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形式化与非形式化在课堂教学中的融合演绎

2013-10-26

中学教研(数学) 2013年10期
关键词:归纳法公开课证明

(乐清中学 浙江乐清 325600)

形式化与非形式化在课堂教学中的融合演绎

●徐建荣

(乐清中学 浙江乐清 325600)

高中数学新课程从总体上来说,是为学生学习必需的、有用的数学,删减了不必要的、陈旧的数学内容,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学生的学习压力,从出发点来说值得肯定.其减少了形式化数学的结果、证明等,大大加深了感性认知等非形式化手段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但如何把握这两者的完美融合仍然是教学的一个难题.

近几年浙江省关于高中数学新课程进行了很多相关的学习、交流,笔者也参与观摩了很多的公开课.如今的公开课与时俱进,更多关注学生的“参与度”、课堂的“新鲜感”等教学理念渗透.辩证来看:既不能过于强调“参与度、情境和探究”,也不能一味保守,总是采用传统的“启发式教学”.现实中,如今的常态课还走在过于形式化、启发式教学的误区,而公开课却行走在完全非形式化、情境式教学的误区.结合当今的高中数学教学,笔者认为:高中数学中“形式化的结果”仍比较常见(诸如函数的概念、平面向量基本定理等),而“非形式化的数学”往往能让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表象理解和记忆,但却无法指导学生到达数学概念的彼岸——窥视其规律与本质(如数形结合以形辅数、函数与方程思想等).在新课程理念下,就如何结合形式化与非形式化的数学教学,笔者有一些不成熟的想法与大家分享.

1 概念对比

形式化和非形式化一直是数学教学中的两大产物,其特点主要围绕下面5点进行界定和区分:

表1 形式化与非形式化的数学教学

2 融合教学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数学教学中,学习形式化的表达是一项基本要求,但是不能只限于形式化的表达,要强调对数学本质的认识,数学的现代发展也表明,全盘形式化是不可能的,因此,高中数学课程应该返璞归真,把数学的学术形态转化为学生易于接受的教育形态[1].

“数学形式化”犹如旧版教材一直提倡的“启发式教学”,而“非形式化”恰恰犹如新课程所一直提倡的“情境式教学”,我们不能说“数学形式化”完全不符合高中学生的认知,好比完全否定“启发式教学”毫无优点一样,也没有任何证据说明“非形式化”就能让高中生更透彻地理解数学概念、定理等,好比“情境式教学”就远比“启发式教学”优秀,有种高高在上的感觉一样[2].

张奠宙教授说过:数学教育要注重认知,淡化形式,但是不能丢了形式化——淡化(对中学生而言)并非完全否定,只是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各种年龄阶段的学生都要按照不同形式化程度来教学.笔者认为,对高中生数学课堂教学应该介于形式化和非形式化之间,即适度的形式化更符合高中生的认知心理.

3 特点分析

形式化是数学特有的产物,从旧的人教版教材开始,形式化一直是中学数学的特点,似乎没有形式化,数学就不是数学.刘绍学教授语:以往的中学课堂,教师首先给学生介绍一个数学的定理,然后进行严密的证明,进而对定理进行几点注意,最后使用定理解决数学问题.这种数学课是形式化比较明显的,在以往看来,这样的数学教学有几个好处:

(1)数学知识的传授连贯,教师教学比较方便;

(2)数学定理的证明比较严密,使得学生心服口服;

(3)数学知识基本一步到位,在某个定理处进行变式教学、反复演练,熟悉为止.

但是形式化的数学渐渐显现出不足,主要有:

(1)对高中生而言,是不是也要学那么形式化的数学呢?反之,如果淡化一点,会不会有更好的教学效果?

(2)是不是每个人将来都会用到这么形式化的数学呢?

(3)数学都要追求形式化,是不是太费神费力?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作为教材主导地位的形式化数学渐渐走下神坛,取而代之的是新教材,新教材较明显地弱化了形式化的数学在高中数学中的地位.因此,“如何融合两者,如何在教学中进行完美的渗透”是教师教学的一种境界.下面以笔者观摩的一堂公开课“数学归纳法(第一课时)”为例进行分析说明.

4 教学案例

4.1 非形式化阶段——创设情境,思考问题

探究1人工探索

探究2智能探索

结合程序语言,给出如图1所示的框图:

图1

探究3可行性探讨

由学生来探讨这个智能探索是否可行,能否达到证明的目的.

设计意图由学生熟悉的3个连续探究引入本节课,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看似没有给出数学归纳法,实质上已经让学生从潜意识中接触到了数学归纳法的适用范围,这种探究式的教学可以让学生亲临数学归纳法的形成过程,逐渐感受数学归纳法的必要性与必须性,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并且在一次次的探究收获中慢慢接触数学归纳法的关键,尤其在首次接触中显得尤为重要.

4.2 形式化初步阶段——层层递进,诱发思维

在上述探究的基础上,学生明白以上办法都不能证明,因此接下来在“非形式化阶段”的基础上继续思考和提炼.这个提炼的过程也许对于学生来说会比较抽象,但必不可少,这个过程需要教师的正确点拨和引导.经历了这个过程,学生就会对数学归纳法的基础和依据有深刻的理解.

直面无限,我们真的束手无策?接下来通过类比等差、等比数列完成探究4.

探究4类比探索

表2 类比等差、等比数列

由表2得到探究收获:类比数列中处理无限的方法,可以得到一种全新、巧妙的证明方法.

设计意图通过上述几个问题及探究,已经明确给出了数学归纳法的过程,教师以等差、等比数列对应为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抽象得出证明一个命题成立的过程.这正是一种类比推理的思想和建构的过程.通过对一个具体问题的深入研究,得到了一种新的数学概念,也得到了数学归纳法的本质.

4.3 形式化与非形式化融合——明确概念,活学活用

在上述基础上,进一步思考:

问题3新的证明方法适合于哪种题型?

问题4你能总结出新证明方法的解题步骤吗?

由此给出本节课的课题:数学归纳法,同时很自然地给出了数学归纳法的解题步骤.

问题5你能用数学归纳法来解析多米诺骨牌游戏吗?

设计意图在“非形式化阶段”到“形式化阶段”的基础上,通过抽象的概况,给出了数学归纳法的适用范围和明确的解题步骤,并且及时对关键性步骤、易错知识点进行点拨,使学生成功地完成了质的飞跃.

4.4 形式化最终阶段——错误辨析,思维升华

(1)与数学归纳法有关的美丽误会:费马质数(当p是质数时,22p+1是质数)直到费马去世后67年,著名的数学家欧拉才证明了这个命题的错误性.

(2)有人声称证明了“所有的奇数都是2的倍数”.

最后进行课堂小结,用3个英语单词总结——数学归纳法学习的“why?where?what?”来结束本堂公开课.

设计意图在学生已经掌握数学归纳法本质及步骤的情况下,给出反例辨析:第1个反例缺递推;第2个反例缺基础,由此进一步让学生理解2个步骤缺一不可.最后的3个单词进一步帮助学生进行反思:为什么要用数学归纳法,什么时候用数学归纳法,怎么用数学归纳法.整堂课如行云流水一般把形式化和非形式化自然融合,通过对一个具体题目的层层递进研究,得到了本节课对概念学习的从形象到抽象的过程,是形式化数学用非形式化手段完美演绎的一节公开课.

5 教学思考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比较合适的方式,是有机融合形式化和非形式化的运用,将启发式教学与情境式教学恰当地整合,其主要目的是通过整合创新教学模式,使得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设计不是一句空话,其优点在于充分发挥学生的参与性,无论是后进生还是优等生,在其各自不同的范围之内(大多数学生更容易接受感性非形式化的数学,少数则比较容易把握形式化的数学结果)对数学知识和问题的不同层次进行不同程度的涉及,真正落实新课程重要的开发理念:注重对数学知识形成过程的学习,淡化过于形式化的结果与证明.

笔者最后想说,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有很多方面值得我们关注,笔者从“数学归纳法”案例入手,分享了如何进行有机融合非形式化和形式化的教学策略.在教学时,教师要注意对高中学生采用的教学方法,既不能一味“情境化”(过于直觉、感官),也不能“形式化、启发式教学”过度.只有2条腿走路,才能使学生能体验和感悟到数学思维的理性精神,才能做到与时俱进的有效教学.

[1] 罗展华.高中数学教学中形式化与非形式化表现特征[J].中学教研(数学),2009(4):12-14.

[2] 张焕明.浅论素质教育观下的数学课题设计[J].中学教研(数学),2002(4):8-11.

[3] 张继红.创新教育下中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2.

[4] 涂荣豹.论数学活动的过程知识[J].数学教育学报,2002(11):9-13.

猜你喜欢

归纳法公开课证明
物理方法之归纳法
获奖证明
数学归纳法学习直通车
判断或证明等差数列、等比数列
裸课,语文公开课的一次自发性嬗变
第一次公开课
用“不完全归纳法”解两道物理高考题
数学归纳法在高考试题中的应用
公开课
公开课,希望不再是作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