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武术文化传播构建国家形象的战略对策

2013-12-06郭玉成范铜钢

中国体育科技 2013年5期
关键词:太极拳武术受众

郭玉成,范铜钢

党的十七大作出了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兴起文化建设新高潮的重大战略部署;党的十八大则明确了“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战略发展目标,并发出了深化我国文化体制改革,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号召。文化繁荣乃国家强盛之根本,国家形象乃国家实力之体现,文化强国建设与国家形象构建都是在“中国”这一实体基础之上所形成,本研究则旨在结合当下时代发展主题,以国家形象构建和传统文化传播为基础,阐述武术文化在国家形象构建过程中应采取的具体策略。

1 武术文化传播构建国家形象的战略共识

1.1 武术文化传播构建国家形象要确认“武术身份”

身份也作“身分”,原指人的地位象征;所谓“武术身份”即是对武术自身的定位。国家需要塑造什么样的形象,武术身份的定位至关重要。史景迁曾简明扼要的概括出了西方对于中国形象研究中的根本性问题,他指出,“西方人对中国的兴趣是不受中国的历史现实所左右的[19]。”现代俄罗斯、印度、日本想象中国的知识框架与价值立场都是西方现代性的,中国形象总是出现在其“自我东方化”和“自我西方化”的文化想象中。世界的中国形象从某种意义上都融入了各个国家的“感情色彩”,而如何传达我们的真实意图,则要求对自身形象设计有一个较为清晰的认识,在“去西方化”的同时达到“自我形塑”,形成自我“文化实体”。武术构建国家形象,应首先对武术身份具有充分的认识。原国际武术联合会主席伍绍祖在中国武术段位制标准化管理体系建设启动仪式上所指出的武术文化的三大特点,即总体性、系统性、对立统一性。在三大特点指导下的武术和奥林匹克的关系可以看成是中华文化和西方文化关系的缩影,武术既不隶属于奥林匹克运动,也不对立于奥林匹克运动,而是与奥林匹克运动辩证统一的,他们各有优点,各有长处,各有特色[10]。

武术身份的定位首先应反映及具备中国特色,必须根据武术的自身发展需要和国家的需求进行界定[20]。从发展的视角而言,武术身份应具有以下3种属性:一是,民族性。武术,起源于中国,成长于我国现实社会的需求,服务于我国广大人民群众,反映了我国民众最基本的价值取向,民族性是武术的本质属性。二是,文化性。武术是一门中和的文化,中和思想是武术文化的核心理念,文化性是武术的基本属性。三是,全球本土化属性。武术源于中国,属于世界。武术要区别于西方竞技体育,就必须要保持武术的本土化特性,进而推动武术的全球化发展。民族性、文化性和全球本土化属性是对“武术身份”的诠释,坚持民族特性、发挥文化特色,通过全球化战略为武术文化传播和国家形象构建奠定基础。

1.2 武术文化传播构建国家形象要形成“武术认同”

“认同”是某种意识形态的一种共识,“武术认同”是武术构建国家形象的基本共识,是武术对外传播推广的基本原则。王立新认为,共同的历史经验、政治价值观和意识形态信奉等共同构成了美国国家认同的基础。中国认同则主要基于族群血缘性和文化共同性,美国则更加强调制度和意识形态认同。不同国家、地区,均有各自的地域文化。全球化给各个国家带来机遇的同时,更多的是如何面对挑战,是以民族主义为内核的各国综合国力的比拼,既包括经济、科技、国防,也包括民族文化的相互渗透与交融。武术认同是基于中国认同的基础之上,既是中国认同的延伸,更是中国认同的缩影。武术做为的中华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不仅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更是对我国民族文明的真实写照,是构建国家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武术认同即是一种文化认同,也是一种民族认同。文化认同是武术认同的基础,武术认同是中华文化认同的保证。武术认同是对武术身份定位的提升,是武术文化传播与构建国家形象的基本条件。

目前,在武术文化传播过程中,武术界已基本达成了以“健康、和谐与快乐”为主题的武术文化传播基本共识。正如国际奥委会副主席、国际武术联合会主席于再清在《中国武术宣传片》(2011年版)所提到的,“武术,源于中国,属于世界。是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让我们大家一起享受武术的健康、和谐与快乐。”中国武术协会形象大使、著名国际功夫影星李连杰在该《宣传片》中也作了相类似的表述,“武术源自于中国,拥有千年悠久的历史,但是武术同时属于人类,武术提倡的就是健康和快乐。”同时,以“和平、友谊、健康”为主体的联合国总部的武术表演也充分的诠释了武术的“健康、和谐与快乐”的传播理念。以健康促和谐,以和谐促快乐,以快乐促健康,促进国家、社会和民众“健康、和谐与快乐”是对武术认同的真实写照,是根据时代发展趋势对武术身份的重新定位,以此为目标的武术文化传播活动对于构建国家形象更为有利。

1.3 武术文化传播构建国家形象要实现“武术自觉”

自觉是一种意识行为的提升。“武术自觉”既是一种意识,也是一种行为,是对“武术身份”与“武术认同”的发展和延伸,是文化传播活动得以顺利实施的重要保证。费孝通指出,“文化自觉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要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的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发展的趋势[3]。”武术自觉,是一种更为深刻的武学认识,是对文化理解的一种更高层次,是一种对文化的执着追求,更是一种文化境界的提升。武术自觉将武术文化传播活动演变成为一种自觉意识、自觉行为和自觉行动,使得国家形象构建融入武术文化传播过程的始终,并为将武术文化传播活动列入国家形象构建的组成部分而努力。确认“武术身份”,形成“武术认同”,实现“武术自觉”是武术文化传播构建国家形象的3个共识,共同致力于武术构建国家形象的国际化传播道路,为构建我国正面国家形象贡献力量。

以武术身份为基础,以武术认同为指导,将自觉意识、行为、行动融入到武术文化传播过程中。在“中澳文化年”期间,澳大利亚功夫联合会的官员认为,“看到中国的武术运动员个个有礼貌,整个团队和谐融洽的氛围,让我们更加体会到了武术带给人内心的力量[11]。”当武术形象大使李连杰陪同中国武术冠军代表团出访美国华盛顿时,不仅阐述了“武”的真义,同时也有助于消除国外对于我国传统文化的误读。当自觉意识演变成为自觉行为时,无论是组织,亦或是个人,会将个体行为看成是中国整体形象的组成部分,会用个体的自觉行动来维护和塑造一个良好的中国国家形象。

2 武术文化传播构建国家形象的战略维度

2.1 武术文化传播构建国家形象的国家维度

国家形象,即“特定国家的外部国际公众通过复杂的心理过滤机制,对该国的客观现实(政治、经济、文化、地理以及所作所为)形成的具有较强概括性、相对稳定性的主观印象[24]。”国家形象同时还是一个国家试图向外界所展示的基本风貌,是以国家为整体给外界所留下的深刻印象,既包括一个国家的人文素养,也包括一个国家的经济与政治等其他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形象是以国为整体,国家形象构建就必须具有国家意识和国家高度。

中国国家形象的构建应突出中国特色,具有国际视野。武术是中国独有项目,广泛的群众基础已经遍布全球,是展示中国国家形象的重要内容之一。武术文化传播不是单单的传统体育项目传播,应该站在国家形象构建的层面,针对城市与农村的不同形态和特征进行有针对性的传播。从国家形象构建层面,政府应加强对武术发展的政策支持,加强对武术相关新闻的报道,拓宽武术文化传播渠道,促进武术文化产业发展布局,增加武术对外传播交流活动的机会。同时,武术文化传播格局和传播体系的建立也必须有政府的政策、资金和人力等资源的支持,政府的重视程度也决定了武术文化传播效果和武术文化传播的影响范围。

中国国家形象,是整个中华民族与中华文明的全息缩影,代表着13亿中华儿女的“面孔”。国家形象的构建,应具有国家高度;武术构建国家形象,也一定要具有国际视野。

2.2 武术文化传播构建国家形象的城市维度

在地球人口已超过70亿,城市作为放大性的“村落”,承载着人类的生活起居。城市文化生活的国际化对我国传统文化形成了巨大的冲击,城市居民聚居方式的多元化、业余生活的多样性、城市文化的交融性等因素对于武术在城市的发展步伐也提出了巨大的挑战。目前,武术在城市的推广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进展,武术文化的传播已经渗透到了城市的每一个年龄阶段和不同兴趣爱好人群。太极拳习练者基本覆盖了城市的每一个角落,健身气功也逐渐被城市中青年阶层所接受,少儿武术也成为了中小学生体育课程之一,同时,还被部分中小学学校列为了特色课程进行教学。河南登封“功夫之都”、广东佛山“武术之都”的城市定位都为武术的城市发展铺平了前进的道路。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城市运动会的不断发展,武术段位制的大力推广,竞赛规则的不断演变,都为武术的城市发展增光增色。

城市为武术的发展提供了平台,武术为城市的建设打造“名片”。素有“中国武术太极拳发源地”的河南温县以打造“太极拳城市名片”为目标,以发展太极拳特色体育为重点,把太极拳开发作为温县“三件大事”之一,编制《陈家沟中华太极拳文化产业园总体规划》,并以陈家沟村为主体,建设了一祠、一沟、一村、一馆和一个中心,总体规划面积达40km2的文化旅游产业园区[12]。太极拳是温县的文化资源,在大力推动温县武术工作蓬勃发展的同时,也成为了温县特有的城市名片。在促进城市发展的同时,温县针对武术特点,开展了太极拳进学校、进社区的系列活动,并举办和承办了多项国内外大型太极拳比赛。利用重要节假日举办太极拳表演活动供市民赏析,组织太极拳师在广场、公园、文化中心等公共场所对市民进行太极拳指导,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城市建设与服务市民两项工作的同时发展。

2.3 武术文化传播构建国家形象的农村维度

武术的根在农村,多数传统武术老拳师也生活在农村,以师徒为主要传承方式,例如,山西太原北格镇辛村、山东青岛即墨市七级镇张王庄村、河南省郑州市二七区齐礼阎乡贾砦村、浙江金华市武义县桃溪镇东垄村、浙江永嘉枫林镇枫四村等。伴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的不断迈进,城市将是未来人居的主要载体,城市的不断扩容正逐渐将农村的地域和人口压缩。据新京报一项调研数据显示,在我国新生代农民工中,愿意回农村定居的只占8.8%。农村作为武术传承的基础,人才的匮乏必将引发农村大批量传统武术拳种“断层”和“缺位”。武术文化传播必须要正视这个问题,必须要重视村落武术的保护和农村武术人口的发展,加强对传统武术传承人的认定,加强对传统武术拳种的动态传承,加强对传统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证与保护,形成农村武术传播新模式、新路径、新体系,建立传统武术特色村落,加强传统武术的农村基础。

3 武术文化传播构建国家形象的战略主体

3.1 武术文化传播者是武术文化传播构建国家形象的本体

传播过程是指信息从传播者流向接收者,实现信息的共享,接收者发出信息反馈的过程[5]。传播者即传播活动中运用特定手段向传播对象发出信息的行为主体[2]。武术文化传播者指的是从事武术文化传播活动的组织或个人,可以是自发的,也可以由单位或组织委派。武术文化传播者是武术与受众之间的衔接体,是武术主体与客体之间进行连接的“脐带”。武术文化传播者是武术传播内容的“把关人”,是有限的传播路径和无限的传播内容之间的“管理者”,是无限的传播内容和有限的受众接受能力之间的“引导者”。武术文化传播者的最大作用在于引导受众在有效的时间内,掌握或了解受众最需要的传播内容,使受众提高学习能力,进而达到传播武术的目的。武术文化传播过程中关键是对武术文化传播者进行统一选拔、培训和管理,对传播者的能力进行认证与授权,明确传播者的权利与义务,对传播者传播效果实行奖励制度,对武术传播有突出贡献的传播者进行褒奖,积极发挥武术文化传播者在构建国家形象中的重要作用。

2012年,航天员刘洋在天宫一号上展示了一段太极拳,该套拳法由航天员教员仝飞舟专门为本次航天员飞天所设计。这套拳法对于航天员在太空中维持身体平衡、控制身体姿态、锻炼身体和调节心理能起到积极的作用。这体现出刘洋从一个武术传播受众转变为一个武术传播者,也深深的印证了“传者即受者,受者即传者”的道理。所谓“传者”,即穷尽一生之所学贡献于传播事业,为“真传者”。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鹰爪翻子拳的代表性传承人陈正耀先生以传播武术为毕生责任,临终前仍立下《捐款遗嘱》,将其生平全部积蓄无偿捐赠于武术的未来发展,体现了一名武术传播者的武德情操和民族责任感。

3.2 武术文化传播内容是武术文化传播构建国家形象的载体

传播内容是指所有以符号为载体,通过大众传媒传播给受众的信息[16]。传播内容是连接传播者与传播受众最紧密的介质,是传播者有效实施传播活动的关键。武术文化传播内容的确定需要解决两个问题,即“传播什么内容”和“如何进行传播”。武术文化传播要针对不同传播受众,选定传播内容,针对不同类型、不同地域、不同风俗的传播受众,选定不同的传播模式。武术文化传播内容的选定关键在于把握好传播者与传播受众的共同需求,把握好传播者的传播意图和传播受众的偏好取向之间的关系。武术文化传播内容应以技击方法为基础,包含以套路、格斗、功法在内的传统体育与传统文化为主。武术文化传播内容即是一种无形的信息传播,也是一种有形的技术传播。

传播内容要根据传播对象的不同加以区别。2012年,作为《中国武术发展五年规划》(2010—2014)实施的重要一年,武术管理部门以“六进”(武术进学校、社区、乡镇、企业、军营、机关)、“五节”(第5届世界传统武术节、第4届世界太极拳健康大会和沧州、郑州、邯郸国际武术节)、“三赛”(武术套路、散打和功力比赛的办赛和参赛工作)为工作重心制定了年度发展规划。对于武术进学校、社区、乡镇、企业、军营、机关“六进”工作中的实施对象在人群分布和价值取向上具有的不同特点,相应在传播内容的设置上也应进行加以区别;对于“五节”,则应在规模、主题上加以区分,根据地域特点,凸出不同文化内涵,使传播内容具有差异性;对于“三赛”,传播内容相对较为明确,应在赛事运作和赛事影响方面进行有针对性的加强。

3.3 武术文化传播受众是武术文化传播构建国家形象的受体

受众是指大众传播的接触者和大众传播内容的使用者。受众即是传播活动的接收者,同时也是传播活动的主动参与者和信源反馈者[16]。受众是进行传播活动的关键,是影响传播活动有效进行的主导因素。例如,将传播者视为整个传播活动的行为本体,受体则是引导传播者进行传播活动的风向标。受众的层次性决定了传播者整体传播质量的差异性;受众的多样性决定了传播者的传播风格和特色。武术文化传播受众可以界定为中国传统文化爱好者和传统体育爱好者。武术文化传播内容应以武术文化传播受众为导向,受众的需求决定着传播内容的取向,决定着传播者的传播手段和方式。于2004年11月成立的孔子学院,目前,已在五大洲的350多个教育机构落户,孔子学院以推广汉语和传播中国文化与国学教育为己任,融入功夫课程内容,针对不同受众采用不同的授课模式及授课内容,传播受众遍及五大洲,对武术文化传播构建国家形象起到了积极的典范作用。

伴随着武术文化传播活动的不断推进,武术文化传播受众也有了较快的发展。2004年4月1日,在河南洛阳举办的第22届洛阳牡丹节上,30 648人共打24式太极拳,创下了万人共打太极拳的吉尼斯世界纪录。2009年8月8日,全国首个“全民健身日”上,33 996人的太极拳表演队伍再次刷新了这项吉尼斯世界纪录[9]。另据统计,全世界习练太极拳者已达1亿5千万人,焦作地区共有130万人练习太极拳,仅温县练拳人数就达10万多人。庞大的武术受众队伍见证了武术文化传播活动的成效,同时也在不断的给予我们提示,如何维系如此庞大的习练群体,如何保持习练群体的浓厚兴趣,如何在现有基础上实现新的突破,是每一位武术传播者应该思考的。

4 武术文化传播构建国家形象的战略路径

4.1 武术文化传播构建国家形象的人际传播路径

人际传播是指个人与个人之间发生的信息传播[27]。武术文化传播活动虽然具有一定的群众基础,但发展并不如人意,其关键在于对个体的把握欠缺。武术人际传播重点在于把握传播受众的喜好,根据受众的需求划分不同的类型,针对受众的类型实施个性化的传播内容,进而提高受众的满意度。在满足个体需求的同时,充分利用新兴媒体加强“传者”与“受者”之间的交流,加强“受者”与“受者”之间信息的畅通,重视“受者”反馈信息的接收。

人际传播,引导与示范作用最为重要。中国武术协会曾通过聘请形象大使并授权太极拳市场开发的形式促进多种形式的武术传播活动,通过名人效应来吸引更多的武术爱好者投入到武术文化传播的行列。李连杰在接受形象大使及授权后,多次在大型活动中推广武术,并将推广太极为事业,签署《太极院合作协议》,成立太极禅国际文化发展有限公司,以传递健康和快乐为宗旨,将太极拳和太极禅相结合,力求将太极文化打造成中国真正意义上走向全球的中国文化品牌。陈氏太极拳“四大金刚”陈小旺、陈正雷、王西安、朱天才在太极拳的国际推广方面也作出了积极的贡献,陈小旺成立了“世界陈小旺太极拳总会”;陈正雷致力于太极文化的挖掘整理和理论研究;王西安编写多部太极著作被销往世界各地;朱天才成为陈家沟第一个正式到国外传拳的太极大师。

4.2 武术文化传播构建国家形象的群体传播路径

群体传播是基于个体传播基础之上进行的,武术文化传播过程中要基于个体、针对群体有目的、有针对性的展开传播活动。群体按照年龄还可以划分老年群体、青少年群体、中青年群体,针对老年群体安排难度较小、运动量较小的武术项目;针对青少年群体安排灵活性较强、耐力性较小的武术项目;针对中青年群体安排难度性较大、以格斗为主的武术项目。群体按照规模还可以划分为大型群体和小型群体,针对大型群体执行统一的、标准的、规范的服务内容,以满足群体的整体需求为目标;针对小型群体执行个性的、专门的、多样的服务内容,以满足群体每个个体的需求为目标。针对不同群体类型实施不同传播模式,针对不同群体需求执行不同传播内容,在充分满足群体需求的同时,争取实现个人利益的最大化。

针对学校武术的发展,2009年,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联合在全国范围试点完成了《长拳》、《剑术》、《短棍》、《趣味武术》学校教学指导方案的研究。2010年,《全国中小学生系列武术健身操》在全国中小学校(含特殊教育学校)、中等职业学校中推广实施。在“2012年北京市中小学武术健身操比赛”中,拥有11年武术课堂普及教学经验的亮甲店小学获得冠军。亮甲店小学作为海淀区武术传统学校,体育教师中一半是武术专职教师,并且将武术项目工作业绩纳入教师的年终考核,还专门编辑有武术校本教材[28]。针对武术在学校群体的传播、发展,亮甲店小学的武术发展模式对于指导武术在学校的推广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4.3 武术文化传播构建国家形象的组织传播路径

从传播学的视角而言,社会组织是一个通过协调活动来达到个人和集体目标的社会集合体,组织传播就是要考察组织环境下的各种传播过程[27]。根据组织的性质可以划分为商业组织、公益组织、带有商业性质的公益组织;根据组织的属性,还可以划分官方组织和民间组织。武术文化传播活动要发挥多种形式的组织来共同参与,在充分发挥商业组织的同时,鼓励公益组织和带有商业性的公益组织加大对武术文化传播活动的支持;形成以官方组织传播为引导,以多种形式的民间传播组织为主体的组织传播路径。目前,国内群众性武术组织也取得了一定成绩,由霍元甲1910年创立的精武体育会已遍布全球各地,以上海精武体育会为总会,在国内设有佛山精武体育会、天津精武体育会、余姚精武体育会等,在国外设有美国精武体育会、英伦精武体育会、瑞士精武体育会、纽西兰精武体育会、波兰精武体育会、荷兰精武体育会等,影响力享誉海内、外。

组织传播,是有效传播的重要形式。为了扩大武术习练人群,新加坡武术龙狮总会曾成立专门的领导小组,通过将陈、杨、吴、武、孙五式太极拳的技术风格融合,创编出了一套适合不同年龄群体练习的十三式太极拳,供武术习练者练习。在随后的大众健身活动中,就有2 000人同时习练十三式太极拳的壮观场面,同时,也创造了新加坡大众健身的最高纪录。在新加坡,武术组织达230多个,其中,90%均为新加坡武术龙狮总会会员,在武术推广和传播过程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29]。根据法国武术联合会专家委员会委员张昆麟介绍,在欧洲国家,太极拳很受欢迎,以法国为例,法国的各大城市都成立了专门的太极拳学校,传授包括太极拳在内的中国武术[13]。作为太极故里,焦作地区仅基层太极拳协会就达200多个,而全球有80多个国家和地区都建立了太极拳组织。伴随着武术的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扩大,武术国际武联会员国组织也由2008年的122个增加到了2012年的145个。组织传播在武术传播中的作用不可小觑,充分发挥官方组织及民间组织的重要作用是武术文化传播活动新的发展趋势。

5 武术文化传播构建国家形象的战略价值

5.1 武术文化传播有利于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

国家核心竞争力是一国综合实力的基本表征。据世界经济论坛根据各国基础设施建设、教育医疗水平、政府及市场运作效率等12项指标展开的《2011世界竞争力报告书》显示,我国各项指标在世界中的排名均有不同提高[23]。从综合竞争力评价指标可以看出,国家综合竞争力的评价是对各个国家综合发展水平的评价。我国经济总量的发展从某种程度上刺激了我国竞争力的提升,但较之于美国等综合实力较强国家而言,我国整体实力发展具有滞后性。经济的发展仅仅是核心竞争力的一个组成部分,文化的繁荣对于国家核心竞争力的构建同样具有重要作用。

武术,既是我国优秀的传统体育项目,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武术作为一种身体的文化[1],反映了文化的价值所在,反映了文化的同根异质性,具有显著的时代特征和广泛的普世性,能够合理构建国家的“软性”核心竞争力[21]。武术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中最优秀的文化,经过数千年的提炼与凝聚,通过身体代代相承,融合文化属性与体育属性于一身,从“身、心、息”3个方面调整人体机能,在满足人们健身、养生需求的同时还可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武术文化传播可以通过武术让世界认识中国、了解中国、喜欢中国,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构建发挥积极的影响。

5.2 武术文化传播有利于提高国家空间凝聚力

凝聚力一词原本是指同一物质分子、原子和基本粒子间的内聚力,之后从物理学概念中引入到社会科学领域,通常是指“个体、集体、社会凝聚在一起的能动力量[22]。”空间凝聚力主要反映的是一个国家政治体制、民主法制、运行机制、执政水平等政治文明建设情况。政治文明建设作为我国和谐社会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文化进步、科技发展、生产力提高的根本动力。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该报告还针对思想、制度、行为、观念、体制等方面作了具体要求。党的十八大则作了“将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重要号召。从政治文明建设视角来讲,武术文化传播能够加快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立,对于丰富社会文化建设,充实大众文化生活,促进民族繁荣具有积极的作用[25]。

5.3 武术文化传播有利于促进国家产业创造力

根据2011年12月12日中国社科院发布的《中国产业竞争力报告》显示,2011年的中国在进入世界中上等收入国家的同时,中国产业竞争力已位居全球首位。与此同时,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助理张其仔指出,目前中国产业竞争力结构并未得到明显的优化,正面临着“中等收入陷阱”的威胁和“经济增长瓶颈”等问题[4]。

美国利用花木兰和熊猫等中国元素,成功占领中国市场,引人深思,我们在“走出去”的同时,缺少的是什么,送出去了什么,而引进来的又是什么。国家行政学院副院长周文彰表示,发展文化产业的关键在于要打通消费者和文化产业之间的渠道。武术具有中国独有的民族文化优势,能够创新文化思想,创意文化产业,维护文化安全,捍卫文化主权。伴随着“产、学、研”一体化步伐的加速,“武术服务”、“武术产品”、“武术产业”也得到了快速发展,推动着武术的物化形态向价值形态转化。武术文化传播能够有效打通传者与受者之间的屏障,缩小武术文化产业与国外文化创意产业之间的悬殊。

5.4 武术文化传播有利于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

美国政治学家布丁(Boulding,K.E.)认为,国家形象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从一个方面体现这个国家的综合实力和影响力。约瑟夫·奈将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区分为“硬实力”和“软实力”,指出“硬实力”主要由经济、科技、军事等要素构成,“软实力”主要由文化、价值观、机制体制等要素构成[18]。新闻媒介在“第一时间”、“第一现场”的公开透明报道,充分的体现了媒体构建国家形象的硬功能,而中医文化、汉语文化、中餐文化、武术文化等更多体现的是一种“软文化”、“软形象”、“软实力”。软实力是国家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软实力是国家形象的内核,国家形象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文化交流是文化软实力提升的重要途径之一[8]。2008北京奥运会以打造“人文奥运”为口号,从人文视角出发审视了体育、人、社会三者的发展关系,并将体育与人、社会的和谐发展进行了有机结合,有效的提升了我国人文发展的国际水平。

文化软实力是国家强盛的一个重要体现。在介于国家形象“自塑”与“他塑”的交互阶段,武术文化传播的意义更为凸显。武术兼具“体育属性”与“文化属性”于一身,体育属性促使武术朝着奥林匹克大家庭迈进,而文化属性则更多的展现了武术的原始风貌,体现了东方人特有的思维方式,更具有“中国味道”。武术作为我国对外宣传的一个窗口,可以让国外受众通过身体的直接接触和直观感受来体会我国传统文化,为国外了解中国及中国传统文化提供交流平台。武术文化传播还可以促进中西文明的交融,促进中西文明的健康稳定发展。武术文化传播可以增强国家文化的“免疫力”,同时,也是我国文化强国建设道路上的基石,有效的促进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增强。

5.5 武术文化传播有利于传承民族生命力

民族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本构成方式和共同体,以群聚为主要特征,拥有共同的信仰,共同的风俗习惯,使用相通的语言与文字。李正国认为,国家形象应该主要体现在民族的凝聚力上,包括浓厚的民族感情、高度认同的国家心理、共同的民族意识、开放包容的民族信念等[17]。现代化进程和社会转型对于民族凝聚力的冲击和影响日益显现,一个民族要保持持久活力,就必须要保证其基本元素和基本特征的原真性,保证其深厚的民族传统和历史风貌。

民族凝聚力是一个国家精神的集中体现,民族生命力则是一个国家国民体质的真实写照。一部中华民族发展史,同时也是一部武术研究史[6]。武术一直以来就与这个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融于一身,作为这个民族最优秀的传统体育项目之一,承传着这个民族的历史和生命活力。武术文化传播不仅是我国传统体育项目的传播,也是我国民族生命活力的传承。面对全球化、国际化的冲击,武术文化传播必须坚持民族化、本土化和全球本土化战略。

[1]戴国斌.武术:身体的文化[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11:1.

[2]段京肃.传播学基础理论[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3:116.

[3]费孝通.文化自觉的思想来源与现实意义[J].文史哲,2003(3):15-16.

[4]冯尧.社科院报告称中国产业竞争力全球居首[EB/OL].http://finance.qq.com/a/20111213/002036.htm

[5]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57.

[6]郭玉成.武术传播引论[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6:1.

[7]韩源.全球化与中国大战略[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266.

[8]胡晓明.国家形象[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76-100.

[9]华奥星空.全民健身日鸟巢太极拳表演破吉尼斯世界纪录[EB/OL].http://sports.qq.com/a/20090808/000183.htm

[10]蒋亚明.伍绍祖认为——武术是中华文化重要组成部分[N].中国体育报,2011-07-14(7).

[11]蒋亚明,窦喆.激情武术热演大洋洲:中国武术代表团访澳大利亚、斐济纪实[N].中国体育报,2011-06-30(7).

[12]蒋亚明.河南温县打造太极拳城市名片[N].中国体育报,2012-07-05(7).

[13]蒋亚明.国际太极拳高峰论坛 学者名家话太极[N].中国体育报,2011-09-02(7).

[14]黎萌.中国本土首份国家形象调查报告发布[EB/OL].http://gb.cri.cn/27824/2012/12/11/2225s3955497.htm

[15]厉诚.中国代表团四大目标揭晓 欲激发民众体育热情[EB/OL].http://2012.qq.com/a/20120726/000169.htm

[16]李正良.传播学原理[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177.

[17]李正国.国家形象构建[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103-104.

[18][美]罗伯特·基欧汉,约瑟夫·奈.权力与相互依赖[M].门洪华,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12.

[19][美]史景迁.文化类同与文化利用:世界文化总体对话中的中国形象[M].廖世奇,彭小樵,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1-16.

[20]王岗.武术发展:应该追求中国身份和中国面貌[J],搏击·武术科学,2008,(1):1.

[21]王岗.中国武术:一种具有强大核心竞争力的文化[J].搏击·武术科学,2007,4(2):1.

[22]王江燕.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华民族凝聚力[D].中共中央党校博士学论文,2003:16.

[23]文雪.国际竞争力排名:日本第9、美国第5、中国第26[EB/OL].http://news.sohu.com/20110908/n318765824.shtml

[24]吴友富.中国国家形象的塑造和传播[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4.

[25]吴自斌.社会发展视域中的政治文明[D].南京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1.

[26]新华网.温家宝总理与网友在线交流答问全回放[EB/OL].http://news. xinhuanet.com/politics/2009-02/28/content _10918230.htm

[27]许静.传播学概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76.

[28]张航.这里的孩子人人都习武[N].北京晚报,2012-05-07(12).

[29]郑楠.蓬勃发展的新加坡武术[N].中国体育报,2012-03-15(7).

猜你喜欢

太极拳武术受众
中华武术
再论“声无哀乐”——嵇康笔下的声音与受众
太极拳的『绝世秘籍』
近十年武术产业的回顾与瞻望
论武术与军事的结合发展之路
老外学武术,疫情也拦不住
太极拳的“教”与“学”应“以点带面”
基于受众需求谈电视新闻编辑如何创新
网络时代受众心理的分析和引导
42式太极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