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江苏省中药资源产业化过程协同创新中心建设思路与目标体系

2013-09-26段金廒黄璐琦陈士林魏建和赵润怀秦民坚萧伟曹龙祥汤卫国

中国现代中药 2013年12期
关键词:产业化协同中药

段金廒,黄璐琦,陈士林,魏建和,赵润怀,秦民坚,萧伟,曹龙祥,汤卫国

(1.南京中医药大学 江苏省中药资源产业化过程协同创新中心,江苏 南京 210023; 2.中国中医科学院 中药资源中心,北京 100700; 3.中国中医科学院 中药研究所,北京 100700; 4.中国医学科学院 药用植物研究所,北京 100193; 5.中国药材公司,北京 100195; 6.中国药科大学,江苏 南京 210009; 7.江苏康缘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江苏 连云港 222001; 8.江苏济川药业集团,江苏 泰州 225411; 9.金陵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江苏 南京 210009)

专 稿

江苏省中药资源产业化过程协同创新中心建设思路与目标体系

段金廒1*,黄璐琦2,陈士林3,魏建和4,赵润怀5,秦民坚6,萧伟7,曹龙祥8,汤卫国9

(1.南京中医药大学 江苏省中药资源产业化过程协同创新中心,江苏 南京 210023; 2.中国中医科学院 中药资源中心,北京 100700; 3.中国中医科学院 中药研究所,北京 100700; 4.中国医学科学院 药用植物研究所,北京 100193; 5.中国药材公司,北京 100195; 6.中国药科大学,江苏 南京 210009; 7.江苏康缘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江苏 连云港 222001; 8.江苏济川药业集团,江苏 泰州 225411; 9.金陵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江苏 南京 210009)

中药资源是国家战略资源,是中医药事业发展的物质基础。中药资源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有利于优化中药农业-中药工业-中药商业等相关领域的产业结构,有利于提升资源利用效率达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目的,有利于保障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提高民众生活质量及健康水平,具有重大的社会-经济-生态综合效益。“江苏省中药资源产业化过程协同创新中心”通过集聚行业内优势资源和紧密合作,有利于大学/科研院所研究目标向延伸资源产业链和提升资源利用效率聚焦;有利于大学科研成果反哺教学,将科技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提升教学质量,实现协同育人的目的。本文论述、规划“江苏省中药资源产业化过程协同创新中心”的建设背景、思路、目标、任务等,通过中药资源产业化过程协同创新战略联盟的构建,实现多学科互补交融,为中药行业及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提供有效支撑,为区域性社会经济发展注入强劲活力,为该领域的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学研究提供示范和引领。

中药资源;中药资源产业化;协同创新;江苏省

中药资源是国家战略资源,是中医药事业发展的物质基础。中药资源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有利于优化中药农业-中药工业-中药商业等相关领域的产业结构,有利于提升资源利用效率达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目的,有利于保障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和提高民众生活质量及健康水平,是中药资源领域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协调发展的根本保障[1]。因此,围绕中药资源产业化过程开展和深化协同创新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通过协同创新体的紧密合作,有利于大学/科研院所研究目标向延伸资源产业链和提升资源利用效率聚焦;有利于大学科研成果反哺教学,将科技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提升教学质量。因此,通过集聚行业内优势资源,实现协同育人,协同创新的目的。

本文在前期建设的基础上[2-3],对“江苏省中药资源产业化过程协同创新中心”(简称“中心”)的建设背景、建设思路、建设目标、建设任务等进行论述与规划。

1 建设历史背景与社会需求

《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简称“2011计划”)是继“211工程”和“985工程”之后的又一项推动高等学校发展的战略举措。旨在贯彻落实2011年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提出的“积极推动协同创新,促进高等教育与科技、经济、文化的有机结合,大力提升高等学校的创新能力,支撑创新型国家和人力资源强国建设”的重要讲话精神。这一举措对于大力提升我国高等学校的创新能力,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深入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1 围绕中药资源产业化过程开展协同创新是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迫切需要

中药资源产业是中医药发展的基础,随着人口剧增和人们崇尚自然、回归自然理念的提升,国内外生物医药及中药产业市场对中药、天然药物资源及其产品需求量激增,以消耗中药资源为标志的中药资源产业链不断延伸,已经和正在形成庞大的产业集群,创造了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据此,我国相继出台系列大力发展中药资源产业及其健康服务业的相关规划与政策。大中药产业发展包括中药工业、中药农业、中药商业、中药保健品业、中药食品业、中药化妆品业、中药农药兽药以及中药加工设备技术等。国家科技部等联合发布的《中医药创新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二五”规划中明确定位中药产业为优先发展领域,并对行业提出:要以建立现代中药产业链、保障中医药疗效为目标,不断提高中药产业和产品创新能力,为市场提供疗效确切、品质优良、安全方便、质量可控的中药产品,为培育健康产业服务[4]。

《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我国将开展全国中药资源普查,建设现代中药工业和商业体系。加强对中药资源的保护、研究开发和合理利用。开展全国中药资源普查,加强中药资源监测和信息网络建设。保护药用野生动植物资源,加快种质资源库建设,在药用野生动植物资源集中分布区建设保护区,建立一批繁育基地,加强珍稀濒危品种保护、繁育和替代品研究,促进资源恢复与增长。同时,加强中药产业发展的统筹规划,制定有利于中药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组织实施现代中药高技术产业化项目,加大支持力度。鼓励中药企业优势资源整合,建设现代中药产业制造基地、物流基地,打造一批知名中药生产、流通企业。加大对中药行业驰名商标、著名商标的扶持与保护力度。优化中药产品出口结构,提高中药出口产品附加值,扶持中药企业开拓国际市场。

1.2 中药资源产业化过程协同创新战略联盟的构建是行业产业和区域性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需求

中药资源产业化和产业链延伸过程中存在着一系列薄弱环节和制约瓶颈[5-8]。上游:中药资源种质退化,缺少选育,优良种质流失严重;中药材生产长期处于农耕式经验生产状态,生产过程缺乏规范,生产区域布局疏于规划。中游:以中药资源为原料的中药资源性产品的创制大多尚处于依据传统方剂和经典剂型生产的过程,安全性和有效性是长期困扰和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问题。下游:中药制药过程亟待通过技术集成突破和提升产品的现代化水平,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推动产业改造升级。诸多科学问题的解决和技术攻关亟待协同创新,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急需创新成果的转化与应用,急需培养创新性人才服务于社会,急需优质的中药产品服务于人类健康,急需带动学科发展与国际接轨。

综上所述,中药资源产业是中医药事业发展的重大需求和重要保障[9]。

2 建设思路与运行模式

“中心”由南京中医药大学作为牵头单位,协同本领域代表性高校、科研院所和中药企业共8家单位组建而成,包括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资源中心、中药研究所,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中国药科大学,中国药材公司,江苏康缘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江苏济川药业集团,金陵药业股份有限公司。通过中药资源产业化过程协同创新战略联盟的构建,实现相关领域的多学科互补交融,围绕中药资源产业化和产业链延伸过程中存在的一系列科学问题和制约瓶颈进行协同攻关、集成突破,为中药行业及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提供有效支撑,为区域性社会经济发展注入强劲活力,为该领域的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学研究提供示范引领。“中心”建设思路与运行模式见图1。

图1 江苏省中药资源产业化过程协同创新中心 建设思路与运行模式

围绕中药资源产业化过程的科学研究-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的重大需求,通过有效协同整合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相关领域的优势资源,构建“江苏省中药资源产业化过程协同创新中心”;通过建设培育,积极开展体制机制创新与改革,在前期组建运行的基础上,进一步围绕中药资源产业化过程开展三位一体的协同创新研究,力争突破一批制约行业产业发展的共性关键技术,形成一批具有拉动产业链延伸和可实施转化的示范性项目,产生一批能体现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相统一的标志性成果。将“中心”建设成为具有行业特色优势和示范引领高地,以及在国内外产生显著影响的优势重点学科和人才培养基地,以推动我国中药和天然药物资源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3 建设目标

围绕中药资源调查、种质选育和保存、中药材和中药饮片生产过程的规范化与标准化、配伍应用与创新产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中药产品制造过程的技术集成与产业升级、中药资源产业化过程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等环节实施协同攻关,解决中药行业产业的重大需求,提升中药产业水平与产品国际竞争力,实现中药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依据行业产业发展需求,创新人才培育模式和调整学科建设结构,服务于中药资源产业链全过程。

通过“中心”建设,汇集一批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及全国中药资源领域的一流领军人才;整合一批中药材生产基地、科技平台、人才培养基地以及产学研合作基地;探索构建多元化的人才体系、技术平台体系和发展资金汇集渠道,形成以人才为核心的协同创新模式,实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学科建设三位一体的建设目标。中心建设目标体系见图2。

图2 江苏省中药资源产业化过程协同创新中心 建设目标体系

3.1 机制体制改革

“中心”将以制度建设为基础,以协同创新中心为桥梁,以平台建设为载体,以服务人才培养为根本目的进行产学研深度合作的体制机制改革,包括组织管理运行机制、人才流动机制、人才协同培养制度、创新任务协同实施、创新文化建设制度、经费预算及使用制度、资源整合共享机制、成果考核评价机制以及利益和风险分担机制等,形成协同创新中心规范、完整的科学研究-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制度建设与机制体制。

3.2 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

将中药学、生物学、制药工程学、农学、林学、食品工程、制药机械等多学科、多领域交叉融合与技术集成,共同推动“中心”的建设与发展。通过“中心”的建设,将推动中药学、中药资源学、中药资源化学、药用植物学等学科基地建设、科学研究、人才培养方面的支撑,并有力推动其他相关学科的建设与发展。

在中药资源领域培养拔尖人才、领军人才,为行业培养技术骨干,并将该“中心”发展成为中药行业培养高层次人才的平台。通过汇集新的创新资源,有效协同国内外创新力量,构建协同创新的新模式与新机制,形成有利于协同创新的文化氛围和人才培养机制,集聚和培养一批中药资源产业化过程中掌握最新理论和技术的拔尖创新人才;围绕国家中医药产业发展需求,以解决中药资源生产、综合利用中的关键问题和技术为目标,以中药资源的健康可持续利用为目的,以中药资源生产-优质原料-综合利用-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为系统,形成一批具有创新应用价值的科技成果,成为技术创新的重要基地。

3.3 科技创新与产业化发展

通过中药资源调查研究与产业基地布局,承接国家行业专项任务,完成中药资源调查研究,提出区域性中药资源生物产业发展规划,为政府决策和发展生产提供支撑[10-12]。加强中药资源种质选育及中药材生产加工过程品质保障技术研究。开展中药饮片加工生产过程与标准化研究。创新性地开展中药配伍应用及其安全性与有效性研究,并创制中药新药;研究制定中药临床安全用药与配伍禁忌,建立相适宜的药物警戒预警系统。中药资源性产品制造过程关键技术涉及中药制药前处理过程精制纯化共性技术、中药资源性产品生产过程工艺优化关键技术、中药制药过程在线质量控制关键技术等的研究与推广应用。中药资源产业化过程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建立中药废弃物的生物、化学、物理转化关键技术,并形成资源性系列产品群。

4 科技创新研究方向

4.1 中药资源调查、种质选育、药材规范化生产与产地加工研究

4.1.1 江苏省水生、耐盐中药资源调查与合理利用研究 开展江苏省代表性区域重点调查品种的资源普查,水生、耐盐中药品种的资源调查和传统知识调查与标(样)本等信息采集;完成动态监测站建设,开展中药资源动态监测,建立监测机制和监测网络系统;建立中药资源种质保存与种质资源库;研究编制“江苏省水生、耐盐中药资源普查培训教材”;制定江苏省中药资源区划与生产布局规划;研究制定江苏省区域水生、耐盐中药资源保护利用发展规划[13]。

4.1.2 江苏及华东地区代表性中药资源种质选育研究 我国药材种质资源面临的问题日益突出,从药材生产的源头种子种苗抓起,加强药材优良种子种苗的繁育和药材种子种苗产业的发展已引起国家有关政府部门的广泛重视[14-15]。“中心”将针对江苏产药用生物资源种质选育工作滞后、种质流失和退化严重的现实情况,协同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资源中心、中药研究所等单位,汇聚资源,联合攻关。选择区域性地产道地品种、濒危珍稀品种、资源产业链中重要的代表性品种(银杏、茅苍术、黄蜀葵、苏薄荷、孟荆芥、芡、桑、半夏、青蒿等)开展协同研究,突破关键技术瓶颈,形成相关技术体系,优选、生产和保存优良品种。

4.1.3 中药材规范化生产与产地加工过程关键技术研究 我国地域辽阔,同一种中药材在不同产地其生产、采收、加工方式不尽一致,影响了中药材的品质与产量。生产过程中的种植、病虫害防治、产地加工方法等诸环节的规范化、标准化已成为中药资源产业发展的重要方面。在前期研究基础上,以已形成资源产业链的代表性品种当归、金银花、银杏、牛膝、玄参等开展规范化生产研究。

首先建立客观表征中药多元功效的多指标成分质量评价技术体系[16],并应用于中药资源品种生产的全过程,解决中药材生产过程中种质选育、适宜采收期、适宜生产区域、适宜加工方法的优化确定等关键技术瓶颈[17]。

解决药材生产过程中的生物学问题,如:当归早薹、病虫害中的麻口病等;解决金银花加工过程的质量改变等问题;解决玄参生产加工过程中初加工方法和技术等问题;有效推动中药材规范化和规模化生产,形成中药原料生产与制剂生产互为支撑、协调发展的资源经济产业链。

4.2 中药饮片加工生产过程与标准化研究

4.2.1 中药饮片加工生产过程共性技术集成研究 以传统中药饮片炮制理论为指导,结合现代复杂性科学理论,以现代科学领域中与生命科学有关的评价方法和技术为支撑,针对炒炭、酒炙、醋炙等炮制共性技术开展研究工作,规范炮制共性方法,揭示炮制原理和科学内涵。

4.2.2 中药饮片质量标准化研究 根据中药饮片特点,建立和完善中药饮片质量标准研究方法、检测技术、操作规程和标准规范体系,建立和完善中药饮片质量标准研究技术平台。对具有资源产业链的中药饮片开展加工过程规范化研究,制定国家统一的中药饮片加工标准及技术指导原则,建立既体现国家主导和符合全国大多数地区中医用药原则、又照顾部分中医用药特点的中药饮片标准规范体系,继续引领该行业朝着中药饮片加工规范化和质量标准化方向发展。

4.3 中药配伍应用及其安全性与有效性研究

4.3.1 方剂功效物质基础及其中药配伍取效机理研究 以类方及有效方剂为研究对象,以成药性与可产业化研究为重点,建立方剂功效评价技术、方药物质基础研究共性技术[18]、在线质量控制技术、方剂前处理精制技术、方剂现代制剂共性技术、方剂有效性和安全性评价技术等平台。在前期研究工作积累基础上,开展方剂创新药物的研究与开发,实现市场→科研→开发和产业化→市场的良性循环,建立“中心”的产学研体系,为中药制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不竭源泉和有力支撑。

4.3.2 中药配伍禁忌及中药药物警戒体系建立 配伍禁忌是药物的固有属性,中药发挥功效的精妙之处即是配伍。然而,博大精深的方剂配伍体系中蕴含的配伍禁忌思想和理论体系亟待挖掘和揭示,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指引和预警,建立独具特色的中药药物警戒学理论体系和研究模式,以保证中药配伍及其临床合理用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中心”在国家“973计划”项目——“基于十八反的中药配伍禁忌基础理论研究”的基础上[19-20],协同10余家大学、医院、制药企业等开展中药配伍禁忌及其预警体系示范性研究,最终为临床医生合理用药、民众安全应用中药养生保健提供具有指导意义的安全用药指导原则和安全用药预警系统。

4.4 中药制药过程关键技术与产品升级

4.4.1 中药制药过程关键技术集成研究 针对中药制药过程中普遍存在的提取精制技术、工业制备纯化技术、剂型设计和成型技术、产品在线监控技术等问题,在前期建设成果基础上,结合优质资源协同与建设,针对中药制剂多组分特征,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重点开展中药提取精制、制备纯化、速效高效剂型制备关键技术、在线监控的集成创新研究,突破中药资源产业化过程中的关键技术,形成创新性研究成果,确保中药资源性产品的安全有效,提升中药制药行业水平。

4.4.2 中药大品种二次开发与产业升级研究 以脉络宁注射剂、热毒宁注射剂、桂枝茯苓胶囊、蒲地蓝口服液等产品开展示范性研究,探索建立中药制剂大品种二次开发模式和产业化技术,提升中药产品质量,为行业产业发展提供示范。

4.5 中药资源产业化过程废弃物的资源化

4.5.1 中药材及中药饮片生产加工过程废弃组织器官的资源化利用研究 在开发利用药用生物资源过程中,由于对可利用物质认识的局限性等因素制约,常常只选取生物体的某一组织器官为药用部位,而废弃了其他大量的生物组织,造成有限资源的巨大浪费,资源利用效率水平低下[21]。通过对国内外农业、药用等生物资源产业发展过程中的成功经验与现代生物工程等相关领域的适宜方法技术进行集成创新,将为有效推进中药资源产业化过程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提供理论支撑和技术保障;为提高中药资源的综合利用价值,延伸资源经济产业链,促进中药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和生态优势提供引导和借鉴;为最终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的发展目标作出积极的贡献。

4.5.2 中药制药过程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研究 在中药制剂制造过程中普遍产生大量中药废渣、废水、废气等,造成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废弃物的资源化已成为制约行业发展的重大瓶颈问题[22-24]。通过采用各种物理、化学、生物转化的方法,发现其可用性和多宜性价值,充分挖掘和利用资源产业化过程大量废弃物,对提高中药资源利用效率,实现循环经济,节能减排,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促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绿色生态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5 结语

当前,随着社会经济的日益发展并伴随着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人类对传统的发展模式提出了新的思考,从而提出新的科学发展战略。2013年7月20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给“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2013年年会”的贺信中指出:“中国将按照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贯彻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更加自觉地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形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为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清的生产生活环境。”

资源是产业发展的基础,中药和天然药物资源是支撑中医药行业和产业发展的基础。目前中药资源的需求与供给之间的矛盾逐渐加大,其原因除了环境的压力大,还存在资源利用率低下、资源浪费严重等问题。因此,中药资源产业的发展与提升必须要走科学创新、节约有效的发展道路。“江苏省中药资源产业化过程协同创新中心”将充分利用近年来在中药资源产业化领域已取得的实践成果,围绕中药资源产业化过程中行业产业发展的重大需求,紧扣协同创新研究方向,进行资源集聚、合理分工,发展成为国内外具有重大影响的学术高地、行业产业共性技术的研发基地和产业人才的培养基地,为我国中医药行业和资源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1] 段金廒,周荣汉.中药资源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3.

[2] 段金廒,吴启南,宿树兰,等.中药资源化学学科的建立与发展[J].中草药,2012,43(9):1665-1671.

[3] 段金廒.中药资源化学研究技术体系的建立及其应用[J].中国药科大学学报,2012,(4):289-292.

[4] 科技部,国家计委,国家经贸委,等.中药现代化发展纲要(2002年至2010年)[S].2002.

[5] 陈士林,肖培根.中药资源可持续利用导论[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6.

[6] 任德权,周荣汉.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AP)实施指南[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

[7] 吕志坤.中药资源可持续利用与中药材产业化发展[J].中药研究与信息,2000,2(11):7-9.

[8] 方一平,蒋梅鑫,沈茂英,等.生物资源产业化与农业产业化开发的异同性分析[J].山地农业生物学报,2004,23(6):507- 511.

[9] 黄璐琦,彭华胜,肖培根.中药资源发展的趋势探讨[J].中国中药杂志,2011,36(1):1-4.

[10] 马小军,邹健强,肖小河,等.我国药材基地建设的运营机制及关键技术[J].中国中药杂志,2000,25 (11):643.

[11] 陈士林,邹健强,陆建伟,等.中药农业与中药资源可持续发展[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07,9(4):1-7.

[12] 魏建和,陈士林,郭巧生.中国实施GAP现状及发展探析[J].中药研究与信息,2004,6(9):4-8.

[13] 肖小河,肖培根.关于中药资源的基本形势、科学保护与再调查的几点看法[J].中国中药杂志,2005,30 (2):85-88.

[14] 陈士林,郭宝林.中药资源的可持续利用[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04,6(1):1-8.

[15] 肖培根,陈士林.中药资源研究战略构架[J].中国天然药物,2009,7(5):321.

[16] 段金廒,陈士林.中药资源化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3.

[17] 段金廒,宿树兰,吕洁丽,等.药材产地加工传统经验与现代科学认识[J].中国中药杂志,2009,34(24):3151-3157.

[18] 段金廒,宿树兰,刘培,等.中医方剂现代研究的实践与思考—方剂功效物质组学的构想与建立[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13,15(2):159-166.

[19] 段金廒,张伯礼,范欣生,等.中药配伍禁忌研究思路与技术体系框架[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12,14(3):1537-1546.

[20] 段金廒,宿树兰,范欣生,等.基于药物相互作用探讨中药七情合和相反/相恶/相畏配伍禁忌作用模式与机制[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12,14(3):1547-1552.

[21] 丁安伟,王振月.中药资源综合利用及产品开发[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3.

[22] 段金廒,宿树兰,郭盛,等.中药资源产业化过程废弃物的产生及其利用策略与资源化模式[J].中草药,2013,44(20):2787-2797.

[23] 段金廒,宿树兰,郭盛,等.中药废弃物转化增效资源化模式及其研究与实践[J].中国中药杂志,2013,38(23):1-6.

[24] 潘化儒.云南省医药行业中药渣作为配合饲料资源的调查报告[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1995,15 (4):411.

ConstructionReviewandGoalSystemofCollaborativeInnovationCenterofChineseMedicinalMaterialResourcesIndustrializationofJiangsuProvince

DUAN Jin-ao1*,HUANG Lu-qi2,CHEN Shi-lin3,WEI Jian-he4,ZHAO Run-huai5, QIN Min-jian6,XIAO Wei7,CAO Long-xiang8,TANG Wei-guo9

(1.CollaborativeInnovationCenterofChineseMedicinalResourcesIndustrializationofJiangsuProvince,NanjingUniversityofChineseMedicine,Nanjing210023,China;2.NationalResourceCenterforChineseMateriaMedica,ChinaAcademyofChineseMedicalSciences,Beijing100700,China;3.InstituteofChineseMateriaMedica,ChinaAcademyofChineseMedicalSciences,Beijing100700,China; 4.InstituteofMedicinalPlantDevelopment,ChineseAcademyofMedicalSciences,PekingUnionMedicalCollege,Beijing100193,China; 5.ChinaNationalCorp.ofTraditional&HerbalMedicine,Beijing100195,China; 6.ChinaPharmaceuticalUniversity,Nanjing210009,China; 7.KanionPharmaceuticalCompanyofJiangsu,Lianyungang222001,China;8.JiangsuJichuanPharmaceuticalCompany,Taizhou225411,China;9.JinlingPharmaceuticalCompany,Nanjing210009,China)

Chinese medicinal material(CMM)resources,as the strategic resource of China,are the foundation of the Chinese Medicine development.The healthy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MM resource industrialization helps to optimize industrial structure of agriculture,industrial,and business of Chinese medicine;helps to enhance the efficiency of resources utilization and achieve conservation of resources,and protect environment;helps to protect the health care system reform and improve the quality of people life and health level;which possess significant benefits to social,economy,and ecology.The construction of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Center of Chinese Medicinal Resources Industrialization in Jiangsu Province will carry out through grouping superiority resources and cooperate closely.The construction achievements would be good for focusing on the extension of industrial chain and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resources utilization,benefit for the research results feedback the teaching and transform the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s into the teaching content to improve the teaching quality and collaborative education.The construction of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Center of Chinese Medicinal Resources Industrialization will achieve the multidisciplinary complementary fusion and increase the strong vitality for the regional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provide demonstration and guidance for talents training,disciplines construction,and scientific research.

Chinese medicinal material(CMM)resources;CMM resource industrialization;Collaborative innovation;Jiangsu province

2013-10-23)

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010BA I04B 03);江苏省高校中药资源产业化过程协同创新中心建设专项(2013-);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工程”第一层次培养对象资助项目(2013-)

*

段金廒,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中医药大学副校长,中国自然资源学会中药及天然药物资源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国家“973计划”首席科学家;主要研究方向:中药资源化学研究及其产业化;Tel:(025)85811116,E-mail:dja@njutcm.edu.cn

猜你喜欢

产业化协同中药
输入受限下多无人机三维协同路径跟踪控制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中药久煎不能代替二次煎煮
持续接力奋斗 推动山西农谷产业化发展
非织造材料产业化新进展
您知道吗,沉香也是一味中药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中医,不仅仅有中药
魔芋产业化,打开致富新大门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