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做大做强安徽茶产业的思考

2013-12-24查道生

茶业通报 2013年1期
关键词:瓜片位次名茶

查道生

(安徽省安庆市种植业管理局,安庆246003)

1 关于安徽茶叶在全国位次下滑的反思

安徽茶叶曾经有过辉煌的历史,不仅是名茶在全国闻名遐迩(十大名茶占其四),总量在全国也排名3~4位。但时至今日已风光不再,总量位次已下滑至第7位;名茶的知名度也远远不如“铁观音”、“西湖龙井”;除了“黄山毛峰”在全国市场上有一定覆盖率外,其他名茶在省外市场上凤毛麟角。问题出在哪里?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安徽茶叶在全国位次下滑原因做出初浅分析。

1.1 25年来安徽茶叶在全国位次的变化

1985年安徽省茶园11.86万hm2,排在浙江、福建之后位居全国第三;产量排在浙江、湖南、四川(含重庆)后位居第四;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安徽茶叶曾在全国老三、老四的位子。2000年安徽省茶园面积10.84万hm2,位居云南、福建、浙江、湖北之后排名第五;产量4.54万t,位居福建、浙江、云南、湖北、湖南、四川之后位居第七。2010年安徽茶园13.35万hm2,位居云南、四川、湖北、福建、浙江、贵州省之后排名全国第七;产量8.33万t,亦在福建、云南、四川、湖北、浙江、湖南之后居全国第七。

1.2 发展速度慢因而面积位次下滑

这25年中,云南、四川、湖北、福建、浙江、贵州6省面积分别增长了 221.55%、101.7%、207.7%、64.56%、持平、488.73%;同期安徽仅增长12.56%。2000到2010这10年中云南、四川、湖北、福建、浙江、贵州6省面积分别增长119.65%、164.37%、77.36%、55.73%、38.01%、273.21%;同期安徽仅增长23.15%,大大低于其他省发展速度。从数据可以得出,安徽在进入九十年代中期以后在全国地位下滑,进入2000年以后下滑速度加快,一个根本的原因:在2000年前后的发展黄金时期安徽没有抓住,被人家超过也是在情理之中。

1.3 发展质量不高因而产量位次下滑

由于构成产量的基本因素要有一定的茶园面积作支撑,安徽茶园比人家少,因而总产量位次居后。除此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发展质量不如有关省也是不争的事实。福建省进入2000年以后产量位居全国第一,2010年在茶园面积仅为云南省60%不到的情况下,产量高出第二名(云南省)30%以上,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福建良种茶园比例高,其中无性系茶园占茶园总面积的90%以上;浙江省面积虽然进入2000年后发展速度没有有关省快,但由于注重发展质量,重点抓住发展无性系良种茶园(无性系良种覆盖率达到50%以上),虽然目前面积排名全国第五,但总产量与第三名差距很小,仅3.9%。反观安徽2010年无性系良种茶园覆盖率不到20%,不仅与先进省差距很大,连全国平均的一半都达不到;不管是大别山区还是黄山山区大面积集中成片的高标准良种茶园寥若晨星,茶园基础差,产量也就自然低。

1.4 不重视茶叶生产、主攻方向不对是导致安徽茶叶位次下滑的主因

政府和主管部门不重视茶叶生产(指2008年以前),表现在政策支持和投入方面比贵州、浙江等先进省低;省领导也很少过问茶叶。生产主管部门安徽省农委九十年代中期以后茶叶更是排不上位子,从人员配备上可见一斑,主管茶叶业务的专业技术人员从八十年代5~6人(有茶叶科),到九十年代2~3人,进入2000年以后仅剩一人,这与泱泱产茶大省多么不相称!反观浙江省不仅茶叶科长期存在,就连经作局局长也是茶叶专业干部出身,重视程度、参谋的力度就明显不一样,因而浙江茶叶发展在很多方面走在全国的前面。我省岳西、黄山区等县发展情况好也是由于有主管茶叶的专门机构(茶叶局、办)、有一套懂业务的人马专门抓,所以发展效果不错。

安徽茶叶在全国位次下滑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主攻方向不对。安徽茶叶在全国的位次下滑,主要是在面积和总产,制止下滑就要在这两方面作文章;而安徽进入2000年后重点是抓所谓产业化(实际上是抓几个龙头企业),近两年又提出抓品牌。由于主攻方向错误,因此如果按照现在的思路抓下去,安徽茶叶在全国的位次还要继续下滑。湖北、贵州有全国知名品牌吗,没有!为什么在全国总量地位却在上升?

1.5 品牌建设的误区

前几年有一种据说是来自某些领导的说法,要扩大太平猴魁、六安瓜片产区;安徽大别山区都打六安瓜片。这显然是从理论上和实践上都行不通的做法。首先名茶生产有地域性、消费者的习惯性,还涉及知识产权、生产加工习惯;二是没有考虑到可能带来巨大损失。不同茶叶不同的加工机械,如果都做“六安瓜片”,那么现有不生产六安瓜片地区的这些机械怎么办,谁来承担这些损失?如果新区生产出来的瓜片市场不认可,卖不上价或者销不掉谁来买单?三是没有考虑到推广的不可行。现在劳茶矛盾十分突出,采工价格年年涨,不少地方因为找不到人,只好让茶叶老在树上,连芽叶一起采都很难采下来,像瓜片那样一片一片去采更难推广,如果到时茶叶在树上没有人采,如何解决?四是没有考虑到可能带来的严重后果。如果强行要求在大别山区都打六安瓜片,安徽大别山区县都生产六安瓜片,由于新生产地区试制品种、制作技术短期内不可能解决,因此生产出来的产品很难达到标准要求,消费者不认可,只认原产地;又因为同时都生产同一产品,结果造成瓜片泛滥。强行这样做的后果就是新名茶地区品牌被打压,老名茶声誉受损害,两败俱伤,后患无穷。品牌打造要靠企业去运作,是一种市场行为,政府只能去引导。

2 关于做大做强安徽茶产业的建议

2.1 夯实基础,增强发展后劲

安徽茶叶在全国已下滑到第七位,现在能不能仿效贵州、河南信阳做法,大规模发展新茶园,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因为发展黄金期已过,而且将来很可能出现茶叶供大于求的局面。巩固并提高安徽茶叶在全国的地位,关键应放在提高发展质量、夯实发展基础上,重点是茶园基础和加工基础。

茶叶最终的竞争是质量的竞争,生态条件是影响品质的关键因素。安徽黄山、大别山两大山区生态条件优越、是生产高品质茶的理想之地,但目前两大山区低产茶园比例大,高标准茶园屈指可数。没有高标准的茶园,很难实现高产,也难保证高品质,更难实现规模效益。确定在黄山(包括黄山余脉的池州地区)、大别山两大山区作为全省主产区布局的前提下,通过加快发展一批(高标准无性系良种茶园)、加快改造一批(有改造价值茶园)、加快淘汰一批(立地条件差茶园)的措施,建成规模化、标准化的茶园,为增产、提质奠定基础。

除了黄山市拥有一批标准化茶叶加工厂外,其余地区标准化茶厂比例小,严重制约生产发展和加工质量提高,必须加快标准化、规模化、清洁化茶叶加工厂建设;通过新建、优化、改造等措施,建成一批适应生产发展、提高质量、效益要求的标准化茶叶加工厂,为适应加快发展奠定加工基础。

2.2 关于品牌建设

(1)提高核心竞争力。安徽名茶曾经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主要是两个因素:一是敢为人先,率先创制出了黄山毛峰、太平猴魁、六安瓜片、祁门红茶等。二是自然品质优异,安徽的黄山山区、大别山区生态条件优越,是生产名优茶的理想之地,现在已经列入全国名优绿茶优势发展区域,自然品质优异全国闻名。要想打响安徽茶叶品牌,还是要从名茶上做文章。首先要夯实品牌基础,继续坚持质量第一,才能提高核心竞争力。一要做好规划布局,确定黄山、大别山区为名茶的主产区。两大山区的已有名茶的县都要申请国家证明商标或地理标志,限定名茶生产的范围和区域,防止伪劣假冒,确保名茶产品正宗优质。二是建立高质量的茶叶生产基地。在两大山区建成一批成规模、上档次的高标准名茶生产基地,为生产高品质的名茶提供充足的优质原料。三是建立标准化名茶加工厂。重点抓好名茶标准化生产线建设,建成一批成规模、上档次的标准化名茶加工厂,实现加工设施装备现代化。与此同时以贯彻普及名茶产品和工艺标准为手段,把好名茶制作关。严格实行利用优质原料、熟练工人、标准工艺技术、规范操作、按标生产,确保产品质量。通过以上综合措施提高产品的核心竞争力,为创立全国知名品牌奠定基础。

(2)尊重市场规律,品牌建设循序渐进。现在茶叶品牌多而杂,就如同八十年代初期冰箱彩电一样,群雄逐鹿,靠政府强行命令只打某某几个品牌显然违背市场经济规律,最终也是行不通的,前几年我们省就有地市试图打某一个品牌,政府下了文件也投入资金,但这么多年过去了收效甚微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对茶叶目前出现的品牌多的现象应该像国家当年对待电器品牌一样,由市场选择,优胜劣汰、适者生存。就我省而言,拥有比较多的名茶且在全国有名本身就是一件好事,说明我们名茶的资源丰富,关键是如何保护、如何打响。建议分成几步走:第一步首先对重点产茶县要求一县只打一个公用品牌;第二步重点产茶地市主打1~2个品牌;第三步全省主打若干个个公用品牌,原则上重点产茶地市主打一个公用品牌。主打的品牌必须依据市场占有率和消费者的认可度,不能靠行政命令;也不能就只准打几个老名茶,这对新名茶地区来说显然是不公平的;我花了那么多人力财力精力创制出一个品牌,而且我的名茶质量、市场的覆盖率、消费者的认可度不比你差,凭什么不要我打自己的名茶品牌?现在全国知名度高的是西湖龙井、安溪铁观音等名茶,全国都打这个牌子行不行?结论显然是否定的。

(3)扶持龙头企业,承担扛牌主体。纵览世界知名品牌可以发现,绝大多数是企业创造的,企业是创立名牌的主体是不争的事实,必须创造条件让有实力的企业成为扛牌的主体。岳西县、黄山区这几年在政府的支持下,岳西翠兰、太平猴魁品牌知名度提升效果显著。这其中有实力企业的介入是重要因素,企业成为公用品牌的扛牌主体是必然选择。这是因为茶叶的公用品牌不同于工业品牌,它可能是由许多人共同创造,凝聚许多人的心血,因此在创制成功的初期必须是共同拥有。但公用品牌维护成本大,效果也不理想,最终还是得靠有实力的企业来承担。通过企业对产地标准、加工标准、产品标准、销售标准规范管理,就能保证这种品牌名茶的质量;通过宣传推介、扩大营销网络逐步取得消费者的认可,就能逐渐扩大市场的覆盖率,才能把品牌做大。因此要通过政策、资金的扶持使有实力、并且是真心诚意想把茶叶品牌打响的企业尽快做大做强,成为茶叶品牌的扛牌主体。

(4)正确引导,做好服务。品牌运作是否成功最终要靠市场来检验,也必须经过市场运作。作为政府部门对茶叶品牌建设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好服务:一是正确引导,如一个重点县只打一个公用品牌;鼓励在两大山区发展名茶生产。二是利用政府掌握的舆论资源,开展一些公益性的安徽茶叶品牌宣传。三是搭建好产销对接的平台,如以省政府名义主办茶博会,在全国大中城市举行茶叶推介会,政府搭台、企业唱戏。四是建好茶叶交易市场,不仅能提高当地品牌的影响力,还可带动茶叶销售。五是加大支持力度,对创立全省、全国知名茶叶品牌企业和单位(包括政府)给予一定的奖励;对品牌建设做出突出贡献的扛牌龙头企业给予一定扶持;对品牌的宣传推介给予资金支持。

2.3 整合资源,形成合力

安徽有全国知名的茶叶院校——安徽农业大学茶业系;科研所——安徽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全省茶叶业务主管单位——安徽省农业委员会;茶叶公司——安徽省茶叶进出口公司。教学、科研、生产、销售机构一应俱全。但目前的现状是,没有形成合力,不仅优质资源没有很好发挥作用,而且由于思想不统一,因而主攻方向不明确,精力分散。建议成立由省政府分管领导挂帅的全省茶产业领导小组,统筹各方面力量,负责研究制定茶产业发展的总体规划和具体政策措施,协调解决茶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重大突出问题;领导小组下设若干个办公室,制定具体的生产、销售、品牌建设方案措施;采取分步实施、整体推进。省农委作为省政府职能部门,应牵头组织好实施工作;同时要健全机构,设立专职的主管茶叶业务处室,有一套人马主管茶叶。市、县政府仿效省政府做法,成立相应的领导和组织机构;重点产茶市、县应设立茶叶局,配备以专业人员为主的一套班子,确立目标责任制;形成有专门的领导机构、有专门职能的主管业务机构、有一套长期发展扶持政策,为做大做强茶产业提供组织、政策、技术保障,并且一以贯之坚持不懈抓下去,做大做强安徽茶产业才有希望!

猜你喜欢

瓜片位次名茶
2022年1-6月全国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支完成情况表
2022年1-3月全国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支完成情况表
“列”义释疑
灵山秀水出名茶 六安瓜片甲天下
瓜片记
永顺園名茶 福鼎白茶 政和白茶
永顺园名茶 福鼎白茶 政和白茶
永顺园名茶 福鼎白茶 政和白茶
“特香早”鲜叶制作瓜片初探
2015年上半年全国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支完成情况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