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邵阳市招商引资工作的生态审计研究

2013-12-04

商业会计 2013年14期
关键词:邵阳市招商引资审计工作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研究生部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商学院湖南长沙410000)

目前,环境与资源问题已成为全民瞩目的焦点问题,相应的生态观念也渗透进各个领域,生态审计这一新型审计类型已成为监督社会各主体贯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手段。面对经济发展过程中越来越突出的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约束间的矛盾,审计机关更应积极有效地推动生态审计工作的开展,认真履行生态审计监督责任,维护资源环境的安全,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以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一、邵阳地区招商引资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几年来,邵阳市加快了“兴工强市”步伐,大力推进全市新型工业化进程的发展战略,更加注重引进外来资金的力量,为当地经济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近四年来邵阳市共引进外来投资项目2 150个,综合利用外来资金561亿元,招商引资的总额趋于稳步增长。其中:2004年至2007年全市新进外资企业达95家,实际到位资金2.3亿美元;在内联引资方面,2004年至2007年全市引进内资项目1 835个,引资到位427亿元。2011年,全市工业招商引资总额达90.21亿元,居全省第9位。但在招商引资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需引起高度重视,否则,势必会给当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一)招商引资观念落后,方式单一。部分县乡级地方政府招商引资观念落后,步调相对迟缓。主要表现为:(1)尚未建成行之有效的县域产业导向型政策体系。招商引资工作由于缺乏远期的产业定位和战略性的规划引导,致使政府在引入资金过程中存在一定的急功近利、重量轻质的短期行为,忽略了对县域综合产业定位及引资项目的筛选。(2)政府对招商引资缺乏高效的监管。具体说来,对投资密度、项目履约率、资金到位率等指标缺乏充分的重视,对一些项目的资金到位、资源开发利用情况以及引入项目对环境的相关影响等缺乏必要的跟踪考察。

(二)高耗能行业所占比重仍较高,资源消耗型企业所占比重大。现阶段工业主要污染物主要包括:SO2、CO2、氮氧化物、氨氮、铅。2011年全市工业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削减率居全省第11位。目前,全市的减排工作形势严峻,SO2指标增幅较大,2005年至2006年间增长了12.6%,CO2指标2006年达9.016万吨,同比增加4.3%。2011年,全市六大高耗能行业实现增加值57.2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高达19.5%。另外,全市长期以来形成的资源消耗型工业已成为工业经济的主体,有的企业主要依赖资源生存,这种“掠夺”性的工业,严重影响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邵阳市有冶金企业28个、造纸企业多达45家、化工企业26家,这些高能耗、污染大的企业给邵阳市的环境造成了严重影响。

二、生态审计内涵剖析

(一)生态审计的概念。生态审计是环境审计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对在生产活动过程中产生的生态环境问题的抑制、消除或改善生态环境而进行的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的监督、鉴证、评价,使之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一种独立的监督行为。

(二)开展生态审计的意义。首先,开展生态审计有助于正确合理地衡量GDP和企业的生产成本,有利于做出科学合理的经济决策。我国传统会计未将环境资源列入会计核算体系,对于环境污染所带来的经济损失也未作任何反映。传统的会计核算忽视“自然成本”,客观上促成了企业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盲目追求经济效益,损害了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生态审计制度特别强调环境资源保护、环境风险控制,并把“环境成本”纳入产品之中,有助于传统会计进行真正意义上的生产成本核算,使得环境成本在经济核算体系与会计核算中得以客观、合理的反映。其次,开展生态审计是适应企业自身发展、优化产业结构的需要。长期以来,全市企业以“高能耗、低产出”的模式发展,造成极大的自然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影响企业甚至当地整个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审计机关通过生态审计,加强对生态信息强制性的披露,一方面可以有效避免由于会计核算失真造成的投资误导行为,减少对重污染项目的投产,降低环境风险,以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获取竞争优势;另一方面可促使企业自觉重视生态效益评价,开发符合经济可持续发展要求的产品,从而达到优化产业结构的效果,为当地经济的长远发展提供优势条件。

三、邵阳市生态审计现阶段存在的问题

(一)生态审计范畴仍以财务审计为主。目前,邵阳市政府生态审计涉及到的生态审计项目仍以环境资金审计为主,主要对专项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审查,偏向于财务审计。因此,全市生态审计工作要重点加强对环保专项资金的管理、使用情况的监督,增强企业对专项资金使用的合法性、真实性。

(二)生态审计内容过于单一。当地的生态审计以农业资金审计为重点,包括新农村建设资金、扶贫项目资金、农村补贴资金等,大多数的审计项目与农业有关,这主要是由于当地的环境管理水平还不是很高,生态审计条件不够成熟,致使审计机关忽视了环保资金投入的效果,缺乏对生态环境改善情况的重视。

(三)生态审计处于尝试阶段,工作推广障碍重重。一方面,开展生态审计涉及到生态环境管理、环境经济评价等领域的知识;另一方面,国家尚未出台相关的生态审计评价体系,缺乏统一的规范化指导,由于各方面条件的限制,市内民间生态审计和企业内部生态审计基本处于空白状态。

四、促进邵阳市生态审计发展的建议

(一)以环保专项资金财务审计为基础,拓宽生态审计的范畴。基层审计机关应在发挥传统的财务审计方面具有的优势基础上,在开展环保专项资金审计工作时,拓宽生态审计的思路,除对环保资金收支安排的合理性、真实性、合法性及有效性进行审计外,还应树立环保经营管理理念,尝试评价环保资金使用的环境效益与社会效益,对于潜在的环境风险进行有效评估,由传统的财务审计快速过渡到生态审计。

(二)正确发挥政府部门的职能作用。企业生态审计体系的构建涉及多方面的边缘学科,企业采取生态运营模式需要各层级的技术人员的配合,这就需要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为企业提供各种技术指导。

(三)以节能减排为重点审计对象,构建生态审计体系。国家的“十二五”规划中对节能减排工作做出了重点要求,各级审计机关在进行节能减排专项审计时,除运用传统的审计工作方法外,要融入对节能减排的成本效益分析、决策和风险分析等方法,着重审查企业对国家相关环保政策的施行、采取的相应改进措施及最终的效果;另一方面,要将计算机技术运用到审计工作中,对能源消耗、在线监测到的数据进行分析,以对企业能耗及污染物排放量数据的真实性进行重点审核。通过不断融入新的审计技术,探索出行之有效的生态审计工作方法。在构建企业生态审计系统的具体工作中,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在审计工作准备阶段,审计人员应引入风险管理的概念,同时正确发挥内部审计在生态审计中的作用,由常规审计向重在事前的生态审计转变。加强内部生态审计,发挥审计监督职能,将资源利用率的最大化和经济的生态化有机结合起来,尤其在进行年度经营业绩审计时,有针对性地关注企业生产项目的生态成本和预期环保效益。

2.制定审计标准阶段,要制定与企业实际情况相适应的审计标准。生态审计的评价标准具有一次性的特点,所谓的一次性是指每次实施生态审计时,都应根据该次审计项目的情况单独制定审计评价标准,这一系列的评价标准只能运用于当次审计中,一般不能完全再次运用。而生态审计标准具有多样性,除了可用货币计量的财务数据外,还需使用大量的非货币性计量指标。现阶段,小型化工、水泥、造纸、冶炼企业是邵阳市的重点污染源,同时也是部分县的主要经济来源之一,这些企业点多面广,排污系数高,实施治理有一定的难度,只有利用相关硬性指标,采取强制措施,实行停产治理或关闭,才能取得良好的治理效果。

本文试从能耗、排放物及生态计划和政策方面建立生态审计评价指标体系。(1)能源方面试设置以下指标:能源产出率=能源使用量/有效增加产值×100%;再生能源使用率=能源使用量/再生能源使用总量×100%;生物原材料使用率=原材料使用量/生物原材料使用总量×100%。(2)排放物方面试设置以下指标:单位产出温室效应气体排放率=有效增加产值/温室效应气体排放量×100%;单位产出破坏臭氧层物质排放率=有效增加产值/破坏臭氧层物质排放量×100%;单位产出废弃物排放率=有效增加产值/废弃物排放总量×100%;废弃物处理率=废弃物排放总量/废弃物处理总量×100%。(3)生态计划和政策方面试设置以下指标:生态保护计划目标实现率=生态保护计划项目数/生态保护计划项目完成数×100%;环保投资比重=投资总额/环保投资额×100%;污染物治理达标率=治理达标量/污染总量×100%;环保设施投资收益率=收益额/环保设施投资额×100%。

3.审计执行阶段,应加强联合审计的运用。目前,审计人员知识结构比较单一,知识面不能完全满足生态审计的需要,由于生态审计工作的复杂性,现有的审计工作人员(以财会专业为主)无法单独完成。因此,应当开展多部门联合审计,以环保专家的专业知识弥补审计人员在生态环境方面知识的缺陷,以环保部门的政府职能优势提高审计人员在审计工作中获取相关数据、政策信息的效率,提升生态审计工作质量。

4.出具审计报告阶段。(1)报告内容应具综合性。生态审计的对象和范围应当涉及被审计单位的全部环境管理活动:一方面要审计环保资金流转的情况,促使环保资金得以高效使用;另一方面要审计非环保资金领域的生态管理活动,例如环境规划、环境政策的制定及执行情况。(2)报告要具有建设性。生态审计报告通常应包括企业取得的环保成绩、存在的生态问题、审计组给出的评价和建议等内容,审计组在对企业生态绩效进行评价的同时,应更注重提出提高生态绩效的建设性的建议,同时将被审计单位的反馈意见纳入审计报告中,以督促被审计单位改善经营管理,强化审计效果。

(四)提高生态审计人员的素质,加强生态审计队伍建设。生态审计是一项新型的审计类型,有很强的专业性和技术性要求,除要夯实审计专业基础知识外,还需具备多种生态环境知识,社会学、统计学等方面的知识也必不可少。因此,有必要充实生态审计队伍,有效整合审计资源,合理调整审计人员专业知识结构,拓展审计人员的知识面,增强生态审计力量。

(五)推行社会监督制度。招商引资过程中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行为和动机是多种多样的,由于生态环境的共有属性及行政执法机构能力的局限性,社会监督制度颇为最要。社会监督制度应包括生态影响评价制度、民间生态机构、社会舆论监督机制,要通过对社会公众的宣传教育等方式,积极调动社会各阶层对企业的有效监督,从而促进企业生态审计系统顺利构建。

五、结束语

招商引资是推动生产力发展、增强企业竞争力的加速器,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在这一重要的系统工程中,政府不能只负责引进而不注重质量,审计单位更是要充分发挥其职能,以科学发展观作指导,认真开展生态审计工作,从产业结构、生态环境条件出发,切实将招商引资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相结合,从而实现当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最大化。

猜你喜欢

邵阳市招商引资审计工作
推动内部审计工作数字化的探究
春天
黑龙江以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为切入点推动招商引资
如何做好高校基建工程跟踪审计工作
高校内部控制体系中的审计工作思考
抚州市审计局首次召开全市内部审计工作会议
邵阳市举行少儿人工智能编程大赛
邵阳市举办首届青少年科技体育节
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招商引资研究
招商引资新思路:精、专、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