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恶性淋巴瘤组织和血清中nm23的表达及其意义

2013-11-21尹相丛闫丽萍杨颉侯方邵长峰

精准医学杂志 2013年6期
关键词:淋巴瘤免疫组化恶性

尹相丛,闫丽萍,杨颉,侯方,邵长峰

(青岛大学医学院,山东 青岛 266003 1 附属医院血液病研究室; 2 附属医院妇科; 3 血液病学教研室)

淋巴瘤是由淋巴器官或组织中的淋巴细胞发生恶性克隆性增生所形成的肿瘤,是儿童和年轻人中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分为霍奇金淋巴瘤(HL)和非霍奇金淋巴瘤(NHL)两大类。多种实验证实,n m23基因是一种肿瘤转移抑制基因,该基因能抑制肿瘤细胞的远处转移,与多种肿瘤的预后呈负相关[1]。但对造血系统肿瘤研究显示,n m23蛋白能抑制造血细胞的分化成熟,可能与造血系统肿瘤的发生和预后有关[2]。本文分别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和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淋巴瘤组织和血清中n m23表达,旨在探讨其对恶性淋巴瘤预后判断价值。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2011年2月—2012年8月,收集我院住院的淋巴瘤病人60例,病人年龄7~75岁,中位年龄40岁。病理分类和恶性程度分级参照1994年REAL标准[3],其中 HL者9例,NHL者51例,NHL中B细胞型35例,T细胞型16例;Ⅰ、Ⅱ、Ⅲ、Ⅳ级淋巴瘤分别为26、17、10、7例。选取我院体检健康者20例作为血清中n m23检测的对照组,男12例,女8例,年龄为22~51岁;另选20例正常淋巴结组织作为n m23免疫组化检测的对照,其中男11例,女9例;年龄为17~53岁。

1.2 试剂

人n m23的ELISA试剂盒购自上海迪奥试剂公司。抗n m23单抗、SP试剂盒、DAB显色剂均购自福州迈新公司。

1.3 实验方法和结果判断

分别采集病人治疗前和对照组不抗凝静脉血2 mL,置于室温下自然凝固,离心后将血清冻存于-80℃低温冰箱备用。通过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应用ELISA法测定血清中n m23浓度。在标准坐标纸上手工绘制标准曲线,以标准品浓度作为横坐标,吸光度(A)值作为纵坐标,以平滑线连接各标准品的坐标点,通过测定的D值在标准曲线上查出对应的n m23浓度。按照S-P免疫组化试剂盒说明分别检测淋巴瘤病人和对照组淋巴结组织中n m23的表达。每次实验用已知阳性切片作为阳性对照,以PBS代替一抗作为阴性对照。淋巴瘤组织中n m23阳性表达定位于细胞浆,高表达者其阳性颗粒不仅表达在胞浆中,在胞膜和胞核也能见到表达。计数500~1000个细胞,计算n m23阳性细胞百分率。阳性率0~5%、6%~25%、26%~50%、>50%分别定为(-)、(+)、(⧺)、(⧻)。参照Fromowitz方法,将(-)、(+)定为低水平表达,(⧺)、(⧻)定为高水平表达。

2 结 果

2.1 nm23表达的比较

淋巴瘤组织中n m23低水平、高水平表达分别为39、21例,对照组组织中分别为20、0例,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χ2=9.49,P<0.01)。淋巴瘤病人血清中n m23的水平为(363.42±145.26)μg/L,对照组为(122.88±92.13)μg/L,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t=7.21,P<0.01)。

2.2 淋巴瘤病人n m23的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n m23的表达水平与病人性别无关(P>0.05),而与病人年龄、淋巴瘤恶性程度、临床分期、骨髓浸润、B症状及LDH水平有关(χ2=8.86~15.25,t=3.03~9.48,P<0.01)。见表1。

表1 淋巴瘤组织中n m23的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3 讨 论

肿瘤转移抑制基因n m23基因是1988年由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的STEEG等[4]应用消减杂交法,从7株具有不同转移潜能的鼠黑色素瘤细胞系c DNA文库中克隆出来的。到目前为止,在人类已发现6个n m23异构体,其中n m23-H1在肿瘤转移中起更大的作用,该基因编码蛋白主要位于细胞浆和细胞核,具有多种生物学功能,参与细胞信号转导、增殖与分化和肿瘤转移过程,与癌细胞的转移潜能密切相关。在黑色素瘤、乳癌和胃癌等多种实体瘤中,n m23蛋白的表达可抑制肿瘤细胞的远处转移和植入,与病人的预后呈负相关[5]。然而在造血系统的研究中显示,n m23蛋白在正常淋巴细胞发育早期表达明显增多,能抑制造血细胞分化[6],由此推测n m23蛋白的过度表达与造血细胞肿瘤的发生、发展和预后有关。NIISTU等[7]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淋巴瘤病人n m23蛋白的表达,结果显示随着淋巴瘤恶性程度的增高,该蛋白水平也显著增高,而且还与病人的年龄、淋巴瘤临床分期、淋巴结外病变部位数及是否伴有发热、消瘦、盗汗以及血清LDH水平等有明显相关性。n m23高表达组缓解率、无进展生存期和总生存期均低于低表达组。另外,LEE等[8]对150例 NHL病人研究亦显示,n m23的表达水平随肿瘤恶性程度的升高相应升高。国内蓝建平等[9]对107例淋巴瘤病人研究证实,n m23蛋白在恶性淋巴瘤组织中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而且表达强度随着淋巴瘤恶性程度的增高而增高。本研究采用免疫组化方法和ELISA法分别检测60例淋巴瘤组织和血清中n m23蛋白的表达水平,研究结果与上述文献报道相似。

总而言之,联合检测淋巴瘤组织和病人血清中n m23的表达,能更精确地判定淋巴瘤的恶性程度,有利于临床评价预后。

[1]FREIJE J M,MACDONALD N J,STEEG P S.n m23 and tumor metastasis:basic and translational advances[J].Bioche m Soc Sy mp,1998,63:261-271.

[2]吴少玲,张殿红,贾秀珍,等.n m23-H1基因在急性白血病中表达及与多药耐药关系[J].齐鲁医学杂志,2005,20(2):122-125.

[3]HARRIS N L,JEFFE E S,STEIN H,et al.A revised Eur opean-American classification of ly mphoid neoplas ms:a proposal from the Inter national Ly mpho ma study Group[J].Blood,1994,84(5):1361-1390.

[4]STEEG P S,BEVILACQUA G,KOPPER L,et al.Evidencefor a novel gene associated with lo w tumor metastatic potential[J].J Natl Cancer Inst,1988,80(3):200-204.

[5]赵炜,高洪梅,刘世国,等.人肝癌组织中n m23-H1基因突变的检测及意义[J].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2007,43(1):63-65.

[6]VENTURELLI D,MARTINEZ R,MELOTTI P,et al.Overexpression of DR n m23,a protein encoded by a me mber of the n m23 gene family,inhibits granulocyte differentiation and induces apoptosis in 32 Dc13 myeloid cells[J].Proc Natl Acad Sci USA,1995,92(16):7435-7439.

[7]NIITSU N,NAKA MINE H,OKA MOTO M.A clinicopat hological study of n m23 expression in classical Hodgkin’s ly mpho ma[J].Ann Oncol,2008,19(11):1941-1946

[8]LEE J H,CHO S J,ZHANG X,et al.n m23-H1 protein expression and gene mutation in 150 patients with non-Hodgkin’slympho mas[J].J Korean Medicine Science,2006,21(4):645-651.

[9]蓝建平,钱美华,徐文娟,等.恶性淋巴瘤n m23、CD44的表达及恶性度与疗效的关系[J].肿瘤学杂志,2001,7(6):334-337.

猜你喜欢

淋巴瘤免疫组化恶性
HIV相关淋巴瘤诊治进展
恶性胸膜间皮瘤、肺鳞癌重复癌一例
夏枯草水提液对实验性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的治疗作用及机制研究
卵巢恶性Brenner瘤CT表现3例
婴幼儿原始黏液样间叶性肿瘤一例及文献复习
结直肠癌组织中SOX9与RUNX1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不一致性淋巴瘤1例及病理分析
子宫瘢痕妊娠的病理免疫组化特点分析
鼻咽部淋巴瘤的MRI表现
24例恶性间皮瘤临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