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戏曲音乐伴奏新模式”引发的思考

2013-10-11王志明

艺术评论 2013年12期
关键词:院团选段乐队

王志明

我国曾有超过300个剧种的传统戏曲,很长一段时期,舞台演出基本沿用着三种伴奏形式:1、本剧种文武场;2、本剧种文武场加民乐器;3、本剧种文武场加西洋乐队。从20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面临经济困窘与市场萎缩,很多院团尝试采用传统文武场再加一台电子合成器代替乐队,而后者始终无法达到理想的伴奏效果。

在北京市教委“科技创新平台”专项支持下,中国戏曲学院音乐系自2011年开始实施“戏曲音乐伴奏新模式研究”,曾举行了一期科研成果展示音乐会及研讨会,引起业界高度关注。最近,该项目又有新的突破。2013年11月5日在梅兰芳大剧院推出一场别开生面的音乐会,即“弹指黑白 流光溢彩——戏曲音乐伴奏新模式科研项目二期成果展演”。全国各地戏曲院团领导和专家,应邀赴京现场品鉴并参加6日的专题研讨会。

“新模式”:缘由与起点

中国戏曲学院音乐系主任谢振强教授亲任“戏曲音乐伴奏新模式研究”项目负责人,他说,“这是主要针对各戏曲院团新剧目创排环节中乐队伴奏问题进行的专题创新研究。”但并非出于应急应景的突发奇想。

早在二十多年前(1992年),日本四季剧团在北京演出音乐剧《李香兰》,谢振强前往剧场,“非常震撼啊,音乐!”该剧究竟用了什么乐队?从未听到过这样富有冲击力的声效音响。中场休息时,他走到乐池边,哪有什么乐队?只有大大小小层层叠叠一堆键盘乐器,总共只有三名乐师在各自操控,一个都不多。关键是其为《李香兰》这部戏增添了强大的音乐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那时,谢振强就在想,可否借助他山之石、引入隔岸之火,重新点燃我们日渐式微、正在冷却的戏曲音乐的希望之光。1992年至2009年就职国家文化部期间,他坚持戏曲音乐创作,从未放弃一个理想。自担任中国戏曲学院音乐系系主任后,终于聚力推进“戏曲音乐伴奏新模式研究”立项并实施。

第一、二期研究,主要运用现代数字音乐采样技术及模拟技术,再由几个键盘手操控数字键盘,经过对乐队总谱进行合理分工,模拟大型管弦乐队进行现场实时伴奏。2012年8月,天津市青年京剧团创排新编历史京剧《风雨吴三桂》,大胆使用“新伴奏模式”,实现了学院科研项目与国家重点京剧院团的双向结合。该院表演系豫剧班排演的毕业大戏《天颜》在北京长安大戏院和郑州河南艺术中心上演,“新伴奏模式”与地方戏曲的首次合作又获得京城观众与河南戏迷的一致好评。2013年4月,谢振强教授为黑龙江省京剧院创作的大型古装京剧《月照塞北》再度采用“新伴奏模式”获得成功。在第十届中国艺术节上,夺得文华剧目奖和文华音乐创作奖。

“新模式”:成果与特点

在11月5日的“新模式”展演音乐会上,开场与终场,大型京剧史诗《长征组歌》选段《告别》和《大会师》,舞台上七台数字键盘居中,京剧文武场左右排开,在京胡引领下,“交响乐队”紧随皮黄声腔,既显恢弘气势,又不压唱抢戏。上半场,青衣马佳、老生马力、老旦黄丽珠、花脸陶锡祥等行当翘楚,通过演唱《月照塞北》选段《岭上还有千堆雪》等四首作品,实现与“新伴奏模式”的对接。从数字化“器乐”演奏听到的“古琴”几可乱真,“大提琴”、“圆号”等采样仿真模拟音色,已达到高度音乐化的效果。

下半场,上海京剧院老生演员李军和北京军区战友京剧团青衣演员于兰,演唱了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选段《打虎上山》和《杜鹃山》选段《家住安源》;中国戏曲学院马瑞、魏薇等演奏了传统京剧曲牌《夜深沉》;压轴戏为青年豫剧演员吴素贞演唱的新编豫剧《天颜》选段《丝丝细雨》。“新模式”有机结合京剧、豫剧乐队文武场的伴奏,带给听众焕然一新的审美经验。相比真人乐队,编制为七个键盘手的乐队,在音准、节奏和整齐度、融合度等方面占有绝对优势;音乐增加了织体的厚度、节奏的强度,丰富了色彩性与层次感。

围绕展演音乐会,参会代表一致肯定“新模式”研究项目。他们的感受是,该成果既保留了戏曲传统艺术特点,又基本实现逼真模拟大型管弦乐队的现场音响效果;需要现场临时变调改谱也非常灵敏机动方便快捷,有效提高了戏曲艺术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更重要的一点是,可以大幅降低演出成本,诸如人员、交通等都能节省经费开支。在“新模式”问世之前,一个戏曲院团排演一部新戏,经常需要求助交响乐团,可是交响乐团也有繁重的演出,即便保证重要首演也很难承诺长期合作。而中小城市大多并无交响乐团。“新模式”省人省钱还省事,这就为院团解决了艺术生产中的大问题。

“新模式”:前景与终点

在艺术多元化发展的今天,传统的戏曲艺术需要自身的能动变革,更加适应日新月异的时代潮流,更加符合现代文化消费群体的审美。“新伴奏模式”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更有进一步研究开发的价值。

该项目执行人姜景洪教授保持着学者的理性,他清醒地意识到,“新伴奏模式”目前仅为阶段性成果,它不可能“取代”传统伴奏乐队,而主要功用是为戏曲院团尤其地方院团解决伴奏问题,提供一种选择、一种可能。参会院团领导和专家提出,一个“大乐队”才用七个人真的不算多,还能再少吗?三个人行不行?谢振强教授满怀信心答复说,行!现在就可以减到三五个人。因为院系出于让更多学生参与实践的考虑,所以用到七个人。这样恨不能一分钱掰成两半花的院团长们,心里乐开了花。

曾经参与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杜鹃山》创排首演、为现代戏曲音乐贡献卓著的指挥家胡炳旭,鼓励“新模式”继续大胆深入研发。他和与会专家提出,仿真再真也永远无法取代“真”,另辟蹊径才有更广的天地更宽的路。中国评剧院院长、作曲家王亚勋,湖北省演艺集团副总经理、作曲家李道国等提出,“模拟”管弦乐队的应用功能,可行;下一步应开掘能够体现数字化音乐自身优势特质的声效音响,形成相对独立的“语言”系统。北京军区战友文工团作曲家徐晓明观点相同,世界舞台的音乐剧,“模拟”交响乐队的音响已被弃绝,纯粹数字化本体音乐引领潮头。“新伴奏模式”研究课题,未来应重点探索全新音色声效如何与传统剧种主奏乐器通融交合的奥秘,艺术探索永无终点。

猜你喜欢

院团选段乐队
河北省艺术类高校与文艺院团合作机制研究
《拔哥》尾声选段
花的乐队
相得益彰
一种聚焦: 上海民营院团的现状与发展
演艺产业多元发展的新兴开拓者
花的乐队
乐队指挥
朱紫滢??《匆匆》 选段
乐队指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