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渡线设置对南京地铁车站折返能力影响的分析

2013-11-12花修坤

铁道运营技术 2013年3期
关键词:单线双线流程图

花修坤

(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讲师,江苏 南京 210031)

引导列车由一股道过渡到相邻股道的设备称为渡线。列车在单位时间内通过折返作业改变运行方向,再向同向区间连续发出的最大列车数为折返站折返能力。城轨车站渡线的主要功能是办理列车的折返转线,不同的渡线设置方式将直接影响折返能力,进而影响城轨车站高峰时间段运输效率。

南京地铁目前已经开通1号线、1号线南延线和2 号线,已初步形成运营网络。2015年预计有3 号线、10号线、6号线机场段、12号线、11号线和4号线的一期线投入运营,线网总规模将达220 km。由于城轨车站站型及配线形式、信号系统、车辆性能等因素是相对固定的,在南京地铁网络化运营后,产生了一些换乘站及折返段(基地),如何合理设置车站渡线,对于确保行车安全和提高行车组织效率及服务水平有着显著意义。因此,研究车站渡线设置和折返能力的关系就显得非常必要。以往的研究大都是对上述因素的关联性进行定性探讨,缺少定量分析,本文以南京地铁为背景,分析车站功能布局,就车站渡线设置和折返能力的关系进行定性和定量的探讨。

1 渡线设置形式与车站折返能力

渡线布置形式是影响折返出发间隔时间的一个重要因素。折返能力的大小主要由折返出发间隔时间决定的,折返能力与出发间隔时间成反比关系。

列车折返主要有站前折返、站后折返等方式。根据折返站在线路中的位置,列车折返有终点折返和中间折返2 种情形。在不同的车站折返,折返作业受渡线布置形式的影响〔1〕。

1.1 站后渡线设置与车站折返能力

1.1.1 站后双线折返 站后双线折返利用2条渡线折返,折返线内始终保留一列车。作业过程如下:1)列车①驶出折返线1,到达上行站台。如图1。

图1 站后双线折返作业过程(1)

2)列车①在上行站台上客,列车③到下行站台下客,同时列车②在折返线1 进行换向作业。如图2。

图2 站后双线折返作业过程(2)

3)折返列车③进入折返线2,折返列车①驶出折返线1 到达上行站台上客(同时列车③进行换向作业),折返列车④到达下行站台下客。

4)折返列车④进入折返线1。

将上述作业过程汇总成折返作业流程图(图3)。

图3 站后双线折返作业流程图

由图3 可知,折返站连续向上行区间发车的间隔时间为:式中:t1~t5的意义见图3;

t6为准备折返列车④到折返线1的进路时间;

t7为折返列车④由折返线1 驶入上行站台时间;

t8为办理折返列车③由折返线2到上行站台的进路时间。

根据南京地铁公司提供的2011年数据,对1 号线列车折返作业时间标准进行汇总(见表1)。

表1 南京地铁列车折返作业时间标准汇总表

由表1 可知:t1=30 s,t2=15 s,t3=35 s,t4=15 s,t5=35 s,t6=15 s,t7=35 s,t8=15 s。

1.1.2 站后单线折返 站后单线折返有2 种情况,一种是直进侧出,另一种是侧出直进,但这2种情况的走行进路用时相同,现任选其中一种情况分析:

1)列车①从本线进入上行站台进行上客作业,同时准备折返列车②到折返线1的进路。如图4。

图4 站后单线折返作业过程(1)

2)折返列车①上客完毕驶离上行站台,折返列车②驶入折返线1。

3)折返列车②换向后,由折返线1 进入上行站台进行上客作业,折返列车③在下行站台进行下客作业,同时准备折返列车③到折返线1 的进路,如图5。

图5 站后单线折返作业过程(2)

将上述作业过程汇总成折返作业流程图(图6)。

图6 站后单线折返作业流程图

由图6可知,折返站连续向上行区间发车间隔:

式中:t1、t2、t4、t5意义见图6;

t3为办理进路的时间;

t6为折返列车②由折返线2 进入上行站台时间。

根据表1数据,代入公式(2),可知:T后单折=95 s,单位时间开行列车对数为37对。

1.2 站前渡线设置与车站折返能力

1.2.1 站前双线折返 站前双线折返即是利用上下行站台同时折返,上行站台侧到直发,下行站台直到侧发。车站始终保留至少一列折返列车,初始化状态为车站上下行站台各停一列车,折返过程如下:

1)列车①由上行本线出发后,办理折返列车③的接车进路,如图7。

图7 站前双线折返作业过程(1)

2)折返列车③经2/4 号道岔进入上行站台,办理下客和上客作业,同时完成换向作业,折返列车②由下行站台经1/3号道岔出清联锁区域,如图8。

图8 站前双线折返作业过程(2)

3)办理折返列车④的接车进路,折返列车④经本线下行站台进行上下客作业,同时进行换向作业。折返列车③由上行本线出发后,出清联锁区。

将上述作业过程汇总成折返作业流程图(图9)。

图9 站前双线折返作业流程图

式中:t1、t3、t4、t6、t7意义见图9;

t2为办理折返列车③的接车进路的时间;

t5为办理折返列车④的接车进路。

由于列车侧向过岔速度和直向过岔速度近似相等,所以:t1+t3=t4+t6,

由此可得:

根据表1数据,代入公式(3),可知:

1.2.2 站前单线折返 站前单线折返是仅利用上行站台或下行站台进行折返,另一条折返线作为备用和存车线,从列车进站应减速、出站需加速以及乘客乘坐的舒适性考虑,侧到直发是较为合理的列车运行组织办法。下面就侧到直发来研究站前单行线折返,其折返过程如下:

1)折返列车①由上行站台出发后,办理折返列车②的的进路,折返列车②进入上行站台进行下客和上客作业,同时并完成换向作业。如图10。

图10 站前单线折返作业过程(1)

2)办理折返列车②的发车进路,此项作业在上下客同时办理。

将上述作业过程汇总成折返作业流程图(图11)。

图11 站前单线折返作业流程图(2)

由图11可知,折返站连续向上行区间发车的间隔时间为

根据表1数据,代入公式(4),可知:

T前单折=110 s,单位时间开行列车对数为32对。

2 定性与定量分析

2.1 定性比较 当渡线布置形式为站后时,列车站后折返走行无干扰,安全系数高,且无论采用岛式站台还是侧式站台,上下客作业没有交叉,客运组织方便〔2〕。但由于折返列车必须驶入折返区段,需要一定的走行时间,且列车换向与上下客不能平行作业,在一定程度上减小了站后折返能力。

当渡线布置形式为站前时,上下客与列车换向可以同时进行,缩短了折返作业时间,提高了折返能力〔3〕。相比较站后折返,站前折返的折返列车进路与后续列车进站有交叉,折返列车必须紧凑作业才能保证后续列车正常进站;上下客作业在同一侧站台进行而且是带客折返,客流容易产生交叉〔4〕。采用双线折返时,列车不固定停靠在哪一站台,对乘客选择乘车方向带来一定的困难。

2.2 定量分析 根据表1 和公式(1)~(4)计算结果,对各种渡线设置情况下的折返能力进行比较分析,汇总如下:

站后双折与站后单折:Δt1=2.5 s

站前单折与站前双折:Δt2=30 s

站后双折与站后双折:Δt3=17.5 s

站前单折与站后单折:Δt4=15 s。

从而得出如下结论:站后双线折返能力和站后单线折返能力相差不大;站前双线折返能力明显比站前单线折返能力大;站前双线折返能力明显比站后双线折返能力大;站前单线折返能力明显比站后单线折返能力小。

南京地铁1 号线和1 号线南延线共线部分的多数车站及枢纽站由于客流较大,为了提高折返能力,减小发车间隔时间,采用了站前折返方式;而在1号线经过的河西地区,由于客流密度不大,为了提高乘降服务水平,大部分车站采用了站后折返形式。

3 结束语

通过以上探讨可以看出,地铁车站渡线设置应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从行车、服务、投资等方面做出比较,选出符合自身情况的设置要求。当2个具备车站渡线设置条件的车站进行比较时,从提高运输能力方面考虑,采用站前折返方式较为有利;从提高服务水平方面考虑,采用站后折返方式较为有利〔5〕。对于城轨运输企业来说,应用以上结果作为参考,通过合理设置车站渡线,提高折返能力,是确保行车安全,提高行车组织效率,提升客运服务质量的一个有效途径。

〔1〕林瑜筠.城市轨道交通运输设备〔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9:82-89.

〔2〕张国宝.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组织〔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106-108.

〔3〕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和运营技术〔C〕.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8:44-45.

〔4〕蔺增良.终点站两种折返方式的利弊分析及折返能力计算〔C〕.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6:50-53.

〔5〕Servicing South Africa’s new rapid rail link Tunnels &Tunnelling International〔M〕2008.Jun(38)

猜你喜欢

单线双线流程图
中老铁路双线区段送电成功
双线并行,交相辉映——2021年遵义市中考作文《灯火背后》升格举隅
中老铁路单线长隧贯通 国内玉磨段完成投资近九成
单线重载铁路双接近区段设置方案探讨
一种双线半自动闭塞信号过渡设计的研究
宁波民生e点通:网友与政府部门沟通的“双线桥梁”
单线半自动车站接近区段电码化探讨
单线单变对电网稳定运行影响浅析
宁海县村级权力清单36条
《天津医药》稿件处理流程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