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乐活”理念下的大学生休闲教育路径探析

2013-12-28崔诣晨

关键词:闲暇校园文化素质教育

崔诣晨

(南京林业大学 江苏环境与发展研究中心,江苏 南京 210037)

基于“乐活”理念下的大学生休闲教育路径探析

崔诣晨

(南京林业大学 江苏环境与发展研究中心,江苏 南京 210037)

作为素质教育的核心内涵,休闲教育受到教育界的广泛重视。针对当前我国大学生休闲教育缺失的现状及原因分析,可以发现相关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亟待加强。同时,“乐活”理念作为一种价值观开始影响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因此,诠释“乐活”理念与大学生休闲教育概念之间的关系,并基于新的视角探讨大学生休闲教育的实践路径,对构建大学生休闲教育模式有不可忽视的助推作用。

乐活;休闲教育;大学生

和基础教育相比,高等教育给予了学生更多可自由支配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拥有了更多的自主权。一方面,学生校内可自由支配的时间比较少。以一年的365天为例,去掉寒暑假,我国大学生仅280天是“上学日”,再扣除双休日和法定节假日,学生真正在校园内活动的时间不足170天。另一方面,高校的教学安排一般与年级成反比,年级越高,课程越少。据了解,在本科生4年的教学计划中,有近70%的课时被安排在前两年,大三、大四的课程安排相对较少,有些专业甚至一个学年都没有课程安排。[1]一部分大学生虚度光阴,沉迷游戏,休闲成为大学生课余生活的主要组成部分。休闲的质量是需要教育的。

目前,我国高校学生享有的休闲时间已经接近世界平均水平,但是相应的休闲教育亟待普及和加强。例如,在国家教育部的指导文件中至今还没有出现包括教学理念、教学方式、教学手段及具体操作流程等在内的完整成套的休闲教育计划,对大学生休闲态度的认知与研究方面可谓一片空白。高校休闲教育的缺失,导致我国大学生的休闲生活基本处于放任自流的状态,有调查研究显示:多数大学生都能认识到休闲的重要性,并且也能抽出一定时间参与相关休闲活动,但是,他们在休闲方式的选择、休闲作用的具体认识、休闲观的培养方面还存在着很大不足。[2]长此下去,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都会受到影响。因此,如何把大学生的休闲教育纳入高等教育之中,如何通过多种方式和途径开展休闲教育,值得高校教育研究者和管理人员深入探索。

一、素质教育视野下大学生休闲教育的内涵

20世纪80年代,以提高学生整体素质进而提高国民本体素质为终极目标的“素质教育”应势而生。作为一种教育思想,它强调的是利用环境对主体的正面影响,通过对高校教育环境氛围的调整,调动学生认知和实践的主观能动性,进而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等进行正确的引导,以促进学生个体身心品质的转化及精神境界的提高。20世纪90年代中期,素质教育成为高校最主要的办学理念,并始终秉持着“要加强人文教育,以使得学生先成人再成才,使社会经济的发展同道德水平的提高能够协调一致”的教育初衷。[3]

当下,学习型社会提倡的“四种学会”可谓贯穿人一生的知识支柱,即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和学会更好地生存。[4]教育的目的便在于此,“素质教育”就要促进学生在品德、心智、劳体、审美等多方面全面发展。[5]而大学生作为一类特殊的群体,所要学习的已经不再止于对书本知识的理解,更重要的是要掌握社会发展所需人才应该具备的各种能力。这也正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涵。

从研究素质教育的价值观出发,我们可以更加清晰地理出休闲教育的发展起源。伴随着时代的进程,社会的发展实属必然,社会的进步为人类的发展提供所需进而促进人类的发展,群体的发展又更进一步带动社会的发展,如此往复,良性循环,最终汇成人类社会的共同发展。这是马克思有关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观点,也是休闲教育的逻辑起点,更是素质教育的理论渊数。[6]一个完整的人在生活中除了学习、工作,还需要一定的时间休闲娱乐。休闲教育的目的就是教会人们更好的利用休闲时间,以便在有限的自由时间里最大限度地得到放松和发展,这也是素质教育的应有之义。

相比于美国近百年的休闲教育史,我国的休闲教育“起步甚晚”。1995年,在我国著名经济学家于光远先生的大力推动下,我国开始推行每周5天工作制,足见从那时起就有国人意识到了休闲的重要性。其后,在马惠娣、成思危等学者的推动下,“休闲哲学”成为国内一项新的研究领域,休闲教育逐渐进入教育界的视野。

休闲教育(education for leisure)亦称闲暇教育或余暇教育。由于人们对其概念的理解始终没有形成共识,目前有三种代表性的观点:(1)是一个实施教育的过程,内容是各类休闲活动的知识和技能,途径是安排娱乐项目和课外活动;[7](2)是一种通过传授利用休闲时间的技能与技巧,帮助人们确立科学的休闲价值观、提高休闲生活质量、促进全面发展的教育活动;[8](3)通过鼓励人们充分利用休闲时间,获得信念、情感、态度、知识、技能和行为等方面的变化,这种变化一般发生人类的正式与非正式的教育环境或娱乐环境中[9]。休闲教育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涵:一是培养人们对休闲方式的选择能力以及对休闲活动价值的判断能力;二是向人们传授休闲活动的知识与技能以提高大众休闲生活的质量。总之,休闲教育就是通过各种方式引导大众理智“度闲”,营造科学、健康、文明的休闲生活。

素质教育的本质内涵和研究取向为休闲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平台,而休闲教育的科学践行也为素质教育的实施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二、大学生休闲教育缺失的现状与原因分析

大学生的课余休闲时间较为充裕,不少大学生的休闲时间用于玩乐,时间带给他们的不是机遇而是无聊和迷茫,尤其对于很多大一的学生而言,高三重负之后的突然释压,更是感觉无所适从。笔者就 “大学生如何度过休闲时间” 进行了一项调查(见表1)。

表1中数据显示,大学生的休闲娱乐有一半以上是消磨时光、引人惰性的活动。首先,大学生的休闲意识淡薄。大学生对利用休闲时间提升自身价值、发挥创造能力的认同度较低。其次,大学生休闲生活的层次不高。再者,大学生的休闲技能匮乏。高层次的心理需求与低水平的操作能力之间的矛盾普遍存在于大学生的休闲生活中。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大学生缺乏享受休闲生活所需要的技能,面对大量的休闲时间,虽然他们主观上希望过得充实、愉快,利用休闲时间来增长知识、发展能力、提高综合素质,但实际却由于休闲知识的苍白,致使其休闲结构失当,休闲层次不高,不但达不到预期的目的,还容易产生受挫感和失落感。

表1 大学生休闲生活质量及其满意度的调查结果 %

大学生休闲教育缺失的原因,学者们主要从以下三个角度进行探讨。

一是休闲教育主体研究。在社会层面上,“重视对人的工作能力的培养”这个深层次的功利因素,使得社会各界人士(包括家庭)对大学生的休闲教育重视不够甚至加以排斥。[10]在高校层面,学校休闲教育的“滞后”、“缺失”和“失误”,是导致大学生休闲生活效果不佳的重要原因。在大学生群体层面,大学生自身在休闲价值观上的不当判断,使其漠视了休闲教育对自身的发展功能。[11]

二是休闲教育理念研究。长期以来,高等教育工作者对休闲教育存在误解,他们认为大学是学术中心,休闲纯粹是大学生个人的私事,学校没有必要对大学生进行专业的休闲教育。正是这种错误观念,才会造成现在高校对大学生休闲教育忽视的现状。[12]在休闲教育的指导思想上,高校多是本着防止学生闲暇时间无事生非的理念进行教学安排,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大学生休闲活动的范围和大学生对休闲生活的积极性,严重影响了高校学生休闲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三是休闲教育制度研究。国家尚未将“休闲教育”培养方案纳入高校的整体教学体系中。尽管一些高校举办过休闲指导方面的讲座或开展过相关的主题活动,但是,针对大学生的休闲态度、休闲行为、休闲价值观以及实施休闲教育的相关理念、方式等,还没有系统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总结。[13]

三、基于乐活理念的视角,对大学生休闲教育实施途径的分析

如何充分有效地利用休闲时间,促使学生的全面发展?这是摆在高校教育管理者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我国休闲教育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现有成果集中在探讨大学生闲暇教育的含义与内容、目标与作用、现状与原因、国际经验与借鉴、基本途径和措施等五个方面。总之,虽然已有研究也具有一定的实践指导意义,但是对大学生休闲教育背后隐含的文化因素、制度因素、心理因素等方面尚乏,这也使得休闲教育在推广过程中无法形成本土特色、民族特色和学校特色。因此,大学生休闲教育的研究应当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进行突破。[6]

(一)“乐活”理念的引入及其涵义分析

“乐活”概念的首次提出,是在美国学者家雷·保罗和杰利·安德森于1998年发表的《文化创造:5000万人如何改变世界》这一著作中,由英文短语“Lifestyles of Health and Sustainability”的首字母缩写音译而成——LOHAS,意为积极向上、健康可持续快乐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乐活”作为一种新的生活理念,一种健康环保、可持续及和谐发展的追求,更多地强调社会责任,更加呼吁人们以一种全新的态度和实际行动,在实现自我价值的同时,积极主动地关爱他人、关爱地球。[14]

2008年在宁波举办的“中国青年LOHAS时尚文化论坛”,大力倡导当代青年践行完善自我、阳光生活、简约消费、绿色饮食、亲近自然等12项“乐活”主张,足见“乐活”是一种注重环境和健康生活的理念,是一种注重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的价值观,是一种会给传统生活习惯和方式带来冲击的社会变革。[15]其心理学意蕴是:不管遭受何种境遇,承担何种责任,都应该保持一种积极向上的乐观心态;健康的体魄和快乐的精神是一种持续的双向标准:既能使自己快乐,又能让别人快乐,既能拥有健康,又能净化周围的环境。

大学生作为社会信息和精神产品的敏锐接收者,能更多地接纳和认同“乐活”主张。高校可以利用这一优势,适时适度地对大学生进行“乐活”理念的教育和引导。

(二)大学生休闲教育汲取“乐活”理念的途径探析

1.将“乐活”理念与高校休闲教育的主体结合起来。

休闲教育主要是为了培养大学生对休闲价值的判断和对休闲活动的选择能力。它绝不意味着老师占用学生的课余时间或是控制学生的课外活动,而是为学生在自由时间的发展提供科学指导。为此,高校要构建以“乐活”理念为主题的校园文化,将生命教育纳入大学生休闲教育的范畴,使“乐活”理念成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充分发挥“乐活”理念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大学生休闲教育并非独立的教育理念,而应该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多方面活动相结合,寓教于乐,将大学生休闲教育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中。

“乐活”作为一种潮流文化,极有可能渗透到校园文化中。构建以“乐活”为主题的校园文化,提倡以关怀自己和他人的生命为核心的教育理念,将大学生休闲教育纳入校园文化建设的范畴。欲达此目标,不仅要求学校各相关部门在全校范围内大力宣传、推动“乐活”的生命教育,以多层次的校园文化营造生命教育的整体环境,还要求学校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学术、科研、体育、艺术和娱乐活动,为大学生提供可以展示青春活力的舞台。

例如,邀请相关专业人员到学校进行学术讲座、在学校举办主题摄影展、组织学生户外捡垃圾活动;聘请心理医生定期到学校给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帮助有心理困惑的学生更好地面对压力、享受生活;带领学生走出校园深入居民小区,开展义务劳动,宣传健身意识等。多角度、多方面、多形式地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休闲习惯,在健康的休闲中充分发展自我、实现自我。

3.遵循“三贴近”原则,将“乐活”理念寓于大学生休闲教育实践中。

大学生休闲教育应遵循“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在不脱离基本国情的同时,争取最大程度地贴近大学生学习、生活以及生理、心理发展等各方面的实际,掌握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特点,有针对性、层次性地开展教育。除了领悟“乐活”真谛之外,更重要的是将这一理念践行于现实生活中。[16]高校可结合时代主题,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潜移默化地融教育信息于一切有形和无形的校园文化生活之中,使学生在感受关爱与幸福的同时,培养其建构自身积极行为和态度的能力。

此外,高校不能忽视大学生休闲教育的特殊性。在社会信息高速化发展的背景下,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出现多元化、多层次、多矛盾的状况,他们的思想认识、心理状况和能力水平都不尽相同,在知、情、意、行和对事物的认知方面体现出个体差异性。高校需要根据培养多元化人才培养目标制订相应的评价制度,重视学生的学习知识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17]鉴于此,大学生休闲教育应打破传统的目标统管模式,建立动态性、实践性和生态性兼具的教育针对模式。

[1] 赵虹元.高校实施闲暇教育的价值与策略[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32(2):21-24.

[2] 廖小平,李家春,张 斌.大学生休闲活动调研报告——以湖南部分高校为样本[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6): 88-93.

[3] 刘宇文,张鑫鑫.素质教育视野下的大学休闲教育[J].高等教育研究,2009,30(1):26-30.

[4] 联合国教育科文组织.教育——财富蕴含其中[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75-85.

[5] 周远清.加强文化素质教育 提高高等教育质量[J].教学与教材研究,1996,(1):4-7.

[6] 田友谊.我国闲暇教育研究述评[J].上海教育科研,2005,(5):11-13.

[7] 冯建军,万亚平.闲暇及其教育价值[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0,(4): 22-25.

[8] 胡 森.国际教育百科全书(第5卷) [M]. 贵阳:贵州教育出版社,1990:654.

[9] 万慧进.高校闲暇德育对大学生闲暇德性的建构[J].理论与改革,2007,(5):150-152.

[10] 王 琦.高校反校园文化现象研究——基于闲暇教育的视角[J].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2,(2):85-87.

[11] 于 昆.高校闲暇教育的缺失及构建[J].中国青年研究, 2009,(3):103-105.

[12] 苏 敏.高校闲暇教育现状剖析与措施建构[J].教学研究,2007,30(3):224-227.

[13] 曹玉霞,秦克寅.新时期大学生闲暇教育面临的新课题、新挑战[J].理论学刊,2008,(12):113-115.

[14] 张文鸯.实施大学生闲暇教育的方法与策略[J].当代教育科学,2008,(5):61-62.

[15] 蓝怀恩.乐活生活面面观[J].药物与人,2009,(3):12-14.

[16] 陈 欢,钟国云,周淼泉.“乐活”视野下的当代大学生人生观教育探析[J].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0,27(4):113-116.

[17] 洪 昀.以个性化教育为导向大学多元化人才培养探析[J].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6(3):129-131.

Analysis of College Students’ Leisure Education Based on the Concept of“Lifestyles of Health and Sustainability”

CUI Yi-chen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 Research Center, Nan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Nanjing 210037, Jiangsu, China)

As the core connotation of quality education, leisure education emphasized extensively in the educational circles.In view of the present situations and the reasons for the lack of college students’ leisure education in our country, the relevant theoretical study and practical exploration should be improved urgently. At the same time, “LOHAS” (i.e., lifestyles of health and sustainability), a viewpoint of value, began to affect the modern way of life. Therefore, to interpret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two concepts: “LOHAS” and college students’ leisure education, and to probe in the practice path of the leisure education based on the new perspective, which can play indispensable roles on constructing the mode of college students’ leisure education.

lifestyles of health and sustainability; leisure education; college students

G465

A

1673-9272(2013)02-0172-04

2013-01-07

2011年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青年基金项目“科学共同体的伦理基础研究”(编号:11YJC720050)。

崔诣晨(1979- ),女,山西临猗人,南京林业大学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研究部讲师,注册心理师,硕士,研究方向: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与治疗。

[本文编校:李浩慧]

猜你喜欢

闲暇校园文化素质教育
不忘初心,落实素质教育
人在何时最清醒
对农村初中合作型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
大学素质教育的实施策略
党建工作与校园文化创新探究
大学生党支部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及实现途径
安徽省巢湖市老年大学校园文化 硕果飘香
闲暇:教育蕴藏其中
闲暇时间干点啥?
思想政治课与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