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代的“高考”

2014-01-14小敏

上海企业 2014年1期
关键词:入场券科举考试头衔

小敏

封建社会的科举考试,始于隋代,到明清,形成了一套完整而严密的体系。

怎样获得“高考”入场券最高级的考试为“殿试”,在皇宫内大殿上举行,由皇帝亲自主持。要想获得这一资格,必须闯过六关:首先是童子试、府试和院试三关,获得“秀才”头衔; 然后通过省学政巡回举行的岁考,闯过第四关,保住“秀才”的头衔;这样才有资格参加每三年在省城举行一次的“大比之年”的乡试,连考三场中了“举人”才过了第五关,取得了参加“会试”的资格;“会试”一般在乡试后的下一年春天举行,由礼部(相当于现在的教育部)主持,在京城进行,也要考三场,考中了得到“贡士”的头衔,才最终取得了“高考”的入场券。由此可知,古代的“高考独木桥”比现在要难得多。

“高考”要背多少书

书生们要背诵《论语》、《孟子》、《诗经》、《礼记》、《左传》共约 40 多万字,全部都要精读背熟。此外,要看相当于原文几倍数量的注释,还有其他非读不可的经典、史书、文学书籍等。

古代“高考”的科目

综合起来,主要有书、论、诗、赋四科,即八股文、试贴诗、经纶、律赋。八股文,明清科举考试制度所规定的文体。八股文的题目主要摘自“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试贴诗是诗体的一种,考试时以古人某一诗和成语为题,并限定某一韵脚,以歌颂朝政为内容,作出诗来。

“高考”怎样防止作弊

考场是封闭式的,一排排号舍把考生隔开。试卷都要糊住姓名,这叫“弥封”。方法是在试卷交上来后,先由弥封官将卷面折叠,封藏应试者的姓名,编上红号; 然后由誊录人员将试卷用朱笔誊写,称为“朱卷”,将它送考官评阅。放榜的时候,按取中的“朱卷”红号调取“黑卷”拆封,最后唱名写榜。但是,制度再严格,舞弊丑闻仍时有发生。

古代“高考”的名次

“高考”成绩分三等:一二三甲。一甲只取三名。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称“三鼎甲”,都赐“进士及第”;二甲根据官场需要取若干名,都赐“进士出身”;三甲取若干名,都赐“同进士出身”。

猜你喜欢

入场券科举考试头衔
破除教师头衔功利化倾向需“名”“利”分开
“科举考试”
闲聊“头衔”
岁岁游学路,冷暖私塾情
试述科举背景下贵州明清时期的神性空间信仰
晚会入场券
李克强:让拿到市场"入场券"的创业者留得下做得强
赵鑫鑫先负谢靖
我的团长我的团
“护花使者”张海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