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浙江大学:发挥综合优势助力“三农”发展

2014-01-12

今日科技 2014年10期
关键词:特派员浙江大学三农

浙江大学:发挥综合优势助力“三农”发展

一、主要亮点

浙江大学坚持“以服务为宗旨,在贡献中发展”的办学理念,紧紧围绕国家和区域重大战略需求,积极探索发挥科技和人才优势服务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思路、新途径,把做好科技特派员工作作为服务“三农”的重要抓手,高度重视,完善制度,狠抓落实,取得了积极成效。

自2003年起,浙江大学积极响应省委、省政府的要求,认真做好科技特派员选派和指导工作,学校先后合计共派出十一批243人次担任了省科技特派员,分布在浙江省欠发达地区的14个县(市、区)29个乡镇,为当地农业科技的发展、农业产业的提升、农民的致富做出了很大的成绩。2008年,省里启动法人和团队科技特派员工作,浙大又派出了由15位教授组成的法人科技特派员团队,服务龙泉市;由骨干教授领衔的41个专家团队,服务全省34个县(市、区),团队数量占了全省团队科技特派员的近1/3。2013年,经科技厅调整,最终审核批准了由23位骨干教授领衔的24个团队科技特派员(共计142人,其中浙大老师126人,占88.7%),结对服务于全省22个县(市、区)的特色产业。

自科技特派员制度启动以来,浙江大学已连续十年被省委省政府评为全省科技特派员工作先进单位。2009年,浙江大学还被评为全国科技特派员工作先进单位。同时,先后有2人次获得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项目优秀科技特派员称号,4人次获得国家级优秀科技特派员称号,4人次获得省功勋科技特派员称号,5人次获得省突出贡献科技特派员称号,59人次获得省级优秀科技特派员称号。2014年,浙江大学科技特派员团队荣获龙泉市2013年度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

自浙江省举行科技特派员十周年总结表彰活动,省委、省政府出台《完善科技特派员制度增强农业现代化技术支撑的若干意见》之后,浙江大学在总结十年科技特派员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工作举措,完善工作体制,取得一定成效。

二、创新举措

1.一个中心,多头并举。学校党委、行政领导高度重视科技特派员工作,校党委常委会、校务会多次研究科技服务“三农”各项工作。学校成立了由分管领导吴朝晖常务副校长任组长、相关部门和学院负责人为成员的科教兴农工作领导小组,并确定由党委组织部、人事处和地方合作处负责科技特派员工作。确定每年由吴朝晖常务副校长主持召开有相关职能部门领导参加的科技特派员工作会议,专门听取科技特派员服务农业科技的进展及改善工作的意见和建议。与此同时,学校积极搭建服务平台,为科技特派员们开展工作提供便利。浙江大学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在湖州、丽水、嘉兴、金华等地合作建立了11个分中心,同时还依托农业科技特派员为主,建立了一批农业专家创业园和农业科技示范基地等载体。

2.坚持“一人下乡,全院支持,全校关心”。为使科技特派员安心技术推广工作,学校制定并实行分类考核配套政策,设置了农业推广教授岗位,在考核和评聘时对农业科技特派员予以倾斜,浙江大学已有9位科技特派员晋升为推广教授。学校实施教师岗位分类管理之后,该校25位农业科技特派员中有24位进入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学校还把科技特派员工作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发挥科技特派员所在学科、学院的作用,努力形成了“一人下乡,全院支持,全校关心”的良好工作氛围和工作机制。科技特派员在入驻乡镇期间,享受学校同职人员平均的岗位津贴和业绩津贴,同时从学校相关基金拿出资金1∶1配套省里给予特派员的交通补助。

3.完善考核管理。学校要求科技特派员坚持“四个结合”,即把学校科技创新资源与地方创业资源结合起来;把公益性推广与市场化服务结合起来;把示范基地建设与特色产业发展结合起来;技术推广与实用人才培训、龙头企业培育结合起来。努力做到“实施一个项目,推广一项技术,创建一个基地,致富一方农民”。

4.市校合作取得新突破。

2008年,在省科技厅统一部署下,作为法人科技特派员工作单位结对龙泉市。2013年浙江大学与龙泉合作共建山区科学发展综合改革试验区示范点,共同组织实施“15582”工程,法人科技特派员团队中的6位专家受聘成为龙泉市产业首席专家,合力助推龙泉生态特色农业、汽车空调(工程机械)产业、青瓷宝剑及文化创意产业、金属制造业、生态旅游业(休闲养老养生经济)转型升级。今年,为了更好地服务于龙泉市经济社会发展,浙江大学正在着手调整法人科技特派员团队成员,计划将8位首席专家全部纳入到团队中,充分发挥浙大多学科优势。

2014年浙江大学校长林建华赴龙泉指导科技特派员工作

5.拓展工作思路。根据省委省政府的要求,为提升浙江省块状经济的科技创新能力,加快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变,浙江向21个块状经济转型升级产业群派遣了48位专家,组织开展专题调研、技术集成创新等,为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竞争力而努力。2011年,为了使科技特派员能发挥更大的作用,探索科技特派员工作的新模式,浙江大学在仙居县建立科技特派员创业产业园,并成立“浙江大学科技特派员农业科技服务中心”,开展科技特派员团队式的科技创新服务。目前,科技特派员创业产业园建设正在全力推进,现已基本完成。

6.加强与地方的合作交流。由相关职能部门领导每年分批到科技特派员派驻县(市、区)走访,在看望科技特派员的同时,与当地政府及相关部门和乡镇开展广泛的交流,寻求学校为地方农业等产业的科技服务,扩大科技特派员的工作半径,从单一的为派驻乡镇服务拓展到为全县的农业产业服务。

三、业绩成效

1.以科技特派员项目为抓手,坚持科技引领,促进区域经济新发展。以科技特派员为主体的学校专家教授,积极帮助当地引进新品种、新技术,建立示范户,举办科技培训班,帮助建立专业协会。据不完全统计,累计实施了高山果蔬、油茶新品种选育,水库网箱养名优鱼等科技项目250余项,先后引进果蔬、茶叶、土鸡、山羊、兔等动植物新品种450余个,联系示范户7000余户,示范基地面积达64380亩,举办培训班400余次,培训32140人次,写出调研报告近100份。

如在龙泉,自法人科技特派员工作启动以来,学校与当地政府建立了“首席专家为引领,农技指导员为骨干,责任农技员为核心,产业农技员为基础”的四级联动新型农技推广机制,让高校院所最高端、最前沿的科研成果和技术直接指导农业生产。

2.完善产业结构,助推产业加速转型升级。以龙泉为例,在浙江大学的技术和人才支持下,截至2013年底,为龙泉引进新品种50个、推广新技术30多项,建立了高山蔬菜、茶叶、食用菌、生态养殖示范基地62个,通过农业部无公害农产品认证58个、绿色食品认证19个、有机认证5个,获得中国驰名商标1个、浙江省著名商标9个、浙江省品牌农产品称号5个;龙泉香菇和纳富特灵芝双双被评为省十大名菇,有效提升了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汪炳良、汤一、陈再鸣、舒妙安等农技专家获得当地农业部门及农民的广泛好评。以文成为例,在科技特派员王友明的带动下,2013年农产产值达6.3亿元,形成了肉兔等7个特色农业产业,兔业产值达1.6亿元。

3.推动了学校涉农学科发展。以科技特派员工作为抓手,浙大服务“三农”的各项工作不断推进,产生了广泛社会影响。农民学院的形式已被省农办要求各地参照建立。目前,浙江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已入选第二批国家级科技特派员创业培训基地,突出“综合性与开放型”、“交叉型与一体化”、“高水平和强辐射”和“地方化与国家化”的特色,在新农村建设服务基地、新农村建设机制和模式创新、跨校和跨地区的资源整合与共享平台等方面取得一定成绩,并着力将研究院打造成为具有一定国际影响力、引领支撑新农村建设的综合性科技创新、技术服务和人才培养平台,模式创新和战略咨询的服务平台。

猜你喜欢

特派员浙江大学三农
数说2021“三农”新变化
商务部:多措并举惠“三农”
农民为什么欢迎这样的特派员
专职科技特派员进驻架起农民与产业的致富桥
2020年“三农”十大新闻
来自宝岛的农业科技特派员
浙江大学农业试验站简介
浙江大学作物科学研究所简介
40年,时光轴下的“三农”演进
欢迎订阅《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