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临策铁路沙害类型与风速流场分析

2013-11-27王福

铁路节能环保与安全卫生 2013年2期
关键词:路堑路堤气流

王福

(呼和浩特铁路局,内蒙古呼和浩特 010057)

1 自然概况

1.1 地形地貌

临策铁路是我国《中长期铁路网规划》临哈线的东段,起至包兰线临河站,终至为中蒙边界的策克口岸,是我国连接蒙古国的一个重要运输通道,也是内蒙古自治区境内建设里程最长、建设运营条件最为艰苦的一条沙漠戈壁铁路。临河至策克铁路由东向西依次经过黄河河套平原区、山前洪积平原区、阴山山脉的狼山中山区以及巴彦淖尔-阿拉善剥蚀平原区。在狼山中山区与黄河河套平原区的交接地带,多分布着大型冲洪积扇和丘陵,在巴彦淖尔-阿拉善剥蚀平原区中夹杂分布低山丘陵、山间洼地。线路经过地区仅临河至太阳庙段和额济纳旗一带多为农田耕地,植被较为发育,其余地段均为半荒漠、荒漠地区,植被稀少,主要以低矮灌木丛为主[1]。由于气候干旱,且暴雨集中,致使水土流失较为严重。线路穿越的大部分区域通过乌兰布和沙漠、亚玛雷克沙漠、巴丹吉林沙漠和广袤的岩漠、砾漠(戈壁)分布区,沿线植被稀少,风力强劲,风沙活动剧烈,是我国北方沙漠化强烈发生地区[2]。

1.2 气象特征

本区地处亚洲大陆腹地的内陆高原,远离海洋,周围群山环抱,为典型的中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区内光照充足,热量丰富,降水量少,蒸发量大,干旱少雨,春秋两季大风弥漫,风大沙多,夏季酷热,冬季严寒,无霜期较长,昼夜温差悬殊,四季气候特征明显。狼山山脉的两侧,南北气候有所差异,主要表现为气温北部较南部冷,风速北部较南部大等。

根据临河、吉兰泰、巴彦诺尔公、拐子湖和额济纳气象站的观测资料显示,临策铁路沿线区域年平均气温 7.3℃ ~9.2℃,极端最高气温44.8℃,极端最低气温-31.6℃,最热月平均气温24.1℃,最冷月平均气温 -10.9℃ ~ -9.9℃;雨季多集中在每年的6~8月,年平均降水量35.2~154.2 mm,年平均蒸发量2 265.6~4 217.8 mm,年平均风速 2.1~4.7 m/s,最大风速28.6 m/s,年平均大风日数(≥8级)4.8~61.1d,主导风向WNW。

1.3 植被

临策铁路沿线植被类型以半灌木、矮半灌木荒漠植被为主,占总面积的50.59%,其次以灌木荒漠植被为主,占总面积的20.60%,其它类型占总面积的28.81%。

群系类型以红砂荒漠为主,占总面积的27.69%,主要分布于查干德日斯至红石山,八道桥至准扎南之间,即 K380-K430、K580-K630、K300-K550、K150-K390之间,呈大面积片状分布。其次无叶假木贼荒漠、西伯利亚白刺荒漠和泡泡刺荒漠,分别占总面积的10.43%、9.95%和7.5%。

2 沙害类型

由于临策铁路线跨越了不同的自然地带,穿越了差异较大的地形地貌,其地质、地貌、水文、植被及气象等因子,人为因素都有明显区别,沙害的成因及其发展过程也大不相同。

2.1 乌兰布和沙漠段

该路段穿越乌兰布和沙漠北部边缘,地貌类型为半固定和流动沙丘,沙源丰富,风沙活动剧烈,铁路沙害类型主要为沙埋,沙害的形成主要是流动沙丘受风力作用不断前移,遇路基后沙丘延伸造成路基边坡及基面积沙,沙害严重时埋没轨道。

2.2 巴彦淖尔-阿拉善平原区

该路段地形地貌复杂多样,包括低山丘陵、山间洼地、冲积湖积平原以及风成沙丘,沙物质来源主要是剥蚀碎屑物以及大量风积沙,铁路沙害以沙埋为主。

2.3 亚玛雷克沙漠段

此路段同样穿越沙漠边缘,沙物质来源于沙漠边缘的流动沙丘,路基对风沙流的阻挡是造成沙害发生的主要原因,而沙害的主要表现形式为片状和堆状沙埋。

2.4 荒漠草原路段

荒漠草原地带的植被覆盖率一般为10%~30%,主要生长植物为梭梭、红柳等灌木,沙物质来源主要是风积沙,在荒漠草原地带区灌木丛簇状生长,可以阻截风沙流中的沙物质,使之沉降、堆积,再遇反向或多向风作用时,无疑为铁路沙害提供了潜在沙物质来源。荒漠草原路段沙害类型主要为舌状和片状沙埋。

2.5 戈壁路段

戈壁与流沙地相比沙物质丰富度较低,地表无明沙地,但是戈壁中的潜在沙物质是沙害发生的重要沙物质来源,其中包括原地貌中的剥蚀风化碎屑物以及风沙流携带沙物质,戈壁风沙流较高,并且始终处于未饱和状态,戈壁中路基本身就是一种阻沙屏障,风沙流遇阻后大量沙物质沉积在路基及路基两侧,从而为沙害的发生提供了丰富的沙物质。戈壁路段铁路沙害类型为片状和堆状沙埋,沙害程度严重。

2.6 巴丹吉林沙漠段

与乌兰布和沙漠段和亚玛雷克沙漠段相同,巴丹吉林沙漠段沙物质同样来源于沙漠中的流动沙丘,伴随着剧烈的风沙运动,使铁路沙害的发生频率和程度也逐渐加大,而沙丘的前行对铁路造成堆状沙埋,沙害极为严重。

表1为临策铁路沿线沙害统计。

表1 临策铁路沙害统计表

3 路基断面风速流场分析

3.1 路基断面形式分类

由于临策铁路所处地理位置,使得其路基断面形式多样化,根据调查,临策沿线基本没有零断面,为使更好的研究不同路基断面形式下的风速流场特征,特将路基断面形式的分类见表2。

表2 路基断面形式的分类

3.2 路堤风速流场特征

路基断面风速流场观测,首先,用皮尺量取路基边坡长度,用罗盘测定边坡的角度,计算路堤(路堑)的高(深)度,并绘制铁路路基及防沙体系简图,标记路基各部位测量数据于简图上。然后,利用HOBO自动风向、风速记录仪对不同路基断面(高路堤、中路堤、低路堤、全路堑、半路堑)进行风向、风速观测,观测点位分别布置在路基基面及路基两侧,风向观测高度距地面2.0 m,风速观测高度则分别为距地面0.2 m、0.5 m、1 m、2 m处,各观测点位同时观察,测量时间为10 min,记录时间间隔2 s,然后求取平均风速。

3.2.1 高路堤

如图1为12 m高路堤断面示意图,该路堤选择在 K326+200处,路堤两侧边坡长度均为24 m,边坡坡角为30°,风从A5点吹向B5点,风向西风,A5和B5点距离到路堤中心的距离均为82 m,整个实验观测宽度为186 m,观测时A5点处2 m高度风速为10.39 m/s,观测时仪器顺风向摆放由A5~B5,具体定位详见图1。

图1 高12 m路堤测点剖面示意图

图2为12 m高路堤风速流场图,黑色梯形部分为路基本体,从图2中可以看出,气流进入实验观测段后随着高度的增加风速增大。从80 m到50 m气流处于缓慢上升的趋势,当气流顺着风向过了50 m后气流受到路堤的影响,风速开始下降,在路堤迎风侧的坡脚处形成低速区,部分气流被路堤阻断,部分随着路堤边坡被抬升,在路堤的正上方形成涡旋,当气流越过路堤后迅速下降,到-20 m~-30 m处形成静风区,随后风速开始增大。根据风速流场规律在路基两侧的边坡、坡脚和-20 m~-30 m处最容易形成沙物质堆积,其中,背风一侧的积沙范围大于迎风侧,当遇反向风时可对路基形成二次沙害。

图2 高12 m路堤风速流场图

3.2.2 中路堤

根据路基断面形式的分类将高度在3~6 m的路堤划分为中路堤,图3是K390+700-K391+100高度为4.3 m的路堤断面示意图,路堤边坡比1∶1.75,该路段走向为205°,西北为剥蚀戈壁,东南侧为东西走向的低缓丘陵,海拔932 m。该路堤的坐标为 N41°15'19″,E104°06'44″,风向为西风,与路基交角为 25°,路基边坡长度为8.5 m,边坡角度为30°,风由C2点吹向B5点,C2点距离路堤中心为43.4 m,B5点距路堤中心为-43.4 m,所选择点C2的2 m高处的风速为8.16 m/s,在上风向处有沙障,且距离C2点7 m,观测时按着4.3 m路堤示意图放置仪器。

图3 高4.3 m路堤测点示意图

图4为4.3 m高的路堤风速流场图,从中可以看出:气流进入实验观测段时风速开始缓慢降低,并在15 m处风速降到最低并形成低速区,部分气流被路基阻断,此时沙物质开始沉积,而后部分气流越过路基基面,并在-8 m处形成涡旋,随后风速急剧下降,在-10 m~-25 m处降到最低,随后风速开始上升,在整个实验观测区内,在测高0.2 m处的风速最低,形成静风区。根据风速流场的规律可知在15 m、迎风边坡、背风边坡及-10 m~-25 m处容易形成沙物质的堆积。

图4 高4.3 m路堤风速流场图

3.2.3 低路堤

根据路基断面形式的分类可知高度在0~3 m路堤为低路堤,图5为K390+050处高度是1.5 m 路堤示意图,坐标为 N45°15'18″,E104°06'39″,风向为西南风,边坡长度为3 m,边坡角度为30°,风向由C2点吹向C5点,C2点距离路堤中心17.6 m,C5点距离路堤中心的距离为-23.6 m,所选择点C2的2 m高处的风速为8.72 m/s,测风时按着1.5 m路堤示意图放置仪器。

图5 高1.5 m路堤测点示意图

1.5m路堤所形成的风速流场见图6,从中可以得到:进入实验区高处的风速逐渐增加,低处的风速逐渐降低直到到10 m处低处的风速形成涡旋,高处的风速下降到6 m处形成弱风区,随后遇路堤边坡气流开始抬升,其增加幅度大于之前的减小幅度,当气流越过路堤中心处时,风速开始急速降低,使气流直降到背风边坡,而后风速继续降低,气流到达-10 m处时形成涡旋,在背风边坡至-10 m处形成低速场,随后风速开始增加,并趋向平稳。根据风速流场的规律可知在10 m、迎风边坡、路基基面、背风边坡及背风边坡至-10 m处容易形成沙物质的堆积。

图6 高1.5 m路堤风速流场图

3.2.4 路堤风速流场分析

由不同高度路堤断面形式的风速流场图可知,发生涡旋和弱风区在铁路上形成的位置不同:在12 m高的路堤涡旋发生在轨道的正上方;在8 m高的路堤气流下降且直接吹向轨道;在4.3 m高的路堤处涡旋和气流的变化主要发生在轨道的两侧,在轨道上方处于平稳;在1.5 m高的路堤弱风区主要形成在路堤的两侧坡脚处,而轨道上方处于风速的高速区。由此可以知道:在高路堤的轨道上易形成积沙;在中路堤边坡上易形成积沙,而在轨道上积沙较弱;在低路堤上,两侧的边坡及距坡脚一定距离处都易形成积沙,而轨道上方不易形成积沙。

3.3 路堑风速流场特征分析

3.3.1 全路堑

图7为K391+200处2.8 m深全路堑测点示意图,路堑两边的边坡长度都为5.5 m,且坡角均为30°,铁路走向为110°,主风向为西风,基本与路堑断面垂直,风由B2点吹向B4点,B2点到路堑中心的距离为25.8 m,B4点到路堑中心的距离25.8 m,整个实验观测段的距离为51.6 m,所选取的B2点处的2 m高度风速为9.14 m/s。测风时按着2.8 m浅路堑的示意图放置仪器。

图7 2.8 m路堑测点示意图

图8为2.8 m深全路堑所形成的风速流场图,由图可知:气流进入实验观测区段时的气流运动规律及不稳定,当气流遇路堑后风速开始降低,在路堑迎风侧坡脚处形成静风区,在路堑背风侧形成涡旋,此时在路堑断面内沙物质开始大量沉积,随后气流在背风侧路肩处形成涡旋,随后气流上升,并在-8 m处上升为最大值,随后开始下降,并在-18 m处形成弱风区,随后气流上升。根据风速流场图可知在18 m、-8 m、-18 m及迎风坡脚处可形成沙物质的堆积。

图8 2.8 m路堑风速流场图

3.3.2 半路堑

图9为半路堑断面示意图,所选择的半路堑位于 K434 处,地理位置 N41°24'56″,E103°37'15″。路堑的两端深度不等,迎风一侧的路堑边坡长度为15 m,其角度为45°,背风一侧的路堑边坡长度为10.2 m,角度为35°。风向由B4点吹向A4点,B4距离路堑中心54.6 m,A4距离路堑中心37.4 m,整个观测距离为92 m,铁路的走向为WN35°。选择点B4其路2 m高的风速为7.98 m/s。测风时按着半路堑的示意图放置仪器。

图9 半路堑示意图

图10为半路堑风速流场图,从中可知:在实验观测区里面,顺着风向从测点到顺风坡顶处,风速基本趋向平稳,当风到路堑处,开始降低,到路堑的底部降到最低,形成低速场,随后沿着迎风坡气流随之抬升,在迎风坡坡顶趋向平稳,根据风速流场图,可知在路堑背风侧坡脚处易形成沙物质的堆积。

图10 半路堑风速流场图

3.3.3 路堑风速流场分析

由两种路堑的风速流场图可知:在半路堑上风向气流趋近与平稳,到达路堑的上方气流均匀下降,在轨道及路肩处形成低速区;而在全路堑的上风向一侧气流较紊乱,到达路堑的上方一部分气流上升,另一部分下降,下降的部分直接吹向轨道,且在迎风坡脚处形成涡旋。由此可知当风速够大的时候半路堑轨道上不易积沙,但当小风速通过路堑时,就易在路肩和轨道上形成沙物质的堆积;在全路堑迎风坡脚处,由于形成涡旋,所以在路肩及轨道上易形成沙物质的堆积。

4 结束语

临策铁路自然环境恶劣,自2009年12月26日开通以来,由于沙害严重,无法组织行车,直到2010年7月15日才正式开行货物列车,2010年11月24日开行呼和浩特至额济纳4661/4662次旅客列车,结束了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不通旅客列车的历史。临策铁路受风沙危害线路之长、程度之重、时间之久、危害之大、影响之深,为全国铁路沙害之首。因此,临策铁路生态保护与沙害治理显得尤为重要。临策铁路沙害的治理,不仅能够确保临策线运输畅通,而且对阿拉善、巴彦淖尔生态环境的改善都十分重要,铁路治沙工程建成后将形成一条连接内蒙古西部沙漠、戈壁、荒漠、草原的绿色长廊,不但减少了每年的清沙费和线路维护费,而且对周边地区生态环境的改善,京津地区沙尘暴的缓解也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中铁工程设计咨询集团有限公司.新建临策线乌兰敖包至策克段初步设计[R].2006.

[2]郝才元.临策铁路沙害现状及治理途径[J].铁路节能环保与安全卫生,2011,1(2):93 -96.

[3]TB10053-98,铁路工程地质风沙勘测规则[S].

猜你喜欢

路堑路堤气流
高速公路路堑边坡监测与分析研究
垂直气流电除尘深度提效技术研究
铁路浸水路堤优化的边坡稳定分析
气流的威力
山西省祁县G208公路某段深挖路堑边坡稳定性评价及防治对策
高边坡路堑监控量测技术控制要点
路堤下CFG桩复合地基稳定分析方法探讨
小水滴在风洞气流中的跟随性
比翼双飞
京沪高速铁路不同线路形式噪声暴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