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制造业服务化趋势及其启示

2013-12-24

产业经济评论 2013年6期
关键词:服务化服务业制造业

一、对制造业服务化概念外延的界定及理解

尽管发达国家制造业服务化实践始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但其理论研究则是从20世纪90年代才集中表现出来。国外一些学者最初从企业微观角度定义服务化。服务化一词由Vandermerwe在1988年最先提出,他把制造企业由仅仅提供物品或物品和附加服务向物品服务包转变的趋势,称为制造企业业务的服务化;2000年,Reiskin把服务化定义为企业从以生产物品为中心向以提供服务为中心的转变; 2003年,Szalavetz认为制造业服务化具有两层含义,即投入服务化和产出服务化。

制造业服务化是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的结果,但限于工业经济时代具有明确产业边界的统计方式,除了从投入产出表可以观察到制造业投入的服务价值量外,很难清楚地从产业层次上估算出融入到制造业产出中的服务业规模,正因为如此,西方学者大多从微观层次来探讨制造业企业的服务化问题。

从国内研究看,多数中国学者包括政府官员,已经经常运用“制造业服务化”这一概念,例如2009年国务院发布的《装备制造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中提到制造业服务化的趋势,并提出现代制造服务业的发展目标;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也提到现代制造服务业的发展目标;厉无畏提出“产业服务化”概念,并提出具体内容包括产业结构服务化、产业活动服务化、产业组织服务化。应该说,微观层面的企业服务化是产业服务化的直接体现,制造业服务化、投入服务化还有产出服务化都是对总体发展趋势而言的,都具有两层含义,一方面是从产业层面讲是制造业的发展趋势,另一方面从微观层面讲是制造企业的发展战略。

我们认为,产业服务化表明在产业的运行过程中,服务因素日益成为价值创造的主导因素,所谓制造业服务化就是制造业投入、产出中服务比重不断提高以及制造企业向服务转型以获取新的价值来源的现象。从产业价值链角度看,制造业服务化就是服务在制造业价值链中所占比重不断提高、产品附加值不断提高的动态变化过程,涵盖制造业产业链前端、中端、后端所有服务活动。

制造业服务化并不是“去制造业”,而是制造企业根据企业实际和行业发展环境增强自身竞争力的理性选择,其根本目标在于拓展企业价值链,提升产业附加值和品牌效益。对我国整体经济而言,制造业服务化既是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和途径,同时也是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大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对于未来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意义重大。

二、服务化已成为全球制造业发展的重要趋势

发达国家在经济服务化过程中,制造业率先服务化,成为整体经济服务化的产业支撑。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知识经济的出现,信息与通信技术的广泛应用,经济的全球化以及市场环境的深刻变化,服务业与制造业由分工、分化到融合渗透,服务化由此成为全球制造业发展与升级的基本趋势。

(一)制造业投入呈现服务化趋势

从投入服务化看,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服务业与制造业在全球范围内开始融合发展,制造业中间投入中服务投入不断增加,制造业部门的功能日趋服务化。以OECD 9个成员国(包括日本、荷兰、加拿大、美国、法国、丹麦、澳大利亚、英国、德国)20世纪70年代、80年代和90年代的投入产出表为原始数据(见表1),采用制造业对服务活动的依赖度来考察发达国家制造业服务投入的变动规律(见表2)。从20世纪70年代早期到90年代中期,日本、法国、澳大利亚、英国90年代中期比70年代早期增长10个百分点左右,德国90年代中期比80年代早期也增长了近10个百分点;加拿大、美国、丹麦、荷兰,如果考虑90年代中期的数据,依赖度增长幅度也较大。尽管各国制造业对服务的投入增长幅度不同,甚至有些年份是负增长,但总体来看,制造业对服务业的中间投入呈较为明显的上升趋势。

(二)制造业产出呈现服务化趋势

从产出服务化看,随着国际分工的不断深化和信息网络技术的不断应用,制造业产品中服务含量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制造企业把服务作为差异化竞争的重要手段,制造业成为同时对物质、信息和知识进行处理的制造与服务相融合的产业。OECD国家制造业产出中服务所占的比重从20世纪70年代的15%上升到2000年的30%。2010年德勤公司的研究报告《基于全球服务业和零件管理调研》表明,在其调查的80家制造业公司中,从平均水平看,服务收入占总销售收入的百分比超过25%,其中,有19%的制造业公司的服务收入超过总收入的50%。特别是在航空和国防领域、汽车制造领域、消费品领域、工业自动化领域、高科技和通信设备制造领域、生物和医药设备领域,服务正在成为制造企业利润的重要来源,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见表3)。在全球500强企业中,占56%的企业从事服务行业;全球跨国制造企业中,服务收入比例超过25%,两成制

造企业的服务收入超过总收入的50%。

表1 20世纪OECD9个国家各时期投入产出表对应的年份

表2 OECD9个国家各时期制造业的服务投入变化趋势

表3 80家制造业公司中服务业务所占比重

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是,产出服务化在就业方面表现更为突出。发达国家的大都市在服务化过程中,传统的制造企业,特别是大型的制造企业集团表现出明显的服务化趋势:从就业构成看,制造企业内部从事非制造职能,比如从事管理、科技研发、品牌销售等服务活动的人数快速增长,白领比重甚至已经超过蓝领,其结果就是生产性服务业就业增长远超过总就业增长和其他服务业就业增长。相关数据显示,1970年~1986年间,美国生产性服务业的产值与就业增长率(173.3%,200.8%)是同期服务业(91.0%,85.3%)增长速度的两倍多。1984年~1993年间,以金融房地产和商务服务业为代表的生产性服务业就业增长远远超过了该国总就业增长,比如日本这两个增长率分别是44.9%与12.0%,韩国是226.5%与41.2%,新加坡是132.5%与34.0%,菲律宾是48.9%与32.5%。2002年,OECD 13个国家中,约有40%的制造企业员工从事与服务相关的岗位,如科技专业人员、会计师、律师、管理人员、办事员或者其他服务岗位(见图1)。

图1 OECD 13个国家制造企业从业人员中岗位的变化

三、国内制造业服务化呈现积极态势

由于受外需增长放缓、生产要素优势变化明显、生态环境约束强化等因素影响,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压力越来越迫切,部分领军企业和领先企业正试图从过去片面注重生产环节向生产与服务环节相结合的方向转变。同时加上产品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利润微薄,消费者个性化需求越来越强烈,部分制造企业开始运用服务来增强自身产品的竞争力或者向服务转型,制造业服务化呈现出了良好的态势,特别是家电、汽车、通讯设备制造、IT业、机械制造业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服务化。2010年海尔提出将逐渐淡出制造业,向服务业转型,主要做好研发和渠道服务。联想也正在谋求向服务转型。陕西鼓风机集团已发展成为为冶金、石化、煤化工、电力、环保等行业提供大型动力装备系统问题解决方案的集成商和系统服务商,是我国装备制造业服务化发展的一个标杆。

清华大学技术创新研究中心2006年~2008年通过对国内电器机械、通信设备、交通运输设备等10个典型制造业服务化的大样本调查,对来自辽宁省、江苏省、浙江省、山东省、四川省等九省市的52名公司高层管理人员进行问卷调查,同时构建了服务差异化实证模型和要素替代实证模型。调查表明,国内制造业企业已经在一定程度上运用服务来增强企业竞争力,服务质量的差异化确实对企业绩效产生显著影响。

近年来,一汽大众、宝钢、武钢等大企业集团原有的信息化部门,逐步成为独立运作的专业服务公司,出现了一汽启明、宝钢宝信、武钢自动化、东风东浦等一批典型制造服务企业,在金融、物流等领域开展社会化服务,成为新的增长点。

四、服务化趋势与发达国家再工业化战略并不矛盾

(一)发达国家提出的再工业化战略其根本目的在于抢占全球制造业的制高点,发展重点为技术密集型制造业

国际金融危机后,欧洲债务危机发酵,全球消费市场萎缩和全球经济增长减速,为提振本国经济,美国等西方国家重新提出再工业化的问题,让制造业回归国内。2012年3月美国出台“制造创新国家网络”计划,拨款10亿美元建立全美制造业创新网络,由政府出资成立15个制造业创新中心,加强高等工科类院校和制造企业之间的产学研有机结合,在税收、外贸以及投资等政策方面向制造业倾斜。事实上,美国等国家提出的再工业化战略并非是简单地将劳动密集型的制造工厂迁回美国,而是瞄准了技术密集型的制造业,其根本目标是加快抢占21世纪制造业的制高点,在技术创新和产业创新方面远远拉开与其他国家的距离,稳坐全球霸主地位。

(二)美国等发达国家重点扶持的制造业体现了服务化方向

美国政府这次制造业创新的重点是技术密集型制造业,将人工智能、3D打印、机器人作为重振美国制造业的三大支柱,其中3D打印是第一个得到政府扶持的产业。3D打印技术是一种激光快速成型技术,在美国可大大降低制造费用,缩短加工周期,目前主要应用于汽车、航空航天、医疗保健领域,通用电气等公司正计划使用3D打印技术来生产轻量化飞机部件,牙医则试图利用这种技术来制作牙套。福特汽车公司已在如换挡柄、仪表和显示模块的开发中尝试应用3D打印技术。

作为一种新兴高科技产业,3D打印产业体现一种小批量、设计制造一体化的生产方式,尤其在大众消费领域,每个消费者都是设计师,消费者将更关注产品的创意创新、功能性能,是一种精神消费和体验式服务,这种产业本身就体现了服务化的发展方向。这些新兴产业的发展,还将催生和培育相关设备和服务新产业,包括零部件委托加工、专业设计分析、创意产业、软件开发等业务。

五、几点启示与建议

面对全球制造业服务化趋势,中国政府和企业应该采取积极应对措施,顺应趋势,把握机遇,主动创新,争取在未来的国际高端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一方面,制定相关优惠政策,促进中国企业参与发达国家制造业的服务化分工,以此来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快速发展;另一方面强化制造企业在资源、能源、环保方面的义务,促进企业进行服务化战略选择。

(一)从企业层面实施服务化战略

制造业服务化现象是经济全球化深入推进、知识经济发展以及信息通信技术广泛应用条件下,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渗透的结果。服务化使得融合后的制造业兼有制造业和服务业的特征,融合改变了制造业的产业形态和制造模式。作为一种新型的生产方式,在信息革命的推动下,制造服务生产方式更注重多样化的心理体验,实行小批量生产;作为一种新型的制造模式,服务将成为主要的竞争手段,采用柔性化先进制造技术,采用虚拟化的网络制造环境,企业竞争战略取向方面以长期的服务活动形成持续稳定的竞争优势;作为一种新型的商业模式,企业的利润源泉已不仅仅是来自一次性产品销售,而是来自持续的服务型交易,通过出租、租赁、共享等方式获取价值,是一种“让客户肯长期花钱的盈利模式”。

对于企业而言,主要是抓住制造业服务化给企业带来的发展机遇,创新服务理念,突破传统发展模式,看准市场机会,较早进入所在行业服务市场。在观念上确立向服务转型的主导思路,管理层对企业服务化战略进行强有力的实施和到位的管理,重点在组织结构、管理体系、外部合作等方面进行相应的调整和改革,定位准确,探索可行的盈利模式,利润点从单一销售产品利润,演变为技术、管理、服务等多个利润源,争取获得明显的显性优势。

(二)从政府层面应顺应趋势、强化环保责任,积极推进制造业服务化进程,为生产性服务业提供需求动力

1.制造业服务化为中国通过服务外包参与国际制造业服务化分工提供了重要机遇。

发达国家制造业的服务化,很大程度上是伴随着低附加值产业不断向低成本国家和地区转移,进而促进自身制造业结构升级,是产业结构高级化的过程。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制造业抓住了发达国家制造业服务化带来跨国生产体系国际转移的机遇,承接了大量的制造业外包,从而发展成为世界工厂。随着发达国家制造业服务化的深入发展,跨国公司以企业价值链管理为基础,将其非核心业务通过合同方式发包、分包或转包给服务提供者,服务外包成为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的主要形式。离岸外包的不仅包括数据输入、文件管理等低端服务业业务,还包括风险管理、金融分析、研发等技术含量高的业务。我国具有人力资源比较优势,每年毕业大量的大学生,完全可以把握服务业跨国转移的机遇。这几年国家及有关部门密集出台了鼓励承接服务外包的政策措施,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今后要加大政策落实执行力度,进一步完善试点城市建设的相关政策,着力加强信息服务外包公共支撑平台建设,推动企业合作和建立产业联盟,建设和推广国家服务外包公共品牌,加快培育中层项目经理和大量一线技术人才,为发展服务外包产业提供智力支撑。

2.积极推进国内制造业服务化进程,鼓励制造企业服务外包,扩大生产性服务业内需市场。

十八大后,我国制造业发展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要素成本上升、外需市场约束明显、资源环境矛盾突出,在这种背景下,未来制造业持续高速增长的态势将有所减弱,在GDP中的比重会有所下降,迫切需要通过服务化战略从发展质量和效益上增强制造业的竞争力,提高其附加值和品牌效益。

因此,要促进服务业与制造业的融合与互动发展,加快国内制造公司内部体制和生产组织方式改革的进程,鼓励制造企业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将非核心服务业务外包,实行专业化经营。

利用多种手段和渠道吸引生产要素投向制造企业生产性服务部门,国家和地方通过奖励等多种措施引导服务化企业联合、重组,走品牌化道路,在制造研发、分销、维护等若干生产性服务领域培育出较大规模和较强竞争力的大公司、大集团,与跨国公司相抗衡。

3.对制造企业适时开征生态税,促使制造企业增加服务要素投入。

制造业的投入服务化,更多依靠知识、信息等服务要素投入,可以减少资源能源等实物的消耗;产出服务化,可以有效降低资源能源消耗,以及废弃物对环境的影响。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对制造企业适时开征生态税,使自然资源更昂贵,增加企业环境成本,引导企业重视生产性服务的投入。

4.明确生产者环境责任,使得制造企业产出服务化受环保法律的推动。

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有利于环保和节约资源,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企业采取产出服务化的战略,保留实物产权的所有权,为顾客提供产品全生命周期内的服务。像日本、德国、美国等发达国家都有这方面的严格制度,并且严格执行。现有的国家相关环保法律法规,对制造企业还没有形成硬性约束,今后要研究制定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制度,将循环利用资源和合理处置废弃物作为生产者的法定责任,通过这种制度安排,引导企业改变战略选择。

[1] 刘继国著.制造业服务化发展趋势研究[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

[2] 孙林岩.服务型制造——理论与实践[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3] 阑雷,吴贵生著.制造业发展与服务创新——机理、模式与战略[M].科学出版社,2008.

[4] 阑雷,吴贵生.我国制造企业“服务增强”的实证研究及政策建议[J].技术经济,2009,(2).

[5] 郭怀英著.生产性服务业:创新与升级[M].山西经济出版社,2012.

[6] White A L, Stoughton M, and Feng L.Servicizing: the quiet transition to extended product responsibility[R].U.S.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 Office of Solid Waste, 1999,(5).

[7] Vandermerwe, Sandra, and Rada.Servitization of business: adding value by adding services[J].European Management Journal, 1988, 6(4):314-324.

[8] Szalavetz, A.Tertiarization of Manufacturing Industry in the New Economy: Experiences in Hungarian Companies[D].Hungarian Academy of Sciences Working Papers, No.134, 2003,(3).

猜你喜欢

服务化服务业制造业
制造企业服务化程度、服务化模式和服务化收益研究
冰雪制造业的鲁企担当
喜看新中国七十年突飞猛进的制造业
自动化正悄然无声地重塑服务业
制造业服务化发展战略研究
服务业:从一二三到三二一
制造服务化发展战略
2014上海民营服务业50强
2014上海民营制造业50强
2014上海服务业50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