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血、尿纤维结合蛋白水平与慢性肾炎病理分级的关系

2013-12-07赵爱萍林满遍

福建中医药 2013年3期
关键词:系膜胞外基质肾小管

赵爱萍,林满遍

(1.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人民医院,福建 福州 350004;2.福州市中医院,福建 福州350001)

二十世纪40年代末人们在血浆中发现一种遇冷后不易溶解的蛋白,当时称为冷不溶性球蛋白。1976年,KUUSELA 等[1]将其命名为纤维结合蛋白(fibronectin,FN)。依纤维结合蛋白在人体内的不同分布,将其分为细胞型和血浆型两大类,前者存在于结缔组织、细胞外基质、细胞表面、基底膜中,血浆型纤维结合蛋白始终处于动态平衡,既不断消耗,又不断补充、更新。细胞型与血浆型纤维结合蛋白之间可以相互转换[2]。

近年来,有证据提示血FN在慢性肾炎患者中含量减少,可能是由于各种因素综合作用致产生减少或消耗增加所致[3]。纤维结合蛋白是构成细胞外基质的重要组成成分,肾脏的排泄产生尿FN。有人发现慢性肾炎患者尿FN含量增多,可能是因为肾小球基底膜损伤,肾脏排泄过多的FN[4]。KOZLOVSKAIA等[5]实验证实了尿FN可作为一个指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肾脏纤维化。本研究通过探讨血、尿FN与肾脏病理改变的关系,为早期发现肾脏纤维化提供一较客观的检测指标。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慢性肾炎诊断标准参照王海燕等[6]拟订的标准。59例慢性肾炎患者均进行肾活检,为2007年—2011年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人民医院及福州市中医院住院病人,其中男34例,女25例;年龄 17~60岁,平均(35.72±15.00)岁;病理类型中,系膜增生性肾炎11例,微小病变者2例,局灶增生性肾炎3例,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伴局灶节段硬化性肾小球肾炎(FSGS)者25例,膜增生性肾炎1例,膜性肾病3例,IgA肾病14例。选取25例健康人作为对照组,其中男7例,女18例;年龄24~52岁,平均(33.16±8.80)岁。

1.2 肾小球硬化程度分级 根据张太和等[7]的肾小球硬化程度分级标准,共分成5个组:无硬化为0级组;肾小球硬化<10%为1级组;硬化10%~29%为2级组;硬化30%~59%为3级组;硬化>60%为4级组。

1.3 肾小管间质纤维化程度分级 根据BANFF分级标准[8],共分成4个组:肾小管无纤维化组织增生为0级组;肾小管纤维组织轻度增生,病变范围<25%为1级组;肾小管病变范围26%~50%,纤维组织中度增生为2级组;肾小管病变范围>50%,纤维组织重度增生,成多灶、束状或网状成片为3级组。

1.4 指标检测方法 血、尿纤维结合蛋白的检测均在清晨未进食前抽取空腹肘静脉血2 mL,离心分离血清,同时留取尿液2 mL,离心后,收集上清液(试剂盒由上海太阳科技有限公司提供,用ELISA法检测,血FN计量单位为mg/L,尿FN计量单位为ng/mL)。

1.5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均以中位数表示,用SPSS 13.0软件包处理,使用非参数检验,组间比较采用秩变换后的多组数据比较的秩和检验,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

2 结 果

2.1 2组血、尿FN水平与肾小球硬化程度关系 见表1。

表1 2组血、尿FN水平与肾小球硬化程度的关系比较

2.2 慢性肾炎患者血、尿FN水平与肾间质纤维化程度关系 见表2。

3 讨 论

3.1 纤维结合蛋白与肾脏 吴志英等[9]已经证明了肾脏可分泌纤维结合蛋白,纤维结合蛋白主要由肾小球系膜细胞产生,是作为肾小球系膜基质的一种成分,主要分布于血管内皮细胞与系膜之间的界面及系膜细胞的足突上,FN将肾小球基底膜、系膜基质和系膜细胞连接起来,并赋予相当机械强度。根据纤维结合蛋白在肾脏的分布,可分为系膜型和毛细血管型2型,前者分布在系膜区内,后者主要沿着毛细血管壁分布。在正常情况下,肾小球系膜细胞及基质不会发生明显的增生活动,但在炎症、感染、免疫反应等病理情况下,可见系膜细胞及基质异常增生[10]。慢性肾脏病患者中系膜基质及系膜细胞会不断增殖,系膜区不断变宽,纤维结合蛋白也随之扩展,它与其它细胞外基质不断随系膜细胞增生而蓄积,这就是肾小球硬化的物质基础[11]。细胞外基质在肾小球内不断蓄积,肾小球硬化程度不断加深,最终堵塞肾小管周围的毛细血管,肾小管纤维化程度逐渐加深,导致肾功能丧失。

表2 2组血、尿FN水平与肾间质纤维化程度的关系比较

尿纤维结合蛋白与血纤维结合蛋白结构大致一样,尿FN来源于肾脏本身,而不是来源于血浆[12],肾脏组织产生和排泄尿纤维结合蛋白,经尿液排出体外。有学者发现[13],在慢性肾脏病患者中肾小球基底膜中细胞外基质成分与尿中细胞外基质成分较一致,提示尿中成分来源于肾脏,这具有较高特异性。当慢性肾脏病时,炎症介质浸润肾组织,导致血管内皮细胞增生,炎症因子大量释放,刺激血管内皮细胞与肾小球系膜细胞大量分泌纤维结合蛋白,从而导致尿纤维结合蛋白增加,可能是因为随之肾小球的硬化,肾小球结构被破坏,使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继而肾小囊断裂,蓄积在肾小球及间质中的基质成分进入尿囊腔。

3.2 血、尿纤维结合蛋白表达与肾脏病理的关系本研究结合病理资料分析结果显示,肾小球硬化程度和间质纤维化程度与血纤维结合蛋白呈负相关,与尿纤维结合蛋白水平呈正相关,这提示血、尿纤维结合蛋白水平与肾脏硬化及纤维化程度密切相关。具体来说,在肾小球硬化0级组、1级组、2级组及间质纤维化0级组、1级组中,血纤维结合蛋白无明显变化,而在硬化3级组和间质纤维化2级组中,血纤维结合蛋白水平才开始下降;在肾小球硬化0级组、1级组、2级组中,尿纤维结合蛋白呈递增趋势,且在纤维化0级组、1级组、2级组中,其水平也升高。故提示在肾脏病变早期,血纤维结合蛋白无明显变化,但此时尿纤维结合蛋白已经开始上升,尿纤维结合蛋白随肾小球硬化及肾小管间质纤维化程度加深而不断升高。但到了肾脏病变的后期,血纤维结合蛋白开始下降,此时肾小球硬化的个数增加,肾小管萎缩程度加剧,残留下来的肾单位逐渐减少,排入尿液的纤维结合蛋白开始逐渐减少,但仍高于正常人。

综上所述,血纤维结合蛋白的变化反映的是肾小球硬化、肾小管间质纤维化后期的病理改变,尿纤维结合蛋白水平随肾脏病理程度的加深而逐渐升高,但到了肾脏病变的后期,其水平有所降低,提示尿纤维结合蛋白与慢性肾炎早期、活动期病变关系更为密切。因此,动态监测血、尿纤维结合蛋白的水平变化,能较客观地反映肾脏纤维化病变的程度。

[1]KUUSELA P,RUOSLAHTI E,ENGVAIL E,et al.Immunological interspecies cross-reations of fibroblast surface antigen(fibronectin)[J].Immunochemistry,1976,13(8):639-642.

[2]JIN H M.A study on content and distribution of plasma and tissue fibronection in rats using ELISA and immunofluorescence[J].J Tongji Med Univ,1990,10(4):193-200.

[3]刘剑华.肾病患者血清IL-8,FN和尿IL-8水平检测的临床意义[J].放射免疫学杂志,2004,17(3):235-236.

[4]解冰.尿液IV-C、FN、PC-Ⅲ测定及在肾脏疾病中的意义探讨[J].放射免疫学杂志,2002,15(3):163.

[5]KOZLOVSKAIA L V,BOBKOVA I N,VARSHAVSKII V A,et al.Urinary fibronectin as an indicator of kidney fibrosis in nephritis[J].Ter Arkh,1999,71(6):34-38.

[6]王海燕,郑法雷,刘玉春,等.原发性肾小球分型与治疗及诊断标准专题座谈会纪要[J].中华内科杂志,1993,32(2):131-134.

[7]张太和,陈惠平,李南云.局灶性节段性肾小球硬化症[J].肾活检诊断,1984,2(1):68-70.

[8]SOLEZ K,AXELSEN R A,BENEDIKTSSON H,et al.International standardization of criteria for the histologic diagnosis of renal allograft rejection:the Banff working classification of kidney transplant pathology[J].Kidney Int,1993,44(2):411-422.

[9]吴志英,张庆怡,王建华,等.肾脏中纤维结合蛋白免疫荧光分布的观察[J].中华肾脏病杂志,1989,5(4):208-210.

[10]周同,董德长.细胞粘附分子与肾脏疾病研究现况[J].国外医学:泌尿系统分册,1994,14(3):97-101.

[11]EDDY A A.Molecular basis of renal fibrosis[J].Pediatr Nephrol,2000,15(3 /4):290-301.

[12]GWINNER W,JACKLE-MEYER I,STOLTE H.Origin of urinary fibronectin[J].Lab Invest,1993,69(2):250-255.

[13]SCHAFER L,LORENZ J.Role of proteinases in renal hypertrophy and matrix accumulation[J].Nephrol Dial Transplant,1995,10(6):801-807.

猜你喜欢

系膜胞外基质肾小管
白藜芦醇改善高糖引起肾小球系膜细胞损伤的作用研究
脱细胞外基质制备与应用的研究现状
关于经络是一种细胞外基质通道的假说
腹腔镜下直肠癌系膜全切除和盆腔自主神经的关系
依帕司他对早期糖尿病肾病肾小管功能的影响初探
肾小球系膜细胞与糖尿病肾病
IgA肾病患者血清胱抑素C对早期肾小管间质损害的预测作用
细胞因子在慢性肾缺血与肾小管-间质纤维化过程中的作用
活性维生素D3对TGF-β1诱导人肾小管上皮细胞转分化的作用
水螅细胞外基质及其在发生和再生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