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莫言《红高粱家族》中各类叠音词的妙用

2013-11-06甘紫丹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2013年9期
关键词:红高粱家族叠音红高粱

甘紫丹

(中南民族大学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4)

莫言的《红高粱家族》以大胆的笔画勾勒出高密东北乡这一具有浓郁文化传统的精神之乡,并且用丰满、艳丽、血腥的语言追述了发生在这片土地上的叙述者以及他的爷爷、奶奶、父亲那时候发生的一场战争,表现出独特细腻的生命体验,向我们展示了高密东北乡生长着的茁壮、顽强、坚毅的红高粱以及像红高粱一样的人。该作品凭借其独特的语言使用技巧形象的反映社会万象,其中大量叠音词的使用让人耳目一新,优美的自然景物、生动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增强了小说内容的韵律美和节奏感,创造出一种独特的意境。

叠音是指音节的重叠,用音节重叠的方式构成的词叫叠音词,它是一种将形、音、义完全相同的两个字紧密相连地用在一起,以企及某种特定语音效果的修辞文本模式。这种修辞文本的构建,多是基于以语词的重叠形式唤起接受者视听觉美感的心理预期。叠音词研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汉代,《毛诗诂训传》中就有很多对叠音词的详细解释。现代学者在广泛吸收前人成果的同时,运用现代语言学理论对叠音词进行了更为全面深入的研究,提出了许多新的见解,使我们对叠音词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本文将通过分析莫言在《红高粱家族》中所使用的叠音修辞方式及表现形式,努力揭示出莫言的语音修辞艺术,使读者进一步了解和欣赏莫言是怎样选择和运用语音修辞表达手段,来完成对作品中人物的塑造、情境的展现及主题的表达的。

一、叠音拟声词的表现形式及其修辞作用

例(1):群狗一哄而散,坐得远远的,呜呜地咆哮着,贪婪地望着死尸。

例(2):高粱的茎叶在雾中滋滋乱叫,雾中缓慢地流淌着在这块低洼平原上穿行的墨河水明亮的喧哗,一阵强一阵弱,一阵远一阵近。

例(3):另一头骡子坐在地上,血糊糊的尾巴拂着大地,两腹厚皮抖得索索有声。

例(4):野鸭子在浅水边,用扁嘴搜索着什么,发出一片呱呱唧唧的响声。

例(5):他打了一个战,肚子咕噜噜响一阵。

例(6):随着高粱嚓嚓啦啦的幽怨鸣声,一大滴一大滴的沉重水珠扑簌簌落下。

例(7):奶奶倚在草垛上,搂住罗汉大爷的肩,呢呢喃喃地说:“大叔,……你别走,……留下吧,你要我……我也给你……你就像我的爹一样”

例(8):缰绳几乎被拉断,木桩哔哔叭叭地响,它的拳头的双眼里,留着暗蓝色的光。

这些拟声的叠音词,以其摹拟自然界声音的特色,为读者展现了一幅幅生动灵活的画面,让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观其景。如描写物发出的声音的,“呜呜”、“滋滋”、“索索”、“嚓嚓拉拉”、“哔哔叭叭”,描写人发出的声音的,“咕噜噜”、“呢呢喃喃”。以例(1)的“呜呜”为例分析状物的拟声叠音词,此处”呜呜”一词不仅摹拟了群狗的叫声,还表现了当时群狗想前去吃人肉但内心又十分害怕余司令手中的自来得手枪的威力,只能远远的看着美食,内心无比幽怨与愤恨。因此,对着余司令等人发出了悲戚的叫声。以例(7)的“呢呢喃喃”为例分析形容人物声音的叠音词,“呢喃”是指小声说话的声音,重叠之后的“呢呢喃喃”在此基础上增添了说话者的思想感情。它不仅生动的表现了我奶奶在爷爷移情别恋之后万分伤心与痛苦的醉态,以至于醉醺醺的对罗大爷说出了这样的话,还表现了声音的断断续续、模模糊糊,以及奶奶对罗汉大爷别样的温情。

郭绍虞先生在《中国词语的声音美》一文中提到:“语音之起,本于拟声与感声。拟声是摹写外界客观的声音,感声是表达内情主管的声音。拟声词既善于摹状声貌,感声词尤足以表达声情,所以只需巧为运用这些拟声或感声的语词,就足以增加行文之美。”《红高粱家族》中的拟声叠音词,如以上所举各例,就很好的将拟声与感声结合起来,加强了对事物声音的描写和对人物内心微妙复杂感情的抒发,使人产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的感觉。

二、动词叠音的表现形式及修辞作用

例(9):又有两个黑衣人把我们村的也是高密东北乡有名的杀猪匠孙五,从木栅栏里,推推搡搡地押过来。

例(10):他的脸膛里德器官砰砰啪啪地碰撞着,他说不出是惊恐还是愤怒。

例(11):铁桶中的一只,跌跌撞撞跳进河。

例(12):父亲双腿打颤,趔趔趄趄,向着高粱深处走。

例(13):爷爷感到他臂上的枪伤在蹦蹦跳跳,整条胳膊火烫。

例(14):我觉得,在极长的一段历史时期里,女人的脚,异化成一种准性器官,娇小玲珑的尖脚使那时的男子获得了一种包含很多情欲成份的审美快感——奶奶收拾整齐,咯噔咯噔走出屋。

例(15):他嗅着那股皂角味儿,看着和尚收起雨伞——收收撑撑,把三上的雨水抖掉——夹在腋下。

例(16):躺在通屋大炕上,翻翻覆覆难以入睡。

以上这些叠音词中有表示动作声音的,如例(10)用“砰砰啪啪”一词表示罗汉大爷脸上器官碰撞的响声,极力突出了罗汉大爷已经被凶恶的日本鬼子打得血肉模糊,让人无比痛心与愤怒。例(14)用“咯噔咯噔”一词使读者仿佛听到和看到了奶奶踮着一双三寸金莲的脚缓缓走向在屋外拉着毛驴等候的外曾祖父。有强调动作的反复的,如例(9)“推推搡搡”一词不仅表示黑衣人的动作,也体现了孙五对于前去割掉罗汉大爷的器官以及剥掉他的脸皮,内心忐忑不安、诚惶诚恐。例(15)的“收收撑撑”是将和尚不慌不忙收撑雨伞的动作和自己内心想刺杀和尚的害怕、紧张心理形成鲜明的对比,更加真实地烘托出人物的心理状态。有表示动作状态的,如例(11)“跌跌撞撞”一词反映了当时战场上混乱的场面,不仅战场上的人受到了敌方枪支的袭击,就连物品也不是安安稳稳。例(12)“趔趔趄趄”不仅再现父亲背着奶奶走路不稳的状态,也从侧面体现了父亲看到奶奶身负重伤内心悲痛不已。例(13)用“蹦蹦跳跳”一词极度真切的反映了极度疲倦的爷爷此刻手臂上旧伤的疼痛,这种疼痛令人难以预料和琢磨,远比用单音节词“蹦”或“跳”来形容此刻的疼痛来得形象生动。例(16)用“翻翻覆覆”一词来表示余占鳌想和奶奶相认,但是奶奶从不和他有过多的接触,他内心感到无比的压抑与委屈形象的再现出来,也使得人物形象更加丰满,故事情节更加扣人心弦。

这些叠音动词从表义上来讲,既有鲜明可感的动作形象又兼具形象逼真的描写意味,同时还表达了作者对不同人物的主观态度和评价,从而获得了韵丰意溢、真实传神的艺术效果。从韵律角度看,其四字格的表现形式符合汉民族传统审美观念和心理习惯,音节铿锵、简洁明快、抑扬顿挫,加强了读者的听觉刺激。

三、形容词叠音的表现形式及修辞作用

例(17):奶奶被装进了这乘四人大轿,大喇叭小唢呐在轿前轿后吹得凄凄惨惨。

例(18):她们走上弯弯曲曲的墨水河堤,顾不上看堤坡上盛开着的黄花和堤外密密匝匝的血红高粱。

例(19):刘大号的喇叭声音不断,天上的太阳,被汽车的火焰烤得红绿间杂,萎萎缩缩。

例(20):余占鳌在火辣辣的痛楚中,忽然感到一阵麻麻酥酥的快乐。(133)

例(21):路西边的高粱地里,有一个男子,亮开坑坑洼洼的嗓门。

例(22):看到竟是两个邋邋遢遢的半老汉子把那姑娘搀进屋里。(101)

例(23):这时,单家一个小伙子惊惊诧诧地打门报案:“庄长!庄长!了不得啦,杀人啦!”

例(24):河水在呜呜咽咽地悲泣。

以上这些形容词的重叠都加强了程度意义,增强了语言的形象性和生动感,使所描写的人物逼真感人、栩栩如生,所描绘的景物自然真实,从而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如例(17)“凄凄惨惨”一词衬托了奶奶内心对自己婚姻无限的忧虑,也为后文描述这场悲惨的婚姻埋下了伏笔。例(18)将“弯曲”重叠为“弯弯曲曲”,将“密匝”重叠为“密密匝匝”构成四音节词,造就了文本听觉上的整齐均匀和谐,加深了对文本的印象,将墨水河堤和红高粱也刻画得真实可感。例(19)中所描绘的太阳是“萎萎缩缩”的,一切景语皆情语,这和当时的情景即爷爷他们打死了鬼子的少将的愉悦心情是相呼应的,太阳也变得萎萎缩缩能被他们征服。例(20)中的“火辣辣”和“麻麻酥酥”两词如换成“很火辣”、“很麻酥”则不能通过触感很真切的表现余占鳌当时内心错综复杂的感情。例(21)将“坑洼”重叠成“坑坑洼洼”从表面上来看是描写该男子嗓音不好,实则从侧面体现奶奶对于即将嫁入单家感到害怕与担忧。例(22)将“邋遢”重叠为“邋邋遢遢”表现在婚礼上如此精神面貌也反衬了奶奶内心感到无比悲伤与凄凉。例(23)“惊惊诧诧”重叠在一起,表现的不只是“惊讶、诧异”音节重叠,语感繁复,让我们仿佛既看到了单家小伙计惊恐万分的表情,又仿佛听到了他因惊吓紧张而发出的急促的、咋咋呼呼的喊叫。例(24)“呜呜咽咽”是对“呜咽”一词的重叠,呜咽一词本是动词,但重叠之后具有了形容词的特性,将墨水河拟人化,赋予人的情感,有音、有情、有态,它表现的是伏击战惨败后我爷爷的悲凉的心态。

以上形容词的叠音扩大加深了词义,使被描绘的事物更加形象鲜明,人物心理更加细腻传神。以其不同的色彩,包含了不同的意义,不仅摹形,还摹状、摹声,展示给人们的是无比丰富的印象、情感和思想,在这些洗练、简洁、朴实的语言表达中,作者的思想得以无限的发挥,情感也得以淋漓的宣泄,而读者也跟随作者一同体验小说中或悲或喜,或忧或愁的一切。

四、量词叠音的表现形式及修辞作用

例(25):伙计们麻木地看着那道清亮的尿液呲到满盈的酒篓里,溅出一朵朵酒花。

例(26):嘴里吐出一串串圆溜溜的话,父亲知道他是在求饶。

例(27):一捆捆湿漉漉的、暗红的、翠绿的高粱穗子,把木筏子压得随时都要沉底的样子。

例(28):高粱茎叶和野草造成的阴影遮蔽了一颗颗绿袖斑斑的黄铜弹壳。

例(29):还没有完全长大的树叶子被阳光染成血红,叶影像一枚枚古老的钱币,印在牲畜的脊背上。

例(30):看热闹的人群都拼命往前挤,一根根脖子都抻到最长,极力想看清圈里的光景。

例(31):一双双眼睛睁得溜圆,盯住杠子伕们和棺材顶上放着的那碗满得伸舌头的酒。

例(32):一面方方正正的太阳旗在通红的朝霞下耷拉着,一柄柄刺刀上汪着葱绿色的光彩。

以上这些量词的重叠,有表示“每一”的意思,如例(25)、(26)、(28)、(30)、(31)、(32),“一颗颗弹壳”就是“每一颗弹壳”的意思。还有表示“一……又……”的意思,如例(27)、(29),“一朵朵酒花”就是“一朵又一朵酒花”的意思。大量叠音量词的使用可以对事物的数量和范围进行高度的概括,也使读者读起来便捷、自然、顺口,特别是它与非双声叠韵的音节搭配时,更能构成参差跌宕的错综美、韵律美、节奏美,使语言声情并茂,增强了小说的意境和语言的韵味。

五、各种类型的叠音词交错使用

例(33):爷爷把头放在水里泡了足有半袋烟的工夫——父亲在堤上看着像一个铜铸蛤蟆一样的他的爹,心里一阵阵发紧——爷爷呼拉拉扬起了浸透的头,呼哧呼哧地喘着粗气,站起来,上了河堤,站在父亲面前。

例(34):父亲看到在苍翠的暮色中,爷爷半寸长的卓然上指的头发在一点点地清晰地变白,父亲心中惊惧痛苦,怯生生地靠了前,轻轻地推推爷爷。

例(35):一阵阵倦意上来,他推推搡搡地回到方才的圣坛,像一堵墙壁样囫囵个儿倒下,呼呼噜噜地睡过去。

例(36):墙壁青幽幽的影子在地上瑟瑟地抖。狗叫如潮,淹没了村庄。水桶的铁鼻子吱吱勾勾地响。水泼进火里被烧灼得滋滋啦啦乱叫。

例(37):一滴滴燃烧着的豆油“滋悠滋悠”怪叫着下落,划出一条条垂直的红线。

例(38):半夜牵来的十几匹马骡驴牛,混杂在一起,咯嘣咯嘣嚼高粱秸子,歘啦歘啦吃高粱穗子。

例(39):它们全把颈上的毛竖起来,发出愤怒的鸣鸣声,鲜明的狗毛在白色的薄雾和血红的阳光中闪闪烁烁,狗们把尸首撕咬得噗嗤噗嗤响。

例(40):胸脯上的伤口热辣辣地痛,裤裆里的屎尿粘腻腻地凉。

以上各例中有同时使用量词叠音词和动词叠音词的,如例(33)、(35)、(37)、(39);有同时使用动词叠音词和形容词叠音词的,如例(36);有同时使用量词叠音词、动词叠音词、形容词叠音词的,如例(34);有连续使用动词叠音词的,如例(38);有连续使用形容词叠音词的,如例(40),这些叠音词的交错使用,充分调动了读者的听觉、视觉、触觉,不仅把难写之景真实再现在读者眼前,更是将不尽之意也巧妙的传达给读者。景中有情、情中有景、心与物融、情与景和,深深的感染了读者,使读者能够产生强烈的共鸣。

综上所述,大量地运用叠音词是《红高粱家族》语言的一大特色,其中主要有AA式、ABB式、AABB式和ABAB式等四种形式,据粗略统计(包括文中重复的叠音词),他们各自在文中所占的比例如下:

67 6.4%274 26.7%ABB 式 345 33.6%AABB 式 342 33.3%ABAB式形式 数量 比例AA式

总的说来,莫言在写景状物抒情的时候,恰当的运用了一些叠音词,使得景物描写更加鲜明生动,人物刻画更加细腻传神,情感表达更加真挚动人,起到了独特的艺术效果。这也使得《红高粱家族》具有与众不同的特质,为后人的写作起到了很好的借鉴作用。

[1]陈望道.修辞学发凡[M].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02.

[2]马新美.论叠音词的修辞效果[J].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07,(4).

[3]黄义昆.汉语叠音造词和叠音用词探微[J].广西大学学报,1987,(5).

[4]黄京玄.沈从文《边城》的叠音修辞艺术[J].怀化学院学报,2010,(9).

[5]王小敏.论《西游记》中各类叠音词的妙用[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08,(4).

[6]郭珑.《诗经》叠音词新探[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00,(4).

猜你喜欢

红高粱家族叠音红高粱
宋朝女孩取名偏爱叠音词
宋朝女孩取名偏爱叠音词
近代史诗传奇巨制《红高粱》
走近红高粱
红高粱
类型学视野下家族的“寻根”意义
目的论视角下的习语翻译
我也会
评莫言小说《红高粱家族》的艺术特色
现代汉语词汇的叠音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