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青少年体育政策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

2013-12-06王庚勇刘泽林

吉林体育学院学报 2013年5期
关键词:体育事业体质青少年

王庚勇 刘泽林

(1.天津体育学院研究生部,天津 300381;2.天津体育学院本科招生办公室,天津 300381)

我国青少年体育政策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

王庚勇1刘泽林2

(1.天津体育学院研究生部,天津 300381;2.天津体育学院本科招生办公室,天津 300381)

从新中国建国开始,梳理分析了各时期我国的青少年体育政策,研究总结出青少年体育政策存在权责主体混乱,督导、评估、激励体系不完善,政策实施的单一性等问题。提出两点解决对策:将青少年体育事业发展纳入国家政府发展规划,强化政府职能;建立与青少年体育相关负责人及青少年自身利益直接相关的青少年体育考核评价机制。

青少年;青少年体育;青少年体育政策

青少年的发展关系到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未来,青少年体质健康状况直接影响一个国家的竞争力,青少年体育是一个国家体育事业发展的基础,是其体育事业的根基。青少年体育政策直接决定着青少年体育发展的方向,是青少年体育发展的导向标。新中国成立至今,我国在不同历史时期,根据当时的社会经济条件,结合青少年体质健康状况和特定的历史使命相继制定了相关的青少年体育政策。在青少年体育政策的指导下,我国青少年体育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同时,也出现了诸多问题。因此,有必要对我国青少年体育政策进行梳理,客观、系统地分析评价其实施效果,并有针对性地对现存的问题提出相应解决对策。

1 我国青少年体育政策发展历史沿革

1.1建国后至改革开放初期

建国初期,国家一穷二白,百废待兴。当时国家经济水平落后,人们的温饱问题尚未得到妥善解决,学校的卫生条件亟待改善,再加上长期营养不良等因素,青少年体质健康状况不容乐观。正是在这样严峻的背景下,体育机构及其指导方针的制定同其他各行各业一样在探索中逐步发展、完善。国家针对当时的特定历史背景、经济条件提出“健康第一,学习第二”的青少年体育发展指导方针,也就是向教育部明确提出要把青少年的体质健康放在开展学校教育的首要位置。前苏联是我国当时重要盟国,我国这一时期的各种发展政策、模式及方针等都受其影响,青少年体育政策也一样。教育部在1956年,根据前苏联学校体育教学大纲,制定了我国的《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这一学校体育教学大纲的制定与实施,标志着我国青少年体育政策的初步形成。在政策指导下,全国各地中小学积极响应,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但在随后不久,中共中央召开了著名的成都会议,“大跃进”开始,全国各地出现了全民参加体育活动的热潮,也出现了各种虚报体育达标的现象。正是因为虚报的体育指标,《体育运动十年规划》也大大提高了体育达标指标,致使青少年体育运动的发展陷入困境。直到1960年底国家政府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后,体育界的“大跃进”才逐渐得到扭转和改变。但“大跃进”中的浮夸风影响至深,再加上三年的经济困难,青少年体质健康状况急剧下降。当时的青少年体育发展缺乏具体的指导,学校没有重视青少年参与体育运动的实际状况,大部分学校侧重于对少数青少年运动员的培训,将主要力度投入了到竞技运动比赛的训练中,没有权衡好多数一般学生与少数运动员的体育活动指导。因此,《青少年体育锻炼标准》开始在部分有条件的学校试行。

1.2改革开放至今

党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中提出了改革开放指导方针,这一举措为新时期的体育发展提供了稳固的制度保障,同时也为发展体育运动提供必要的经济支持,不仅如此,改革开放还为新时期体育事业的发展在迷雾中指明了方向。在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后,国家政府提出“建设体育强国”的新目标,在这一目标的指导下,国家体委针对青少年体育运动发展的状况,提出了“以青少年为重点的群众体育和以奥运会为最高层次的竞技体育协调发展战略”。[1]20世纪90年代初,国家相继颁布了《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等法规和文件,内容都涉及并进一步规范了学校体育的各项工作,从而使我国学校体育的管理有了法律依据并逐步完善。1995年,国务院针对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结果及国民体质状况颁布实施了《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明确规定:全民健身计划以全国人民为实施对象,以青少年和儿童为重点。[2]《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颁布和实施对我国青少年体育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它强调了青少年对于祖国的重要性,青少年体育事业的发展对于整个国家体育事业发展的重要性。它要求全社会都要关心自身体质健康,关心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2005年,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卫生部、国家民委、科技部共同组织对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进行调研。调研结果表明,我国青少年身体状况总体有所改善,但仍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肥胖率高居不下出,近视率也持上升趋势,情况令人十分担忧。青少年体质健康调查结果引起了党中央的高度重视。2007年,党中央政治局召开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质健康体育工作会议,之后颁布《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在中央7号文件中,中共中央国务院明确提出了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总体目标与基本思路,即重视青少年体育工作,落实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各项举措,形成全社会支持青少年体育工作的合力。[3]

为了全面贯彻党中央对青少年的教育方针,从2007年开始,全国各级各类学校开展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为了能够全面、深入、持续、有效地开展“阳光体育”运动,教育部针对当时情况提出阳光体育运动要与学校的体育课联系起来,要通过营造体育运动的良好氛围,让青少年主动爱上体育运动,开发青少年体育运动项目,培养青少年终生体育意识,逐渐养成体育锻炼的好习惯。“达标争优,强健体魄”“健康第一”“每天锻炼1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4]等口号在全国范围内迅速传开,掀起了青少年参加体育运动锻炼的热潮。

2011年4月6日,国家体育总局制定了青少年体育“十二五”规划。“十二五”期间将加强青少年体育法制化建设工作。为促进青少年体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拟制定《青少年体育中长期发展规划》、《少年儿童体育学校管理办法》、《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管理办法》等办法。将联合教育部、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相关部门,共同发展青少年体育事业,加大青少年体育事业的投资力度,完善青少年体育锻炼的硬件设施,努力营造全社会关心青少年体质健康、青少年体育事业发展的良好氛围,并加强建设一支具有高素质、高水平、专业化的青少年体育教师、教练队伍。[5]青少年体育“十二五”规划是新时期青少年体育发展改革的方向,必将给青少年体育的发展带来新的辉煌。

2 我国青少年体育政策存在的局限

新中国成立至今,党和政府高度重视青少年体质与健康的发展,并针对各时期青少年体质健康状况,制定实施了一系列的政策制度,以鼓励和推动青少年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增强青少年学生体质。毋庸置疑,这些政策制度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都对青少年体质健康有所影响,但在不同历史时期,社会、经济等大环境也同样影响着青少年体质健康的发展。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是相配套的,可一些深层的缺陷对政策的实施造成了阻碍,影响、制约了其实施效果。

2.1权责主体混乱

建国以来,由于我国特定历史发展背景,不论是原国家体委还是现行的国家体育总局都把青少年体育事业的重心放在了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上,即是为竞技体育后备人才而培养、训练青少年,而教育部门则主要负责在校青少年学生的体育课,组织在校青少年参与体育活动。两个部门都有针对青少年开展的体育事业,但两个部门在实际开展青少年体育工作的目的、性质上却是迥然不同的,这也直接导致其实际工作领域的差异性。

首先,教育部门只能针对在校青少年学生开展各种体育活动,增强在校青少年学生的体质健康,对在校青少年学生的体质健康负责,而国家体育总局更多的是为了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为了竞技体育项目的延续而有针对性地对青少年进行训练。其次,建国以来,不论是国家体育总局还是教育部门都针对其各自的目标颁布实施了各种有利其自身发展的条例、方针、指导意见等,教育部门一直致力于青少年学生的体育课程改革,寻求更适合时代背景、青少年学生生长发育特征的体育教学方式;而国家体育总局则为能够获取更多的金牌、为国家在体育运动上争取到更多的荣誉、实现竞技体育的辉煌、获得举世瞩目的竞技体育成绩而孜孜不倦的培养优秀的后备竞技体育人才。虽然,青少年体质都在其范围之内,可都不在其重要范畴之中。这直接导致分工不明确,权责混乱的局面。虽实行“体教结合”战略多年,但实施效果却不尽如人意,双重管理矛盾十分突出。

2.2督导、评估、激励体系不完善

如上文所述,教育部门掌控教育改革体制,发展方向,但仅仅依靠教育部门通过改革体育课程,提高体育课的教学质量,对于提高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还远远不够。青少年学生在校时间有限,运动锻炼的空间同样也局限在校园范围内,那青少年大部分课余时间的体育运动锻炼谁去督导,非学生身份的青少年体育运动锻炼又由谁去管理,谁去负责?这些问题都未能得到妥善的解决。督导体系的不完善、不健全致使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的提高只能是空谈,只能停留在纸面上。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及其提高是一个较难权衡的指标,周期长,评估难度系数大。而在现有的体育体制下,竞技体育运动成绩的辉煌还是没落,抑或是止步不前都比青少年体育更容易评估,甚至一目了然。对于青少年体育、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的发展与提高的评估体系不健全导致青少年体育的发展停步不前。青少年体育体制的实施缺乏激励,激励体系是政策落实的保证措施之一,激励体系能使政策的落实与各方面的人员的切身利益直接联系起来,提高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

2.3政策实施的单一性

青少年体质下降问题曾一度受到党中央、国家政府的高度重视,党中央、国家政府曾召开多次会议、下发诸多文件以解决青少年体质下降问题。文件、政策的下达均受到人们的广泛响应,但效果并不尽人意。究其原因,其中之一在于,文件、政策的在实施过程中的单一性。我国地缘辽阔,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实践,我国东西部地区、城乡之间发展的不平衡越来越明显,因此,并非所有人都能通过自身的努力而享受参与各种体育运动的机会,青少年更是如此。正是在中西部、城乡社会经济本身就发展不平衡的情况下,学校体育锻炼场地、设施在各地区之间存在较大差异,青少年参与体育锻炼的条件、体育锻炼的时间及其锻炼内容也迥然不同;青少年在不同环境下,其参与体育锻炼的意识、体育习惯也不同;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程度在我国各地区也不同,青少年受影响程度也不同。相关青少年体质健康文件、政策的下达、制定毋庸置疑均是为了通过不同的途径、方法更好提高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但正因为我国地缘辽阔,各地方体育设施、体育氛围等存在差异,其执行政策的能力不同,其取得的效果也因其实际情况而定。青少年体育发展标准应在其基本发展标准的基础上“因域而异”。

3 我国青少年体育政策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

3.1将青少年体育纳入国家政府发展规划,强化政府职能

青少年体育事业的发展不是一个人、一个学校、一个社区、一个负责部门能够完成的,它涉及多方面的利益,需要各方面协调发展。将青少年体育事业的发展纳入国家政府的发展规划中,强化其政府职能,由政府相关部门统筹各部门共同发展青少年体育事业是必要路径。

1)将青少年体育事业的发展纳入到与青少年体育事业发展相关的行业立法之中、纳入到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之中、纳入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指标体系中、纳入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当青少年体育事业的发展被纳入政府的发展规划中,才能保证青少年体育事业建设的经费,才能使青少年体育事业的发展脱离“纸上谈兵”状态。青少年体育事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支持与引导,各级政府的发展规划必须涵盖青少年体育事业发展的相关工作,真正将青少年体育事业的发展提上政府议事日程。只有青少年体育事业的发展在制度上得到保障,发展青少年体育事业的相关工作才能顺利开展。青少年体育事业的发展并不是一个政府部门就能做好的,将发展改革、体育、卫生、教育、财政等部门联合起来,共同针对青少年健康状况、青少年体育事业发展现状提出相关建议,并从宏观的角度采取相关措施,明确青少年体育工作的职责,各部门统筹协调解决青少年体育事业发展问题。[6]

2)我国现阶段青少年体育事业的发展主要由国家体育总局及教育部负责,为了使《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和《全民健身条例》得到进一步落实,并实现青少年体育“十二五”规划,国家体育总局及教育部必须联合政府其他各部门共同指导、推进青少年体育事业的发展,改善青少年体育现状,提高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实现科学的发展青少年体育事业。国家体育总局青少年体育司的建立,不仅仅体现出政府对青少年体质健康、青少年体育事业发展的高度重视,也是落实“青少年十二五规划”、“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青少年体育司的建立一定程度上强化了体育行政部门的职能,也意味着青少年体育事业的发展进入一个全新的阶段。各地政府必须要根据相关制度设立针对青少年体育事业发展的职能机构,主动协调各方面组织、指导青少年体育事业的发展,加大对青少年体育事业的发展力度。针对我国地缘辽阔,各地方经济发展水平不同,体育基础设施建设程度不一,各地方政府必须有针对性的对自己管辖地区切实、恰当地落实相关制度。不仅如此,教育行政部门应运用教育行政干预手段,针对各方面的实际情况,建立符合当地的学校体育政治体系及促进青少年学生全面发展的体系制度。

3.2建立有效的青少年体育考核评价机制

针对各地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参差不齐的情况,建立青少年体育发展水平基本标准,并在此基础上,各地方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当地青少年体育发展水平标准,以实现对青少年体育事业发展的最低水平线。基于青少年体育最低发展水平线,建立有效的考核评价机制,以实现青少年体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具体分为两个方面。

1)建立与青少年体育相关负责人切身利益直接相关的青少年体育考核评价机制。在对青少年体育进行全面考核及评估时,要将青少年体育工作及青少年体质健康状况作为青少年体育考核指标体系的重要内容,使考核指标体系有较为明显的导向性。根据青少年体育考核结果,对青少年体育相关负责人实施奖惩,以确保青少年体育工作正常运行。在对青少年体育进行全面考核及评估的同时,还要对青少年体育实行有效的督导检查,督导检查工作能够更高频度的检查青少年体育工作的开展情况,也能够对青少年体育工作的具体内容进行检查。

2)建立与青少年切身利益相关的青少年体育考核评价机制。将青少年参与体育锻炼情况、体育成绩及一定时期内体育成绩的进步程度作为评选优秀学生、优秀学生干部及优秀班级体等与学生利益相关的荣誉直接挂钩。改革中、高考考试制度,将体育成绩与中、高考录取适当挂钩。中考是对初中阶段青少年学生在各个学科的综合素质的考核,体育作为其中一门必修的课程,是对青少年体育参与情况、进步程度及体育成绩、身体素质、健康状况的具体体现,因此,有必要将体育作为中考的考试内容,与其他科目的考试重要程度持平。可根据各地方实际情况进行市级或者省级的统一考试,以促进在九年义务教育基础阶段的青少年体育锻炼积极性,培养青少年的体育锻炼习惯。

4 结语

党和政府先后制定和实施了《劳卫制》、《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等政策制度,都反映出党和政府积极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来改善青少年体质健康的状况。然而,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影响了最终的实施效果。青少年体育政策是青少年体育事业发展的导向标,是提高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的主要方针,针对我国现行青少年体育政策及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有必要强化政府在青少年体育事业发展中的职能,并将青少年体育事业的发展纳入政府发展规划中;也有必要建立有效的青少年考核评价机制促进青少年体育事业的健康、稳定发展。

[1] 平杰.体育强国视域下我国青少年体育的发展[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1,35(35):47-66.

[2] 国家体育总局.全民健身计划纲要[S].1995-06-20.

[3] 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青团中央.关于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决定[S].教体艺[2006]6号,2006-12-23.

[4] 丛洪岩,李小伟,刘辉.阳光体育运动的价值与其可持续性发展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0,33(11):87-90.

[5] 国家体育总局青少司.青少年体育十二五规划[S]. 2011-04-19.

[6] 沈定珠,论新时期体育发展中的政府职能转变问题[J].体育与科学,2006,27(5):52-54.

ResearchonProblemsandCountermeasureofChineseYouthSportsPolicy

Wang Gengyong1, Liu Zelin2

(1.Graduate Dept. Tianjin Sport University,Tianjin 300381;2.Admissions office Tianjin Sports University,Tianjin 300381)

In China, the policy of youth sports is the guide of the development of youth sports, this article analysed the youth sports policies during different periods in China since 1949. Summarized that there are still many problems with youth sports policies. Proposed that the government should incorporate the youth sports into the national government development plan to strengthen the functions of the government; and build an evaluation system of youth sports that are directly related with the responsible person and their own interests.

Youth; Youth sports; Youth sports policy

2013-07-07;

2013-08-16

天津市哲学社科基金项目(TJTY—026)。

王庚勇(1989-),男,湖南人,硕士,研究方向:体育管理学。

G807.0

A

1672-1365(2013)05-0026-04

猜你喜欢

体育事业体质青少年
中医“体质”问答
中医“体质”问答
中医“体质”回答
关爱青少年的胡耀邦
北京冬奥会“备战办”模式对河北体育事业发展的启示
青少年生活
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
青少年发明家
“十三五”成绩单
——示范区建设中的云南体育事业
28天吃出易瘦体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