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风雨名山堪仰止
——三苏祠联欣赏

2013-11-14左建军

对联 2013年15期
关键词:苏洵贬谪苏辙

●左建军

三苏祠位于四川眉山,是北宋文学家苏洵、苏轼、苏辙故居,明代洪武元年改宅为祠,故名。三苏祠四围红墙绿水环抱,中间树木亭榭掩映。 清光绪十九年(公元一八九三年)眉州州判杨庆远有题三苏祠联:

宦迹渺难寻,只博得三杰一门,前无古,后无今,器识文章,浩若江河行大地;

天心原有属,任凭他千磨百炼,扬不清,沉不浊,父子兄弟,依然风雨共名山。

『宦迹渺难寻』,说的是因历史久远,三苏为官遗迹难寻。 三苏分别卒于公元一零六六年、一一零一年和一一一二年,距离作者撰联时间已超过八百年。 而且苏洵为官地主要是在河北文安县,苏轼则是从京城到浙江、江苏、湖北、一直到了海南,苏辙也仅仅是在保守派掌权时做过尚书右丞,其余也是被贬谪,或隐居。 他们的宦迹和任职于四川眉州的作者杨庆远都相隔很远。作者在三苏故居凭吊先贤, 却实实在在体会到了贤哲不再的时空浩渺。

『三杰一门』,指三苏父子。在中国文学史上,父子一同光耀千古的,虽说前有汉魏『三曹』,后有明代『三袁』,但真正如三苏父子那样在诗、赋、词、文等多方面都有极高成就而被广为传诵的,还是绝无仅有。作者用『前无古,后无今』来评价,实为公允。 据宋史记载,宋仁宗嘉定初年,苏洵父子三人初到东京(今河南开封市),便得欧阳修激赏,文章不胫而走,风靡一时。

据载,苏洵二十七岁始发愤为学。多次科举不中后,竟烧毁所有文稿,闭户苦读,遂通诸子、成大家。其文锋犀利,议论精辟,难怪欧阳修这样评价:『纵横上下,出入驰骤,必造于深微而后止』,曾巩也用『雄壮俊伟,若决江河而下也; 辉光明白,若引星辰而上也』来称道。

苏轼的文章汪洋恣肆, 纵横捭阖,『大略如行云流水, 初无定质, 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 其《前赤壁赋》、《后赤壁赋》、《石钟山记》等均是旷世名篇。 另外, 其诗清新豪健,富含理趣; 其词开豪放一派,为词作者『指出向上一路』; 其书行楷俱佳,跌宕多姿: 毫无夸张地讲,苏轼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天才和文艺全才。

至于苏辙,虽比父兄逊色,亦能独树一帜,自成一家,著有《栾城集》五十卷等。 东坡说其弟文章『汪洋淡泊, 有一唱三叹之声』。 明代刘大漠用『深醇温粹,似其为人』来赞扬其文品。

三苏父子文章, 正像三条大河: 一波澜壮阔,具排山倒海之势; 一幽邃博大,有万象包罗之宏; 另一则风平浪静, 呈娴静优雅之姿。 联作者以『器识文章,浩若江河行大地』来概括三苏的胸怀、识见和文章,自是精当不过。

然而过人的才华并没能给三苏父子带来仕途的通达。苏洵虽为欧阳修激赏,却与王安石政见不合,到五十岁也未被重用,他在《答梅圣俞书》中愤慨写道,『惟其平生不能区区附和有司之尺度, 是以至此穷困』。不能『附和』恰恰表现出老苏的光明磊落和品性端方。 因此他五十三岁时才做上霸州文安县主簿, 而这时离他生命的结束也仅仅只有四年。

苏轼在《自题金山画像》诗中这样写自己的人生:『心似已灰之木, 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因为多次被卷入新旧党争的政治漩涡中,他竟然屡遭贬谪,从京城一直被贬到浙江、江苏、湖北、广东、广西。六十高龄时,还被贬到荒远的琼州(今海南省境内)。 成为北宋朝廷党争的牺牲品。

苏辙,虽是十九岁中进士,其政治态度和遭遇也和苏轼相似,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而屡遭贬谪,徽宗即位时,竟被赶出京师,罢居许州,以隐居颍滨而终。

下联对三苏父子遭遇的感慨,既有对他们人格精神的充分肯定,也饱含无限敬仰之情。

总之,在北宋朝廷政治变革的激烈斗争中,三苏父子均沾上霉运。 但老苏的磊落耿介、正气浩然,大苏的百折不回、乐观豁达,小苏的归隐息心、独善其身等精神品格,都永远值得称道。 时势磨炼了三苏父子,也造就了三位不朽的文学家。 他们如巍巍屹立的高峰,虽屡遭风雨,却依然挺拔伟岸,历千万年而不倒。

猜你喜欢

苏洵贬谪苏辙
苏辙晚年诗中“老卢”为谁?
苏洵焚稿
苏辙骂皇帝不为拆台为补台
苏洵,中年开始乘风破浪
苏辙:做苏东坡的弟弟是一种什么体验
苏辙的诗歌创作特点研究
古代文人的仕宦情结与文学创作的关系
非同凡响的秋歌
探究刘禹锡、柳宗元的贬谪之路
苏老泉大器晚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