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新生心理问题的现状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
——基于蚌埠学院新生UPI测试结果

2014-01-02马姗姗赵思莉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年19期
关键词:新生心理健康大学

马姗姗,丁 杰,赵思莉

(1.蚌埠学院 文学与教育系,安徽 蚌埠 233030;2.安徽财经大学 文学与艺术传媒学院,安徽 蚌埠 233030)

大学新生是高校学生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在经历高考之后,刚刚从紧张的高中生活迈向自己向往却又陌生的大学校园,由于生活环境、学习方法、人际关系、个人目标、家庭期望等因素的改变,许多大学新生感到不适应,心理问题发生频率明显高于其他年级学生(陶锋,2010).牛丽丽(2013)采用UPI人格问卷对3979名大学新生进行了调查,检出明显有心理问题的学生699人,占实测人数的17.68%,于少萍等(2010)对90后大一新生的心理健康调查状况显示,90后大一新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全国青年组常模,有54.9%的大学新生心理适应能力较差,大学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因此,对大学新生进行心理健康测试以了解他们的心理健康现状,对帮助其尽快适应大学生活意义重大,是新生入校后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1 对象与方法

本次心理普查的对象是蚌埠学院2013级10个系部全体新生,共计4361人,经系统筛查,有效问卷4286人,占总人数的98.3%.其中男生2309人,占总人数的53.9%,女生1977人,占总人数的46.1%.测试采用的量表为大学生人格问卷(University Personality Inventory,简称 UPI),包括 64个项目,其中56个症状项目(16个身体症状项目和40个精神状态项目),反映学生几乎所有的苦恼、焦虑、矛盾等症状,4个测伪项目,4个辅助项目,主要了解被试对自身身心健康状况的总体评价.该量表能较科学地评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有效筛选心理健康方面需要关注的对象,当前已成为高校心理咨询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效辅助工具.UPI的筛查标准为:第一类筛选标准(满足下列条件之一者):UPI总分在25分(包括25分)以上者;第25题做肯定选择者;辅助题中至少同时有两题做肯定选择者;明确提出咨询要求者.第二类筛选标准:UPI总分在20分至25分(包括20分,不包括25分)之间者;第8、16、26题中有一题做肯定选择者;辅助题中只有一题作肯定选择者.第三类筛选标准:不属于第一类和第二类者应归为第三类.

2 结果分析

(1)由表1可见,新生中符合第一类筛选标准的人数共计204人,占有效问卷的4.8%,一类学生可能存在严重心理问题,如神经症(强迫症、抑郁症、焦虑症等)及精神分裂症等,可能影响正常的大学学习和生活.由于第一类学生人数较多,在实际工作中受学校心理健康中心人力、物力等因素的限制,一般将系统界定为异常的被试即第一类中结果总分大于等于25分或者第25题“想轻生”作肯定选择者,作为首批约谈的对象.新生中符合异常筛选标准的人数共计55人,占有效问卷的1.3%,其中有19位同学有对第25题“想轻生”做了肯定的回答.此外,新生中二类学生790名,占有效问卷的18.7%,这类学生可能存在一般心理问题,如人际关系不协调、环境适应不良等.系统筛查的第三类学生为心理较为健康人群,共计3237名,占有效问卷的76.5%.

表1 新生心理问题筛查分类表

(2)男女新生在UPI测试中的得分存在显著性差异,男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显著优于女生,具体见表2所示.

表2 不同性别新生UPI得分的差异比较

(3)由表3可知,来自城市的新生与来自农村的新生在UPI得分上差异显著,城市新生的心理问题状况明显少于农村新生.

表3 不同生源地新生UPI得分的差异比较

(4)各专业新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差异见表4所示,理科和工科新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显著优于文科新生,而理科与工科新生之间的差异不显著.

表4 专业不同新生UPI得分的差异比较

3 影响因素分析

通过结果分析可知,大多数新生心理健康状态良好,但仍有部分新生心理问题症状表现突出,其心理隐患不容忽视.有些新生的心理问题是从高中沿袭至大学,甚至在初中、小学已有萌芽;也有部分新生的问题是适应性的,对新环境熟悉后就会缓解,新生心理问题的成因是多种多样的,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3.1 家庭教育

家庭是人格塑造过程中最重要的环境.许多研究表明,不当的家庭教养方式和不良的家庭氛围是成年后诸多心理问题的重要形成因素,影响个体的心理健康和人格表现.

(1)传统家庭教育重知识而轻能力、重智力而轻德体、重分数而轻水平,特别是很多忙碌的父母往往只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却忽视了孩子成长中遇到的许多心理困惑,而这些困惑如果没有得到成人及时的关注和疏导,在长大成人后就会放大成为心理问题甚至人格障碍.

(2)父母期望过高,孩子无法达到父母的标准而总是得不到鼓励,对学习产生逆反心理,并且总是活在“失败者”的阴影中,产生自卑心理和习得性无助现象.

(3)许多来自农村的大学新生曾有过留守经历,他们在成长过程中一直接受隔代教育,缺乏父母给予的亲情关爱,相比较没有留守过的新生表现出了更多、更严重的心理问题.从调查结果中可知,需要特别关注的是来自农村、贫困家庭的女生,家庭经济的拮据、封建思想的残留使得她们的父母往往更着力于对她们兄、弟的培养,长期被忽视和冷落的她们在成人后经常表现出更多的心理问题和消极人格特征,例如过于要强、自卑敏感、爱嫉妒他人等.

(4)父母关系不和谐,家庭氛围紧张,父母酗酒、吸毒、犯罪经历或患有人格障碍、精神疾病的,对学生起到了较坏的“示范”作用,往往会使子女形成冷漠、孤癖、自卑、多疑等不良性格特征,这些不良人格特征会使得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表现出自私、敌视心理和道德方面的缺点;此外,父母教育理念不一致,使得孩子无所适从,内心常常处在矛盾牵制之中,都会对儿童心理发育产生不良的影响.

(5)部分来自城市独生子女的大学新生,父母或祖辈对其过度溺爱,缺少独立自理能力以及与同龄人交往的经验,忍耐性和抗挫折能力较差,容易形成任性、自我中心的性格特点.

(6)在心理发育过程中曾遭受过重大精神刺激或挫折性事件的大学新生心理健康水平较差,特别是经历过父母离异或者父爱、母爱剥夺的学生.缺乏父爱的儿童成年后大多表现出胆小、畏缩,容易造成内向型性格,而母爱缺失是反社会性人格的重要成因.

(7)家庭贫困的学生面临的生活困难更多,受到的负性刺激也更多,特别是有的贫困生自尊心较强,不愿意积极申请助学贷款甚至拒绝接受资助和帮扶,表现出不合群、自我封闭.

3.2 学校教育

虽然我国已倡导素质教育多年,但不可否认的是,目前的大部分的中小学仍以提升学生升学率为主要目标,学校、社会、家长甚至学生本人更加关注的是学习成绩而非综合素质,应试教育仍然或多或少地在影响着当前的学校教育,这种不恰当的学校教育对学生心理发展存在或多或少的消极影响.

(1)传统的“填鸭式”和“注入式”教育方式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发散思维的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开发,学生们已经习惯去追求某一问题的所谓“正确答案”,而实际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往往不会有固定的答案,学生往往由于缺乏灵活应变的能力而显得无所适从,平添许多心理上的压力源.

(2)在高考之前,学生的任务就是埋头苦读,教师和学校不注重引导他们与人交往,在进入大学后尤其是开始宿舍生活后,新生往往很快意识到了大学中人际交往环境的变化,但由于成长过程中缺乏与人交往的经验,很多新生在大学生活刚刚开始就常遭挫折,导致其产生交往回避和闭锁心理.

(3)许多中小学将追求高分和高升学率当作培养学生的终极目标,使得学生们倍感压力.教师作为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他人,如果经常批评甚至贬损学生,都有可能导致孩子产生自卑心理,习惯性地低估自己,同时伴有一系列的情绪特点,如不安、羞怯等.

3.3 社会环境

近30年来,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然而人们的心理健康状况却并未随之发生正向提高,相反,心理问题反而显得更加突出和尖锐,也更趋于低龄化.青少年行为问题、自杀及自杀意念发生率、抑郁强迫等情绪问题均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现在入学的新生,正是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其心理发育势必会受到社会大环境的影响.

(1)我国当前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社会的日趋开放带来了价值观的多元化,人们身处其中往往会体验到不确定性和不安全感,特别是现阶段存在的一些社会问题例如贫富差距进一步加大,拜金思想、利己主义、道德失范等,这些对世界观还未最终确立、缺乏理性价值判断标准的学生群体来说,其影响尤其显著.当前部分学生身上出现的拜金、拜权和理想、信念的贬值现象,正是受到社会价值观多元化的影响,而这些思想如果不经及时引导,容易出现心理上的空虚和失衡.

(2)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形势日益严峻,竞争势必会带来心理的压力,许多新生刚进校就已经开始思考未来就业的问题.对于原本心理健康水平就欠佳的学生来说,在这种压力下常常会感觉喘不过气,产生焦虑、强迫等情绪问题.尤其对于其中家庭经济条件较差的学生,原本上大学就背负了家人殷切的期望,无形中压力感倍增,如果缺乏将压力合理转化为动力的能力,就会被压力击垮.

(3)现代科技的高速发展给人们的学习、工作、生活和交往方式都带来了巨大的变革,特别是媒体的普及和发达,使得人们接收到的信息量日益膨胀,若是照单全收,势必引起心理的冲突与混乱,那么如何辨别、取舍这些信息,避免遭受其中虚假、暴力、淫秽信息的影响,对个体的鉴别能力和自控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学生心理发育尚未成熟,又是网络的主要用户群体,往往成为了恶性信息首当其冲的受害者,有些新生刚进校就表现出了网络成瘾的症状.

3.4 个体因素

除上述家庭、学校和社会因素等环境因素外,大学新生作为环境中的独立个体各自有其自身的心理特征,这些特征与其理健康水平密切相关.

(1)UPI调查结果表明,相对于男生,女生的心理问题较为突出.由于女生自身的心理特性,使其对于外界环境以及自身情绪变化更为敏感,容易产生焦虑、抑郁和恐惧等负面情绪,这与国内外相关研究结论是一致的.此外,当前的女大学生不仅面临着与男生一样的就业竞争压力,还要应对当前社会仍然存在的性别歧视问题,使得女生承受了比男生更重的心理负担,她们的心理健康状况更加值得我们关注.

(2)大学新生正处于心理上的延缓偿付期,也就是心理学中所称的“心理断乳”阶段,这一时期是人一生中身心发展最为剧烈的时期,也是人格由不成熟状态向成熟状态转变的过渡期,自身尚不成熟,情绪性格也不稳定,较易受外界环境因素的感染,刚进校又面临着学习方式和生活环境的突然变化,使得他们常常表现出各种心理适应不良的症状.

(3)新生们普遍面临着人际关系重构的问题,对于一些原本人际交往能力就有欠缺的学生来说,这无疑是一个挑战.90后学生中独生子女占的比重大,他们更缺乏谦让、包容和理解等品质,使得他们在相处中容易与人产生矛盾;进入大学后同学之间贫富差距两级分化,无疑会给一些农村贫困家庭的新生造成心理上的失衡和自卑,这在本次调查的结果中也可以清晰地看出.

通过调查及分析我们发现,许多大学新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是一个我们不容忽视的现状,大学生的心理问题状况受到家庭因素、学校教育、社会环境和个体自身因素的影响,因此,要帮助新生尽快完成对大学环境的心理适应,需要家庭、学校、社会以及自身共同努力形成合力,才能真正提升大学新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1〕腾林.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研究[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2012,10(3):65-68.

〔2〕王伟.少数民族大学生症状自评量表(SCL-90)测量研究定性及定量分析[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2,20(3):435-437.

〔3〕郑小虎.农村籍大学生城市社会化问题分析[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1):74-76.

〔4〕刘秀菊.高校新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研究[D].山东大学,2008.

〔4〕张艳丽.地方院校大一学生心理健康现状与对策[J].平顶山学院学报,2006,21(6):87-90.

猜你喜欢

新生心理健康大学
“留白”是个大学问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重获新生 庇佑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大学求学的遗憾
坚守,让百年非遗焕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