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淮韵流芳
——淮剧周(筱芳)派唱腔浅说

2013-11-21李坚

剧影月报 2013年2期
关键词:河塘振国淮剧

■李坚

淮韵流芳
——淮剧周(筱芳)派唱腔浅说

■李坚

众所周知,淮剧是江苏主要地方剧种之一,它植根于江淮平原,是戏剧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至今已有近二百年的历史。特别是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是淮剧发展的鼎盛时期。在淮剧的舞台上涌现了一批演唱上有一定造诣的优秀演员,产生了风格多样、异彩纷呈的唱腔流派,他们从不同的行当、不同的声腔系统以及不同的艺术技巧等方面,在舞台实践中不断地进行改革和润色,逐步形成各自的风格特点,从而形成了自己的流派唱腔。并在观众中流传开来,学唱者甚多,故而传承至今,戏迷票友为之津津乐道,大江南北,可谓粉丝无数。众多的流派已成为淮剧音乐艺术中的经典和不可多得的财富。

在众多的淮剧唱腔流派中,有创新的筱(文艳)派旦腔、有承前启后的何(叫天)派生腔、有层次分明的李(玉花)派旦腔滚板、有刚劲豪放的马(麟童)派自由调以及悲凉苍劲的徐(桂芳)派老旦腔等等,各种流派可谓百花齐放、异彩纷呈。值得一提的我们淮剧小生行当中,还有“一芳四少”之说,即周筱芳、李少林、陆少林、王少春和程少楠。他们在小生行当中自成一派,各具特色,在观众中享有盛誉。

我儿时有幸进入淮剧班学戏,开蒙戏便是《白虎堂》中“河塘搬兵”一折,虽刚启蒙,便被周先生的唱腔吸引,模仿周先生的唱腔可谓惟妙惟肖,深得老师的赞扬,演出时观众也掌声雷动,从此我便迷上了周派唱腔。

周筱芳先生是个天才演员,他出身于淮剧世家,从小随父在戏班中学艺,受到严格训练,他七岁登台,演过小生、老生、武生、花脸、小丑,可谓梨园中的全才。他谦虚好学,不断磨炼提高自己,并博采众长,在继承前辈艺人马麟童、孙东昇等人的唱腔精华的基础上,还吸收兄弟剧种声腔艺术的长处融会贯通于他的演唱艺术中,从而创造了独树一帜的淮剧生腔流派——周(筱芳)派。

我以为,周派唱腔的最大特色就是以情感人,周筱芳先生有一副好嗓子,中低音厚实丰满,高音明亮而松弛,吐字干净利落,字正腔圆,每个字的字头字腹字尾交待得十分清楚,让听众感到亲切、自然、动听悦耳。他还根据所演人物的年龄、性格使用不同的发声方法,他演唱的贾宝玉、唐伯虎让人听了感到年轻朝气,而他的杨延昭、节振国在演唱中却又在沉稳中带着苍劲。

周筱芳先生的所有名唱段,几乎都很长,都在百句左右,但观众却爱听爱学,且百听不厌。我以为其主要原因是他善于把握人物内心,以情动人。如《河塘搬兵》一段,就有130多句,通过他在马派【自由调】的基础上,精心设计、巧妙安排,把原来十字句(三三四)的格局分成若干小段,在十字句中有机地插进三字句、五字句、七字句,在高潮中又用四字叠句。这样,使人物感情有起伏、有层次,从而把人物感情推向高潮,使观众在享受中感动,自然而然地被吸引。

周筱芳先生在马派【自由调】的基础上大胆突破,创立了全新的周派【自由调】,可他并不以此为满足,还对淮剧另一个常用曲调【十字调】进行改革和创新。在《宝玉哭灵》中他以淮剧【老悲调】转接【十字调】,如果按传统唱法,每句十个字的【十字调】无限反复,就会显得冗长沉闷。而他在转成【十字调】的第一句“到如今妹妹你杳然无音”仍按传统唱法,而在第二句就大胆突破,夹进了三字句、五字句和七字句:

我贾宝玉,

叫天天不应,

叫地地不灵,

欲把衷肠诉,

不见意中人,

从此后,

我孤身渺渺魂欲断,

悠悠生死,一梦难成。

这一串长短不同的句子,既改变了原来曲调的节奏,又有浓郁的【十字调】的淮剧韵味,唱词的曲调更显得丰富多彩,让观众身临其境,感到美不胜收。

值得钦佩的是,周筱芳先生对艺术的追求,从未停止过前进的步伐,总在不断地超越自己,他对不同的戏、不同的人物,在唱腔设计上,即使运用同一个曲调,他在人物情感的处理和音乐节奏的安排上都有很大的不同。他在古代戏《河塘搬兵》和现代戏《节振国》中的大段唱腔用的都是周派【自由调】。可他在《河塘搬兵》中,采用叙事的方法娓娓道来,时而悲切,时而凄婉,如泣如诉,如怨如愤,引起观众共鸣,收到强烈的剧场效果。而他主演现代戏《节振国》时,再次对自己的周派【自由调】进行改革,取得更大的突破,他认真分析剧中人物性格,创立新腔。如他在《河塘搬兵》第一句起音是C调的3,而《节振国》中“劝二弟”的唱腔中,开头起音竟到C调高音1,整整提高了6度,把节振国此时的心情准确地表现出来。特别是接下来一连四句“实指望穷弟兄”的排比句,他大胆地把“实指望”三字在一拍中用三连音演唱,这在淮剧中十分罕见,而他唱得起伏跌宕,错落有致,时而满怀深情,时而痛心疾首,时而低回深沉,时而慷慨激昂,把节振国爱憎分明、光明磊落的革命者形象演唱得活灵活现,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周筱芳先生既尊重淮剧的地方特色和淮剧的传统,又善于改革创新,为淮剧的声腔艺术留下了宝贵的财富。他的每一出戏,犹如盐阜大地生活风情的画卷。听他的戏,就像听一位土生土长的盐阜人用标准的建湖方言向人们诉说着发生在江淮大地上的动人故事,是那样的生动、亲切、淳朴。他的唱腔,近乎口语化,抒情性、叙事性都很强,给人以美的享受。半个多世纪以来,他的唱段,仍然在盐阜大地上唱响,在淮剧戏迷中传唱,并作为经典唱段一代一代传承。

我由衷地赞叹:永远的周派唱腔,淮韵流芳!

猜你喜欢

河塘振国淮剧
醉叶
我和继父13年
我和继父13年
我和继父13 年
我和继父的13年
何天谷(二首)
村子前后老河塘
江苏淮剧博物馆漫谈
有时,我想变成它
关于淮剧进校园工作的几点做法和设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