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主要海洋经济区的海洋经济竞争力比较研究

2013-11-23

华东经济管理 2013年3期
关键词:经济区竞争力海洋

王 双

(天津社会科学院 城市经济研究所,天津 300191)

一、引 言

近年来,我国沿海地区①海洋经济规模不断壮大,海洋经济增长速度明显加快,海洋经济产值不断提升,成为经济增长的又一重要推动力。海洋经济的发展受地理条件和资源禀赋的限制,有其自身的特殊发展方式和具体的增长模式,一方面依赖于海洋经济区海洋资源保有程度的高低以及海洋资源保护和利用情况,另一方面也决定于该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及其推动海洋经济发展的要素市场发育程度和制度环境。作为国家构筑现代产业体系的一个重要方面,海洋经济的发展已经成为未来提升我国产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制定和实施海洋发展战略,合理开发利用海洋资源,提高海洋开发、控制和综合管理能力,以促进海洋经济的发展。

在此背景下,我国沿海各海洋经济区都提出了与自身经济发展水平、资源禀赋程度、要素市场成熟度以及政策体制环境相符的海洋经济发展战略。我国海洋经济区海洋经济发展水平及其发展状况各异,一定程度上体现出海洋经济竞争力的差异,比较我国各海洋经济区的海洋经济发展状况,不能仅单纯比较海洋经济发展的各类经济衡量指标,更重要的是对海洋经济竞争力进行综合比较分析,这样能够较为系统和全面地反映海洋经济发展的特征。本文拟从海洋经济竞争力角度对我国主要海洋经济区海洋经济发展状况进行比较和评价,为海洋经济发展战略的制定和实施提供有益的理论依据。

二、海洋经济竞争力评价指标构建

海洋经济竞争力的评价能够系统反映海洋经济发展的状况,根据海洋经济发展的独特地理性质和经济竞争力评价指标构建的一般原则,将决定海洋经济竞争力的核心要素概括为资源环境要素、经济增长要素以及制度环境要素等三个一级指标,在各一级指标下包括相应的二级指标(见表1)。

表1 海洋经济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具体来看,海洋经济竞争力首先来自于海洋资源环境状况,资源禀赋反映了海洋经济的发展基础和发展条件,一般地,海洋资源禀赋较好的地区若能较好地发挥资源优势,将有助于提升竞争力。资源环境状况除了包括不可改变的固有资源保有状况外,环境保护状况和基础设施状况也是决定海洋经济竞争力的重要因素。环境保护状况制约资源要素的发挥程度和可持续性,海洋资源环境保护不力会直接影响海洋资源利用和开发,造成资源浪费和使用低效,很可能将资源优势转变为约束,而基础设施状况在一定程度上也决定着海洋资源的利用,优良的海洋资源还需借助于良好的海洋基础设施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来创造经济效益。

影响海洋经济竞争力的主要方面为海洋经济增长要素,具体包括海洋经济规模、海洋产业结构和海洋产业就业状况。海洋经济规模是衡量海洋经济增长状况的直接指标,体现出海洋经济增长的原始结果,反映出海洋经济增长的数量特征。相应地,海洋产业结构是反映海洋经济增长的质量特征,海洋三次产业比例显示出产业结构的合理化程度,二三产业所占比重体现产业结构的外部特征,其比重越大说明海洋经济增长过程中二三产业拉动作用越强,产业合理化程度较高,从而海洋产业竞争力较强。海洋产业就业人员的比重是反映海洋产业竞争力的又一重要指标,就业结构比重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产业结构发展状况,即海洋产业结构高级化程度较好的地区海洋产业就业比重也较高,反之,海洋产业结构高级化程度较低的地区,相应的海洋产业就业比重也偏低,海洋产业吸纳就业的能力有限。海洋主要产业②中的海洋交通运输业、滨海旅游业都是吸纳就业的主要产业,但是从其未来增长率来看,其发展潜力有限,而海洋石油天然气、海洋电力业、海洋船舶业、海洋生物医药业、海水利用业与海洋矿业则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吸纳就业的能力在未来将不断提升,尤其是随着海洋石油与天然气等海洋化工行业比较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其吸纳更多就业人员的空间将较快地增长[1]。

海洋经济竞争力的另一个重要衡量要素即为制度环境要素,包括海洋规划成熟程度和海洋科技水平。海洋规划的出台标志着正式确立了海洋经济发展的定位和方向,对海洋经济未来发展具有指导性、全局性和战略性的重要意义,一定程度上显示出地方对海洋经济的重视程度和政策措施的倾向性,未来的重点发展产业及其配套环节将获得较多的政策支持和制度设计上的便利,这对于海洋经济发展有关键性的作用。海洋科技水平是制度环境的又一标志性指标,科技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未来经济增长的速度和质量,而科技水平自身也反映出制度环境的优劣,较好的制度环境下科技水平自然提升较快,而束缚科技发展的制度体系必然有其不完善之处。

上述评价指标中,资源环境指标中的资源保有程度、经济增长指标中的经济规模和三次产业比例以及制度环境指标中的海洋科技水平都是反映海洋竞争力的数量指标,而环境保护状况、海洋就业状况以及海洋规划成熟程度等指标是衡量海洋经济竞争力的质量指标。通过数量指标和质量指标的交叉描述来把握海洋经济竞争力的多维决定要素,能够较好地体现海洋经济竞争力的客观事实。

三、我国主要海洋经济区竞争力DEA综合比较

目前,我国主要海洋经济区根据地理特征划分为环渤海地区、长江三角洲地区和珠江三角洲地区三个大的海洋经济带。2011年,国务院先后批复了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以及广东海洋经济综合试验区发展规划,至此正式确立了三个国家级的海洋经济区。依据上述三大海洋经济带的具体划分,本文选择包括三个国家级海洋经济区在内的海洋经济规模较大、发展基础较好的地区(包括:天津、上海、江苏、广西、福建)进行海洋经济竞争力的比较分析。

(一)分析方法选择

一般地,在确立了竞争力评价指标的基础上,经济竞争力综合评价的传统分析方法包括主成分分析法、聚类分析法以及灰色关联分析法等统计分析方法,但是这些分析方法仅是对所选指标数据之间表面联系的直接展示,不能很好地说明所选指标数据之间的内在关系及深层联系。与其相比,DEA方法作为非参数分析方法的一种,由于能够较为有效地说明数据之间的内在合理性,因此,目前被较多地应用于说明经济增长的质量及其效率。DEA 方法分析经济单元产出质量或效率的思路为,设定可以通过一系列决策,投入一定数量的生产要素,并产出一定数量的产品(或系统)为基本的决策单元(DMU,Decision Making Units),用各决策单元的生产投入要素及产出结果数据构成的生产可能集产生一个前沿面,进而衡量每个DMU离此前沿面的远近,以此确定决策单元的生产活动是否有效率[2]。DEA方法的优势在于能够产生一个生产的前沿面作为比较的有效标准,通过挖掘数据之间的内在联系评价其产出的相对有效性。此处,为更好地说明各海洋经济区海洋经济竞争力,尝试利用DEA方法对其评价指标所显示出的海洋经济竞争力综合对比情况作出评价。

(二)指标数据描述

根据上述海洋经济竞争力评价指标,需要对其表征指标作出进一步的说明③。

1.资源环境要素

首先,利用“资源丰裕度指数”来衡量资源保有程度。资源丰裕度指数反映资源禀赋与经济增长的相互关系[3],体现海洋经济增长的基础和可持续性。这里,由于资料所限,需要计算得出主要海洋经济区的资源丰裕度指数④,选取四种海洋资源,包括海洋渔业资源、海洋油气资源、海洋盐业资源和海洋矿业资源,分别计算其2000-2010年的海洋资源丰裕度指数,即各海洋经济区的各类海洋主要产品产量⑤比重乘以各类海洋资源产业权重⑥,数据来源于历年《中国海洋统计年鉴》。

其次,反映环境保护状况的“沿海城市污染治理项当年竣工项目”。由于除天津和上海外其他海洋区没有独立的总体数据,只有各海洋区中沿海城市的数据,因此,选择各海洋区的典型城市作为代表来表示整个海洋区的环境保护状况。具体的典型城市选取为⑦: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青岛;江苏——连云港;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宁波;广东海洋经济综合试验区——深圳;广西——北海;福建——福州,数据来源于2001-2011年《中国海洋统计年鉴》。

第三,衡量各海洋经济区的基础设施状况为相应海洋经济区的“港口货物吞吐量”,数据来源于2001-2011年《中国海洋统计年鉴》。

2.经济增长要素

首先,衡量海洋经济规模的具体要素指标为“海洋生产总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数据来源于2001-2011年《中国海洋统计年鉴》及各地海洋经济发展规划,其中,2005年根据《中国海洋统计年鉴》和《中国统计年鉴》相关数据计算得到;2010年除山东、广西、江苏外,其他地区为估算数据,2010年山东数据来自《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广西数据来自《2011年广西海洋经济统计公报》,江苏来自《江苏省“十二五”海洋经济发展规划》。

其次,代表海洋产业机构合理化程度的“海洋产业三次产业产值比例”,数据来源于2001-2011年《中国海洋统计年鉴》。

第三,衡量海洋产业就业状况,采用主要海洋经济区“沿海地区涉海就业人员占地区就业人员比重”,数据来源于2001-2011年《中国海洋统计年鉴》,其中,2006年之前根据历年《中国海洋统计年鉴》及《中国统计年鉴》相关数据计算得到。

3.制度环境要素

首先,反映海洋经济竞争力制度环境要素的海洋规划成熟度,以各海洋经济区2000年以来海洋发展规划的数量来表征,具体的数据来源于各海洋经济区的海洋专项规划。

其次,采用“海洋科技机构拥有的发明专利”体现科技水平,数据来源于2001-2011年《中国海洋统计年鉴》。

(三)比较结果

根据上述指标数据描述,输入变量、输出变量及决策单元的选择如下:

输入变量——资源丰裕度指数、港口货物吞吐量、海洋发展规划的数量、海洋科技机构拥有的发明专利;输出变量——沿海城市污染治理项当年竣工项目、海洋生产总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海洋产业三次产业产值比例、沿海地区涉海就业人员占地区就业人员比重;决策单元——2001-2010年的经济活动年份。DEA分析结果见表2。

表2 主要海洋经济区海洋经济竞争力DEA比较结果

从纵向比较结果看,2001-2010年连续十年DEA 有效的海洋经济区仅有上海,天津为2002-2010年连续九年的DEA有效,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以下简称为浙江海洋经济区)为2005-2010年的DEA有效,广东海洋经济综合试验区(以下简称为广东海洋经济区)为2006-2010年DEA有效,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以下简称为山东海洋经济区)2007-2010年DEA有效。广西、江苏和福建则为2001-2010年连续十年非DEA有效。因此,可以看到,上海和天津的海洋经济竞争力最强,其次为浙江海洋经济区,山东海洋经济区和广东海洋经济区的海洋经济竞争力处于中等水平,而广西、江苏和福建的海洋经济竞争力较弱,尤其是广西,其有效性值最低,说明在这些海洋经济区中其海洋经济竞争力最弱。

从横向比较结果看,2001-2010年有效性值变化率最大的是浙江海洋经济区,说明其有效性值不断提高,海洋经济竞争力逐步加强,其后依次是山东海洋经济区、江苏、广西、广东海洋经济区和天津,其海洋经济竞争力都有不同程度的提升。有效性变化率为负的是福建,说明其海洋经济竞争力在2001-2010年间有所减弱。

依据海洋经济竞争力综合比较结果,可以将我国主要海洋经济区归纳为三类:竞争力较强的地区,包括上海、天津和浙江海洋经济区;竞争力中等的地区,包括山东经济区和广东经济区;竞争力较弱的地区,包括广西、江苏和福建。

四、我国主要海洋经济区竞争力影响因素分析

上述比较结果说明,我国主要海洋经济区海洋经济竞争力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因此,需要进一步对影响海洋经济竞争力的主要因素进行分析,以揭示差异产生的原因。下文具体分析影响海洋经济竞争力的主要因素。

(一)资源禀赋

海洋经济资源主要包括海洋空间资源、港航资源、海洋生物和能源资源以及海洋旅游资源(见表3),由于各海洋经济区的海洋空间资源,即海岸线长度及海域面积不同,导致资源禀赋差异较大。山东、浙江和广东由于海洋空间资源丰富,海岸线长,海域面积较大,因此,港航资源条件较好。天津、山东、广东、广西及福建的海洋油气资源禀赋状况较好,上海受海岸线和海域面积等空间条件的限制,资源禀赋较弱。

当pH为5~7时,在体系中,可以显现的Mg2+物种为游离Mg2+、Mg(Ida)、Mg(OH)+和Mg(HCO3)+,游离Mg2+占优势。随体系pH升高,游离Mg2+和Mg(HCO3)+比例下降,Mg(Ida)比例急剧上升。MgCO3(aq)在酸性条件下含量极低,未能显现。这表明酸性条件下,Ida2-已经开始与Mg2+的配合作用,并且当pH值一定时,随着[Ida2-]T的增加,Mg(Ida)含量越高。但是,在整个酸性环境下,游离Mg2+始终占比较高,说明体系Mg2+的溶解主要以酸溶为主,Mg(Ida)配合物并不占优势。

表3 我国主要海洋经济区海洋空间资源及能源资源优势

虽然资源禀赋存在显著差异,但是从海洋经济竞争力的比较看,资源禀赋最差的上海竞争力最强,而资源禀赋较好的广西、江苏和福建却竞争力不强,这种矛盾的存在可以解释为“资源诅咒”,即资源较为充裕的海洋经济区经济竞争力反而不如资源禀赋较弱地区,产生这种差距的主要原因在于海洋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不同,资源禀赋较弱地区由于资源条件有限,被迫提高增长中的其他生产要素效率,反而会获得更好的增长结果,而资源禀赋较好的地区却忽略了其他要素作用的发挥,仅依靠其资源优势,短时期内可能竞争力较强,但缺乏增长动力,从长期看竞争力提升较慢。在上述海洋经济区中,上海虽然资源禀赋条件有限,但重视海洋经济其他要素作用的发挥,集中发展科技含量高和增长潜力大的优势产业和项目,通过提升海洋经济科技含量来增强海洋经济竞争力。相比之下,广西、江苏和福建虽然海洋资源较为丰富,但是由于没有发挥其他增长要素的配套作用,资源优势没有较好地转化为海洋经济竞争力,限制了海洋经济增长潜力的发挥。

(二)产业结构

海洋主要产业增加值占海洋生产总值比重主要反映海洋产业结构的高级化程度,由于海洋产业包括海洋主要产业和海洋教育科研管理服务产业,海洋主要产业增加值比重越高,说明新兴海洋产业比重较小,海洋产业发展的重点依然是传统的海洋产业,海洋经济还是依靠传统的海洋产业拉动,因此海洋产业结构高级化程度较低,将有可能制约海洋经济竞争力的提升。从各海洋经济区的比较来看(见表4),上海、广东以及浙江海洋经济区的产业结构高级化程度较高,其海洋主要产业增加值比重较低,而海洋教育科研管理服务产业比重较大,海洋经济发展逐步从依靠传统产业拉动转向依靠新兴海洋产业,海洋经济增长的重点将是附加价值更高的海洋相关服务产业,因此海洋经济竞争力较强。与之相比,广西、山东海洋经济区及天津等地海洋主要产业增加值比重较高,反映出这些地区的海洋产业优势仍然是传统产业,海洋相关服务业比重较低,提升海洋经济竞争力需进一步布局相关海洋服务业的发展,为传统的海洋主要产业提供更有效的配套支撑。

表4 我国主要海洋经济区海洋主要产业增加值占海洋生产总值比重 %

(三)科技水平

影响海洋经济竞争力的另一重要因素为海洋经济科技水平的高低,而科技水平的高低取决于人力资源状况,海洋科研机构专业技术人员数可以直接反映海洋人力资源拥有的数量。可以发现,各海洋经济区的海洋人力资源存量差距较为明显(见表5),仅以2010年为例,海洋科研人员数量最多的山东是最少的广西八倍多,上海、广东、天津也在海洋人力资源拥有量上具有明显的优势,而这些地区正是海洋经济竞争力较强的地区,因此,海洋科技水平的高低是影响海洋经济竞争力的重要因素。进一步地,若从科技人员增长率上看,广西、江苏表现突出,这体现出其对海洋经济发展中人力要素的重视,也说明了海洋科技水平与海洋经济竞争力的高度相关,提升海洋经济竞争力必须着力扩大海洋科技人才储备。

表5 我国主要海洋经济区海洋科研机构专业技术人员数 人

(四)环境保护

海洋环境的质量是未来海洋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不仅直接影响到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更是提升海洋经济竞争力不可忽视的关键所在。各海洋经济区主要城市工业废水达标率反映其治理海水污染的力度。结果显示(见表6),只有山东海洋经济区的烟台、天津和江苏的连云港个别年份达标率为100%,其他城市都无法做到100%的达标排放。相比而言,达标状况较好的城市主要是青岛(山东海洋经济区)、宁波(浙江海洋经济区)、深圳(广东海洋经济区)以及上海,达标状况较差的为温州(浙江海洋经济区)、福州(福建)和珠海(广东海洋经济区),最差的是北海(广西),只有2008年、2009年和2010年达标率达到90%以上,其他年份均低于90%。由于环境治理和保护具有连续性和持久性,往往短期内形成的环境恶化状况需要较长的时间和较大的要素投入来修复和进一步巩固,不仅影响未来海洋经济增长的资源配置状况,更直接影响海洋经济竞争力的提升,因此,海洋环境保护力度的强弱是影响海洋经济竞争力的重要方面,环保力度的加大将较大地增强未来海洋经济竞争力。

表6 我国海洋经济区主要城市工业废水达标率 %

(五)政策支持

海洋经济竞争力的高低还受海洋经济有关政策措施的影响,相关政策措施的出台体现了对海洋经济的关注和支持,政策措施的集中度越高,一方面说明海洋经济本身在地区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是推动地区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另一方面也显示出未来海洋经济增长的重点方向和可能趋势,意味着海洋经济发展将获得更多的资源配置权利和政策优先权,这会成为增强海洋经济竞争力的“助推器”。

表7 显示了我国主要海洋经济区地方海洋经济规划的相关情况,其中三个国家级的海洋发展规划是这三个地区海洋经济竞争力的间接来源,相比其他地区的省级规划,国家级的规划将在国家战略的高度为其发展提供更为有效的要素分配方式,“话语权”的增强对于提升海洋经济竞争力的意义不言而喻,而国家级规划的出台一定意义上也是对其海洋经济竞争力的肯定,国家级的海洋经济区均是海洋经济竞争力较强的地区,因此,政策支持也是影响和体现海洋经济竞争力的主要因素之一。

表7 我国主要国家级及地方海洋经济发展规划情况

五、进一步提升海洋经济竞争力的对策建议

对于竞争力较强的地区,由于其海洋经济发展水平相应较高,且海洋产业结构高级化程度较好,传统海洋产业正处于积极转型和升级的过程,新兴产业发展迅速,因此,未来竞争力提升空间较大,发展潜力较好,需要进一步重视规划海洋高端产业未来发展方向和定位,积极培育海洋高新服务产业发展所需的市场条件和要素环境,在海洋经济核心竞争力显著提升的基础上,实现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更重要的是,需要重视海洋环境保护,强化海洋可持续发展的环境基础,将海洋环境保护放在未来维持和巩固海洋经济竞争力的突出位置通盘谋划考虑,将其作为海洋经济竞争力提升的关键环节加以对待。

海洋经济竞争力中等的地区,虽然海洋资源禀赋较好,但是限于海洋科技水平的滞后,海洋经济竞争力不能较快提升,迫切需要通过海洋科技水平的提高发挥海洋资源禀赋的相对优势,逐步扩大海洋经济竞争力的科技基础。由于科技水平的提升关键在于人才,因此,应加快海洋科技人才培养和储备,以科技发展带动海洋经济增长,提升海洋经济竞争力,此外还应重视海洋科技人才培养和储备的质量,着眼于未来海洋经济竞争力的增强,有条件地培养和引进前瞻性和战略性人才。

海洋经济竞争力较弱的地区,首先应认清自身海洋经济发展现状,通过调查研究和横向对比,并根据自身所处经济发展阶段以及各种要素市场发育程度,准确定位海洋经济未来发展的方向。其次,需要积极培育产生海洋经济竞争力的关键产业和关键环节,根据自身条件延伸海洋产业链条,有序地培育产业优势项目和优势产业,为未来延伸产业链条进行前期的必要准备,同时扩大传统产业科技含量,加快海洋科技人才储备和培养,争取未来海洋经济竞争力提升的可能发展空间。

注 释:

①我国的沿海地区,是指有海岸线(大陆岸线和岛屿岸线)的省(自治区、直辖市),包括:环渤海地区,是指环绕着渤海(包括部分黄海)的沿岸地区所组成的经济区域,主要包括辽宁省、河北省、天津市和山东省的海域与陆域;长江三角洲地区,是指长江三角洲的沿岸地区所组成的经济区域,主要包括江苏省、上海市和浙江省的海域与陆域;珠江三角洲地区,是指珠江三角洲的沿岸地区所组成的经济区域,主要包括广东省的广州、深圳和珠海等城市的海域与陆域。

②根据《2010年中国海洋经济统计公报》,海洋主要产业包括:海洋渔业、海洋油气业、海洋矿业、海洋盐业、海洋化工业、海洋生物医药业、海洋电力业、海水利用业、海洋船舶工业、海洋工程建筑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滨海旅游业等。

③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及广东海洋经济综合试验区数据均以为山东省、浙江省、广东省数据代替。

④此处,借鉴张耀光等(2010)的计算方法(见:张耀光,韩增林,刘锴,刘桂春,《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的研究——以辽宁省为例》,《自然资源学报》,2010年第5 期),但是权重采用该海洋产业增加值占海洋生产总值比重获得,与张耀光等不同。

⑤数据来源:《中国海洋统计年鉴》(2000-2011年),其中,渔业资源产品产量来自于“沿海地区海洋捕捞产量(1999-2010年,单位:吨)”;油气资源来自于“海洋原油产量(1999-2010年,单位:万吨)以及海洋天然气产量(1999-2010年,单位:万立方米)”;盐业资源产品产量来自于“沿海地区海盐产量(1999-2010年,单位:万吨)”;矿业资源产品产量来自于“沿海地区海滨砂矿产量(1999-2010年,单位:吨)”。

⑦此处,选取的标准为各海洋经济区中2005-2010年海洋生产总值最高的城市。

[1]汪长江,刘洁.关于发展我国海洋经济的若干分析与思考[J].管理世界,2010(2):173-174.

[2]梁飞.海洋经济和海洋可持续发展理论方法及其应用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04.

[3]张耀光,韩增林,刘锴,刘桂春.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的研究——以辽宁省为例[J].自然资源学报,2010(5):785-794.

[4]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 展规划[EB/OL].(2011-04-08)[2012-03-08].http://wenku.baidu.com/view/8c2e984b767f5acfa1c7cd3b.html.

[5]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广东海洋经济综合试验区发展规划[EB/OL].(2011-07-29)[2012-03-08].http://www.gdofa.gov.cn/index.php/SpecNew?id=325.

[6]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EB/OL].(2011-06-07)[2012-03-08]. http://wenku.baidu.com/view/e59243d4195f312b3169a594.html.

[7]广西壮族自治区海洋局.2010年广西海洋经济统计公报[EB/OL].(2011-07-14)[2012-03-08].http://www.gxoa.gov.cn/NewsView.aspx?id=4390.

[8]天津市人民政府.天津市海洋经济和海洋事业发展“十二五”规 划[EB/OL].(2011-11-17)[2012-03-08]. http://wenku.baidu.com/view/33e20606b52acfc789ebc929.html.

[9]江苏省人民政府.江苏省“十二五”海洋经济发展规划[EB/OL].(2011-07-03)[2012-03-08].http://wenku.baidu.com/view/40fa673e376baf1ffc4fad38.html.

[10]福建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福建省建设海洋经济强省暨“十一五”海洋经济发展专项规划[EB/OL].(2007-08-08)[2012-03-08].http://www.fujian.gov.cn/zwgk/ghxx/zxgh/2007 08/t20070808_22334.htm.

[11]上海市人民政府.上海海洋经济发展“十一五”规划[EB/OL].(2006-12-26)[2012-03-08]. http://www.shanghai.gov.cn/shanghai/node2314/node2319/node12344/userobject2 6ai9528.html.

猜你喜欢

经济区竞争力海洋
论外卖品牌的竞争力
爱的海洋
第一章 向海洋出发
日本竞争力
甘肃省主要经济区联动发展战略探讨
“北上广深”pk城市竞争力
图解北部湾经济区同城化
为什么要建设一带一路经济区
在联合中提高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