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湖北省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发病地区蜱种群与疾病流行的关系

2013-11-26谭梁飞熊进峰张令要徐军强官旭华占发先

寄生虫与医学昆虫学报 2013年2期
关键词:随州市体表湖北省

谭梁飞 熊进峰 刘 力 张令要 徐军强 官旭华 占发先

(湖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武汉 430079)

从2008年以来,湖北省监测发现较多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疾病病例,并出现较多死亡病例,刘力等研究报道了截止于2010年湖北省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c Syndrome, SFTS)的发病情况和流病学特征分析(刘力等,2012)。近两年国内不少专家和学者均开展了有关疾病流行特征和病原微生物方面的研究,于学杰等确定了该疾病是由新发蜱传布尼亚病毒引起的出血热(Yuetal.,2011),已有学者在湖北和河南对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疾病流行区域和非流行区域蜱种类和带毒率调查(张永振等,2011;Zhangetal. 2012),张伟龙等(2011)对河南商城地区蜱和中间动物宿主开展了相关调查发现均存在无形体和Q热立克次体,吕燕宁等(2011)对北京市动物及蜱中新型布尼亚病毒携带状况的进行了初步调查与分析。湖北省随州市疫情发生较严重,确诊病例和死亡病例均较多。随州市以山地丘陵为主,小型动物种类多,蜱分布广。为调查宿主及传播媒介,2011年在随州市随县进行了长角血蜱季节的密度消长调查,2010~2012年对湖北省疫情发生较严重的随州市广水县和随县、咸宁市咸安区和崇阳县、黄冈市麻城市和英山县、宜昌市兴山县、武汉市蔡甸区发病病家周边区域周边环境和动物体表寄生虫进行了蜱种群分布调查,了解传播媒介和疾病发生之间的关系,为控制疾病的流行提供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蜱密度调查及采集方法

采用布旗法调查野外游离蜱,布旗大小为100 cm×100 cm。将附着在布旗上蜱采集装入试管编号并带回实验室进行相关的分类鉴定、计数。蜱密度调查时间为1 h。

1.2 宿主动物体表拣拾蜱类

2010~2012年在发病点周边对牛、羊和狗等家畜共184头,用鼠夹捕获的鼠类及灰麝鼩Crociduraattenuata共410只,体表进行蜱类采集。每只动物体表的蜱放入同一管内或做一致编号,带回实验室进行相关的分类鉴定、计数,并供下一步病原微生物检测。

1.3 调查地点

在湖北省广水县、随县、咸安区、崇阳县、麻城市、英山县、兴山县、蔡甸区发病病家周边30~2 000 m范围内进行蜱种群分布调查。蜱密度调查地点为随县殷店镇,2011年随县月平均气温从湖北省气象局监测资料获得(随县位于湖北省主要发病地区,蜱密度和气候具有代表性)。

1.4 报告病例数及确诊病例

报告疑似病例数由湖北省疫情监测网监测并筛选确定,由湖北省疾控中心传染病所病原微生物检测室对所有病例采集样本进行实验室检测,并最终进行病例确诊,方法参照文献(刘力等,2012)。

1.5 蜱种类鉴定

参照《中国经济昆虫志,蜱螨亚纲,硬蜱科》(邓国藩和姜在阶,1991)进行鉴定。

1.6 统计分析

采用EpiData、Excel整理数据和SPSS 16.0软件统计分析监测数据。

2 结果

2.1 报告病例、实验室确诊病例

从表1中可见湖北省2011年SFTS报告疑似病例数超过10例的县有9个县市,主要集中在湖北省东北部大别山地区。全年报告疑似病例数为241例,实验室确诊阳性病例数81例,其中阳性病例数分布情况分别为随州市24例(广水县15例、随县8例、曾都区1例)、黄冈市36例(麻城市14例、英山县10例、红安县6例、罗田县4例、蕲春县2例)、孝感市大悟县7例、十堰市丹江口市7例、宜昌市夷陵区4例、鄂州市1例、武汉市武昌区1例、咸宁市崇阳县1例。

2.2 湖北省发病病例和确诊病例与蜱密度及其他因素的关系

2011年对随州市殷店镇,3~10月份采用布旗法对以前发病病家所在地周边的外环境开展蜱密度调查,所采集蜱均为长角血蜱Hemaphysalislongicornis。从图1中可看出,调查结果显示4~9月均可以采集到蜱,5月份蜱密度最高,全年以5~6月蜱密度最高,分别为112.5只/旗/小时和95只/旗/小时,随后逐渐下降,蜱发生规律呈单峰型。随州市月平均气温从3月逐渐升高,到7月达到最高,随后逐渐下降。从图1中可见蜱密度并不随气温变化而消长。湖北省2011年SFTS疑似病例 4~10月均有报告,6~7月达到高峰的47、48例,之后逐步下降,流行趋势呈单峰型。SFTS实验室确诊病例季节变化趋势,4~9月出现阳性病例,6月份达到最高,阳性病人为23例,随后逐渐下降,流行趋势呈单峰型。

图1 2011年湖北省随州市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发病病例数、实验室确诊病例与蜱密度及平均气温变化之间的关系 Fig.1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number of reported cases and laboratory confirmed cases of SFTS and tick density and the average monthly temperature in Suizhou City, Hubei Province, 2011

从蜱密度季节消长情况和阳性病例检测情况,可以看出4月份随着长角血蜱的出现开始出现阳性病例;5~6月份蜱密度达到最高时,阳性病例也达到最高;长角血蜱密度下降时阳性病例也逐渐下降,当10月份蜱密度为0只/旗/h时,未出现阳性病例。

2.3 湖北省发病病家周边区域蜱种类调查

在湖北省各蜱类采集地点的家畜和鼠行动物体表采集的蜱共有3种,分别为长角血蜱、微小扇头蜱Rhipicephalusmicroplus和中华硬蜱Ixodessinensis。其中布旗法采集到蜱均为长角血蜱,在牛、羊和狗体表均采集到的大量长角血蜱和微小扇头蜱。在鼠类及灰麝鼩C.attenuata体表采集到的蜱为中华硬蜱,均为若蜱和幼蜱,且离发病病家居住点距离相对较远,在全省各调查采集点均有分布。2012年在武汉市蔡甸区发病病家和周边的狗体表采集到4只长角血蜱,2011年在咸宁市咸安区大幕乡对2005年湖北省第1例发病病人居住地周边开展调查时所采集的蜱非常少,只在狗体表采集到1只微小扇头蜱,其他地区均采集到大量的长角血蜱、微小扇头蜱。

从图2中可见,湖北省从东往西动物体表寄生蜱:长角血蜱和微小扇头蜱的种群优势分布逐渐变化,从东部的英山县到西部的兴山县微小扇头蜱所占比例逐渐减少,而长角血蜱逐渐上升。

图2 2011年湖北省不同发病地区寄生蜱种类比例分布情况Fig.2 Distribution and proportion of parasition tick species in SFTS incidence areas, Hubei Province, 2011

3 讨论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疾病的发病规律与野外蜱季节密度紧密相关,流行病调查发现有很多发病病人有蜱叮咬或从牛羊等动物体表摘取吸血蜱随后碾碎并接触蜱体液的经历(资料未发表)。2005年在咸宁市咸安区大幕乡湖北省首例SFTS病人周边开展调查发现蜱密度非常低,且最近几年该区域均未出现发病病例,而2012年7月底咸宁市崇阳县白霓镇确诊两例病人住家周边均能采集到大量蜱,本调查发现最近两年在湖北省其他县市区域发病病人周边区域蜱密度均较高。湖北省发病病人基本上为农民、年龄从40~70岁占到80%以上,这些人均有机会接触蜱,且50%以上有蜱暴露史,20%以上确定有蜱叮咬史(刘力等,2012)。此项调查说明蜱可能是SFTS流行的关键媒介生物之一。

从调查结果可知湖北省发病病家周边环境或大中型动物体表蜱种类多为长角血蜱和微小扇头蜱,并且这两种蜱在牛、羊和狗等家畜体表大量存在,发病地区的人群有在动物体表摘取吸血蜱并碾碎的习惯,极易接触到蜱体液;此外发病病人绝大多数为农民,而且大多数有蜱叮咬史,活动区域基本上与牛、羊和狗等活动区域重叠,可以推测出叮咬人群的蜱种可能是长角血蜱和微小扇头蜱。长角血蜱和微小扇头蜱体内均存在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布尼亚病毒(SFTSV)(Zhangetal.,2012)。因此,湖北省目前SFTS的流行与长角血蜱种群密度密切相关。

猜你喜欢

随州市体表湖北省
降低体表孢子含量对僵蚕总灰分的影响
随州市命名表彰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经营户
求解空间几何体表面积问题的方法剖析
湖北省随州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员向市民宗委赠送锦旗
随州市羊布病综合防控净化措施的探讨
湖北省2016年9月水产品塘边价格
湖北省水产品塘边价格
磁共振病灶体表定位贴及临床应用研究
脂肪抽吸术在体表脂肪瘤治疗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