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安徽省体育强县指标体系研究

2013-12-03秦纪强崔立新张家昕徐正旭陶运三荆维玲

中国体育科技 2013年5期
关键词:强县县域指标体系

秦纪强,崔立新,张家昕,徐正旭,陶运三,荆维玲,李 飞,闫 松

1.Anhui Science and Technology University,Fengyang 233100,China;2.Physical Culture Bureau of Anhui Province,Hefei 230001,China.

1 前言

体育强县是体育强国的坚实基础,在我国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促进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全面发展[4]的过程中,加强体育强县建设至关重要。体育强县建设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涉及县域政治、经济、文化诸多领域,具体到人、财、物等方面,建立一套相对完善的体育强县指标体系不仅及时而且必要。安徽省是我国东部的内陆省份,下辖105个县(市、区)。2007年末,全省户籍人口6 675.7万,城 镇 化 率 38.7%[1]。2012年,全 省 生 产 总 值17 212.1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 024.2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 160.5元[6]。2010年,安徽省委明确提出“建设安徽体育强省”战略,安徽省体育局由此订立新的十二五规划,全面勾画体育强省和体育强县建设蓝图。基于此,本研究构建了安徽省体育强县指标体系。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安徽省体育强县指标体系为研究对象。确立以县域体育为总体特征的研究思路,从县城、小城镇、村落3个层面把握县域体育发展脉络,剖析体育强县建设的理论与现实问题,探寻体育强县指标要素以及诸要素之间的内在关联。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调研

课题组查阅了国内、外有关大众体育、社会体育等领域的研究论文与著作,归纳整理了我国近10年关于县级体育、县域体育、社区体育、城镇体育、农村体育、农民体育、群众体育、大众体育以及指标体系构建等方面的研究内容;参阅了我国1996年、2001年、2007年3次全国群众体育调查结果;借鉴了“《全民健身计划(2011—2015)》实施情况评估标准(试行)”(国家层面、安徽省层面)以及江苏省、浙江省出台的体育强市、强县、强镇创建(评价)标准等。

2.2.2 调研内容

1.课题组设计访谈提纲,通过会议、考察、电话、电子邮件等形式,分别访谈了安徽省高校系统体育学专家10人、安徽省体育局及相关处室负责同志4人、市体育局负责同志6人、县(市、区)体育局负责同志20人、县域健身点负责同志与专、兼职体育指导者(员)30人以及普通县域居民50人、咨询省外专家2人,广泛收集可能与体育强县存在关联的一级指标。

2.邀请安徽省体育局专家2人、高校系统体育学专家8人进行专门座谈,重点研讨指标体系的基本内涵,同时,进行一级指标试验性筛选。

3.课题组在访谈、专家座谈、咨询以及综合各方资料的基础上,形成体育强县指标体系初稿。为了进一步优化指标体系,课题组对初稿进行问卷调查,要求专家凭借自己的理论和经验,对一、二级指标做同意率筛选,对指标内涵予以补充和完善。本轮面向安徽省发放问卷40份,其中,高校体育学专家15份、省、市体育局专家10份、县(市、区)体育局专家15份,回收33份;面向省外专家发放咨询问卷3份,回收3份。课题组删除同意率低于50%的指标,调整专家认为表述不够准确的指标与内涵,最终,形成体育强县指标体系确定稿。课题组对确定稿进行新1轮问卷调查,要求专家对一、二级指标按百分值大小给出重要性判断,对指标内涵予以再次补充和完善。本轮从第1轮有效问卷的专家中挑选10位专家,其中,高校体育学专家6份、省、市体育局专家2份、县(市、区)体育局专家2份,回收有效问卷9份。

4.课题组实地考察了皖南地区的黄山市徽州区、皖中地区的合肥市长丰县、皖北地区的亳州市利辛县,深入县城、小城镇、村落进行实地调研。

5.在国家体育总局第29期处级干部进修班全体成员来安徽凤阳县小岗村实地考察时,课题组就安徽省体育强县指标体系初稿专访了相关专家,获取大量信息和指导性建议。

2.2.3 数理统计

采用层次分析法(AHP法)分配指标权重,对一级指标及其所属二级指标分别建立对比矩阵,通过MATLAB软件编程对数据进行处理,最终得出安徽省体育强县指标体系一、二级指标的权重系数。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概念界定

3.1.1 县域和县域体育

县域是指行政区划中的县或县级市(区)的地理区域,本研究描述的是一个地理概念,是县级行政区划的属地。

县域体育是一个与县域经济、县域文化相对应的概念,是特定区域内的大体育,属于社会体育范畴。县域体育可以理解为县级体育,县级体育体现纵向级别,县域体育则同时体现横向范围。具体而言,县域体育是以县级行政区划为地理范围、以县城为中心、以小城镇为纽带、以村落为腹地的具有明显地域特色和明确地域界限的区域体育,县域体育的对象是全体县域居民。

课题组前期研究认为,县域体育应以县域经济为基础、以县域文化为依托、以开发本地体育资源为重点、以建设现代文明为方向、以提高县域居民健康素质为目标。县域体育的核心价值应该是植根于区域文化土壤的体育人文观念和体育人文精神,特色内容应该是本土化的民俗体育和群众性体育活动,保障措施应该是具有一定水准并能为民所用的县(市、区)、镇(乡、街道)、村(社区)体育基础设施,发展潜力应该是与县域政治、经济、文化融为一体的体育事业和产业[7]。

3.1.2 县城、小城镇、村落及其体育

县城主要指县(市、区)政府所在地,该隶属区域内的体育可以界定为县城体育,地级市所辖区政府所在地虽然大多着落在市区,也统筹为县城体育加以研究。目前的县城实际上更像一个功能齐全的微型城市,是一个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拥有类似城市的体育设施、体育环境、体育氛围。县城体育是县域体育的最高层次,通过县城体育单纯理解和评价体育强县是不客观、不科学和不全面的。

小城镇主要指镇(乡)政府所在地,该隶属区域内的体育可以界定为小城镇体育,本研究将城(市)区街道以及集贸镇体育的相关指标纳入其中。小城镇体育是县域体育的中间层次,在县域体育的发展过程中发挥引领与示范作用。小城镇的快速发展带动了小城镇体育的繁荣,但小城镇体育的现实基础和客观环境与县城体育相比存在较大差距。小城镇居民的体育意识、体育观念、体育态度、体育行为、体育消费、体育人口以及体育活动的基本设施、组织化程度等与县城居民相比,差异均十分显著,小城镇体育的聚集和辐射效应亟待开发。把小城镇体育的相关要素纳入体育强县指标体系基本框架是推进小城镇体育发展的动力源泉。

村落指在农业社会里,由于地缘的关系,把许多个家庭、家族组合到一起,形成一个个具有一定规模的社会生活群体。村落是一个社区概念,强调的是一定社区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本研究把村落拓展为现行体制下的行政村,行政村区域内的体育可以界定为村落体育,将城市社区体育的相关指标纳入村落体育范畴。村落体育是县域体育的底层,是我国群众体育的最薄弱地带,忽视村落体育的体育强县指标体系是缺乏理论和现实意义的。

3.2 体育强县的基本内涵

体育强县是一个县(市、区)体育实力的综合评价,是一个相对和发展的概念。竞技体育的国际竞争力和群众体育的发展水平应当是衡量和判别体育强国的两项基本标准[8]。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相辅相成,竞技体育的强大引领并推动群众体育的普及与发展,而群众体育的普及与发展同时为竞技体育的强大奠定坚实基础。竞技体育主要反映国家意志,我国的 “举国体制”为提升竞技体育的国际竞争力提供了有力保障,县 (市、区)在竞技体育的国际竞争力方面所发挥的作用不可或缺但毕竟有限,鉴于此,体育强县的评判标准应重点落在群众体育的发展水平上,这也是我国全面实施体育强国战略应该采取的科学态度。

资料显示,我国县域内的陆地国土面积和人口分别占全国的94%和70.1%[5]。县域体育的发展程度直接关系体育强国的实现路径。由于区位不同和发展程度的差异,县域之间的不平衡以及县域内部在县城、小城镇、村落层面的不平衡客观存在,因此,对体育强县的理解不能以偏概全,既要关注县域之间的差异性,更要关注县域内部的非均衡性。

回顾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的全国体育先进县评选活动,采用的主要是“评价县城、评价体育系统和总量指标”的方式[2]。在当时的背景下,这种抓重点部位、抓关键环节、抓总量控制的评价方式的确为相对薄弱的县级体育注入了生机与活力。随着国力的不断增强和科学发展观的全面落实,这种以局部代替全体评价的缺陷日益凸显,体育强国背景下的县级群众体育迫切需要惠及全体县域居民。

基于上述,体育强县的含义可以概括为,县域体育的发展水平总体上达到一定程度,县域体育在县城、小城镇、村落层面的发展状况实现基本均衡,县域体育的发展成果惠及全体县域居民。

3.3 体育强县指标的选取原则

3.3.1 全面性原则

体育强县指标体系的设置,首先,反映全面的评价理念;克服评局部、评优势、评总量等弊端,评价范围覆盖县城、小城镇、村落的全部,通过指标体系的导向作用,引领全体县域居民共同分享体育强县发展成果;其次,反映县域体育的全面信息;各项指标从县城、小城镇、村落层面显示体育强县的体育资源与要素配置、体育组织化与制度化程度、体育社会化与保障度等,体育强县的必要观测点均在指标体系中得到体现;再次,反映主观指标与客观指标的有机统一;客观指标是定量数据,主观指标是定性描述,主观与客观结合是全面评价体育强县的重要基础。

3.3.2 科学性原则

体育强县指标体系参照有关体育事业发展评价的指标体系以及体育强县的基本内涵编制而成,特别关注县域体育在县城、小城镇、村落层面的差异性和特殊性。做到主观与客观统一、宏观与微观统一、整体与局部统一、理论与实际统一,确保指标体系的真实性。在指标的选择上,注重理论依据、注重实际反映、注重名称和含义的规范与准确,做到不重复、不遗漏,确保指标体系的客观性。在指标的赋值上,避免简单造次和主观臆断,充分尊重专家意见,通过科学方法与手段,赋予有科学的权重系数,确保指标体系的权威性。

3.3.3 可操作性原则

本研究对每一项具体指标的选取均充分考虑信息的可得性与易得性,确保在实际开展体育强县评价活动时,指标信息可以通过有关部门的统计资料、问卷调查、实地考察等途径获得,杜绝无法计算或无稳定信息来源的指标。对通过具体数值反映属性的指标,其数值的多少不仅依据已有理论成果,而且提前预测并规避类似“全部达到或全部达不到”等不良数值,增强可比性,提高可操作性。在指标体系的总体设计上力求精简,以减轻实际评价工作的时间和成本,同级指标之间保持其独立性和不可替代性,上下级指标之间保持其内在关联性。

3.4 体育强县指标体系的构成

3.4.1 指标体系的基本框架

体育强县指标体系是反映体育强县发展程度和评判体育强县现实状态的标尺。目前,国家体育总局尚未出台体育强县标准,就省级行政而言,仅浙江、江苏两省率先开展了体育强县创建活动,但具体标准尚未成熟。本研究主要借鉴国家体育总局发布的“全民健身计划(2011-2015年)实施情况评估标准(试行)”、“全国体育先进县评选办法”以及体育领域相关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成果。重点对比了浙江和江苏的“创建标准”,浙江的标准相对具体、指标量大,体现微观量化特征,但指标赋值的随意性太强;江苏的标准相对笼统,体现宏观量化特征,但县域范围的不平衡遭到掩盖。以上述为基础并结合安徽省情构建了体育强县指标体系的基本框架,该框架包括“机构设置”等7个一级指标、“县(市、区)设置”等19个二级指标以及51个指标内涵(表1)。

表1 本研究体育强县指标体系基本框架一览表Table 1 List of Basic Framework of Powerful Sports County Index System

续表1

3.4.2 指标体系的形成过程

第1步,以访谈、咨询等形式征集可能与体育强县发生关联的一级指标并进行经验性预选。归纳为“领导重视”、“机构设置”、“政策制度”、“组织保障”、“体育设施”、“全民健身”、“竞技体育”、“群众体育”、“学校体育”、“业余训练”、“后备人才培养”、“体育竞赛”、“体育产业”、“体育消费”、“体育市场”、“体育文化”、“体育社会化”、“特色与优势”等18个方面。

第2步,以专家座谈并试验性预选的方式筛选一级指标。按投入与产出理论[2],体育强县指标体系一级指标主要表现为条件和结果两大要素,对照上述18个方面,前5项可以理解为条件要素,后13项可以理解为结果要素。专家座谈认为,前5项中的“机构设置”、“组织保障”、“体育设施”3项指标能够反映条件要素,机构设置是前提,组织保障是关键,体育设施是基础;后13项中的“全民健身”、“体育竞赛”、“体育产业”、“特色与优势”4项指标能够反映结果要素,全民健身是载体,体育竞赛是动力,体育产业是推力,特色与优势体现创造力。参与座谈的专家同时进行试验性预选,筛选同意率超过50%的指标,最终形成“机构设置”、“组织保障”、“体育设施”、“全民健身”、“体育竞赛”、“体育产业”、“特色与优势”7项指标为一级指标集。

第3步,研制体育强县指标体系初稿并进行第1轮问卷调查。在实地考察的基础上,结合专家座谈意见、省外专家咨询意见及筛选的一级指标设计二级指标、梳理指标内涵,形成7个一级指标、20个二级指标、20项指标内涵的指标体系初稿。对初稿实施第1轮问卷调查,结果显示,7个一级指标的同意率均为100%;在20个二级指标中,有18个同意率为100%,“体育产业”中的“社会服务”、“市场管理”2项指标同意率低于50%;20项指标内涵需要完善、细化与分解。

第4步,形成体育强县指标体系确定稿并进行第2轮问卷调查。根据第1轮问卷调查反馈的信息,结合省外专家咨询建议以及国家体育总局相关专家的指导性意见,对“体育产业”中的二级指标进行了筛选,删除“市场管理”二级指标,将“社会服务”调整为“社会服务业”;另外,将“全民健身”中的二级指标“健身人口”调整为“健身水平”。课题组综合各方意见与建议同时对指标内涵进行了完善、细化与分解,最终形成7个一级指标、19个二级指标以及51个指标内涵的指标体系确定稿(表1)。课题组将确定稿给出一、二级指标建议百分值,在此基础上进行第2轮问卷调查。

3.4.3 指标体系的内涵说明

1.机构设置

“机构设置”一级指标包括“县(市、区)设置”、“镇(乡、街道)设置”、“行政村(社区)设置”3个二级指标,其内涵旨在保障县域体育工作在不同层面有机构去做、有人去做、有地方去做。机构设置是否到位,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县(市、区)对体育事业发展的重视程度。本研究对机构设置的内涵设计立足切实可行,相关信息可以通过资料查询、实地考察获得(表1)。

2.组织保障

“组织保障”一级指标包括“县(市、区)保障措施”、“镇(乡、街道)保障措施”、“行政村(社区)保障措施”3个二级指标,其内涵旨在确保县域体育工作在县(市、区)、镇(乡、街道)、行政村(社区)三级层面有规划、有措施、有落实。从宏观上反映政策制度的贯彻执行情况、领导的重视程度以及经费的投入状况等,相关信息主要通过资料查询获得(表1)。

3.体育设施

“体育设施”一级指标包括“县(市、区)基本设施”、“镇(乡、街道)基本设施”、“行政村(社区)基本设施”3个二级指标。体育设施是县域体育的物质基础,作为体育强县,体育设施在县(市、区)、镇(乡、街道)、行政村(社区)三级层面应该达到基本要求。体育设施状况可以直观地反映县(市、区)经济发展状况以及对体育工作的重视程度和投入力度等。本研究在体育设施的内涵设计上,体现实用、够用、可用原则,相关信息可以通过问卷调查、资料查询、实地考察获得(表1)。

4.全民健身

“全民健身”一级指标包括“健身水平”、“健身活动”、“健身网点”3个二级指标。全民健身是县域群众体育的重要载体,也是体育强县建设的根本目的之所在。健身水平主要反映县域居民体育锻炼情况及效果,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是体育锻炼情况的重要参数,学生体质健康合格率与国民体质合格达标率是体育锻炼效果的重要体现。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是指每周参加体育锻炼频度3次以上、每次体育锻炼持续时间30min及以上、每次体育锻炼的运动强度达到中等及以上的人数占对象户籍总人口的比例,老年人以60~70岁范围界定,残疾人锻炼以体育康复为主要内容[3]。健身活动主要反映全民健身的组织化程度,健身网点主要反映全民健身的覆盖程度。全民健身是县域体育社会化的重要体现,指标内涵的相关信息可以通过资料查询、实地考察获得(表1)。

5.体育竞赛

“体育竞赛”一级指标包括“综合性竞赛”、“单项竞赛”、“高级别竞赛”3个二级指标。综合性竞赛与单项竞赛是指县(市、区)及以下级别的竞赛活动,高级别竞赛是指市及以上级别的竞赛活动。体育竞赛是县域群体活动广泛开展的内在动力,能极大地推动县域体育文化的繁荣与发展。体育竞赛是县域体育组织化程度的重要体现,指标内涵的相关信息主要通过资料查询获得(表1)。

6.体育产业

“体育产业”一级指标包括“体育彩票”、“体育服务业”2个二级指标。体育产业的发展可以助推体育强县的实现。体育彩票销售总额的逐年增加为县域体育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经济支撑,彩票公益金用于全民健身工作投入比例越高,表明这种经济支撑的力度越大。体育服务业涵盖健身休闲、竞赛表演、职业体育、社会体育、体育场馆、体育中介、体育广告、体育培训、体育旅游[10]等诸多方面,是一个庞大的隐性市场,在第三产业的未来发展中必将占据重要份额。体育产业指标内涵的相关信息主要通过资料查询获得(表1)。

7.特色与优势

“特色与优势”一级指标包括“特色”、“优势”2个二级指标,主要反映在上述6项指标内涵中无法体现但对体育强县评判产生重大影响的指标要素。本研究关于特色与优势的内涵设计,主要体现在后备人才培养、体育产业基地、县域体育文化、竞技体育成效以及权威机构的综合评价等方面,相关信息可以通过资料查询、实地考察获得(表1)。

3.5 体育强县指标权重的确定

层次分析法(AHP法)是对非定量事件作定量分析的一种有效方法,该方法既保证了定性分析的科学性和定量分析的精确性,又保证了定性和定量两类指标综合评价的统一性[9],是体育工作常用的评价方法。本研究建立的体育强县指标体系既有定性指标也有定量指标,根据专家调查结果,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一、二级指标的权重系数。

3.5.1 指标重要性的判断

为了建立对比矩阵,须对指标重要性做出判断。对于两个指标相比,其重要性的判断,本研究采用1~9标度。“1”、“3”、“5”、“7”、“9”分 别 代 表 “同 样 重 要”、“稍 微 重要”、“重要”、“很重要”、“极其重要”,两个指标相比,其重要性介于这5个等级之间,则分别用数值“2”、“4”、“6”、“8”表示。如果认为后者比前者重要,则用1~9相应数值的倒数来表示。

3.5.2 对比矩阵的建立

经过第2轮问卷调查,有9位专家通过百分值对一、二级指标进行了有效赋值。7个一级指标,9位专家所赋百分值共计63个(表2),其中,最高30分、最低5分,最高分与最低分之间的差值为25分,按照1~9标度,建立一级指标标度与分值差对应关系(表3),以此分别构建9位专家一级指标对比矩阵。19个二级指标,9位专家所赋百分值共计171个(表4),其中,最高60分、最低15分,最高分与最低分之间的差值为45分,同样按照1~9标度,建立二级指标标度与分值差对应关系(表5),再以此分别构建9位专家二级指标对比矩阵。

表2 本研究一级指标9位专家赋值情况一览表Table 2 List of 9Experts’Assignment in Primary Index (%)

表3 本研究一级指标标度与分值差对应关系一览表Table 3 List of Difference Corresponding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rimary Index and Scale Scores

表4 本研究二级指标9位专家赋值情况一览表Table 4 List of 9Experts’Assignment in Secondary Index (%)

表5 本研究二级指标标度与分值差对应关系一览表Table 5 List of Difference Corresponding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econdary Index and Scale Scores

3.5.3 数据处理

本研究采用“和法”计算特征值(λmax)等相关数据,引入判断矩阵偏离一致性CI与判断矩阵的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RI的比值CR来检验评判者判断思维的一致性。结果显示,9位专家的CR值均小于0.1,表明判断矩阵具有满意的一致性(表6、表7)。

表6 本研究一级指标9位专家相关数据处理结果一览表Table 6 List of 9Experts’Related Data Processing Results in Primary Index

表7 本研究二级指标9位专家相关数据处理结果一览表Table 7 List of 9Experts’Related Data Processing Results in Secondary Index

3.5.4 指标权重的获得

通过上述过程,分别获取9位专家关于体育强县指标体系一、二级指标的权重大小(表8、表9)。本研究设9位专家权重为同等效力,采用简单平均的方法,最终得到体育强县指标体系一、二级指标的权重系数(表10)。

表8 本研究一级指标9位专家指标权重一览表Table 8 List of 9Experts’Index Weight in Primary Index

表9 本研究二级指标9位专家指标权重一览表Table 9 List of 9Experts’Index Weight in Secondary Index

表10 本研究体育强县指标体系一、二级指标权重一览表Table 10 List of Powerful Sports County Index Weight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Index

4 结论与建议

1.体育强县是体育强国背景下的一种状态,是对一个县(市、区)体育实力的综合评价,是一个相对和发展的概念。本研究以安徽省为研究视域,在界定县域及县域体育、县城及县城体育、小城镇及小城镇体育、村落及村落体育的基础上,将体育强县的含义概括为,县域体育的发展水平总体上达到一定程度,县域体育在县城、小城镇、村落层面的发展状况实现基本均衡,县域体育的发展成果惠及全体县域居民。

2.本研究关于体育强县指标体系的整体设计充分体现县域体育的总体特征,在明确体育强县基本内涵的基础上,确定指标的选取原则与方法,由此形成的体育强县指标体系具有相当的科学性与可靠性。根据访谈、专家咨询、专家座谈与试验性预选、两轮专家问卷调查以及实地考察,构建了安徽省体育强县指标体系的基本框架,该框架包括“机构设置”等7个一级指标、“县(市、区)设置”等19个二级指标以及51个指标内涵,并对指标及其内涵进行了理论分析。

3.采用层次分析法(AHP法)分配指标权重,按1~9标度反映指标的重要程度,根据专家实际赋值及同级指标最高分与最低分之间的差值,建立指标标度与分值差对应关系,以此做出指标重要性的合理性判断,在此基础上建立对比矩阵,依照对比矩阵通过MATLAB软件编程对数据进行处理,最终,得出安徽省体育强县指标体系一、二级指标的权重系数。

4.关于一级指标的权重系数,位居前3的依次是体育设施(A3 0.3083)、全民健身(A4 0.2687)、体育竞赛(A5 0.1274),这3项指标的系数之和达到0.7044,说明体育设施的基础地位、全民健身的载体作用、体育竞赛的推动效应在体育强县建设中至关重要,应作为工作的主要方面加以落实。在二级指标中,县(市、区)、镇(乡、街道)、行政村(社区)3个层面的权重系数,县(市、区)层面占60%以上,由此,更加明确县(市、区)政府是体育强县的责任主体,在体育强县建设中必须发挥龙头作用。

5.本研究虽然对指标体系的建立以及指标权重的确定经过严密论证,但体育强县指标体系涉及面广、影响因素多,在研究过程中可能会存在某些缺陷或不足。另外,研究工作主要面向安徽省,也存在一定局限,但作为一种研究思路与方法,期望对后来的研究者以及课题组的后续研究提供借鉴。本研究建立的指标体系及确立的指标权重可以作为体育强县的评价依据,至于指标内涵的分值调配(权重系数)以及体育强县应该达到的具体分数要求,课题组为体育行政部门以及评估专家预留了足够的空间,同时,也是后续研究应该关注的重要内容。

[1]安徽省政府.安徽省情简介(新)[EB/OL].http://www.hfgjj.com/n7216006/n9417014/n9417136/22053985.html.

[2]董新光,晓敏,丁鹏,等.农村体育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J].体育科学,2007,27(10):49-55.

[3]国家体育总局群体司.全民健身计划(2011-2015年)实施情况评估标准(试行)[Z].2011.

[4]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3.

[5]李舜,刘德佩,周克臣.县域体育发展战略研究[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11:10.

[6]李斌.2013年安徽两会 《政府 工作 报告》[EB/OL].http://news.hefei.cc/2013/0123/021348441.shtml.

[7]秦纪强.新农村视野下的安徽省县域体育发展战略[J].四川体育科学,2010,(12):25-28.

[8]田雨普.努力实现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J].体育科学,2009,29(3):3-8.

[9]庄锁法.基于层次分析法的综合评价模型[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23(4):582-585.

[10]钟天朗.体育服务业导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8.

猜你喜欢

强县县域指标体系
2022城市商业魅力指标体系
健康管理中心护理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交通强国建设评价指标体系
基于融媒体环境的县域媒体技术创新
县域经济 绥德“网上货运港”
县域消防专项规划研究
中国十大经济强县:江苏占一半
县域高中文科数学生态课堂的“三味”
供给侧改革指标体系初探
中国最具竞争力特色经济强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