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镇化的绿色选择加快再生资源发展

2013-10-12魏后凯成艾华

资源再生 2013年7期
关键词:城镇城镇化绿色

文 / 魏后凯 成艾华

中国城镇化发展的30年虽然取得了巨大成绩,但也带来了一系列严重的环境资源问题。据测算,城镇化每上升一个百分点,增加能源消耗4940万吨标准煤,增加城镇生活污水排放量11亿吨。未来10年,我国仍将处于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我们应该选择什么样的城镇化道路?如何减少城镇化带来的环境资源问题?

城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现代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伴随着城镇化的推进,人口、非农产业和生产要素将逐步向城镇地区集聚,从而获取集聚经济效益,有利于资源集约节约利用和环境污染集中治理。然而,长期以来,在中国城镇化的进程中,由于采取了以高消耗、高排放、高扩张、低效率为特征的粗放型外延发展模式,城镇化在拉动经济增长、促进社会进步的同时,也产生了巨大的资源和环境压力。这种非绿色的粗放型的城镇化模式,其资源和环境代价是巨大的,必须尽快向资源节约、集约高效、环保低碳的绿色城镇化转型。

快速城镇化带来资源的环境问题

城镇空间快速扩张造成土地严重浪费;资源高消耗引发了巨大的环境压力;城镇发展面临的生态压力日渐加大;城镇各种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镇化进入了快速推进的轨道,其规模和速度都是世界少见的。从1978年到2012年,中国城镇人口由1.72亿增加到7.12亿,人口城镇化率由17.92%提高到52.57%,平均每年新增城镇人口1586万,城镇化率年均提高1.02个百分点,远高于1981~2011年0.41个百分点的世界平均水平。大规模、高速度的城镇化,在粗放型外延发展模式下,已经产生了巨大的资源环境压力。这种环境压力主要体现在以下4个方面:

城镇空间快速扩张造成土地严重浪费。伴随着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城镇建成区和建设用地迅速扩张。1983~2010年,全国城市人口年均增长3.72%,而城市建成区面积和城市建设用地面积分别增长了5.99%和6.32%,尤其是2001~2010年间,全国城市建成区面积从2.24万平方公里迅速扩张到4.01万平方公里,城市建设用地从2.21万平方公里扩张到3.98万平方公里,年平均增长5.97%和6.04%,而同期城市人口年均增长仅为3.27%。这说明中国城市建设用地的使用效率不高,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到2011年,中国城镇建成区面积已达到9.484万平方公里,其中城市4.360万平方公里,县城1.738万平方公里,建制镇3.386万平方公里。城镇空间和建设用地的快速扩张,导致耕地数量不断减少,耕地总体质量趋于下降。2001~2008年,全国因建设占用减少耕地达2599万亩,其中,2008年为287.4万亩,占年内减少耕地总面积的68.9%。特别是,因城镇建设占用的耕地大多属于质量较好的耕地,导致耕地质量呈下降趋势。在珠三角、长三角等地区,近年来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推进不断吞食着大片农田,耕地面积大幅度减少,粮食生产呈萎缩状态,促使这些地区由粮食主产区转变为粮食主销区。

资源高消耗引发了巨大的环境压力。随着城镇化的快速推进,中国的资源和能源消费一直占世界较大比重。2010年,中国GDP仅占世界总量的9.5%,而水泥消费量占世界的56.2%,钢铁表观消费量占44.9%,一次能源消费占20.3%,其中煤炭消费占48.2%。中国的资源和能源消费主要集中在城镇地区。在全国终端能源消费中,2010年工交行业和城镇生活能源消费占84.6%,其中城镇人均生活能耗是农村人均水平的1.54倍,城镇单位建筑面积耗能则是农村地区的4.52倍。仅28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能耗就占全国的55.48%,二氧化碳排放量占全国的58.84%。据国际能源署提供的数据,2005年中国41%的城镇人口却产生了75%的一次能源需求;到2015年中国城镇能耗将占全国的79%,到2030年将进一步提高到83%。能源和资源的高消耗,最终会形成一系列环境问题,加大了环境综合治理的难度。特别是近年来城镇用水需求迅速增加,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越来越多的城镇处于严重缺水状态。2010年,全国有420多座城市供水不足,其中110座严重缺水,缺水总量达105亿立方米。

城镇发展面临的生态压力日渐加大。一是城镇自然植被覆盖较低,钢筋水泥丛林面积不断扩大。一些城市开发强度过高,生产空间比重过大,而人均绿地面积较少,生活和生态空间严重不足。目前,全国城市绿地占城市建设用地比重仅10%左右,建制镇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仅有2平方米;而城市工厂、道路广场、公共设施用地面积不断扩大,甚至形成钢筋水泥丛林。二是城镇湿地面积锐减,生物多样性持续减少。特别是,由于人工过度干预,城镇湿地往往被分割成面积狭小、生境破碎、孤岛式的斑块,湿地生境往往遭受破坏。三是城镇地下水过度开采,地面加速沉降。由于大量抽取地下水,导致华北、西北、华东地区不少城镇地下水位持续下降,部分地区已出现区域性地面沉降、裂缝等地质灾害和海水入侵等生态环境问题。目前,全国发生地面沉降灾害的城市已超过50个。尤其是华北平原区,地面沉降量超过200毫米的范围达6.4万平方公里,占整个华北地区的46%左右。

城镇各种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一是城市空气质量较差,PM2.5浓度普遍较高。按照2012年2月新修订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全国有2/3的城市空气质量不达标。2011年,全国32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含部分地、州、盟所在地和省辖市)中,环境空气质量超标城市的比例仍高达11.0%;在监测的468个市(县)中,出现酸雨的市(县)227个,占48.5%。二是城镇污水排放量持续增大,地表和地下水污染严重。全国城市污水排放量在1991~2011年间增长了37.4%,而县城则在2001~2011年间增长了84.1%。目前全国城市近20%、县城30%以及建制镇绝大部分污水没有经过有效处理,直接排入江河湖海,导致水资源污染严重,城市饮用水安全受到威胁。2011年,在全国200个城市4727个地下水水质监测点中,较差—极差水质的监测点比例高达55.0%;全国113个环保重点城市饮用水量中有9.4%不达标。太湖和滇池的富营养化、湘江重金属污染等问题更是触目惊心。三是“垃圾围城”。据统计,目前全国城市生活垃圾累积堆存量达70多亿吨,占地80多万亩,并且还以年平均4.8%的速度持续增长。全国2/3的大中城市陷入垃圾包围之中,1/4的城市已没有合适场所堆放垃圾,“垃圾围城”之势已成,并将愈演愈烈。此外,以城市为中心的环境污染在迅速向农村蔓延,青山绿水的农家景象已不多见。

实施绿色城镇化的战略选择

中国城镇化必须尽快实现战略转型,积极探索资源节约、集约高效、环保低碳的绿色城镇化之路。

未来20年,中国城镇化仍将呈现出快速推进的格局。据预测,到2030年,中国城镇化率将达到68%左右,城镇人口将达到9.5亿人。显然,如果不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粗放型的发展模式,中国的资源与环境将难以支撑,快速城镇化也将难以为继。为破解快速城镇化带来的巨大环境压力,中国的城镇化必须尽快实现战略转型,积极探索资源节约、集约高效、环保低碳的绿色城镇化之路。

全面树立绿色繁荣的理念。所谓绿色繁荣,就是采取绿色的生产、生活和消费方式,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共同繁荣。这里,繁荣是目标,绿色是繁荣的特性。绿色繁荣就是通过绿色的发展方式实现全面繁荣的目标。它是一种充满绿色的全面繁荣。实现绿色繁荣,不是单纯追求GDP的增长,而是通过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深度融合,实现经济繁荣、社会繁荣和生态繁荣的有机统一。为此,要把绿色理念贯穿到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全过程以及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各层次。从过程看,不仅要强化绿色规划,建设绿色城镇,而且要加强绿色管理。从领域看,要积极推行绿色生产、生活和消费方式,把绿色理念贯穿到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各层次。从主体看,要全方位推进绿色园区、绿色社区、绿色企业、绿色机关、绿色单位、绿色家庭的建设。从绿色繁荣的理念出发,必须坚持生态环保优先的原则,确立政府绩效考核的绿色导向,明确生态和环境保护的政府责任,从根本上扭转地方政府片面追求GDP的政绩观,破解以资源高消耗和环境破坏换取GDP增长的恶性循环。

建立城镇绿色经济体系。一是构建绿色现代产业体系。加强绿色制造技术、工艺的研发和应用,完善绿色产品标准体系和技术规范,研究制定绿色制造技术标准体系,大力推行清洁生产,积极发展绿色先进制造业,加快用绿色技术改造提升传统制造业,鼓励和支持发展绿色服务业,推动城镇形成各具特色的绿色现代产业体系。二是完善产业进入与退出机制。按照行业、产业链环节、地块和发展阶段等的不同,在资源能源消耗、环保和技术标准等方面,建立差别化的产业进入与退出机制。现阶段,城镇产业发展不能来者不拒,而应实行“招商选资”“选商选资”。各地要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单位土地投资和产出强度标准,确定严格的单位产出能耗、水耗和污染物排放标准,严把环保关、能耗关、排放关。三是健全绿色消费制度。积极推广绿色生活和消费方式,建立有利于绿色消费的激励和约束机制,通过价格、补贴、减免税、优惠贷款等措施,支持引导公众的绿色消费、绿色出行和绿色居住行为,规范绿色市场秩序,为绿色消费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

推进资源集约和循环利用。坚持节约资源的基本国策,进一步完善节约资源的相关政策和体制机制,大力推广城镇节能、节材、节水、节地技术,推动城镇集约紧凑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城镇。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积极推进生活污水减量化和生活垃圾减量化,推进固体废物的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大力推广垃圾分类收集与清洁直运,减少污染物排放,破解“垃圾围城”现象。高度重视绿色再制造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深度挖掘和开发“城市矿山”,完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加快城市再生资源产业发展。按照减量化、再利用、再制造和再循环的4R原则,积极推进城镇循环经济发展,建设循环经济产业园区和生态产业园区,努力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构建城镇循环经济的生产体系和技术支撑体系。在典型城镇和特色产业园区开展循环经济试点,建立以资源生产率、资源消耗降低率、资源回收率、资源循环利用率、废弃物最终处置降低率等为基本框架的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

加强城镇生态网络建设。在城镇建设过程中,要把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放到突出位置,充分考虑自然环境的承载能力,把城镇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干扰和破坏程度降到最低,使城镇发展与生态环境容量相协调。加强对城镇水源地、湿地、生态隔离带等的保护力度,明确划定城镇基本生态控制线和各类绿地的控制线。特别是在城镇密集地区,要严格控制各城镇沿交通走廊的无限拓展,保证城镇间绿色空间和开敞空间的存在,切实保护各城镇间必要的绿色隔离。以森林生态网络、湿地生态网络、农田生态网络和建筑生态网络建设为主体,以生态廊道为纽带,构建自然、稳定、优美的生态景观网络,维护生物多样性。推动城镇绿化建设由平面绿化向立体绿化转变,形成地面、墙面、屋顶三维一体的绿化体系。加快推进生态建筑建设,制定生态建筑标准和规范,探索建立生态建筑的示范和推广机制。

强化城镇环境的综合治理。加大对城镇环境污染治理的投入力度,构建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加快城镇尤其是小城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加强环境污染成本核算,推广实施排污权许可制度,探索开展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初始权有偿分配和排污权交易,完善城镇污水和固体废弃物处理费征管办法。对现行的排污、水污染、大气污染、工业废弃物、城市生活废弃物、噪声等收费制度进行整合,探索开征统一的环境保护税,以改变治理污染的资金主要通过征收排污费筹集的被动局面。(转载自《中国环境报》)

猜你喜欢

城镇城镇化绿色
关于“十四五”新型城镇化实施方案的批复
绿色低碳
2.5 MPa及以上城镇燃气管道与输气管道区别
文化边城镇远
绿色大地上的巾帼红
人口与就业
2016年推进新型城镇化在发力
城镇医保支出为何跑赢消费支出
城镇化面临的突出问题和应对之道
城镇化与报纸双赢——二论赢在守护这张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