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家蚕原种春-夏-秋生产模式的创新与实践

2014-01-13李有江沈树坤

蚕桑通报 2014年4期
关键词:收蚁孵化率原种

李有江,沈树坤

(桐乡市蚕业有限公司,浙江桐乡 314500)

家蚕原种春-夏-秋生产模式的创新与实践

李有江,沈树坤

(桐乡市蚕业有限公司,浙江桐乡 314500)

长期以来,原种生产主要分春、秋两期,春期生产的蚕种,以春制秋用种为主兼春制春用,中秋期生产的蚕种,以秋制春用为主,少量晚秋制春用。春期拥有优质的桑叶基础和良好的气候环境,产量高、质量优,原种生产成绩稳定。而中秋期由于受桑叶害虫多、叶质差、气候环境恶劣等因素影响,易发生蚕病、中毒等情况,导致产量低、产附差,严重时影响到生产任务的完成,危及原种的有效供给。鉴于中秋期生产不稳定、生产风险大的实际情况,我公司从2007年开始逐步摸索原种生产模式的改进,从一年春、秋两期生产,调整为一年春、夏、秋三期生产,同时合理布局各期生产量和收蚁日期,创新技术措施。经2008~2009年实践探索,形成了比较成熟的春-夏-秋原种生产新模式及配套技术,2010年开始全面推广应用,既规避了中秋期原种生产风险,又增加了原种生产量可调节空间,为稳定原种生产、确保原种质量、满足用种需求,创建了一条行之有效的新途径。

1 原种生产新模式的形成

1.1 模式创新内容

1.1.1 生产布局的调整

原种生产新模式改变了传统的一年两期生产模式,从原来的春、中秋两期调整为一年春、夏、中秋三期生产。

1.1.2 生产比例的调整

原有的生产模式春、中秋生产量各占50%左右,中秋生产任务较重。新模式调整为春期占50.5%左右,夏期44.0%左右,秋期5.5%左右,原种生产主要集中在春、夏两期,中秋仅为补充,降低了中秋生产风险。

1.1.3 收蚁日期的调整

原有的生产模式,春期收蚁日期为4月27日左右,中秋期8月25日左右。新模式调整为春期4月24日左右,夏期6月28日左右,中秋8月20日左右。

1.1.4 用种期别的调整

原有生产模式的用种期别为春制秋用和春制春用、秋制春用或晚秋制春用。新模式全部改为春制秋用、夏制春用,制种形式相对单一。春、夏两期以生产母种、原原种、原种为主,中秋以品种资源继代繁育和新品种实验室鉴定为主。

1.2 模式创新的特点

1.2.1 有效规避中秋期生产风险

从生产实践看,中秋期生产受桑叶与自然环境影响,桑叶虫害多、叶质差,治虫次数增加和用药浓度提高,很容易发生中毒、发病等情况,一蛾产卵数少,不良卵多,微粒子病防治难度大,导致产量不高,质量不稳定。如遇连接干旱、桑虫暴发年份,会影响明年春期原种的供应。新模式中秋期作为原种生产补充,有效规避了生产风险。

1.2.2 有利于微粒子病防控

夏蚕生产由于桑叶质量好、虫害少、叶面清洁,基本能做到无虫口叶、虫粪叶进入蚕室,减少了与野外昆虫交叉感染的机率。夏蚕从收蚁到制种采用全程空调,有利于环境控制。夏蚕气温高,桑叶浸渍消毒效果好,并能做到现浸现吃,可有效防止二次污染的发生,有利于提高微防效果。实践证明夏制原种微粒子病检出率比较低。

1.2.3 有利提高原种质量

一是夏蚕用桑采用春伐桑,7月份正是桑树生长旺盛期,桑叶质量好,而且虫害少,叶片大、叶肉厚,无虫口叶、虫粪叶,能增加造卵数,提高一蛾产卵率,确保原种质量。二是新模式有足够的余地可以调节,不需要春制春或晚秋制春用原种,解决了原模式因中秋期不稳定而应用的春制春或晚秋制春用方式,有利于提高原种的实用孵化率。春制春有局限性,春用品种可以春制春,但孵化率低于秋制春,卵质也差;而秋用品种一般不宜春制春,经调查春制春白玉孵化率91~92%,春制春秋丰85~86%。晚秋制春用孵化率也不高,白玉为95%左右,秋丰为90%左右。

1.2.4 有效解决劳动力紧张矛盾

夏蚕期生产从6月底收蚁至8月上旬制种结束,正值农闲时期,劳动力富余,能有效缓解劳动力紧张局面。因夏蚕生产全面使用空调,工作环境好,有足够的劳动力可以选择,确保原种生产用工需求。

1.2.5 夏蚕生产成本有所提高

夏蚕期正处于高温季节,从原原种催青、饲养、上蔟直至种茧保护、削茧、制种,需全程空调环境下进行,电耗成本比较高;桑叶采摘、浸渍等用工安排相对较多;原种保护期长,均增加成本。技术员、职工需连续养蚕、制种比较辛苦。

2 原种生产春-夏-秋生产模式的实践

我公司从2010年开始全面实施春、夏、秋原种生产新模式,原种生产从原来的春、中秋两期调整为春、夏、秋三期。笔者对生产模式调整前后各期生产数量及收蚁日期进行了统计,具体情况见表1、表2。同时对生产模式调整前后一蛾良卵数与实用孵化率也进行了统计,结果见表3、表4。

从表1、表2可以看出,生产模式调整前原种产量春期平均占50.32%,秋期平均占49.68%,春期生产任务比较轻而秋期任务重,压力非常大,一旦秋期遇到连续干旱,桑树长势差,虫害严重,要确保原种生产任务完成和质量提高,难度非常大,而且秋期已无调节余地,晚秋制春用孵化率低。而生产模式调整后原种生产量春期平均50.5%,夏蚕平均44.0%,中秋期平均5.5%,春期生产任务比较轻,夏蚕比重提高。而夏蚕由于桑叶叶质好,且全时段空调,对蚕生长发育有利,能够稳产。万一夏蚕生产量出现问题,秋期还可以补足,调节余地大。

从表3、表4可以看出,生产模式调整前,白玉一蛾良卵数平均为521粒,实用孵化率平均97.05%,秋丰一蛾良卵数平均为506粒,实用孵化率平均99.17%;生产模式调整后,白玉一蛾良卵数平均为524粒,实用孵化率平均96.23%,秋丰一蛾良卵数平均为528粒,实用孵化率平均97.77%。前后对比,白玉一蛾良卵数和实用孵化率无明显差异,秋丰一蛾良卵数增加22粒,实用孵化率低1.4个百分点。虽然实用孵化率稍低,但良卵数增加,反而收蚁量增加。

表1 春-秋生产模式收蚁日期及原种生产情况表

表2 春-夏-秋生产模式收蚁日期及原种生产量情况表

表3 春-秋生产模式单蛾良卵数及实用孵化率调查表

表4 春-夏-秋生产模式单蛾良卵数及实用孵化率调查表

3 原种生产春-夏-秋模式实践的体会

3.1 合理划分桑园利用

按春期、夏蚕、中秋用叶的需要,合理规划,统筹安排桑园的管理,特别是要留足夏蚕用桑地块,采用春伐的型式,确保夏蚕用叶质量。我公司现有专业桑园10 hm2,其中6.66 hm2按常规方式培育,3.33 hm2作为夏蚕用叶,采用春伐的方式培育。用于夏蚕的春伐桑地不固定,每年进行调整,一是解决夏蚕用叶需求、确保桑叶质量,二是可以起到桑树复壮的作用。

3.2 合理布局全年生产

春期生产原种、原原种、母种全部为春制秋用,同时做好春用新品种的省实验室鉴定和品种资源继代繁育。夏蚕生产原种、原原种、母种全部为夏制春用。中秋以秋用新品种的省实验室鉴定和品种资源继代繁育为主,如原种生产量不够,再生产部分原种补足。多余桑叶饲养原种生产一代杂交种,全部按原种生产要求进行,所生产杂交种基本无毒,为次年春期原蚕区使用。不生产春制春用或晚秋制春用原种,有利于提高原种实用孵化率。

3.3 合理应用技术措施

3.3.1 抓好桑园管理

桑园管理除了常规措施外,重点抓好施肥与治虫工作。施肥方面除常规施肥外增加有机肥施用,每667 m2鸡粪1 t,同时增施夏肥,每667 m2尿素和进口复合肥各25 kg。在治虫方面主要抓好第二代桑螟和桑蓟马防治,特别是夏蚕用春伐桑,桑蓟马危害比较严重,可采用乐果和吡蚜酮防治效果较好。如遇干旱年份,要做好抗旱工作,确保桑树长势良好,桑叶叶质优良。

3.3.2 抓好饲养管理

夏蚕生产期间,正处于高温季节,需全程空调饲育,同时每间蚕室安装好电风扇,促进空气流动,处理好降温、通风、防湿闷三者关系。桑叶处理重点是保鲜,从采、运、贮各个环节确保桑叶新鲜,桑叶采摘宜早晚进行,轻装快运,严防桑叶发热变质。同时做好眠起处理和良桑饱食工作,确保蚕发育均匀健壮。夏蚕期试验省力化饲育,采用二楼楼面地蚕育,效果也很好。

3.3.3 抓好上蔟管理

夏蚕上蔟关键是蔟室干燥,如掌握不当易发生大量不结茧蚕、健蛹率下降等情况,需采取空调降温、吸湿机吸湿、使用电风扇等方法,确保蔟中环境干燥,防止不结茧蚕的发生,提高健蛹率。

3.3.4 抓好微防工作

采取以桑叶浸渍消毒为中心的一系列微防综防措施,搞好微粒子病防治。实施桑叶浸渍消毒时,重点抓好因气温高、桑叶易发热变质的问题,及时采取抖松散热,严防堆积,充分估计用叶量,当餐桑叶当餐用完,不吃隔餐叶,防止细菌病等蚕病的发生。

3.3.5 抓好蚕种保护

夏制春用原种比秋制春用原种保护时间长两个月左右,蚕卵营养消耗大,保护不当易发生死卵。产卵一周内用温度为23~24℃、相对湿度为70~75%的条件保护,待全部固有色后升温至温度为25~25.5℃、相对湿度为80~85%的条件保护,避免接触28℃以上温度,整个保护期特别要重视补湿,9月中旬到12月初天气干燥时更要重视湿度管理工作,确保标准湿差,防止凹陷卵的发生,使卵粒饱满,实用孵化率提高。12月上旬浴消,浴消后用温度为5~7℃的条件保护,并做到及时入库,确保安全。

猜你喜欢

收蚁孵化率原种
“川山×蜀水”原种保种技术及效果
家蚕原原种“871”“872”种性变化分析
苏豪×钟晔(抗)正交秋用种孵化率偏低的原因分析
提高家禽孵化率的有效措施
散卵蚕种收蚁新方法——白纸袋收法
春柞蚕收蚁的常见问题及处理
全方位管理 提高原种整体质量
雄蚕品种“秋·华×平30”的孵化率与雄蚕率调查*
河南一化二放秋柞蚕收蚁日期探讨
不同水平维生素E对鸡受精率和孵化率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