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治疗进展性脑梗死的临床观察

2013-10-31辛艳秋李林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3年3期
关键词:丁苯缺血性神经功能

辛艳秋 李林

进展性脑梗死(stroke in progression,SIP)是指发病后经临床治疗仍进行性加重的脑梗死,一般在发病后6 h~1w内进展[1]。随着人口老龄化的进展,脑梗死已经成为我国目前最大的健康问题之一,尤其是SIP,其致残率、病死率均较一般脑梗死高,倍受国内外学者的关注[2]。2010年5月至2012年9月,我们应用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治疗SIP患者30例,并进行了临床观察总结,疗效满意,现将观察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所有病例均来自我院2010年5月至2012年9月住院的SIP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对照组30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既往史,过敏史,一般情况,心、肝、肾、神经功能,梗死部位,伴发疾病,治疗前NIHSS评分等方面经统计学分析,均无显著性差异,两组具有可比性。

1.2 入选和排除标准 所有患者均经临床及影像学检查确诊,符合2010年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断标准[3],且起病6 h后经常规治疗在1周内病情仍进行性加重,并满足以下标准:(1)年龄小于80岁;(2)诊断符合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且无明显意识障碍;(3)发病1周内,任何两次连续的NIHSS评分≥3分。排除标准:(1)头CT/MRI提示梗死后出血;(2)后循环梗死,或合并严重意识障碍;(3)有严重心、肝、肾疾病者;(4)年龄大于80岁。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0例,其中男18例,女12例,年龄36~78岁,平均63.5岁。对照组30例,其中男19例,女11例,年龄38~79岁,平均63.1岁。两组在性别、年龄、受累血管和NIHSS评分具有可比性。

1.3 治疗方法 治疗组和对照组常规给予抗血小板聚集药治疗,治疗组加用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石药集团恩必普药业有限公司提供,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100041)100 ml,2次/d,每次滴注时间不少于50 min,两次用药时间间隔不少于6 h,疗程14 d,由于PVC输液器对丁苯酞有明显的吸附作用,故输注本品时使用PE输液器。两组在治疗期间不使用其他抗栓、抗凝、降纤药物。两组在减轻脑水肿,控制血压、血糖、调节血脂,维持水电解质平衡,抗感染等方面治疗措施均相似。根据NIHSS评分,记录两组治疗前后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并进行NIHSS评分。两组患者均监测血、尿常规、电解质及肝、肾功能和心电图。

1.4 疗效评定标准 两组患者治疗前进行NIHSS评分,治疗后1、2、4周再次进行评分,治疗前后的分值改变,按统计学方法进行比较分析。

1.5 不良反应观察 两组患者分别于用药前和用药后检查血、尿常规、凝血功能、肝、肾功能、心电图,观察并记录各种与治疗相关的不良反应。

1.6 统计学方法 所有资料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所得结果数据均以±s表示,组间比较使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疗效比较,治疗组治疗前后NIHSS评分改善显著,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NIHSS评分比较

3 讨论

SIP发生机制复杂,目前认为是多种危险因素、多种病理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主要与栓子的不稳定性、脑水肿、再灌注损伤、低灌流等因素有关,SIP的治疗是临床神经内科医师面临的难题之一。目前临床上治疗缺血性卒中的关键是再灌注和神经保护治疗,再灌注包括使用溶栓药促进闭塞血管快速再通,由于溶栓治疗时间窗小,适应证局限及出现并发症等原因,使许多SIP患者失去了治疗的最佳时机。丁苯酞作为一种新型抗脑缺血药物,具有独特的双重作用机制,一方面重构微循环,增加缺血区灌注[4];另一方面保护线粒体功能,减少神经细胞死亡[5],为缺血性卒中的治疗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

丁苯酞为人工合成的消旋正丁基苯酞,与天然的左旋芹菜甲素的结构相同。动物药效学研究显示,丁苯酞可缩小局部脑缺血的梗死面积,降低残疾程度及促进细胞功能恢复[6]。其次,丁苯酞通过保护线粒体形态及功能,抑制细胞内钙超载、自由基产生、神经细胞凋亡、促进神经营养因子和生长因子表达等机制而发挥作用。

研究中采用的NIHSS评分为脑血管疾病治疗评价中广泛使用的国际公认量表,具有一定的客观性以及与其他研究的可比较性。本研究结果表明,使用丁苯酞治疗后患者NIHSS评分下降,有效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提高生活能力,改善生活质量,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且使用后无明显不良反应,安全性高。

目前,丁苯酞已作为国家一类新药被《中国脑血管防治指南》推荐在脑梗死急性期使用,在治疗SIP方面,它能明显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值得临床医生推广使用。

[1] 黄如训.进展性卒中的发病机制和危险因素.国外医学脑血管病分册,2003,1(3):3-6.

[2] 徐蓓,王蓓,李慧.进展性脑梗死的相关因素临床分析.中国医药导报,2007,4(33):17.

[3]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撰写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中华神经科杂志,2010,43(2):146-153.

[4] 李其富,孔双艳,德吉曲宗,等.丁基苯酞对大鼠局灶缺血性脑组织VEGF及bFGF表达的影响.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2008,39(1):84-88.

[5] 高钟生,郭宗成,张和振.丁苯酞注射液对慢性脑低灌注状态大鼠前脑线粒体超微结构及ATP酶活化的影响.脑与神经疾病杂志,2008,16(4):420-422.

[6] 黄如训,李常新,陈立云,等.丁苯酞对实验性动物血栓形成性脑梗死的治疗作用.中国新药志,2005,14(3):985-988.

猜你喜欢

丁苯缺血性神经功能
基于“乙癸同源”理论辨治股骨头缺血性坏死
丁苯酞联合银杏叶提取物注射液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间歇性低氧干预对脑缺血大鼠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
丁苯酞软胶囊治疗一氧化碳中毒迟发性脑病的临床观察及配合
逐瘀祛痰法中西医结合治疗对脑梗塞患者神经功能的影响
杜蛭丸对急性缺血性卒中的临床疗效观察
早期康复锻炼模式对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及运动功能的影响
丁苯酞联合阿司匹林、阿托伐他汀治疗急性进展性脑梗死的疗效观察
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在评估丁苯酞治疗急性脑梗死价值分析
针灸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