑业)、第三产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零售业和住宿、餐饮业及其他)三个门类;产业部门的能源消费资料根据《北京统计年鉴》中的能源分类方法,主要包括原煤、型煤、其它洗煤、洗精煤、焦炭、焦炉煤气、其他煤气、原油、煤油、汽油、燃料油、柴油、液化石油气、天然气、炼厂干气、其他石油制品、其它焦化产品、电力、热力和其他能源等20类.能源消费量的数据出自1997-2012年《北京市统计年鉴》,各能源种类CO2排放的系数参考了相关文献[6-8]并经过单位换算得出(见表1).

1.2 计算方法

由于目前我国缺少碳排放量的相关监测数据,因此在很多相关研究中,碳排放量的数据都是通过测算能源消费量得来的[9].一些已有研究在测算碳排放系数时未能对能源类型进行细分,只是笼统计算气体、固体和液体类能源的平均碳排放系数,而每种能源的碳排放系数是不同的,这样测算势必会影响到结果的准确性.本文利用北京市能源终端消费量的统计数据,参考《2006年IPCC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10]中所推荐的方法,计算了北京市1997~2012年的由能源消费所产生的CO2排放量.具体计算公式如下:

CO2排放量=(能源消费量×能源CO2排放系数-能源固碳量)×碳氧化系数×3.67

(1)

其中,能源固碳量是指在生产的过程中作为原料被固定在产品中的碳量,3.67是表示1 t的碳完全燃烧后大约能产生3.67 t CO2.碳氧化系数参考相关文献[6]全部取值为1.

表1 主要能源类型的CO2排放系数/t-CO2·t-1-能源

2 结果与分析

2.1 CO2排放总量

1997~2012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北京市能源消费总量呈总体上升的趋势,由1997年的3 719×104t标准煤增长至2012年的7177×104t标准煤,年平均增长率为4.48%.同期由能源消费所产生的CO2排放总量也呈现出显著上升的趋势(见图2),由1997年的7499×104t增长至2012年的13839×104t,年均增长423×104t,年平均增长率为4.16%,高于《中国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国家方案》中公布的1994~2004年期间中国CO2排放年平均增长率4%的水平.

图1 1997~2012年北京市能源消费量和CO2排放量变化

图2 1997和2012年北京市能源消费二氧化碳排放分布

2.2 CO2排放分布

CO2排放分布是指各产业部门的CO2排放情况.2012年北京市的CO2排放量主要集中在第三产业和第二产业,其排放量分别占总量的46.12%和32.09%(见图3).其他依次是生活领域占20.01%,第一产业占1.77%.1997~2012年16年间,第二产业的CO2排放量比重降低了37.23%,其中工业的CO2排放量比重降低38.01%,建筑业的CO2排放量比重提高了0.78%.第三产业的CO2排放量比重提高了24.50%,其中仓储和邮政、交通运输业的CO2排放量比重提高了15.88%;住宿、餐饮业和批发、零售业的CO2排放量比重提高了4.56%.来自第一产业的CO2排放量比重降低了0.28%.来自生活消费领域的CO2排放量比重提高了13%.1997年和2012年北京市各产业部门能源消费二氧化碳排放量比较情况见表2.

表2 北京市各产业部门能源消费二氧化碳排放量比较

2.3 CO2排放强度

CO2排放强度是指单位GDP的CO2排放量,能反映出本地区经济增长与CO2排放量之间的关系[11].考虑到经济发展中物价指数不断变化的因素,以各年份现价GDP计算的单位CO2排放量不具有可比性,故采用GDP的可比价进行对比[12].具体计算方法:1997~2012年的GDP以1997年作为价格的基准年份,即利用价格指数紧缩的方法将各年份的现价GDP换算为基准年的可比价.北京市1997年CO2的排放强度为3.61 t/万元,2012年下降为0.79 t/万元,CO2排放强度的年平均降低率为9.06%.同期北京市GDP年平均增长率为9.79%,根据何建坤、刘滨[13]的研究,当CO2排放强度的降速大于GDP的增速时才能实现CO2的绝对减排.经比较可知北京市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还未实现CO2绝对减排,但近年来节能减排政策的成效已经显现.

2.4 人均CO2排放量

人均CO2排放量指一地区能源消费所产生的CO2排放总量除以该地区人口数,人均CO2排放指标反映了不同地区人口对有限排放空间的占有程度[14],是国际上进行减排谈判使用的重要指标依据之一.2012年北京市人均CO2排放量为6.69 t,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是6.31 t.1997-2012年北京市人均CO2排放量净增加0.64 t,年平均增长率为0.67%,明显低于同期北京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率7.2%.从图3中可以看出北京市人均CO2排放量在2007年后开始呈现下降趋势,但仍然维持在较高水平.

图3 1997-2012年北京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和CO2排放量变化

3 结论与讨论

尽管世界上对能源消费所产生的CO2排放问题的研究已经展开了相当长时间,然而时至今日,这类研究的主体仍然保持在国家层面上.考虑研究的深入,以及各地区能有针对性的寻找适合本区域减排的技术路线和区域对策,本研究从区域视角对CO2排放的相关指标进行分析并得出以下结论.(1)随着北京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对能源的消费需求也在不断增加,1997—2012年北京市的能源消费总量和CO2排放量均呈总体上升趋势,分别增长1.93倍和1.85倍,年均增长率分别达4.48%和4.16%,均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石油、煤炭等高碳能源在北京市能源消费结构中一直占较高比重,而风电、水电、核电、天然气等低碳能源在北京市能源消费结构中所占的比重则偏低,这也是北京市CO2排放量增长较快的重要原因.(2)在能源消费所产生的CO2排放总量当中,来自第二产业的CO2排放量自2008年开始逐年减少,这与近年来北京大量的重工业外迁及严格的环境管制有关;第三产业的CO2排放量占排放总量显著增加,2010年开始超过第二产业成为能源消费和CO2排放的主体,其中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的CO2排放量增长最为明显,不断增长的机动车保有量以及由此带来的城市交通拥堵是主因.(3)从CO2排放强度来看,北京市的CO2排放强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1997—2012年呈现显著下降趋势.从人均CO2排放量看,随着北京市人口的不断增长,以及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家庭生活的能源消费量也在同步增长,致使北京的人均CO2排放量仍然维持在较高水平.北京市产业部门的减排虽然取得了明显进展,但办公场所和民用减排却明显滞后.(4)由于目前我国CO2排放量的监测与统计尚不完善,本研究参考借鉴相关文献,利用北京市能源统计数据来计算CO2排放量,对北京市能源结构的优化、产业结构的升级以及节能减排政策制定均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同时,由于各地区能源利用的技术水平存在有较大差距,本研究的部分参数若应用于全国或更大尺度的区域,需要进一步验证.

[1]王玉辉,张 骁.我国工业企业发展低碳经济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对策[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6):60~62.

[2]IPCC.Climate Change 2007:the Fourth Assessment Report of the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M].England: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7.

[3]薛 冰,鹿晨昱,耿 诵,等.中国低碳城市试点计划评述与发展展望[J].经济地理,2012,32(1):51~56.

[4]刘 强,刘嘉麒,贺怀宇.温室气体浓度变化及其源与汇研究进展[J].地理研究进展,2000,15(4):453~460.

[5]北京市统计局.北京市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7~2012.

[6]刘 强,庄 幸,姜克隽,等.中国出口贸易中的载能量及碳排放量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08,(8):46~55.

[7]张仲礼,周冯琦,潘世伟,等.上海资源环境发展报告(2010)[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8]中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http://news.xinhuanet.com/ politics/2007-06/04/content_6196300.htm.

[9]王 铮,朱永彬.我国各省区碳排放量状况及减排对策研究[J].中国科学院院刊,2008,23(2):109~115.

[10]IPCC.2006 IPCC Guidelines for National Greenhouse Gas Inventories Prepared by the National Greenhouse Gas Inventories Programme[M].Tokyo:IGES,2006.

[11]王立猛,何康林.中国能源消费与经济关系分析[J].生态经济2007,(1):104~107.

[12]赵 敏,张卫国,俞立中,等.上海市能源消费碳排放分析[J].环境科学研究,2009,22(8)984~989.

[13]何建坤,刘 滨.作为温室气体排放衡量指标的碳排放强度分析[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6):740~743.

[14]张志强,曲建升,曾静静,等.温室气体排放科学评价与减排政策[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猜你喜欢

产业部门排放量北京市
北京市:发布《北京市2022年能源工作要点》
北京市丰台区少年宫
北京市勘察设计研究院
北京市营养源研究所
天然气输配系统甲烷排放量化方法
唐山市氮代谢过程分析
黑龙江省碳排放量影响因素研究
山西省产业部门“能—水—碳”耦合研究
全国机动车污染物排放量
——《2013年中国机动车污染防治年报》(第Ⅱ部分)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湖南服务业主导产业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